以身殉国的状元

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的父亲叫文仪,是当地一个地主。但田地不多,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官,只知道勤学苦读,吟诗作文。凡是他认为是好文章、好诗,就亲手抄下来。他积下百多个抄本,都是他读得滚瓜烂熟的诗文。这种苦学的精神,给幼小的文天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文天祥五六岁时就能够读书、作文、并且懂得了一些国家大事。那时中原地区已经沦陷了百多年,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形势岌岌可危。但是朝廷从皇帝到大官,只知道尽情享乐,谁也不把国事放在心里。文天祥从书中了解到我国古代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联想到当前朝中无人。国事日非,心情异常激愤,1253年,文天祥18岁了,他来到庐陵县城参加考试。同来赴考的青年士子,无不拼命复习功课,以求博得第一。文天祥那时学问已有相当基础,但从不把科举考试放在心里。

他平日爱读的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八股文,而是从古以来的爱国忠臣的传记,后来他被俘关在元兵的监狱中,还写诗回忆他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活;“儿时爱读忠臣传,不谓身当百六秋”(“百六秋”意指灾难之期)。他在庐陵学馆里,特别引起他注意和瞻仰的是里面供祀的本地先贤的遗像,他们是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等。看着这些先贤遗像,他想得很多。他认为一个有血性的男子,就要像他们一样,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一番事业,或者立言,或者立功,坚持正义,刚强不屈。不管遇到什么惊风恶浪,都要对国家对人民尽忠到底。他的这个想法,不是堂皇动听的誓词,而是他终生实践的做人的纲领。

过了两年,文天祥来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他虽然有病在身,但在试场里得心应手,一连闯过了几关。宝佑四年(1256)五月初八,文天祥参加殿试(皇帝亲自监试的最后一场考试),他拿到题目稍为思考片刻,一挥手就写了近万字的文章,被宋理宗亲自点为进士第一名,也就是状元。当时的主考官、大学者王应麟拿起文天祥的试卷向理宗道贺,祝贺他录取了一个杰出的人才。这时文天祥刚刚20岁。

一般考中进士的人,都要向王公贵人写信求情,逢迎巴结,以便求得一官半职。文天祥不愿这样干,所以虽然中了状元,还是一个小百姓,没有做官。

那时,蒙古大军驻在长江北面,随时有南侵的危险。宋朝君臣,本应枕戈待旦,加强警备,但是他们却醉生梦死,死抱着“长江天堑”(旧说长江是个天然的壕沟,不可越过)的老观念不作准备。不料1259年9月的一天,元将忽必烈一下子渡过了长江,跨越了天险,顿时使南宋小朝廷惊慌失措,乱作一团。

这时,朝中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个平日惯于作威作福的大臣董宋臣主张皇帝向四明海滨逃跑,以求保命,文天祥得知这个消息,愤怒极了,立即向皇帝上疏请斩董宋臣以定军心民心。当然,和董宋臣一鼻孔出气的宋理宗,是不会理睬文天祥的直言正谏的。

从此,文天祥一直没有在朝中做官,只是在家中过一种闲散生活。到了德佑元年(1275),他看到元兵大举南下,南宋危在旦夕,才又起兵卫国,辗转与敌兵鏖战。后来他兵败在广东五坡岭(今海丰北)被元兵所俘,押到大都(今北京),敌人用尽了各种毒辣的手段,都没有使文天祥动摇。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城内的柴市壮烈牺牲。一代文星的状元,真正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文天祥起兵抗元,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的英勇感人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他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歌,却永远鼓舞人们前进。如他被俘后押解北方,途经金陵(今南京)时所写的《金陵驿》: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一种怀念、悼伤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充满了字里行间,使人读了回肠荡气。他在大都狱中写的《正气歌》,更是一篇明心见志,浩气凛然的杰作。歌中所述的那些“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他小时候从书中读到的,他所敬仰的英雄豪杰。他的一生以这些英雄为榜样,直到最后以身殉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先贤   状元   金陵   遗像   长江   进士   南宋   朝廷   皇帝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