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皇帝们看封建制度腐朽性和《三国演义》正统观念的荒谬性

作者:赵绍军

一、大汉王朝统治时间与东、西两汉的分期

大汉王朝自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称帝到汉献帝刘协禅位,前后总计经历了422年,中间除去15年的新莽王朝和短暂的更始帝政权,东、西两汉王朝共有29位皇帝,实际统治时间长达407年之久。那么,东、西两汉该怎样分期?中间经历了什么变故,各自统治的时间具体是多少年呢?

西汉(前202年—8年12月 )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五帝 ,享国210年。因为这一统治时期是处于整个刘姓汉朝的前期,所以被称为“前汉”。又因为建都在中原西部的长安,故而在历史上又称“西汉”。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197年。东汉因为处于整个汉朝的后一阶段,故而被称为“后汉”。又因为建都在长安以东的洛阳,所以史家又称为“东汉”。东、西两汉合称汉朝,这种情况与周朝时期的“西周”、“东周”基本相同。

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汉高祖至文帝、景帝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世界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匈奴帝国战败而向北狼狈逃遁。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 ,“汉”从此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名号。

二、汉代皇帝们在位时间和寿命各是多少?总体考核评价的结果怎样?

汉高祖刘邦(图片来源于网络)

整个汉代皇帝们在位的时间和寿命各是多少呢?如果对其进行总体考核评价的话,又该怎样来下评语呢?

西汉王朝共历15帝一太后,其中: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在位,在位12年,终年62岁,葬于长陵。汉惠帝刘盈(公元前211—前188年),高祖长子,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在位,在位7年,终年24岁,葬于安陵。汉前少帝刘恭(公元前192年—公元前180年),刘盈之子,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84年在位,在位4年。被吕后所杀,时年12岁。汉后少帝刘弘(?—公元前180年),刘盈之子,公元前184年—公元前180年在位,在位4年,吕后死后被大臣所杀。高祖皇后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0年执政,共执政16年。终年62岁,葬于高祖长陵的西园。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高祖第三子,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在位,在位23年。终年46岁,死后葬于霸陵。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汉文帝第三子,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在位16年,终年48岁,葬于阳陵。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汉景帝第三子,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在位54年,终年71岁,葬于茂陵。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94年—公元前74年),汉武帝少子,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在位,在位13年,终年22岁,葬于平陵。昌邑王刘贺,生卒年不祥,汉武帝孙,昭帝侄,仅在位27日,因淫戏无度,被霍光废黜,后事不祥。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0年—公元前49年),武帝曾孙,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在位,共在位25年,终年42岁,葬于杜陵。汉元帝刘奭(公元前76年—公元前33年),汉宣帝子,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在位,共在位16年,终年44岁,葬于渭陵。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汉元帝子,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在位,共在位26年,终年45岁,葬于延陵。汉哀帝刘欣(公元前26年—公元前1年),汉成帝养子,公元前7年—公元前1年在位共在位6年,终年26岁,葬于义陵。汉平帝刘衎(公元前9年—公元5年),元帝孙,中山王刘兴子,公元0年—5年在位,共在位5年,终年14岁,葬于康陵。孺子刘婴(公元5年—公元25年),汉宣帝玄孙,王莽毒死平帝后立他为帝,公元6年—公元8年在位,在位3年后王莽自立为帝,公元25年,刘婴于混战中为乱兵所杀,终年21岁,西汉至此结束。

汉光武帝刘秀(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莽王朝国号“新”,史称“新朝”,年号为“始建国”,公元14年改元“天凤”,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在位15年。

刘玄王朝:23年—25年,首都从南阳、洛阳到长安,共历1帝。更始帝刘玄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族人,23年—25年在位,在位3年。与刘玄王朝相接的还有一个只有一年多时间的刘盆子建始王朝,实际上又可称为赤眉政权。

东汉王朝共历14帝196年,其中: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公元25年—57年在位,在位32年,终年63岁,葬于原陵。汉明帝刘庄 (28年—75年),刘秀的第四子,公元57年—75年在位,在位18年,终年48岁,葬于显节陵。汉章帝刘炟(56年—88年),明帝第五子,公元75年—88年在位,在位13年,终年31岁,葬于敬陵。汉和帝刘肇(78年—105年),汉章帝第四子,公元88年—105年在位,在位17年,终年27岁,葬于慎陵。汉殇帝刘隆(105年—106年),汉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病死,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葬于康陵。汉安帝刘祜(94年—125年),汉章帝孙,清河孝王刘庆之子,公元107年—125年在位,在位18年,终年32岁,葬于恭陵。汉婴帝刘懿,汉安帝的儿子,汉安帝去世后,太后阎姬为了把持国政,在阎显支持下,迎立刘懿为帝,即位二百余日病死。汉顺帝刘保(114年—144年),汉安帝的儿子,公元125年—144年在位,在位19年,终年30岁,葬于宪陵。汉冲帝刘炳(143年—145年),汉顺帝的儿子,公元144年—145年在位,在位不足1年,终年3岁,葬于怀陵。汉质帝刘缵(138年—146年),汉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公元145年—146年在位,在位不足1年,即位时8岁,因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葬于静陵。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汉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公元146年—167年在位,共在位21年,终年36岁,葬于宣陵。汉灵帝刘宏(156年—189年),汉章帝玄孙,168年—189年在位,在位23年,终年33岁,葬于文陵。汉少帝刘辩(176年—190年),汉灵帝长子,公元189年在位,在位5个月,被董卓胁迫自尽,时年仅15岁。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汉灵帝的儿子,190年—220年在位,共在位30年,公元220年被迫禅位,曹丕称帝,汉朝灭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终年54岁,葬于禅陵。

在长达400多年的两汉王朝历史中,在位30年以上的皇帝共有4个,其中汉武帝在位54年,汉光武帝刘秀在位32年,汉献帝刘协在位30年。在29位皇帝中,15岁以下登基为帝的有16人,10岁以下登基为帝的有11人,1岁或不足一岁登基为帝的有3人。

在汉朝的皇帝中,有较大作为和深远影响的皇帝有三个,即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和汉光武帝刘秀,总计统治时间为98年;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有三个,即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宣帝刘询,总计统治时间为64年;政绩平平、勉强能够说得过去的皇帝也是三个,即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和汉明帝刘庄,总计统治时间60年,其余则不足道也,或者说就是傀儡,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无知的孩童甚至乳臭未干。也就是说,经考核认定,29位皇帝中只有9人达到基本合格以上水准,4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有一半时间是由不称职的、或者是昏庸无能的、甚至是几岁一下的婴儿在统治着庞大的王朝。这个常常让我们感到自豪的大汉王朝尚且如此,其他王朝可想而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封建社会的腐朽性。

三、《三国演义》所宣扬的正统观念是很脆弱的荒谬的

笔者从小在农村生活,记得从七八岁开始,便经常在春节或者下雨不能干农活的时候去听村上两个有点学问的人讲“三国”,也就是从那时起,便非常敬慕刘、关、张的义气和威武,但是一提到曹操,脑海中便浮现出了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那些年,村上的人们还给一个平时鬼点子多、认为他有点儿心眼不正的人起了个外号叫“曹操”。

在读中学的时候,我从别人你手中借到了一套《三国演义》,感觉是如获至宝,不知看了多少遍。后来又到大学中文系上学,“古代文学作品”和“中国古代文学史”都要重点介绍《三国演义》,于是便对这部文学巨著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再以后自己当了大学老师,文学的课程中不知道有多少次都得讲到《三国演义》,讲艺术性、讲思想性等等,但现在看来那些终归都是肤浅的。至到笔者退休以后,方才有充足的时间坐下来静心的重读文史经典,并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进而有产生了一些新的看法。譬如说《三国演义》,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自然是不可置疑的,但它所宣扬的所谓正统观念却是非常幼稚、非常脆弱而又非常荒谬的,尽管这是特殊社会背景下特殊社会心理和特殊社会思潮的产物。

我知道这种观点肯定为很多人所不能接受,甚至会招致唾骂。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坚持这么说。因为不这样的话,我们对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就真的没有了一正确的原则与标杆了。

如果按照《三国演义》所宣扬的正统观念,只有刘氏做皇帝才是正统的,哪怕是再昏庸、再无能也是正统的,哪怕是只有几岁甚至不满一岁的无知小儿当皇帝也是正统的。但是,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正统观念年来说“正统”的话,传说中的尧舜禹神让,舜和禹就不应该接班当帝王,而商汤灭夏桀、周武王灭商纣王、秦灭二周统一天下、刘项灭秦、汉灭楚霸王、西晋代魏、大唐灭隋朝、大宋代北周、元灭宋、明灭元、清灭明等等,岂不都是篡逆吗?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正统观念,中国几千年历史,就只该有一家一姓为皇帝,哪里还有夏商周秦汉隋唐宋明清呢?哪里还有大汉刘氏的“正统”呢?你说这种观念荒谬不荒谬?是荒谬至极的呀!

按照《三国演义》所宣扬的正统观念,天下人只要口口声声说是要为刘氏卖命才叫“忠义”,所有大臣只有把治理国家的实权全部交给朝廷、交给皇帝才是忠臣,但倘若你为国家统一和人民利益而坚持原则、力排众议、顶着世俗非议而努力工作,那便成了“权奸”,成了“汉贼”,成了被口诛笔伐的对象,这是什么逻辑?世人常把“朝廷”和皇帝混为一谈,认为“朝廷”就是皇帝,皇帝就是“朝廷”,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朝廷”是“朝廷”,皇帝是皇帝,正常情况下,皇帝也只不过是“朝廷”中的主宰,而“朝廷”则是由诸多大臣甚至还有后宫所组成,没有宫廷大臣的朝廷就不叫“朝廷”。倘若皇帝只是一个无知小儿或者昏庸无能的人,那么宫廷大臣甚至后宫的意志就是朝廷的意志。有能力的人为国为民做主做事,能把他们都说成是“汉贼”吗?

曹操(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按照早期儒家真正的正统观念,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善与恶、忠与奸以及功过是非的标杆应该是什么呢?亚圣孟子有一句名言,说在大是大非面前,“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实事求是地讲,曹操是东汉末年的第一个大忠臣,在东汉末年他对朝廷和皇帝的忠心是独一无二的。

听其言: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披肝沥胆,充分表明了他对汉室的忠心和忠于朝廷的原因。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完全可以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相媲美,但却比《出师表》表现得更耿直,更率性,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完全表达了自己为了国家统一大局为重,不惧怕社会流言蜚语,不作书生意气之为放弃权利而使国家和个人遭受“实祸”等真实的想法,历史上像曹操这样真实率性地表露心迹的人恐怕没有几个。

观其行:曹操为保全汉室江山冒着生命危险刺杀董卓,是问有谁做到了这一点?曹操散尽家财组织队伍,为汉室江山歼灭黄巾军,是问有谁做到了这一点?曹操积极组织并参与讨伐董卓,披坚执锐,勇往直前,是问当时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当时很多人都在抢夺地盘、占据州郡称王称霸的时候,曹操独自迎回汉献帝建都设朝,保存汉統,是问有谁做到了这一点?灭二袁,诛吕布,下荆州,定陇西,统一中原与北方,使汉献帝安心面南称帝,是问有谁能做到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东西两汉400多年,只有三位黄帝能够在位30年以上,汉武帝和汉光武帝这两个有作为的皇帝之外,剩下的一个就是汉献帝了,曹操后期完全可以自立为帝了,但是没有,还让出了两县的封邑给了朝廷,一直维护汉室江山至到死去。这样的人不是忠臣,还有谁能算忠臣呢?

在汉末这一特殊时期,曹操做人可真真是难啊!他足智多谋,便说他是诡计多端;他气度恢宏,不计小节,不尊俗礼,敢于负责,敢为天下先,便说他是僭越;他迎回汉献帝建都设朝,便又说他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为朝廷剪灭群雄,平定天下,安定四方,便说他是“奸雄”;他内立法度,外扬军威,存续汉統,便说他是“汉贼”。那么请问当时谁才算得上是忠臣呢?又有谁当时能够做到这一步呢?恐怕只有曹操!说好听一点,曹操当时是被世人误解,说难听一点,当时很多人是各怀鬼胎,是曹操坏了他们的好事,破了他们称王称帝的美梦,因而才招致了这些人的嫉恨和责骂。设使当时没有曹操,天下不知会乱成什么样子,真的会是“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被世人称作“汉贼”、“奸雄”,吃亏就吃亏在他信奉并践行了孟老夫子所提倡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一社会理念。

曹操的《短歌行》有这样的句子:“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歌描绘了汉末军阀混战、国家动乱、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和极度同情民众疾苦的心情,这应该就是曹操决计奋起救国救民的初衷。曹操的《短歌行》中还有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些诗句表明了曹操慨叹人生短暂,因而必须抓紧时间为国建功,表明他要像周公那样为国延揽人才,平定天下。正是由于曹操以汉朝江山社稷为重,以民众疾苦为念 ,所以他才杀伐决断,掌控朝纲,这样就会免不了在某些时候表现出对皇帝有不尊不敬之举,这完全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董承来到许昌后想要揽权争势,假借皇帝名义联络刘备等人谋杀曹操,结果事情败漏,除刘备之外,董承等人全被诛杀。试想,如果董承阴谋得逞,那么刚刚得到稳定的东汉朝廷又会是怎样的一片混乱的情景呢?

相反,那些反对曹操的人,无不以恢复汉室,诛灭曹贼为旗号来实现自己的狼子野心,来实现他们割据一方,称王称霸的目的。可笑的是:那时东汉朝廷犹在,大汉皇帝犹在,你恢复个什么呢?有谁真正把朝廷和皇帝放在眼里了呢?说白了,无非是借其名而割据称雄而已。事实不正是这个样子吗?而《三国演义》中拥刘贬曹的倾向,客观上起到了鼓励分裂、鼓励割据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之,只要大家认为孟子“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曹操绝不是什么“汉贼”和“奸雄”,而是一个大大的忠臣,是一个忠于汉室、忠于朝廷、终忠于国家的、以社稷和民众为重的忠臣。同时,我们也完全可以认定《三国演义》所宣扬的正统观念是荒谬的。现在想来,让曹操长期以来蒙受不白之冤,除了长期以来国人偏颇的正统观念以外,《三国演义》这部文学著作所起的宣传作用也是居功甚伟的。作为一部文学著作,持有拥刘贬曹的政治倾向本无可厚非,但却不应当误导大众对真实历史和真实人物的认识和了解,这种现象,是不利于社会健康地向前发展的。


作者简介

赵绍军,南阳理工学院退休教师 ,地方文史研究者,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语文教育专家、曾担任总主编设计并出版 “初等教育学科课程教学论系列教材”共七部;主编并出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荣获中国优秀图书出版一等奖、河南省政府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所著《小学古诗教学研究》和参编的《实践取向小学语文教学》等著作曾被曾被多地高校作为教材长期使用。曾在相关刊物发表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平时兼善历史文化研究,曾在网络发表文史类文章百余篇。近两年参与编纂的《南阳历史文化词典》(主编教育部分)已经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正统   演义   皇帝   王朝   两汉   汉朝   汉代   终年   公元前   朝廷   荒谬   封建   公元   观念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