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难-《古文观止》精读心得之三

学习罗胖子,每天三百字,历史小趣事,点滴有意思。

1827—038 坚持日更第38天,还有1789天



为难

———《古文观止》精读之三



这是一个偏心妈妈惹出来的家庭麻烦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当今的一般家庭。而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一个显赫的诸侯之家里。


故事发生在春秋诸侯国—郑国的君主郑武公家里,郑武公的妻子武姜因为生大儿子时难产,所以讨厌大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郑庄公,偏爱顺产的小儿子共叔段。

这个奇葩妈妈甚至劝说丈夫郑武公废长立幼,这在当时属于大逆不道,父亲郑武公没有答应。妈妈武姜还是不死心,事事偏心小儿子,到后来竟然纵容小儿子武装抢班夺权,以至于闹得小儿子失败流亡,自己被打入冷宫的下场。

最后,大儿子郑庄公回心转意,在郑国官吏颍考叔的帮助下,实现了与妈妈的和解。

我的学习心得有三条:

一是公平很重要。一个国家也好、单位也好、家庭也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成员很重要,最起码也要维持表面上公平。不然,会凭空生出很多事端,最后闹的当权者自己也很难堪。

二是要还原历史节点来看待当事人。后世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庄公阴险、狡诈,可是仔细排一排时间节点,我们就会多一种不同的体会。

郑庄公出生于公元前757年,而他继位的时候,是公元前744年,年仅14岁,还是一个孩子,面对强势的母亲,骄横的弟弟,他能有多少办法?


在弟弟即将策动政变前夕,郑庄公发兵攻打弟弟,是在公元前722年,也是在继位22年后的事了,可见,在这22年里,郑庄公对待弟弟一直是隐忍的。

即使是在取得胜利后,郑庄公也没有赶尽杀绝,容忍弟弟在郑国四周晃悠,没有派个刺客去把弟弟干掉,算得上容人了。

所以,与其说郑庄公阴险狡诈,不如说他隐忍冷静,虽然这两组词,词义上有重叠的地方。


三是隐藏在故事中的太后干政。在中国历史中,从周代到晚清,太后干政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传统。

据2016年公布的史料—《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参考资料2)看来,武姜比左传里的表现更加强势,有一点咄咄逼人的感觉,可以说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是太后干政。

所以说,郑庄公远没有后世君王的那种乾纲独断的、大权独揽的感觉,对待强势的母亲和桀骜不驯的弟弟,他只能畏手畏脚,小心翼翼,不到最后不敢摊派。郑庄公的处境,我们可以参考一个离我们最近的皇帝,光绪帝的遭遇就可以想象郑庄公了的为难了。



参考资料:

(1)[清] 吴楚材,[清] 吴调侯著.古文观止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6.得到电子书;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题解】

《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是解释孔子所编鲁国国史《春秋》的“三传”之一,它的作者相传是左丘明。左丘明,或云为鲁君子,或云为鲁国的史官。《左传》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战国初年。全书编集大体依据《春秋》,重点在陈述史事,同时征引孔子的话及当时“君子”的评论,以阐述孔子在《春秋》中提倡的攘夷尊王、劝恶扬善的思想,表明《春秋》的“一字褒贬”、“微言大义”,因此桓谭《新论》认为《左传》对《春秋》来说,“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目思之,十年不能知也”。对后世的读者来说,《左传》不仅是一部经书,还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杰出的散文著作。《左传》详细地记载了春秋间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的生平行事,善于把复杂的事写得有条不紊,剪裁得当,文笔优美流畅,人物个性分明,杜预《春秋左传序》称它“其文缓,其旨远”,盛赞它的委婉含蓄,意隽味永。这些优点,被后代史学家、散文家奉为规矩与楷模,《左传》中的一些优秀篇章也就一向受到散文选家的青睐,从而脍炙人口。

春秋是争战的时代,各国对外战争与内部倾轧共存,父子、兄弟残杀的事件不断发生。这篇文章记的是郑庄公平定弟弟共叔段与母亲姜氏勾结发动兵乱的故事。作者用了极其简洁的笔墨,写郑庄公用老谋深算的政治手腕,把共叔段一步步逼上死路的经过,通过郑庄公的行事与言语,十分生动精确地刻绘了他的性格与心理活动,阐述了《春秋》原文对郑庄公的狡诈不孝与不讲兄弟情义的贬斥。最后母子相见的情节也一向为人称道,无论是颍考叔的机智善谏还是郑庄公的悔恨,都写得委婉动人,开以抒情笔墨写史之先河。

初,郑武公娶于申〔1〕

,曰武姜〔2〕

。生庄公及共叔段〔3〕

。庄公寤生〔4〕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5〕

,公弗许。

【注释】

〔1〕郑武公:名掘突,桓公子。 申:国名 姜姓 国土在今河南南阳市。

〔2〕武姜:姜为姓,武为夫谥,即武公妻姜氏的意思。

〔3〕共(gōng 工)叔段:共为国名,地在今河南辉县。段后来逃亡到共,叔为长幼次序,他是庄公的弟弟,所以称共叔段。

〔4〕寤(wù)生:倒生,出生时脚先出来,是难产的一种。

〔5〕亟:多次。

【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女子,名叫武姜。武姜生了庄公与共叔段。庄公出生时倒生,使姜氏受到惊吓,所以取名寤生,姜氏因此不喜欢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她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同意。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1〕

,公曰:“制,岩邑也〔2〕

,虢叔死焉〔3〕

。佗邑唯命〔4〕

。”请京〔5〕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6〕

。祭仲曰〔7〕

:“都城过百雉〔8〕

,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9〕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10〕

,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1〕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12〕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13〕

,子姑待之。”

【注释】

〔1〕制:在今河南汜水县境内。原为东虢属地,东虢被郑所灭,地入郑。

〔2〕岩邑:险要的城市。

〔3〕虢叔:东虢国君。

〔4〕佗:同“他”。

〔5〕京:在今河南荥阳县。

〔6〕大:通“太”。

〔7〕祭(zhài 债)仲:郑大夫,字足,其先为祭地封人。

〔8〕都城:指一般的城市。 雉: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9〕参(sān 三):同“三”(繁体字作叁)。 国:此指国都。

〔10〕不度:不合乎制度规定。

〔11〕辟:同“避”。

〔12〕厌:满足。

〔13〕毙:跌仆。

【译文】

等到庄公即位后,姜氏请求把制邑作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儿。你要其他地方我都照办。”姜氏就要了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儿,人们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对庄公说:“一般的城市,城墙超过三百丈,那就要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规定的制度:大城市的规模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乎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将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有什么办法来躲避因此产生的祸害?”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么有满足的时候呢?不如及早作好打算,别让祸害滋生蔓延开来。一旦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草尚且难以铲除干净,更何况是您的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道德的事做多了必然会栽跟斗,你姑且等着瞧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1〕

。公子吕曰〔2〕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3〕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4〕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注释】

〔1〕鄙:边境。此指边境地区。 贰:不专一。此指背叛国君。

〔2〕公子吕:郑大夫,字子封。

〔3〕廪延:在今河南延津县北。

〔4〕厚:谓土地广大。

【译文】

过了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北部边境地区违背中央听从自己的节制。公子吕对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种政权共存,对此您打算如何处理?如果想让位给太叔,那么请允许我去侍奉他;不然的话,就把他除了,不要让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用不着这样,他会自作自受的。”太叔又把那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领土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又进言说:“现在可以剿灭他了,土地广了,得到的民众也就多了。”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展得越大,瓦解倒台得越快。”大叔完聚〔1〕

,缮甲兵〔2〕

,具卒乘〔3〕

,将袭郑〔4〕

,夫人将启之〔5〕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6〕

,公伐诸鄢。五月辛丑〔7〕

,大叔出奔共。

【注释】

〔1〕完聚:修理城墙,屯聚粮食。

〔2〕甲兵:皮甲、兵器。

〔3〕卒乘:步兵、车兵。

〔4〕郑:指郑国国都。

〔5〕启:开、导,此指作内应。

〔6〕鄢:在今河南鄢陵县北。

〔7〕五月辛丑:为五月二十三日。

【译文】

太叔修葺城墙,屯聚粮食,修整皮甲武器,训练好步兵、车兵,将要偷袭国都。姜夫人准备好开城门接应。庄公打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下手了!”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的人叛离太叔段,太叔段只好逃到鄢邑,庄公又领兵攻打鄢邑。五月二十三日,太叔逃亡到共国。

书曰〔1〕

:“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2〕

。不言出奔,难之也。

【注释】

〔1〕书:指《春秋》记载。

〔2〕郑志:郑伯的意愿。

【译文】

《春秋》上写:“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段没有恪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称他为弟弟;兄弟间如同两个国家的国君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呼庄公为郑伯,是讥刺他没管教好弟弟,表示这样的结果正是庄公的意愿,不说太叔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遂置姜氏于城颍〔1〕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2〕

,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

,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4〕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5〕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6〕

,隧而相见〔7〕

,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8〕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9〕

!”遂为母子如初。

【注释】

〔1〕城颍: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

〔2〕黄泉:地下的泉水。常以之指死后埋在地下。

〔3〕颍谷:即城颍之谷。 封人:管守护疆界的官。

〔4〕遗(wèi 为):赠,送。

〔5〕繄(yī 衣):语首助词。

〔6〕阙:同“掘”。

〔7〕隧:地道。

〔8〕融融:和乐的样子。

〔9〕洩洩:舒畅快乐。

【译文】

于是庄公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没过多久,庄公又后悔了。颍考叔当时任颍谷的封人。听说这件事,就假借贡献礼物,进见庄公。庄公赏赐他吃饭,他吃的时候有意把肉放在一边不吃。庄公询问原因,颍考叔说:“小人家有母亲,小人所能办到的食物她都吃过了,可是从没尝过国君的肉汤,请允许我把这肉带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偏我就没有!”颍考叔问:“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庄公说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告诉他自己后悔的心情。颍考叔回答说:“您何必为这发愁呢?如果挖个地道见到泉水涌出,在地道中见面,谁会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照他的话做了。庄公在进入地道时,赋诗说:“走入地道中,心里乐融融!”姜氏走出地道时也赋诗说:“走出地道外,心里真爽快!”于是恢复了以往的母子关系。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1〕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2〕

。’其是之谓乎!”

【注释】

〔1〕施(yì 义):推广,扩展。

〔2〕所引诗见今本《诗经》《大雅·既醉》。锡,同“赐”。

【译文】

君子说:“颍考叔的孝心真称得上纯正,他爱自己的母亲,把爱心推广到庄公身上。《诗经》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穷尽,他永远把自己的孝思分给同类的人。’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李梦生)

格式引文:

[清] 吴楚材,[清] 吴调侯著.古文观止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6.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EcxWh29pv0RdAKR3


(2)2016年04月18日09:56 | 来源:北京日报

“清华简”新成果揭秘春秋时期郑国史

2016年04月18日09:56 | 来源:北京日报


  像美剧一样,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再推出新成果。上周六,《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公布,整理的5篇文献记录了春秋时期郑国、齐国、秦国和楚国的历史。其中《郑武夫人规孺子》揭示,郑武公曾在卫国居住3年,这段历史传世文献中均无记载,为后人研究郑国历史提供了新视角。《子产》一文则详述子产所作刑书的内涵与结构。

  前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成果发布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清华简第六辑正式发布出版,参与发布会的学者们迫不及待地阅读研究手中的成果报告。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像美剧一样,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再推出新成果。上周六,《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公布,整理的5篇文献记录了春秋时期郑国、齐国、秦国和楚国的历史。其中《郑武夫人规孺子》揭示,郑武公曾在卫国居住3年,这段历史传世文献中均无记载,为后人研究郑国历史提供了新视角。《子产》一文则详述子产所作刑书的内涵与结构。

  修正郑国东迁起始年限

  本次的5篇文献中,有3篇讲述郑国历史。其中《郑武夫人规孺子》简,提到了郑国的郑庄公。

  对于郑庄公,许多人是通过中学课文《郑伯克段于鄢》知道他的故事:郑庄公设计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共叔段欲夺国君之位,后被庄公讨伐。因怨其母(武姜)偏心其弟,郑庄公将之迁于颖地,后经人劝说后,与母重归于好。

  《郑武夫人规孺子》中的“孺子”即郑庄公,讲述郑国第二代国君郑武公逝世后,夫人武姜对她的儿子郑庄公进行规诫。当时,郑庄公仅13岁,武姜告诫他,三年之内不要亲理国事,要把朝政委托给大夫。她认为郑国的大夫们值得信任,如遇大事,庄公应与他们共同谋划。

  因生庄公时难产,武姜并不喜欢这个长子,联系《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所记录的“过节”,本篇中武姜对儿子是否也隐含类似的感情,值得寻味。

  简文中还有一处重要史实,现有文献均未记载,“吾君(武公)限于大难之中,处于卫三年,不见其邦,亦不见其室。”这里是指,武公曾有三年不在他父亲建立的国家,而是居于卫国。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分析,根据现有文献推测,武公在卫国居住可能是在嗣位之初。

  听闻这段史实,北京师范大学晁福林教授很感兴趣,他在会上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有文学家把郑国的历史改编成小说或影视剧,可能比《芈月传》还精彩。”

  《郑文公问太伯》则记录了郑国公族太伯规诫文公的言辞。

  李学勤指出,学界一般认为郑桓公早卒,郑国东迁实际是从第二代国君郑武公开始,而《郑文公问太伯》则明确记载郑桓公就已经“获函、訾”、“克郐”,开始东迁启疆的进程。在他看来,这一记载揭示了两周之际郑国开国的真实面貌,也将为春秋早期历史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填补春秋50年史料空白

  同为记录郑国历史,前两篇为纪事体,《子产》则是“论文”,它是关于郑国名臣子产道德修养及施政业绩的论说。全篇可分为十个小段,从圣君如何利民自勉,做到君民相互信任,讲到子产执政,如何“自胜立中”“助上牧民”。文章有较强的思想性,体现浓厚的儒家气息,可见孔子称子产为“古之遗爱”,确有渊源。

  子产系郑国名臣,他所作的刑书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非凡的改革意义,但目前人们对刑书的内涵和结构知之甚少。此篇简文中则有详细叙说,比如“乃肄三邦之令,以为郑令、野令,导之以教……”

  在此前公布的清华简《良臣》一篇,特别突出郑国的良臣,列举了“子产之师”和“子产之辅”。李学勤指出,清华简中有如此多的篇目内容涉及郑国,是否暗示这批文献是由郑国传入楚地,或者竹简作者与郑国有特殊关系,值得深思。

  《管仲》是一篇阐述治国之道的论文,与齐国历史有关,通篇以齐桓公与管仲问答的形式展开,共十二组问答。

  《子仪》记述秦、楚史事,讲述秦晋殽之战后,秦穆公汲取教训,为对抗晋国,转而谋求与南方的楚国联盟,释放长期囚禁在秦国的楚国重臣申公斗克(字子仪),举行隆重的典礼将其送回楚国,以此向楚成王示好。

  简文叙述的便是穆公送行时的种种情节,穆公和子仪的外交辞令多以诗歌和譬喻的形式,表达了秦楚勠力同心的合作意愿,这些语言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作为研究我国春秋历史的主要文献,《左传》记事的起点是公元前722年,而学界公认的春秋时期是从周平王动迁的公元前770年算起,期间相隔近50年鲜有记载,清华简第六辑即填补这段空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国君   楚国   清华大学   左传   河南   古文   译文   春秋   文献   弟弟   心得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