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去世后,身为宠臣的李卫下场如何?乾隆是如何对待他的?

我国的封建社会是从战国时期开始到清末结束这段时间,大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在这段历史中只有元朝和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来统治的。

其中元朝只存在了98年也是我国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清朝则存在了296年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朝一共有十二位皇帝,最鼎盛的时期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间。

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快速、人口增长迅速、国土辽阔,持续的时间一共有134年。

其中有一位叫李卫的官员曾经在这三朝中连续任职,并得到了雍正的赏识,可以说是官场中的一股清流。

可是在雍正去世后,乾隆并不欣赏他,那最后他的下场如何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李卫。

清朝的科举制度

在清朝时期科举制度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廷试。

院试是每年的二月由各省进行考试,考试通过后就成为秀才。

乡试是每三年的八月由国家派考官指定场所进行考试,考试通过后就成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员。

会试就是通过乡试的人第二年参加礼部的考试,每三年的三月举行,考试通过后就成为贡士,第一名则称为会员。

殿试是在通过会试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就是由皇帝来出题进行考试,考试通过后即是状元、榜眼、探花

而廷试考试则是由殿试后进行朝考,通过后分三等录取,然后分配官职。

这些科举考试中的内容以八股文和试贴诗为主,对题目和写作方式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

清朝的科举制度本意是为了选拔人才来为朝廷服务的,可是慢慢就变为控制文人的思想工具。

虽然清朝的科学制度严格,但是如果一个人想要当官,不一定非要参加科举考试。

那时也可以用钱来捐官,而李卫就是这样当上官的

李卫捐官

李卫由1688年2月也就是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一出生于江苏,当时他家的经济条件属于比较富裕的家庭。

因为李卫的家人都是经商的,也正是这个背景让李卫在当官路上比较平坦。

康熙末年时为了解决资金紧张的现象,朝廷决定卖出一部分官职。

于是在1717年李卫出资捐了个员外郎,不久后他就入朝担任兵部员外郎的职务,1719年时李卫的官职是户部朗中。

康熙年间李卫在官场中没有什么大的表现,他真正的高峰时刻是雍正年间。

平步青云

雍正继位时正值朝廷缺人之时,李卫被派去云南任盐驿道,也就是去清查云南地方盐政的问题。

因为在清朝盐税是当时第二大税收来源,而且历来盐业制度错综复杂。

当时的云南对于李卫来说就是个烂摊子,云南的盐政是弊端重重,主要是当地的官员参与卖盐和私盐泛滥。

同时云南的盐都在深山里,周围的百姓可以自行上山去挖盐,管理制度相当松散。

简单点说就是国家收不上盐税百姓买不到盐。

李卫在到达云南后先去实地考察了当地盐业的现状,然后指出了云南盐业存在的问题。

李卫的这个举动触碰了很多的利益,于是云南的官员开始联名反对李卫的提议。

但是李卫并没有理会这些,直接在云南实施起新的盐业政策。

首先他进行招商行盐,就是招聘商人来运输食盐,但是由于云南商人资本实力比较薄弱,这个方案最后失败了。

于是李卫就想到了减价拨销的方法

就是将某地滞销的盐运到销售好的地方来,每百斤盐减一钱,而付给运输工人的钱增加一钱,如果不足就用盐道名下多余的银两补足。

由于盐道名下的钱属于浮动的资金,李卫可以有效的管理这些钱,从而解决当时云南盐道的困难。

这个方法可以使盐的价格降下来,那么私盐就失去了市场,老百姓就有盐可吃。

同时李卫在缉私问题上下大力度管理,由于云南普洱一带地处深山,经常有人上山去挖盐,于是李卫就多次打击这些私自挖盐者,使人们不敢再进山挖盐。

李卫在云南期间推行的盐政有利也有弊,但是他使云南的盐业摆脱了恶性循环。

正是因为胆大心细、刚正不阿、勇于承担事情的精神,李卫得到了雍正的嘉奖

由于李卫在云南的成绩显著被提拔为浙江巡抚并兼任两浙盐政使,整理盐道。

当时的清朝在两浙、长芦、两淮、河东设有四个盐区并派巡盐御史进行监督,可是在康熙三十年时又增加了福建和两广巡盐御史。

由于巡盐御史与地方官员之间工作重点是不一样的,而出任巡盐御史的官员大部分都不管事,所以到了康熙末年雍正初年时,两广、福建的盐务就归总督管理。

此次派李卫前往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他能整顿两浙的盐业现状。

同时雍正也想对现行的盐业进行清理,把合理的部分归为国家所有,不合理的部分清掉。

当时浙江私盐势力嚣张,依仗着水乡的优势成为当地的一霸。

而官盐价格又高,所以当地的老百姓只能购买私盐。

李卫到达后把云南治理盐业的方法运用到了浙江地区,不过他又进行了更细的划分。

首先就是裁判浮费

李卫在对各省的盐税进行调查后把不合理的税收全部减去,这样就为商人减轻了负担,使商人的资金有所增加,把官盐的价格打了下来,这样就有能力去和私盐进行竞争。

其次就是疏销官盐。

销量好的地区让其多进行盐业销量,销量不好的地区减少盐业的供应,这样做可以有效的提升官盐的销售数量。

还有就是对灶户进行体恤,灶户就是指以煮盐为生的人们。

李卫建议来回收这些灶户手里多余的盐,从而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减少灶户的负担。

最后就是严查缉私。

严禁官员与私盐人员勾结,李卫上任初期时亲自去私盐嚣张的地方进行查处,并抓获了许多私盐人员。

在李卫的治理下,两浙的盐业市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仅增加了朝廷的税收,也使当地人民的收入有了增涨。

就这样李卫把困扰朝廷多年的难题给解决了。

李卫在治理盐业的同时还修筑了海堤。

由于两浙地区水道众多,所以海堤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是重要的防汛设施。

李卫在任期间每年都会对海堤进行修缮,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区进行多次巡查,比如钱塘江、杭州、嘉兴等地。

1726年在李卫出任浙江总督时浙江出现多起文字狱,雍正对此非常生气,作为惩罚禁止浙江人员参加科举考试。

为了让浙江人员尽早的恢复科举考试资格,李卫经常去了解文人存在的问题,调解各种矛盾。

随时去跟踪检查受到文字狱株连还没有定罪的文人情况。

一旦发现问题李卫会及时进行劝说并责令改正,对于表现好的文人,李卫将其事迹一一记录归档。

这样当朝廷派去的官员去调查了解的时候就可以从这些记录中看到浙江文人的现状。

对于李卫的这种做法使得派去检查的官员大为感动,上奏折说明了当地文人的情况。

雍正见奏折后非常高兴很快就下令恢复了浙江的科举考试。

于是在第二年殿试的时候状元、榜眼、探花都来自于浙江,因此当地的文人对李卫的印象都很好。

李卫这样做是因为他自己本身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他对文人却很尊重。

曾记载李卫自掏钱包修建书院和浙江通志,给予当时读书人丰富的读书费用。

由于李卫的政绩突出,雍正对他非常器重并称赞他廉洁正直、为国出力实所罕见。

1729年李卫出任兵部尚书,1732年任刑部尚书,后又出任直隶总督。

其实李卫的功绩除了他个人因素外,就是雍正对他十分信任和始终的支持。

这让他做起工作来没有顾虑,可以大胆的实施自己的治理计划。

由于李卫为人率真,很容易招人怨恨,对于这一点李卫也非常明白,但是他的个性就是这样的。

所以当雍正去世后,李卫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不讨乾隆喜欢

乾隆上位后对李卫曾经的功绩进行了称赞,但是李卫多次在乾隆面前谏言都没有得到重视。

那是因为乾隆与雍正有很多地方是不同,首先在用人方面雍正喜欢实干的官员而李卫正好属于这样的人才,所以才会得到雍正的重用。

可是乾隆喜欢有知识的人,而李卫的官职是通过钱卖来的,乾隆根本就看不上。

其次就是治国想法不一样,李卫在做事的时候有时下手会重一些。

虽然雍正对他不满但是也只是批评几句,可是乾隆认为李卫这种做事风格并不适合在官场。

最后就是乾隆对于君王的威严很是重视,李卫曾经多次不给乾隆面子,这一点儿就要乾隆很上火,所以乾隆不喜欢他也是正常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清朝汉人得到重视情况本身就少,李卫可以说是个例外。

同时李卫在雍正时期长期掌管兵权,这对于乾隆来说就是个很大的隐患。

虽然李卫一直都在清除反清的势力,但是乾隆也担心李卫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会越来越重,这也是乾隆最为忌惮的。

其实乾隆对雍正时期很多官员都不喜欢,这些官员也没有得到重用,这一点儿在史书上也有记载。

虽然乾隆不重用李卫,但是他手里也没有李卫的把柄,所以李卫在晚年时还是过的不错的。

乾隆1738年12月李卫因病去世,乾隆赐予总督的待遇安葬。

李卫去世后乾隆在巡视浙江时看到了李卫的雕像,于是命人将其烧掉。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乾隆还是比较小心眼的,这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因。

结语

李卫一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遇到雍正,而正好雍正给了他这个机会,李卫也为雍正解决了很多问题并做了很多实事。

李卫与雍正也算是互相成就,所以在雍正时期他的事业上升速度很快。

可是当李卫失去靠山后他的未来一定会受到影响。

其实在清朝像他这样的人并不是很多,李卫也算是清朝时期官员的个例,所以关于他的故事也一直被人们谈起。

你是如何看待李卫这个人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乾隆   雍正   私盐   雍正皇帝   盐业   科举   云南   浙江   清朝   下场   官员   考试   李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