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百年之好,共度余生,春秋媵婚制的合“礼”性

引言: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这是《礼记·昏义》中对婚礼记载,说的是,婚礼是一个缔结两姓之好的过程,婚后需要上奉宗庙,延续血脉,传承家族,所以君子很重视婚礼。

先秦时期,媵婚制出现,成为了当时社会政治联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媵婚制将宗法、血缘、政治集于一体,是联系周王与各诸侯国关系的政治纽带,使得男权社会完全建立,导致了女子社会地位低下被奴役的局面。

图|社会风貌图

在媵婚制中,女子出嫁时,必须让妹妹或侄女、侄子陪同自己一起嫁入夫家。这是人类史前时期的血缘婚姻和群婚制遗留下来的矇昧传统。夏朝的奴隶制形成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渐渐从群婚制转为一夫一妻制,但春秋时期属于这一过程中的过渡阶段,所以这个时期的婚姻观依然很大程度保有着原始时期的愚昧。

一、“媵,送也”,媵婚制的来源

媵婚制盛行于春秋时期,消弭于战国,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制度。很多学者认为,媵婚制是原始社会普那路亚婚的遗留物,也是伙婚制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因政治需要结合形成的产物。


图|原始社会图

伙婚制,指的是两个不同氏族中的男女一起结婚,但婚姻关系以两人个体婚姻的关系存在,而是把氏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群体婚姻,所以称为“伙婚”普那路亚婚与伙婚制有着细微的不同。虽然同样作为群婚,但普那路亚婚比伙婚制的范围更宽泛,它不仅是两个氏族结婚,就连同氏族的姐妹兄弟间也可以结婚。它是群婚形式的最高规格

图|上古人类图

因为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与发展,私有制出现。在生产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男子,通过捕猎等手段积攒了一定的财产,他们不愿别人的孩子来继承自己的财富,便开始重视血缘的纯正性

为保证血缘的纯正,男子要求自己的配偶必须忠诚于自己,一个女人只能嫁给一个丈夫。但因为家庭财产权都掌握在男人手中,所以他们遂要求女人只能有一个配偶,但自己却能够拥有很多个配偶

在此基础上,为适应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需要,媵婚制出现。《尔雅·释言》中有对“媵”进行过解释:“媵,送也。”可将其引申为,女方在婚姻中送与男方的陪嫁人。

《公羊传》中也有过对媵婚制的详细记载“媵者何?诸侯娶一国,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诸侯若是娶国君的女儿为妻,那么女子出嫁时,她的侄子女或妹妹就要随她一同嫁入男方家。有时候,也会有两个与女方同宗族的女子一起陪嫁,那么这两个女子的侄子女或妹妹也要一同陪嫁到夫家,此一行共九人。如果娶妻的是天子,那规矩也与诸侯类似,只是人数上有所增加,包括正妻在内一共十二人

图|《公羊传》图

媵婚制中,陪嫁的除了女子外,还有男子。《诗经》中便有记载“媵之名不专施妾……男女皆谓之媵,男子为媵臣,女子为媵妾。” 《左传》中也有晋献公让虞国灭国后,将虞国百里奚送与秦缪公的宗室女作媵臣的描述。由此可见,在当时男女都可以作为媵者。

图|春秋女子服饰图

关于媵婚制,史书中很早就有了相关记载,最早可追寻至上古尧舜时期。尧听闻了舜的贤举,于是让娥皇作为他的妻子,女英作为他的媵妾。后到了商朝末年,莘氏之女大姒嫁与周文王做嫡夫人,当时商朝的君主帝乙把大姒的妹妹赐给了周文王做媵。《周易·归妹》也有和媵婚制相关的内容,这足以说明,在春秋之前的殷商时期,贵族阶层和奴隶主阶层中,媵婚制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

图|春秋贵族图

二、“同姓不婚”,媵婚制的主要形式

在媵婚制中,由于陪嫁对象身份的不同,在媵婚时又有不同的形式和要求。

第一种,媵者是与嫡妻同姓的诸侯国之女。周国建国之初就形成了宗法制治内,分封制治外的严格社会政治体系。“同姓不婚”是周代各诸侯国之间心照不宣,约定俗成的规矩。一个宗族里不能出现两个姓氏相同的嫡妻,一人为嫡妻另一人只能为媵妾。这样既能让姬姓氏族与其他外姓诸侯加强联系,又能助力姬姓氏族扩大政治权利加强西周王室对国家政权的巩固

“诸侯夫人自有侄娣,并二媵,各有侄娣,则九女。” 是西周亡国后,春秋时期的媵婚规制。诸侯若是迎娶一国之女,那么就会有两个姓氏相同的诸侯国送女子作为陪嫁,而这两个女子被叫做左媵右媵,同时她们每个人的侄娣也会作为陪嫁。

第二种,做媵者的,是嫡妻侄娣。查阅史书可以发现,这一类的陪嫁者是最多的,他们还对媵者的年龄也做出了规定。《公羊传》中就能找到明确记载:“妇人八岁备数,十五从嫡,二十承事君子。” 此话的意思是,女子八岁就会开始准备成亲事宜,但必须要等到十五岁才能进入夫家。

图|人物图

《左传》中也有好几处关于“侄娣从媵”的记载,“齐侯(齐灵公)娶于鲁,日颜懿姬。无子。其姬声姬生光,以为太子。”这是“侄从媵”为夫君生下孩子的证明。同样的记载还有很多,在此便不一一列举了。从这些“侄娣从媵”的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媵妾陪嫁到夫家后,也需如嫡妻一般为男主人诞下子嗣

图|《左传》图

媵者随嫡妻嫁入夫家,但若嫡妻被夫家所休弃,作为媵者的侄娣也将被逐出夫家。哀公十一年曾有过明确记载:“(卫太叔)疾娶宋子朝,其娣嬖。子朝出,孔文子使疾出其妻而妻之。疾使侍人诱其初妻之娣,置于犁,而为之一宫,如二妻。” 这段话大概说的是,孔文字因为妻子有“疾”,所以他便休了妻子,而作为和妻子一起陪嫁过来的娣,也跟着被休了。如此可以得出结论,嫡妻与侄娣是一根线上的蚂蚱,大家有着共同的利益,在夫家应该共进退,否则一损皆损。

春秋时期的宗法礼仪制度十分森严,侄娣与嫡妻间虽是荣辱与共的关系,但同样有着严密的等级制度。嫡妻所生的女儿,一般以后也会成为嫡夫人,媵妾所生的女儿,以后便是陪嫁的娣。例如,宣姜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宋恒公做夫人,另一个嫁给了许穆公做夫人。

除嫡妻与陪嫁侄娣之间有等级制度,侄娣之间也有尊卑等级制度存在。这样的规定虽然无限降低了女子的社会地位,将女子物品化,但对春秋时期森严的礼乐制度来说,却有着重要意义。因为这种方式既可以使得贵族血统不断延续的同时,也保证其的纯正性高贵性,还可以确立大国之间政治平衡,以及对小国实行区别对待的政治态度。

图|人物图

除了前两种,媵者与嫡妻是同姓诸侯国宗室之女和媵者是嫡妻的侄娣外,还有第三种媵者和嫡妻之间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商朝初期,伊尹便是在莘氏和商汤联姻时,被作为媵臣送到了商朝。战国以前,媵者可为男也可为女,战国以后,媵者就全部为女性了

三、嫡妻与陪嫁者分为主次妻,媵婚制的作用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媵婚制的形成与之有着极度密切的联系。为保证家族的延续,传宗接代不让血脉断连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事。媵婚制中,嫡妻与陪嫁者们有着主次妻之分,等级制度森严,且尊卑有序,与后世的妻妾制有所相似,但也有着区别。

媵婚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嫡妻在夫家的地位,以及女方家族与夫家共同产生的政治经济利益。若嫡妻在婚后没有孕育出嫡长子,那她在夫家的地位必然会受到威胁,而媵婚制则能够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陪嫁的媵者可以帮助嫡妻完成生育任务

“礼,嫡夫人无子,立右媵(之子);右媵无子,立左媵(之子);左媵无子,立嫡侄娣(之 子),嫡姬无子,立右嫡侄娣(之子),右嫡侄娣无子,立左嫡侄娣(之子)⋯⋯皆所以防爱争。” 若是嫡夫人所出的嫡长子遭到了废黜或死亡,那就选立同母的弟弟,但若是嫡夫人没有孕育出嫡长子,就会由媵妾的孩子作为继承人。

那个时期,立媵妾的孩子为太子的现象还是很多的。后世的封建王朝中有“母凭子贵”的说法,但在春秋时期,这是违背礼制的。诸侯若是因媵妾的儿子成为了太子,便将媵妾提为嫡夫人,将会受到其宗族的处罚。鲁哀公就曾想要把他的宠妾扶为嫡夫人,不仅被掌管宗室的衅夏强烈反对,还因此使得国中人民对他憎恶之极

据《左传》中记载,晋献公欲立征战骊戎后得来的妾室骊姬为夫人,不但遭到了国内民众的反对,最后导致国内发生大动乱。不论是鲁哀公还是晋献公,从他们欲立妾为夫人,但都不成功的事例来看,媵者在当时社会的地位极其低下,甚至不被民众所认可,只是作为生育工具而存在。

图|晋献公图

媵婚制是为了延续宗族血脉而存在,也是为了扩大政治联盟。哲学家恩格斯曾说过:“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

就如他所说,在春秋时期,诸侯贵族们的联姻的确是一种为政治而服务的手段。随着礼崩乐坏,奴隶制社会逐渐走向衰落,分封制与宗法制即将退出历史舞台,诸侯割据群雄周王室没落。各诸侯国为了抢夺封地,不断想法设法扩大自己的军事势力,发动战争,为使自己国家的利益最大化,媵婚制成为了各诸侯国相互联系勾结的外交斗争手段

西周所从善的“同姓不婚”制度,在春秋也依然延续遵守,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诸侯国之间为了避免此规定,便借助媵婚制,来建立彼此之间的政治同盟关系。当时的鲁国、卫国与晋国都是姬姓诸侯国,若是互相通婚,那便违背了“同姓不婚”制度,为避免这一问题,二者采用媵婚制,将本国的女子作为媵者相互联姻,然后与宋国一起,建立起了四国联盟

图|社会风貌图

拥有政治力量强大的国家才能在春秋时间的政治舞台上获得话语权,四国联盟后,立即引起了齐国的关注,为了也使自己的政治力量强大起来,齐国也利用媵婚制,获得了与鲁国、宋国的联姻。四国联盟变为五国联盟,主要得益于媵婚制。所以媵婚制在当时得到了各诸侯的极度重视。

媵婚制作为政治手段在春秋时期可谓风靡一时,但到了战国时期后,媵婚制便逐渐开始消失。但其产生的影响,在后世的历朝历代中都可窥其踪影。比如汉代赵飞燕与其妹妹,一同成为成帝的婕妤,宠冠汉宫十余年,再比如永建元年,顺帝将梁商的女儿和姑姑一同纳入汉宫,封为贵人。

唐代,唐王朝会派公主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其中宁国公主与回纥和亲时,便带着李婉的女儿和仆固怀恩的女儿作为媵妾陪嫁。宋代,宋仁宗的贵妃周氏,在四岁那年与姑母一起入宫,长大后就成为了送皇帝的贵妃。不论是姐妹,还是家中长辈与晚辈,这种同嫁一人的情况,其实都能算作是残存的媵婚制

图|公主和亲图

结语:

媵婚制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联姻手段,于各诸侯国的政治关系中担任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极大影响了各诸侯国分封割据的争霸格局。

在如今的文明时代,这种婚姻现象不再被允许存在,也不被理解的,它物化女性,将女性的社会地位完全打入尘埃,让女性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工具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春秋时期,媵婚制是应时而生的,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与历史需求。当它正式成为制度时,这便是当时人们所承认的、符合礼法的婚姻制度。

尊重历史,还原历史。但历史中,并不是存在都是值得学习模仿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现代人所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左传》

《公羊传》

《史记》

《试论春秋时期媵婚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百年之好   之子   宗法   陪嫁   氏族   余生   诸侯   夫人   春秋   女子   春秋时期   政治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