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读史:阴谋诡计,上古有之-尧舜禹禅让的历史真相…

中国古代中所谓的"禅让"制度,类似于现在的投票选举,呼声最高的候选人将接任大权,成为下一任的领导者。这与血统和身份无关,是一种和平转让权力的方法。

《庄子.杂篇》中说:"非后言日出,和以天倪,敦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这里说的"相禅"就是替代的含义。权力的和平转移以尧、舜、禹最为美谈,千古以来,人们提及这三位君主都称颂不已,他们成为了"托古改制"的原始依据,但事实上并不是儒士口中所传承的那样。

在史书上有所记载:《尚书》的《尧典》、《舜典》、《大禹漠》等篇这样写道,尧在位70年后,其子丹朱不成器,不得百姓爱戴,作为附马的舜那时已然摄政,但仍保荐丹朱治理南河8年。直到朝臣和百姓认为丹朱不是治国之才,纷纷靠拢"贤明"的舜,让尧也了解到他的儿子朽木不可雕,舜才以一句"天也"结束了丹朱的政治生涯,坐上了帝位。

这样看来,似乎并不是尧让位,而是舜自己取代了丹朱。所以,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有这样的评语:"舜逼尧,禹逼舜。"尧不得不传位给舜,实乃舜已经完全得到百姓的爱戴,近百岁的尧又能如何呢?

《尚书》中还有言:尧使嗣位,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瘦于羽山,四罪而天下服。

舜即位后,立刻除去了共工、终、、欢兜等一干尧在位时的名臣,终使天下臣服。很显然,共工等人很可能威胁到舜的顺利即位,所以他才如此排斥他们。此招"杀鸡做猴"再明显不过。不过舜到最后也是胆战心惊地坐着帝位,因为即将取代他在人民心中地位的人,正是之子禹。

舜是禹的杀父仇人,此乃毋庸置疑的事情,所以禹治水成功后,能甘心为所用吗?此时再看韩非子的"禹逼舜"这句话,顿觉其中的精到之处。虽然《史记》上讲,舜南巡不幸病死途中。但战国时魏国史书《竹书纪年》却这样记载:舜年迈体衰,禹于是迫舜去南方巡查,实为"放逐",舜因此死于途中,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都不在身边。舜死得如此孤独,于是便有了晋代张华《博物志》中记载的凄惨结局:"尧之女,舜之二妃,日: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不管是《史记》的记载更符合真实历史,还是被称为"野史"的《竹书纪年》更贴近现实境况,总之,舜的死实则是有蹊跷的。今日无论如何推测,都不可能再现当时的情景,又如何知道舜传禹帝位是否有内幕的存在?

其实,原始社会除了尧、舜、禹三人是以"禅让"名目传帝位之外,在之前"禅让"根本就不曾存在。从轩辕黄帝开始一直遵循着子承父位的规矩,黄帝王朝子孙相传共传了七君。

孔子翻遍了历史,才找到尧、舜、禹三人并非子承父业的例子,于是以"天下德者居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魏国   韩非子   大禹   史记   帝位   阴谋诡计   纪年   史书   尚书   黄帝   上古   平民   真相   百姓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