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王勾践灭吴后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越王勾践灭吴后并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主要是因为灭吴后的越国实力并没有达到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程度。

战国时期,七雄是指楚、齐、韩、赵、魏、燕、秦七个国家。这七个国家在战国时期的实力较强,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都比较发达。相比之下,越国虽然灭掉了吴国,但其实力仍然不如那七个国家,无法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另外,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非常复杂,七个国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常发生同盟、联合和对立等情况。越国虽然强大了一些,但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同盟关系,也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和认可,这也是其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原因之一。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越国灭掉了当时的霸主吴国,并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宋、郑、鲁、卫、陈、蔡执玉入朝。"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越国原来偏居浙江福建一隅,直到灭吴后,才与中原文化有了交集


这时候已经是春秋末年,因此勾践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为了争霸中原,把都城北迁到琅琊(今山东青岛琅琊台),甚至远征秦国,迫使秦国臣服,所谓“陈兵未济秦师降,诸侯怖惧皆恐惶”,可谓是威风到了极点。

越人“断发纹身”(这个越人佣留着现代的中分发型和原始的纹身图案),和中原文化格格不入,文化差异导致越国思想上总是慢半拍,无法适应时代剧烈变革的需要,而且不利于招揽他国人才

越王勾践三十二年(前465年),勾践去世,他的儿子鹿郢和孙子不寿继续坚持勾践礼义相待诸侯的政策。但在越国仍然坚持春秋那一套旧体制时,中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原诸国开始全心全力投入到兼并小国、掠夺土地的新游戏当中,也就是越国这种距离中原太远的蛮夷还把霸主的名号当回事。例如勾践灭吴后,将吴国占据的淮河流域还给楚国,吴国所侵占的宋国领地还给宋国,泗水以东600里土地还给鲁国。这不是脑子进水是什么?

战国初期,越国是大国、强国,确实很有实力争夺七雄的位子

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墨子曰:“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但这四大霸主,除了楚国,都没有笑到最后。

第一个倒霉的是晋国。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但直到四十年后,迟钝的越国才开始改变对外政策,加入吞并小国的行列。越王朱勾三十三年(前414年)并吞了滕国(今山东滕州)、三十四年(前413年)吞并了郯国(今山东郯城),越王翳七年(前404年)吞并了缯国(今山东枣庄)。

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基础格局

越王翳二十年(前391年),第二个倒霉蛋出现了,齐国权臣田和篡位,把齐国君主(妫姓)放逐海岛。越王翳乘机发兵讨伐齐国,史书上没有细说战争经过,但这次战争很显然没有成功,甚至可能失败了。因为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越国被迫迁都吴(今江苏苏州),显然是受齐国逼迫所致。


越国的政治体系是典型的王族政治,之所以多次出现弑君事件,就是因为近亲王族、卿大夫各有兵权,“臣权太重”。

这次失败后不久,越国陷入长期内乱。越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企图谋害太子诸咎,诸咎发动政变,杀了父亲,但自己随后也被杀,吴地的贵族拥立诸咎之子错枝为王,这引起了越地贵族的不满。越王错枝二年(前373年),越地的卿大夫寺区率兵废黜错枝,拥立了越王翳之子无余为王。越王无余十年(前363年),寺区的弟弟思又弑杀了无余,拥立无颛为越王,将国都从吴迁回故都会稽。长期的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国走向不可挽回的衰落。

当中原强国争先恐后引进他国人才,变法强兵之时,越国却故步自封,啥也没干


从根本上来说,越国的衰落不仅仅是因为内乱,而是因为思想落后。当时以魏国的李悝、吴起,秦国的商鞅改革为代表,中原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而越国依然死抱着世袭等级制度和奴隶制不放。落后于时代,自然会被时代所抛弃。

对楚战争失败后,越国丧师失地,内部分裂,再度沦为与中原隔绝的蛮夷

越王无疆三十七年(前306年),越国试图通过伐齐来恢复霸业。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由,引诱越国和齐国一起伐楚。越王无疆听从齐使计策,转头讨伐楚国。结果楚军大败越军,杀死无疆,同时在徐州大败齐军。吴、会稽都被楚国占领,越国只剩下浙江南部、福建的领土。

越国后裔在东南沿海坚持到了西汉建立才被统一(秦始皇时曾被统一过,秦末再次立国)

而且由于越王无疆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导致他的儿子们各据一方,纷纷自立建国,越国分裂成东瓯、闽越等几个小国家,彻底退出了争夺天下的行列。不过,残存的越国尽管丧失了勾践成功以来的全部征服土地,却也侥幸躲过了后来的很多诸侯兵灾,一直到汉朝建立后百多年,才逐步被征服。




越王勾践是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然而其霸业却如昙花一现,在勾践去世后,越国的光芒就褪去,终于在战国时代默默无闻,没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越国灭掉吴国,实有很大的侥幸成分

在春秋时期,越国只是僻处东南的小国,地小人稀,文明落后,国力也并不强大。实际上,在吴越争霸战中,吴国基本上是压着越国打的。吴国曾经一度把越国打得差点亡国,如果不是夫差犯了一个错误,勾践是没有翻盘的机会。夫差的错,在于没有斩草除根,没杀了勾践,而是把他当奴仆以羞辱。但是勾践能屈能伸,忍辱三年,成功骗过夫差,重新返回越国。

此后,勾践以范蠡、文种之计,以财货、美女贿赂夫差,以弱其志,并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夫差后期任用奸臣,伍子胥被杀,孙武离去,而他犹妄自尊大,忽视勾践的威胁,却一味想着与晋国争霸。在夫差带着十三万大军北上黄池,与晋国争夺霸权之际,勾践突然从背后下手,突袭空虚的吴国。这是越盛吴衰的关键一役,此后,勾践越战越勇,最终完成灭吴的大业。

平心而论,以国力来说,越国与吴国并不在一个水平。勾践能取得惊天成就,主要是吴王夫差犯一系列不可饶恕的错误。因此,越国的非凡成就,更多应归功于勾践个人的能力,而非越国的国力有多强大。

第二,越国灭吴后,并没有大肆扩张

勾践灭吴,主要是一场复仇之战。在灭吴之后,周元王封勾践为伯,伯就是侯伯,也就是诸侯之长。其实此时的周天子已经全然没实权,所谓封伯,象征性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越王勾践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对自身实力的估计还是比较合理的。灭吴之后,勾践不失时宜地会齐、晋诸侯于徐州,并致贡于周。对于所占领的吴国之地,勾践只吞并一部分,为了巴结邻国,他把淮上之地划给楚国,把吴国侵占的宋国土地归还宋国,把泗水以东六百里之地划给鲁国。从这里可以看出,越王勾践实际上并没有称王称霸的意图。

应该说,勾践的做法还是明智的。古代政治与今天的政治并没有很大不同,当你吞并一个强国时,很容易引来邻国的恐慌,而这往往导致灾难。比如战国时代的齐国在吞并宋国后,就引来五国伐齐,最后齐国差点灭亡,从此一蹶不振。勾践吸取夫差的经验教训,在国际上保持低调,主要还是考虑到自身的实力,与晋、楚、齐这些老牌强国,还是不在一个档次上。

第三,范蠡出走,文种被杀,越国初现衰落之征兆

越王勾践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但他的猜忌心也是很强的。

最能洞悉勾践内心的,当属谋臣范蠡。范蠡辅佐勾践二十余年,功劳赫赫。但是在勾践灭吴大业完成后,范蠡却选择急流勇退。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你辛辛苦苦奋斗图个啥呢,不就是为了功名吗?但范蠡有自己的看法,跟随勾践这么久,看清勾践猜忌心是很强的。像勾践这样的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盛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他急流勇退,云游四方,最后落脚于齐国陶地,开始他人生第二次创业。

范蠡是不是多虑了呢?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完全正确。范蠡的好友,越王勾践的另一位大功臣文种放不下功名二字。范蠡曾写信警告他,认为勾践复仇心愿已遂,他们这样的谋臣就失去了价值,你肚子里的韬略那么多,君主不防你防谁呢?但是文种不相信,自己功劳这么大,能力这么强,怎么会没有容身之所呢?

果然如范蠡所料,勾践的猜忌心日甚一日,当年文种为灭吴提出九策,而勾践仅用其三策便大功告成,他不能不提防着文种以同样的手段来对付自己。勾践的一席话暗藏杀机:“当年你的九策,仅用三策就破强吴,还有六策尚在,希望你到九泉之下,用这些计策对付吴国的祖先。”并赐送一柄属卢之剑,文种明白越王欲置己于死地,最终只得以伏剑而死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

范蠡出走,文种被杀,本来就缺乏人才的越国就无以为继了,而其走向衰落,似乎是必然的趋势。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去世。越王勾践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天才,他意志顽强,坚忍不拔,在失败面前能卧薪尝胆以图东山再起。像勾践这样的人,几百年也不一定出得了一个,因此,我们不能奢望其继承者有他那样因坎坷而磨砺出的坚强品质。因此,勾践之死,就意味着越国的衰落,其文化与国力不足以支撑强国的地位,在战国时代逐渐被边缘化,理固宜然。




谢谢邀请!为什么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因为春秋和战国是两个时代,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的最后的一个霸主,战国七雄是战国末期七个强盛国家的君主,从越王勾践称霸到战国七雄吞并,时间上相差大约230年,所以越国不可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或者是战国八雄之一。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打败吴国,成为春秋末期最后一个霸主,可是称霸的时间不是怎么长的。原因是越王勾践得到天下后,能臣范蠡功成身退,隐居江湖;重臣文种被勾践杀害,从此越国就开始衰落了,逐渐不再有霸主的地位。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去世,他的子孙先后继位,可是他的子孙都是败家子,先后丢失国土,又分裂成几个小国家,且摩擦不断,持续几代,到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的最后一个小国,被楚国所灭,以后就不再有勾家王朝的天下了。到了战国七雄的时代,越国灭亡已经近百年了,所以越国不会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时,就是有勾家的地盘,那也是小的可怜。







简单的说,越国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是因为越国在公元前306年就灭亡了,这一年秦国国君秦武王也因为在洛阳举鼎而死,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则是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说,越国早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前85年就灭亡。

复杂的说,越国灭亡是因自身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发展、地缘政治没能支撑越国继续发展下去,或者说越国的各项制度远远落后于中原各地。



越国也曾强大过一段时间,最强大的时候就是越王勾践在位期间,勾践在强大之前,曾经卧薪尝胆经过20年的修炼,在范蠡、文种的支持下,才最终灭亡吴国,吴国灭亡后,越国迎来建国史上最强盛的一段时期。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越国是如何灭亡吴国的?就会明白越国为什么不能一直强大起来。



越国灭亡吴国有几个原因:

1、勾践卧薪尝胆,有灭吴的决心;

2、重用文种和范蠡等人才治理国家;

3、休养生息的同时,麻痹吴国,让吴国失去防范,最终一战灭吴。



换句话,勾践灭吴,就是为了灭吴而灭吴,灭亡吴国是勾践终身的愿望,依靠的是20年的修养生息和刻意甚至变态的隐藏自已,在灭亡吴国后,勾践赐死文种,逼走范蠡,会盟诸侯,横行江淮,成为春秋晚期最后一位霸主。

越国在什么地方啊?

越国的地盘在今天的浙江、福建、上海、江苏,一直到山东一带,在当时绝对处于华夏文明的边沿,其国内甚至还处于奴隶社会,生产力完全不能与中原诸侯国相比,而且还未能摆脱野蛮落后的文明,就连帮勾践灭吴的功臣文种和范蠡居然一死一走,要知道当时的越国国内根本就没有人才。



吴越之地,在当时原本就是愚昧落后之地,虽然当时的秦国也有这样的味道,但是秦国从秦穆公以五张羊皮换百里奚开始,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简直与越国不可同日而语,外来人才在秦国大多能受到重用,比如商鞅、范睢等。

而越国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请参考文种和范蠡的结局,对于地处偏远,又野蛮落后的越国来说,勾践的行为简直阻断了外来人才为越国效力的可能性,而越国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野蛮落后则亲自断送了越国的将来。



从勾践之后的第三代越国国君朱勾开始,越国出现了弑父篡位的事件,朱勾是越国勾践的重孙,继承了勾践的狠毒,居然弑杀了自已的父亲越王不寿,自立为君主,如同匈奴单于冒顿一样。

但越国可不是胡族,怎么算也是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是绝对不做出弑父篡位的事情,要知道到春秋晚期时,中国社会早已进入文明社会,虽然伴随一系列的战争和屠杀,但是弑父篡位这事在中原不能被接收,为中原诸侯国所不耻。



虽然越王朱勾武功不错,越国也曾一度强大,在朱勾时期,越国与齐国、晋国、楚国并列为四大强国,还曾出兵灭亡了滕国(今山东滕州)和郯国(今山东郯城)。

但是朱勾开了极端恶劣的头,为越国后来的宫廷政变和恶性屠杀,作了一个很坏的榜样,朱勾的儿子越王翳晚期,越王翳的弟弟豫趁机作乱,为了王位,害死了三个王子,还想害死太子,结果太子诸咎率军发动政变,赶走了豫,还杀了自已的父亲越王翳,又一次弑父篡位。



后来太子诸咎也被杀,越国乱成一团,宗室自相残杀,直到越王翳之子无余为越王,没多久越王无余又被弑杀,无颛为越王,无颛在位18年,死后由无颛的弟弟无强继位。

公元前306年,越王无强发兵向北攻打齐国,受到齐国的引诱,越王无强改变主意攻打楚国,结果楚国早有准备,早就派间谍在越国五年,就是为了灭亡越国,由于楚国早有准备,越国大败,被楚国击败,自此越国灭亡,其国内又分裂为若干个小国,再也无力争霸中原,直到灭亡。



越国与齐国一样,都是地处边陲,都是依靠武力打出来的地盘,但不一样的是,秦国有接纳人才的优良传统,和起用商鞅变法的正确政治、经济、军事制度,而越国没有,还排外,杀功臣,靠武力的强大,只能强大一时,不能强大一世。

同时越国由于地处边陲,没有实行或接纳华夏文明,其国内的政治生态一直处于血腥弑杀阶段,其国内屡屡发生的弑父篡位为华夏文明所不耻,也就不能永远强大,更不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勾践   晋国   秦国   楚国   战国   中原   吴国   齐国   山东   公元前   诸侯   霸主   强大   政治   人才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