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主张必须占荆州,庞统却认为荆州要不得,谁更高明?


庞统是和诸葛亮一样,是三国时代顶级战略家。在《三国演义》中庞统巧设连环计,一把火把曹操的几十万大军烧的灰飞烟灭,一举奠定了三国时代的势力范围。

诸葛亮的《隆中对》非常有名气,让半生碌碌无为的刘备有了战略目标,按照诸葛亮的战略目标,刘备占据荆州,夺得四川,在汉中称王。似乎马上就可以看到征服曹贼,兴复汉室的希望。要不是关键关羽丢掉荆州,天下的走向还真不好说。

那么在这样几乎已经证明了孔明的策略是正确的情况下,庞统却说出荆州并不重要这种话,到底是有人故意抹黑庞统,还是庞统真的否定过《隆中对》?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他的凭空想象,还是他借鉴了别人的经验?

历史挖坑机,挖出真相,今天我们就深挖一下《隆中对》,看是否真的被庞统否定过!

一)《隆中对》的时代背景

《隆中对》出现的时间是建安十年,公元207年,而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这个时间对刘备来说,非常紧迫。



当此时的荆州已经不包含宛城,这个对《隆中对》非常重要。因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不是他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还是有真实的历史事件。

诸葛亮的《隆中对》统一天下的两条路径:

第一:遣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个宛就是南阳盆地的宛城,今天的南阳。为什么南阳能打到长安,因为刘邦当年就是从宛城出发,先入长安的。这一条线就是当年刘邦的行军路线。

第二: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一条线也是当年刘邦从汉中,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又一次打到长安的行军路线。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隆中对》的战略目标,就是当年刘邦夺天下的行军路线图。不是诸葛亮凭空想象的,而是刘邦实际操作过的。可行性极高。



那么现在回到《隆中对》时荆州的态势。荆州在刘表治下前期,是包括宛城的。因此当时的荆州是从南阳盆地一直到今天的江西边界,包括河南南部,湖北大部,湖南大部,相当于现在三个省的面积。

不幸的是,宛城后来被张绣献给曹操了。张绣是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职务建忠将军,封宣威侯。张济是董卓的下属,董卓死后,在长安过了一段好日子。后来被打散后,就带领着部下打劫刘表,可惜死在了荆州。

刘表大人有大量,没有趁势消灭张绣,反而招降了张绣,命令他镇守宛城。

因此,张绣其实是刘表的部下。但后来我们看张绣和曹操交战时,完全看不到刘表的影子,就知道刘表安的什么心,就是让张绣做炮灰。

当张绣投降曹操后,刘表又派刘备驻守新野。新野就在宛城南面一点。其实作用跟张绣差不多。这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时候,刘备拥有荆州,向北拿下宛城,刘备以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做依托,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如果此时曹操要南下,其实是非常难的。



因为此时阻挡曹操南下的不是刘备的精兵良将,而是秦岭淮河天险。这时的荆州,跟关中地区很像,易守难攻。

二)赤壁之战后的荆州

让诸葛亮非常遗憾的是,在赤壁之战前刘备没能从刘表手中接管荆州。因此让曹操非常顺利的拿下了荆州。虽然曹操最后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损失了大量的军队。但曹操并没有完成放弃荆州,而是死死的扼守住荆州的门户。

从后来的历史中我们发现,要想越过秦岭淮河天险,其实难度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后面的几次全国统一战争中,有一个地方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拿不下这个地方,南征就是一句笑话。



这个地方就是襄阳。因为秦岭淮河天险沿线,从地图上来看,有一个缺口,就是没有山脉横断,这个缺口处有一个城池,就是襄阳。这是一个让纵横天下的蒙古铁骑梦碎的地方。

曹操虽然失败了,但曹操留下曹仁守襄阳。虽然孙刘联军拿下荆州的大片地区,从荆州到江陵都被孙刘联军收回。但只要曹仁守着襄阳,那么荆州就无险可守。这也是为什么要关羽镇守荆州的原因,因为只有关羽这样的帅才才能守得住荆州。

一般的人还真不一定守的住。就因为襄阳不在刘备的手中,无险可守。这对曹魏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什么时候想打荆州,只要一出襄阳,一马平川,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那么为什么曹仁守着襄阳那么艰难,差点被关羽打败。因为关羽厉害,在三国后期,关羽根本就没有什么对手。如果不是曹仁守荆州,换别人还真早就被关羽拿下襄阳了。



关羽拿下襄阳之后,面对的南阳盆地就是无险可守。关羽可以直接打到宛城。如果南阳盆地被蜀汉拿下的话。荆州的战略防御就有了层次。

只要守住盆地周围有限的几个关隘,曹操想再打进南阳盆地,真比登天还难。当年的张绣战力比关羽差远了,还是让曹操打的费神费力。如果换成关羽,让曹操只能头痛。

那么孙权呢,关羽拿下南阳盆地后,就有了战略纵深。也就是说,即使孙权拿下襄阳以南的任何地方,只要襄阳没有丢。无论是关羽,或者刘备诸葛亮,只要缓过神来,收复荆州易如反掌。



因此襄阳对荆州至关重要。眼看关羽要收复襄阳,曹操和孙权一起紧张了。然后他们就联合在一起了。不是关羽不够强大,任何人都无法战胜曹操和孙权的联手。不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而是蜀汉根本就没有想明白关羽拿下襄阳的意义。这不但对曹操有威胁,对孙权更是一种威胁。

而此时的刘备只想到自己的好处,拿下宛城后,可以沿刘邦的路线图进入关中。


人不但要考虑自己的收益,还要考虑对你的收益对别人的威胁有多大。

三)庞统的谋划

以刘备的能力,能不能也采用后来我军的策略,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

答案是不能。因为刘备的对手曹操不但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更是文学家诗人。因此刘备虽然得人心,但曹操更得人心。曹操统治的北方此时人民已经安居乐业。曹操的“摊丁入亩”和“屯田制”很受欢迎。

因此刘备急需一块地盘跟曹操打持久战。荆州此时门户大开的状态,就很不适合做根据地。曹操有纵横天下的军队,孙权有长江天险,刘备啥也没有。

如果刘备固守此时的荆州,北部要放着曹操,而曹操守着荆州南下的门户-襄阳,南边要盯着孙权,而长江天险和孙权共有。刘备两头都不占便宜。以荆州四站之地的态势,所有兵力都不能轻动,只能用于防守。


因此,如果以荆州为根据地,刘备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后方,会整天疲于奔命。

什么是根据地,就是以很少的人驻守,就可以阻挡敌人的百万大军。如果像北宋一样,弄几十万禁军在无险可守的开封。就像砧板上的鱼,随时都会有可以被吃掉的风险。

因此,庞统不傻,所以让刘备拿下西川。有一块像样的根据地。而庞统所说的拿下雍凉,就是今天的六盘山以西,甘肃地区。也就是当年的凉州,陇西。也是有天险可守的盆地。

庞统说的是不是正确,有一个人为庞统证明,这个人就是六出祁山的诸葛亮。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战略目标就是庞统所说的雍凉。


诸葛亮拿下天水等三郡,胜利在触手可及的时候,一路关键的大军来救援。这个就是张郃率领的五万大军。很少有人会注意张郃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告诉大家,张郃就是从宛城来的。如果关羽当年拿下了宛城,是不是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诸葛亮进攻雍凉,关羽帅军从宛城直捣关中,两路大军最后的会师点就是长安。

关中指日可下,大汉复兴有望!因此,庞统的谋划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对当时状态下的天下局势,做出了战略判断。而后来天下局势发生了变化。荆州失去了重要的战略关口,变成了四战之地。因此,庞统对原有的战略目标做出了微调,并没有改变最终的目的。

因此,伏龙凤雏不愧为当时天下的精英,对天下局势的变化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而庞统调整后的目标,更容易实现。对拿下益州有非常大的帮助。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不过这两天对于夺天下的战略规划却有所不同。诸葛亮认为蜀汉必须占领荆州,这样才可以一统天下,而庞统却认为,荆州残破,不可倚重,可以适当地放弃荆州,另寻出路。那么这两个时代骄子的观点,到底哪一个更高明呢?

诸葛亮对荆州的看法

刘备三顾茅庐,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相助,并给刘备献出了隆中对,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在此战略中,诸葛亮提出了占荆州、夺益州,等待天下生变,然后以此二州为根基北伐,逐鹿中原,进而一统天下!

《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可以看到,诸葛亮对荆州是非常看重的,他认为荆州占尽了地理优势,四通八达,刘备完全可以将其占领以做基地。后来的故事发展,也和诸葛亮的规划一模一样,刘备在和孙权联合击败曹操以后,迅速占领了大片的荆州领土,并以荆州为基地,攻下了益州,算是初步完成了诸葛亮占荆州、夺益州的战略,接下来便是等待天下生变,刘备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北伐了。更为重要的是,就在刘备夺取汉中之后的第二年,曹操就离世了,这便是诸葛亮所说的天下生变之时,可谓天赐良机!

由于诸葛亮所规划的占荆州、夺益州的战略,基本都成功地实施了,所以大众普遍认为,诸葛亮的这个战略规划是非常厉害的,他“占领荆州”的观点,自然也受到了众人的认可!不过和诸葛亮同时代的另一个顶级谋士,却对荆州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看法!

庞统对荆州的看法

庞统在投靠刘备后,也针对荆州给出了这么一番看法,他认为原先的荆州,确实人口众多、繁荣富强,但经历过曹操蹂躏的荆州,人口流失严重,早已没有当年的繁荣了。另外,此时的荆州,危险因素也很多,此时荆州有三大势力,分别是曹操、孙权、刘备,而前两个势力都比刘备强大,所以刘备要想在荆州有所作为,非常困难。相比较而言,益州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摧残,还是比较繁荣强大的,所以刘备应该放弃荆州,转而进攻益州,并以益州为自己的发展基地!

《九州春秋》: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可以看到,庞统主张放弃荆州,主要是因为荆州有两大劣势,一是荆州残破了,实力不足以帮助刘备做大做强,二是荆州的敌人太强,曹操、孙权都是刘备惹不起的,所以刘备最好转向益州,不然早晚玩玩儿!

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刘备身边的顶级谋士,然而他俩对于荆州的看法,却完全不同,那么到底谁的看法更高明呢?估计很多人会认为,诸葛亮的看法更高明,因为事情的最终发展,确实是按照诸葛亮的规划在走,刘备集团也确实差点就一统天下了。然而很少有人发现,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中,有一个致命的矛盾点,而这个矛盾点,庞统早就看出来了,并在他的规划中直接阐述了出来!这便是孙权对荆州的渴望!

诸葛亮认为,刘备在占领荆州后,应该“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在他看来,刘备应该拉进和孙权的关系,一同对抗曹操,只有这样,刘备才有机会击败曹操,一统天下。也正是在这一厢情愿的基础上,荆州最终被孙权偷袭,关羽战死,而且当刘备出兵伐吴时,诸葛亮竟然还说了这么一句:“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意思是他不赞同刘备伐吴,认为应该和东吴和谈,而且在夷陵大败、刘备都被气死了的情况下,诸葛亮仍然坚持和好东吴,令人大为愤慨。

可以说,诸葛亮从始至终都对东吴保持着幻想,认为凭借自己的才能,能够将东吴拉上正轨,一同对抗曹魏,然而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东吴众人,就如同阿斗一般,都是扶不起来的!无论诸葛亮如何妥协,东吴始终是那个烂样子,所以说诸葛亮从一开始的战略就完全错了,东和孙权根本就不现实!相比较而言,庞统的“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倒是比较现实,看清了东吴的真实面目!

所以说,本文认为,在荆州的这个看法上,庞统的看法要明显高于诸葛亮!具体原因如下!

一、东吴对荆州的渴望远超众人想象

江东和荆州的仇怨,早在刘表统治时期就已经不可调和了!当时孙坚带兵进攻荆州,最终死于荆州,自此,刘表和孙家彻底结仇。之后孙家在孙策的带领下,迅速崛起,占领了江东,之后孙策、孙权便数次带兵进攻荆州,为父报仇。曹操南下,刘表去世,刘表的继承人刘琮宣布投降曹操,江东孙家和荆州的仇也就此烟消云散。然而孙权对荆州的渴望,并没有就此消失,反而越来越强大!

孙权年纪轻轻就掌握了江东大权,而年轻人总是渴望建功立业的,合肥那边的曹军太厉害,根本不好打,孙权失败了好几次,所以他的建功欲望,只能转向荆州。而且到了后期,随着荆州关羽的做大做强,江东众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关羽的威胁,因为关羽占据了长江的上游!

东吴之所以能够扛住曹魏的进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孙权掌握着长江防线,而曹军的水战能力差,大部队根本打不过去。然而关羽不同,关羽不仅陆战能力不输曹军,其水战能力也强悍无匹,这样的人占据着长江上游,随时可以顺流直下,杀入江东腹地!到时候江东引以为傲的长江防线,将会不堪一击!所以说,东吴对荆州的渴望,远超众人想象!

无论是出于自身对外扩张的渴望,还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东吴都必须占领荆州,这是东吴和蜀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说白了,不管诸葛亮对东吴释放多大的善意,东吴都会攻打荆州,只有把荆州拿到手中,东吴才会和蜀汉好好地谈下去!然而这一点,诸葛亮并未看到,他还在一厢情愿地想着“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最终导致荆州丢失、关羽战死!

说实话,隆中对虽然成功实施了一部分,貌似这个战略规划非常有效,但它在创立之初,就有重要的缺陷,诸葛亮低估了东吴对荆州的野心,导致了蜀汉的最终失败!

二、庞统了解孙权的想法

庞统在投靠刘备之前,其实一直在周瑜手下效力。周瑜在占领南郡后,一直在和手下计划攻打益州,但是孙权却对此不置可否,发展到后面,孙权甚至已经表露了不攻打益州的想法。周瑜暴毙、周瑜团队解散、庞统遭到弃用等事件,其实都是孙权对周瑜集团的打压,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中,庞统发现了孙权此人的阴狠毒辣。为了自身安危,他可以如此对付周瑜,那么为了自身安危,他又为何不能如此对付刘备呢?

所以说,在经历了周瑜之事后,庞统果断地劝说刘备,别在荆州发展了,赶紧去抢占益州,不然孙权早晚会和他翻脸!“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这十六个字,其实就是庞统对刘备的暗示,这就差直接点名说孙权对刘备有想法了,劝刘备赶快重新找一个容身之所,别再想着在荆州和曹操、孙权三足鼎立了,这不现实!

在庞统的劝说下,刘备最终选择了出兵益州,遗憾的是,此战中庞统不幸战死,否则在庞统的力推下,估计刘备最终会放弃荆州,转而去攻打凉州,走当年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路!这样的话,至少关羽不会死,关羽手下的荆州兵团不会消失,夷陵之战蜀汉战死的那五万精锐还会活着,这么一股庞大的军事力量,夺取凉州应该不是问题,若是在放弃荆州前,再将荆州的百姓迁往益州,则刘备实力将会更强,更有机会一统天下!

结语

诸葛亮认为必须占荆州,庞统却认为该放弃荆州,二人水平高下立判!诸葛亮在制定占荆州的战略时,低估了孙权对荆州的渴望,没有注意到其中的主要矛盾,所以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仅损失了关羽这么一员上将,而且损失的整个荆州兵团,数十万百姓!相比而言,庞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若按照他的看法,放弃荆州,把人口迁走,损失会更小!所以说,在对荆州的看法上,很明显庞统技高一筹!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九州春秋》)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他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的策略是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刘备、孙权、曹操三家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即“隆中对”。

从中可看出,诸葛亮的主张是必须占据荆州。在他眼里,“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荆州之主刘表又守不住荆州,这正是上天用来资助刘备的!

拿下荆州之后,一旦天下有变,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刘备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两相呼应,能成大事。

刘备阵营后来的战略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隆中对”规划好的路线在执行,的确也顺利地取得了荆州南部四郡,并且以此为跳板,又夺下了刘璋的益州、曹操掌握的汉中。

但刘备手下另一谋士庞统,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

《三国志》记载,庞统认为“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曹操和孙权无时无刻不对荆州垂涎三尺,巴不得啃下一块大肥肉来,能是提供和平环境搞建设的好地方吗?

诸葛亮号“卧龙”,庞统则号“凤雏”,无形中就有一种对比。两人在当时是齐名的,可惜庞统死得太早,否则在后世的名声不会亚于诸葛亮,刘备对他也极为信任。

那么,同为俊杰的一龙一凤,一个说必须占荆州,一个说荆州要不得,到底谁更高明呢?

只从局部来看,庞统是正确的。

虽然荆州的荒残可以通过休养生息来缓和,人才也可以从外引进或慢慢培养,但曹操和孙权对荆州虎视眈眈,刘备一方很难守住。

襄樊之战就证明了这一点。关羽和曹军打得正激烈,孙权釜底抽薪,派吕蒙白衣渡江,偷偷夺取了关羽的大本营。关羽进退失据,只能退兵,落得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下场。

表面上,孙权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关羽得罪了他。众所周知,关羽善待士卒,对士大夫却比较倨傲,和孙权向来处得不好。孙权曾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关羽之女,关羽不但不答应,还辱骂使者,说什么虎女焉能配犬子,孙权因此怀恨在心。

但是,就算关羽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和孙权好得像亲兄弟,若有机会夺取荆州,孙权也绝对不会放过,最多不杀关羽而已。

身为乱世军阀,扩张领地是一种本能,而且荆州对于孙权来说太重要了。孙权的地盘在长江中下游,荆州关乎到东吴的生命线,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不管谁占据了荆州,对孙权都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只有将荆州掌握在自己手里,东吴才能安全。

本来孙权可以通过赤壁之战进军荆州,却被刘备抢先一步,以刘表长子刘琦的名义占去了荆州的大部分地盘。这叫孙权如何咽得下这口气?与刘备发生多次摩擦,为的就是荆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荆州是孙权预定下的蛋糕,早晚要拿到手。同时,还有北方的曹操也在一旁觊觎,要同时跟两方顶级势力耍太极,荆州实在不好守。

不过,将目光放长远一点,格局放大一点,就会发现蜀汉若想匡扶汉室一统天下,就必须占据荆州!

光有益州地盘,人口、财源、物资、战略前出地,都远远不够,必须要从荆州方向对曹魏形成战略钳形攻势。这点从诸葛亮、姜维北伐时,屡次都想拉上东吴一起干,就可见一斑。

当年汉高祖刘邦能从汉中挥师东出争夺天下,是因为各方势力还没稳固,项羽虽然威名赫赫,却缺乏统一天下的霸气,各地正混乱着呢。刘邦趁浑水摸鱼,才成功平定三秦,拥有了和项羽叫板的实力。

但到刘备这会儿,局势不同了。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之势已经形成,各块地盘都有了明确的划分,蜀汉很难再找到扩张的机会。只靠一个益州,能和疆域涉及12个州的曹魏抗衡吗?

显然不能!失去荆州的蜀汉,无论疆域还是人口,都是三国中最弱的。

再看诸葛亮数次北伐,几乎每一次都因为运粮不继而功败垂成。蜀道难,运粮更难。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还因李严督粮不力将其贬为庶人。第五次北伐,为了解决粮食的问题,特意在渭滨之畔屯田。

有趣的是,诸葛亮能安安稳稳地屯田,是因为司马懿采用守势。如果司马懿不与他对峙,而是四处出击,蜀军这田就屯不了。

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家想一想,正常的出征,大部队哪来的时间屯田?不都忙着打仗吗?屯田是守军才能干的事儿。诸葛亮能在战争进行中屯田养军,估计是因为太了解司马懿了。

要知道,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有所保留,并非举全国之兵,就这还不能保证粮草。假设某一天全军出动攻伐曹魏,只怕不用魏军反攻,自己就得被后勤拖垮。

这还只是粮草方面。要是再考虑兵力动员、税赋收入等因素,蜀汉就更需要荆州了。为什么各大军阀都爱抢地盘?因为有地盘才有兵有钱。有了荆州,蜀汉的实力就能扩大一倍,东出有望。

所以,从大局来看诸葛亮更为高明。蜀汉丢失荆州,就只是地方性政权,别说曹魏,就连貌似弱小的东吴,都能将蜀汉死死堵在蜀地。但话又说回来,现实状况是蜀汉难以保住荆州,只能说刘备没那个命吧。




《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顶级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和庞统。

他们四人有一位共同的好朋友,此人正是精通奇门和兵法的“水镜先生”司马徽。

对于诸葛亮和庞统,司马徽有自己的评价,他曾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先生的评价,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我们不得不提出两个问题。

其一,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有安天下?

其二,卧龙与凤雏,谁更胜一筹?

就像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定论。

就像在《三国演义》中,程昱、徐庶、诸葛亮和庞统,常常以才识相差“十倍”以自谦,但,不足为信。

他们只是自谦,并不代表孰优孰劣。

他们所谓的“十倍”之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时间差:四人的出场顺序不同。

高人的眼界往往很高,他们站得高,看得远,关键时刻,能沉得住气,愿意晚出道。

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正是程昱、徐庶、诸葛、庞统。

2. 空间差:四人的初始战功各有不同。

高人的控制能力强,管理范围大,说得形象点儿,有的人是十里之才,有的是百里之才,有的则是千里之才。

他们四人的初始战功,也确实如此。

程昱略施小计阻击黄巾军,守住东阿县;徐庶新野城外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着关羽暗度陈仓夺取樊城大本营;诸葛亮赤壁大战,巧舌如簧借荆州;庞统献出上中下三计,帮助刘备夺取益州。

即便四人战绩辉煌,但是,要论终生成就,那还是非程昱和诸葛亮莫属。

曹操创业初期,程昱从寿张令做起,一路帮助曹操出谋划策,征战四方;到了曹丕称帝时,程昱被曹丕拜为卫尉,进封安乡侯。

诸葛亮从隆中对开始,一路追随刘备借荆州,取西川,七擒孟获,五次北伐,白帝城中的托孤大臣,刘阿斗的亚父,先后被封为武乡侯、忠武侯。

徐庶新野城外帮助刘备打败来势汹汹的曹仁,但因孝敬母亲,投降曹操,最后,进了曹营,一言不发,未有再次建功立业的记载。

庞统赤壁大战中,卧底孙吴;夺取益州时,一句话点醒“梦中”的刘备;可惜,落凤坡前中箭身亡,年仅36岁,未能再次展现自我。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四人有第三个差异性。

那就是风格差。

3. 风格差:四人智商在线,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术业有专攻,程昱、徐庶、诸葛、庞统四人的专业特长不同,风格不同,所以,人生成就也不尽相同。

程昱多谋,善断大事。

建安三年,吕布大败刘备,无奈之下,刘备依附于曹操。

此时,程昱第一个站出来向曹操提议杀死刘备,以绝后患。

曹操犹豫未决,便询问郭嘉。

郭嘉号称鬼才,自然看得出刘备并非闲人。

他告诉曹操:“程昱说得没错,不过,他在走投无路时投靠我们,我们却将其杀掉,这有损您诚信招揽天下英雄的名誉。”

听郭嘉这么一说,曹操也觉得有道理,于是,他决定不杀刘备。

可是,郭嘉又换了个角度说:“刘备身边有号称万人敌的关羽和张飞,刘备本人又得人心,所以,刘备不会为人之下。”

说完,郭嘉向曹操提议软禁刘备。

可是,事实证明,刘备技高一筹,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借着一声响雷,故意扔掉手中的筷子,瞒过了曹操。

事后看来,郭嘉的“软禁”还真不如程昱的“杀掉”划算。

徐庶原本是一位游侠,后来弃武从文,拜师学艺,骨子里透露着硬朗的风格。

徐庶投靠刘备后,非常受器重。

曹仁率领大军来势汹汹,势在必得,在阵前摆下八门金锁阵时,刘备一筹莫展。

多亏徐庶看了几眼,便识破了阵中的破绽。

在他的指导下,赵云率领500军士冲阵,杀败曹仁。

小有谋略的曹仁不甘心失败,他决定晚上前来截寨。

不料,又被徐庶算到,曹仁再次大败而逃,接着,徐庶又设计帮助刘备夺取了樊城。

曹操身边兵多将广,叫得出名的高级谋士如戏志才、荀彧、荀攸、程昱之流,不在少数,可以说,是妥妥的实力派。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曹军却三番四此地被徐庶打败,这让曹操非常震惊。

这时,程昱献计,把徐庶的母亲接到许昌,再模仿她的字迹给徐庶写信,让徐庶来曹营效力。

徐庶是一位大孝子,接到信后,便向刘备辞行。

英雄惜英雄,刘备对徐庶依依不舍,徐庶对刘备默念不忘。

在走了几里地后,徐庶又拍马赶回,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之后,徐庶来到了曹营,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身计谋的徐庶从此当上了“哑巴”,一言不发。

在此看来,徐庶是程昱的好朋友,程昱暗地里“请来”徐庶的母亲,又模仿徐母的字迹诓骗徐庶,实属卑劣。

这是妥妥的阴谋。

诸葛亮的军事政治治理能力要强于军事能力。

诸葛亮“隆中对”中三分天下,赤壁之战前江东舌战群儒,联孙抗曹,更能说明的是他具备优秀的政治能力。

至于他的军事能力,虽然优秀,但五次北伐,成败均占,当然,这不排除司马懿的“有意”让之的意思,比如,空城计。

庞统善奇谋,剑走偏锋,军事能力大于自身的军政能力。

赤壁之战前,曹操率领大军准备打江东,但是,北方士兵不习惯坐船。

庞统在蒋干的推荐下,投靠曹操,并向曹操建议把所有战船用铁索连接起来,表面上看是让曹魏战船更加稳固,实则是配合周瑜的火攻。

曹操身边谋士如云,高手很多,他们不会看不清庞统的真实用意。

但是,庞统的演技太高,不仅蒙骗了曹操及其众谋士,还让曹营中的徐庶看破不说破,更重要的是,在双方激战时,庞统还能全身而退,逃出曹营。

其谋略不可谓不高。

以上是程昱、徐庶、诸葛亮和庞统的才能比较。


接下来,我们分析诸葛亮和庞统关于荆州的问题。

荆州,在三国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是魏、蜀、吴三方争夺最为激烈的地方,一度有“得荆州者得天下”的说法。

荀彧曾向曹操提议:“先定河北,后修复旧京,最后南临荆州,便可天下大定。”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待天下有变,以荆州之兵趋宛、洛,益州之兵进关中,一统天下。”

东吴的智囊鲁肃也曾向孙权提到:“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千里,十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由此可见,三国时期的杰出战略家都将荆州视为兵家必争之地,甚至,一度有“得荆州者得天下”的说法。


1. 洋洋洒洒的隆中对,诸葛亮对荆州视若珍宝

《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从《隆中对》战略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将荆州与益州看做恢复汉室的基地,尤其是荆州,一度被诸葛亮当做刘备集团的立足之地。

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从各个角度说服了刘备,引起了刘备对荆州的重视。

这从刘备入蜀作战一事中就可以看出来。

刘备入蜀谋取益州时,仅将庞统、黄忠、魏延等人带在身边,而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重臣名将镇守荆州。

只不过随着益州战事的发展,刘备屡屡受挫才不得不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从荆州调拨入蜀作战,只留下关羽、关平父子等部分人马镇守荆州。

这样一来,刘备集团在荆州的防守力量大大削弱了,而且还开启了孙权集团对荆州的觊觎之心。

2. 刘备借荆州,孙权集团多次讨而不得

赤壁之战后,荆州落入孙权集团手中。

刘备为了实现《隆中对》中的“跨有荆益”战略目标,便打起了荆州的算盘。

可是,孙权集团费了很大的劲才拿下的军事重镇,岂能说扔就扔?

于是,刘备决定“借荆州”,说是借,实则想据为己有。

为了借到荆州,刘备风尘仆仆来到孙吴,面前孙权。

孙权身边有周瑜、鲁肃等一干名将和谋士,他们经过了缜密的考虑和激烈的讨论。

一是,周瑜坚决反对将荆州借给刘备,而且,他还建议孙权扣留刘备,以美女、玩物削弱其心志。后来,便有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二是,鲁肃力主将荆州借给刘备。他的理由很充分。

其一,孙权集团的将士刚到荆州,未站稳脚跟,未得民心,不如借刘备的力量安抚他们;其二,刘备占据荆州,就相当于给曹操树立了一个敌人,这对孙吴来说,算是多了一道保护自我的屏障。

孙权内心七上八下,非常矛盾。

就在孙权犹豫未决之时,周瑜提出从荆州出兵巴蜀的战略,以坚定孙权不外借荆州的信念。

谁知,在出兵巴蜀的路上,周瑜却骤然去世了。

接替“大都督”位置的正是与周瑜持相反意见的鲁肃。

鲁肃再次力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共拒曹操。

孙权自知此时和刘备为敌,只会两败俱伤,于是,就咬了咬牙,将荆州借给了刘备。

只可惜,此时的荆州已不是刘表时期的一片乐土了。

3. 相较于荆州,庞统更重视益州

庞统曾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吴,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诸葛亮在做隆中对时,荆州虽然四面危机,但是,总的来说,在刘表的治理下还算稳定。

只是后来,随着曹军的南下,曹、刘、孙三家在此发生了激烈的鏖战,所以,刘备“借”来的荆州已不是平安富足的荆州了,而是满目疮痍、人才凋零的废土。

所以,此时富饶且少于战火的益州显得比荆州更加重要。

这也是当初诸葛亮隆中对定下“跨有荆益”战略目标的先见之明。

只是,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第一,从地理位置上看,诸葛亮的“跨有荆益”有很大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上。

荆州与益州彼此联系条件极差,两地相隔千里之遥,且有山川阻拦,如有战事,难免有首尾不能相应。

同时,荆州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几乎没有天然屏障阻隔,如有敌人来犯,易攻难守。

第二,从战略目标来看,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刘备占据荆州后,不仅要防范北面的曹操,还要防范东边的孙吴,占据了刘备及其上下将士的精力。

第三,从宏观来看,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绝不是脉脉的温情,也不是个人意愿,而是赤裸裸的利益。

孙刘虽是联盟,也可以说是利益共同体,但是,利益的背后也尽是一些摩拳擦掌的矛盾。

比如,后来,孙权派人找刘备一连讨要了几次荆州。

总之,三国时期,荆州地位非常特殊,它既是孙刘争夺的焦点,也是孙刘结盟共拒曹操的结合点,绝对不能有半点闪失,一旦孙刘失和,只会有利于对江南虎视眈眈的曹魏。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荆州并不是一个金疙瘩,而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引发曹、孙、刘三方的军事冲突。

所以,庞统主张放弃荆州是有很多道理的。

其实,庞统能看出来的问题,聪明的诸葛亮也会看得出来,只是,在守荆州一事上,诸葛亮犯了3个严重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从荆州调走多员大将,削减荆州的防守力量。

在刘备取益州之前,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都在荆州防护,那时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势力还是非常大的,足以抗拒东面的孙权。

谁曾想,在刘备取益州时,随军军师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离开荆州,赶往益州帮助刘备,同时,还将张飞、赵云从荆州调离到益州,把维持孙刘联盟的重任扔给了关羽。

第二个错误:重视益州,轻视荆州,兵力部署轻重颠倒。

诸葛亮太过重视益州,在对付曹操的军事部署上,诸葛亮把重兵放在了益州,只留一支孤军驻扎在江陵。

其实,当时的形势是,曹操的重兵在宛城,诸葛亮不应该让这一支孤军北进而终遭失败。

第三个错误:用人失察。

诸葛亮主张留关羽镇守荆州,不得不说关羽确实是一位将才,当曹操派文聘和乐进荆州的寻口时,关羽凭一己之力将文聘和乐进击退,同时,还让偏将率军北征,所杀甚众,曹操对此感到非常忧虑。

后来,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降于禁;带伤作战,擒庞德;威震华夏。

但是,关羽没有充分认识到他在荆州必须维护孙刘联盟的重要性,也没有担负起这个责任。

再加上糜芳、傅士仁相继投降孙吴,荆州很快就丢失了。

这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几乎宣告了诸葛亮“隆中对”中“跨有荆益”战略目标的破产。

看到此处,我们会发现此前庞统说得那句“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这句话太有道理了。

相较于荆州,庞统认为益州才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基础,他说:“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

只可惜庞统死得太早,年仅36岁就英年早逝了,如果庞统再多活几年,或许刘备集团会有不一样的发展。




诸葛亮和庞统对于要不要荆州,有不同的看法,诸葛亮主张必占荆州,庞统则表示坚决不能占荆州。那么,两者谁说对呢?历史是不能反推的,不能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就简单地认为占荆州策略的失误的。

先来说说正方诸葛亮的观点,夺取荆州的好处。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 、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上面这段话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就是传说中的《隆中对》,在这里面,诸葛亮对于荆州,大概是表露了两层意思。

首先,荆州的战略地位太重要,拥有一块荆州是将来取得天下的必要。这里的荆州并不是今天的荆州,而是天下九州之一。范围要比今天的荆州大得多。大体上包括湖南、湖北两省和河南南部,而东汉末年,荆州则扩大到今天广西区的桂林市、广东省还有一个更远的一个地方(已经出境了)。一般人都知道九省通衢指代湖北最大的城市,也知道两湖(指鄱阳湖、洞庭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交通发达加上粮食主产区,谁会不想要呢?实际上,在赤壁之战后,是魏蜀吴各占一块荆州。足见三家都看中了这个好地方。荆州七郡,曹操占据南阳郡,孙权占据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刘备占据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原来刘表活着的时候,把荆州的治所从武陵郡的汉寿迁移到南郡的襄阳,荆州七郡又称为荆襄七郡。赤壁之战后,曹操战败,其控制的南郡只有北部,故设置了襄阳郡形成了荆襄八郡。

作为有志一统天下的诸葛亮来讲,拥有荆州对于进军洛阳,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有荆州,就可以图谋全国,没有荆州,就是割据势力。而且在赤壁之战后,曹军属于收缩状态,趁机拥有荆州,对于蜀汉来讲,并不是什么坏事。在取得益州(四川)之后,也在外围多了一道屏障。对于蜀汉势力扩张是有很大好处的。

其次,诸葛亮和刘备派大将关羽镇守,这步也没错。作为蜀汉最拿得出手的将领来守最关键的地方。问题是关羽太特殊了,在刘备还没有起事时,就追随他。诸葛亮的话,他也未必真听。要知道,关羽要比刘备大(不要和我讲桃园三结义),诸葛亮在年龄上属于晚辈。心高气傲的关羽怎么会真心听一个晚辈的话,关羽的冒进是失去荆州的主要因素。而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铁。《三国志·蜀书·霍王向张杨费传》里面的内容多少可以说明些问题。

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人也。刘璋时为绵竹令,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以诗为督军从事,出为牂牁太守,还为州前部司马。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诗谓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王以一时之功,隆崇於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

关羽对黄忠为后将军很不满意,而后费诗给关羽说了一段大道理,他才顿悟,服气了。表面看是不服黄忠,实际上是间接对刘备不满意。在联想到孙权想和关羽结亲,关羽在荆州时候除了为前将军,还有“假节钺”的地位。就是关羽的军事行动不需要请示,行动自由。对于远离益州的关羽,是可以理解,但对比关羽前面的怒气还有军事大权对于帝王的重要性,说明关羽有尾大不掉的嫌疑。关羽目中无人,开始了自我膨胀的死路。而与关羽结亲不成的孙权,背弃了孙刘联盟,背后下手,置关羽于死地。因此,守荆州的大将是有很大问题的。

另外,仔细分析诸葛亮的策略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别人也不是傻子,荆州重要都知道,一旦分兵荆州,益州要守,汉中要保,兵力是有限的。因此诸葛亮的套路,早被人摸透了,再加上现场执行者(关羽)的不给力,失去荆州就变成一种必然。

再研究一下庞统的观点:

凤雏的思路是认为荆州是负担,原因和诸葛亮的分析一样:荆州太重要了。大家都看重的地方,其实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好肉都想吃,你要是弱者,可能费大劲吃小块肉,甚至吃不到肉,是不合算的。一旦被荆州拖住是很被动的。为了荆州,刘备一方增加了很多兵力部署,对于三国最弱的一方来讲,有更多的机动部队更划算。

对比两位历史级别的谋士的想法,表面是荆州守与弃之争,实际上对于蜀汉未来的定位。诸葛亮的《隆中对》立足于一统天下,庞统则立足于益州。在赤壁之战之前,刘备能有益州已经很不错了。赤壁之战之后,猇亭之战之前,刘备与曹、孙两强的实力差距缩小非常大,但还是比不了。没落的贵族是干不过精明的创业者(曹操)和家族资产继承者(孙权)。此时,如果关羽守荆州,单纯的守,可以保住蜀汉控制的荆州部分,关羽不死,刘备就不会疯狂的要打孙权,也不会有猇亭之败,让蜀汉大伤元气,成为一个割据政权。如果没有关羽的低级错误(大意失荆州),蜀汉很有可能抓住曹魏和孙吴的漏洞扩大地盘,甚至命好碰上曹魏内乱,沿着刘邦的老路逆袭长安、洛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理想是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累死的诸葛亮也不能挽回蜀汉灭亡的败局,成败之间皆因大意失荆州。庞士元的结局更悲惨,凤雏归葬落凤坡,时年三十六岁。尘烟散尽,三国已成过往。武侯祠边空留文人墨客对一代蜀相无尽的惋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荆州   益州   蜀汉   新野   东吴   襄阳   汉中   南阳盆地   孙吴   谋士   要不得   刘邦   将军   赤壁之战   战略   财经   天下   诸葛亮   高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