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锦防线是明末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为何有人说是它拖垮了明朝?

关宁锦防线有什么实质意义吗?

这实际上是明军无法在野战中击败清军后,明军采取的愚蠢举动。

历史上明朝坚守辽西走廊以后、清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是历史事实。在1644年山海关入关之前,清军前后有五次破关入内地,随意劫掠、围攻京师,最远一直打到了现代的江苏连云港一带。

看地图就知道,在清军控制蒙古地区后,关宁地区两面受敌,一面那是海。狭窄的辽西走廊地带,明朝原先是作为进攻收复辽东基地的地方,后来密布堡垒,无数明军将士一次次在关宁锦地区抛洒热血,毫无意义地战死,还是未能阻挡住清军入关。

清军没有急于入关的原因,不是因为辽西阻碍了他们的后勤补给线,是明朝的军事潜力还没有被消耗殆尽。作为小国的清朝需要等到明朝实力大大消耗之后才可以入主。所以清军故意反复袭扰,消耗明朝的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清军几乎是毫无顾忌地在整个北方肆虐,关宁锦防线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所以,所谓的这个防线,意义何在?

关宁锦防线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明清两次战略性决战中,大量消耗了明军实力,沉重打击了明朝。明军只要无法在野战中决定性战胜清军,就无法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而死守辽西走廊的意义并不大,连牵制清军都做不到,清军多次入关时,关宁方面明军没有做出任何有意义的、有实效的反应,这和北京孤悬的地位有关。

由于关宁锦防线抽空了明朝北方防御力量,清军多次洗劫彻底摧毁了北方防御力量,当时整个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都已经失去了动员能力。所以,李自成夺取北京时很轻松,清军入关击败大顺军也不太费力,实质就是京师周围地区已经被清军多次入关后消耗一空,没有动员能力了。清军一直要达到山西南部和河南才遇到大顺军的强有力抵抗。

所以说关宁锦防线没有什么重要的战略意义,除了满足明朝统治阶层上下无意义的虚荣心和面子。明朝在最后时刻,放弃关宁防线,将北方战略上唯一的机动兵力关宁军解放出来,这才是可能的夺回战略主动权的机会,虽然很冒险。

但是,鉴于关宁军以往表现,加上各路明军的协调能力为零,文官武将长于内斗,明朝得靠天降奇迹才能得救。




这种说关宁錦防线拖垮了明朝的说法有失偏颇,当时的明朝内忧外患,朝廷朝廷腐败十分严重,而灭了明朝的是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不是关外的清军。当时明朝崇祯皇帝面临两难的抉择,面对关内陕西高迎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和关东虎视眈眈的清军,崇祯皇帝真的不知如何选择,无奈之下的崇祯皇帝只有两权其害取其轻,不敢调动关宁錦的守军回援陕西、直隶,怕清军乘虚攻入山海关。结果让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了北京城,灭了大明王朝,崇祯皇帝自缢身亡。




宁锦防线,是关宁锦防线的北段,长约100公里,自宁远经松山、锦州,抵大凌河。自天启年孙承宗经略辽东后,袁崇焕主持建立的。战略上向后金推进了两百多里,压缩了后金的战略纵深。究其原因,是后金多以骑兵为主,明军以步兵为主。在大凌河一战明军最后一支浙兵全灭后,再无一支能和后金野战的步军了。

当其时,明军战力最强的关宁铁骑,相同人数上不能匹敌于后金八旗军。只能据城而守。但首先要有城可据,建城那花销大了去了。这在大明强盛时,比如永乐大帝这个猛人,他能多次亲自深入漠北,把后元人按在地上摩擦。也无戚继光那样的军事家,虽然带的是步兵,但让北方的骑兵望风而逃。都是没问题的。

但是这时的大明,土地严重集中,小冰河时代的来临,粮食严重不足,税收整体减少,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往往是糜烂数十州,税收进一步减少,恶性循环的帝国经济。不能长期支持这笔支出。

另外,自袁崇焕后辽东军阀利益集团的形成,到最后空有关宁铁骑而不去正面作战。还很排外。浑河之战号称东亚最强,在戚继光手中从无败绩的三千戚家军被团灭,自此后多是对清作战以保存,有了很坏的开头。

宁远大捷是红衣大炮打死了努尔哈赤,中彩票了,但是八旗力并没有受到大的损失。又换了个更厉害的皇太极。再之后袁崇焕被千刀万剐后,他扶持提拔的祖大寿,何可纲,满桂,赵率教,除祖大寿外,其余皆因失兵战死。

那么,吴三桂,祖大寿等后来改变了做法。朝廷不给钱就不出兵。其实的宁锦防线,因皇太极收服朵颜三卫及蒙古人,绕开宁锦防线,从蒙古借道直奔北京而变的鸡肋起来。

不守是不行的,守的话兵少不行,擁肿庞大的辽东兵团,以辽饷不断向明廷要钱粮,以至于崇祯都穿的补丁衣服。大明面对小冰河时代的天灾无力面对,没钱啊。皇亲国戚们家有巨资也哭穷。

一面是辽饷的巨大的坑,一面是水,旱,蝗灾,只事破坏不事生产的流民起义,让大明帝国轰然倒塌。




拖垮明的是贪污腐败的政权,失去民心的政权,跟军事无关,个人观点




关宁锦防线是明朝晚期为抵御后金(清朝前身)所构筑的自山海关经宁远至锦州的一道防线,其中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

关宁锦防线分南北两段,南段为关宁防线,长约100公里,自山海关到宁远;北段为宁锦防线,亦长约100公里,自宁远经松山、锦州,抵大凌河。

明天启二年起,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经略辽东四年,拓地四百里,始筑关宁锦防线,修复宁远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天启五年,高第经略辽东,尽撤辽东军民,据清人所撰《明史》记载,仅袁崇焕孤守。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击败皇太极后,恢复关宁锦防线,其中北段主要由赵率教负责修建。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明军倚靠关宁锦防线,在宁锦之战大胜后金军。此后十数年后金军始终无法攻破关宁锦防线,直到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的松锦之战,明军大败,清军占领松山、锦州。北段的宁锦防线瓦解,明军力量退缩至南段的关宁防线。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进逼北京,辽东总兵吴三桂接诏放弃宁远、入卫北京,清军随即占领宁远。四月吴三桂领山海关明军联合清军打败李自成,清军过山海关入主中原。

虽然关宁锦防线号称固若金汤,但每年维护费用高达500万两左右,还不包含驻军军饷;而明末全国一年军费理论上只有800余万两,拖垮明朝财政。况且这类静态的堡垒如马其诺防线,敌军只要绕道即可,耗费巨资的堡垒仅剩震慑作用,兵力又过分集中于防线上,致使防线以外地带的空虚。如崇祯年间便发生多起后金军绕道蒙古攻打较次要的长城关口,轻松入塞后劫掠城池、掳获人口财物,对华北地区造成严重破坏,明朝财政雪上加霜。同时,明廷为驱逐入侵的后金军,只得调拨负责征剿流寇的部队,让李自成的大顺军得到喘息机会。

关宁锦防线反而使明朝陷入顾此失彼的两难局面,加速了其覆灭。

参考文献

《三朝野纪》

《明史·孙承宗传》,卷25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明朝   闯王   宁远   崇祯   山海关   辽东   大顺   防线   松山   锦州   大明   太极   天启   辽西   要地   明末   北京   说是   战略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