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忠贤得势的三年中,明朝为何能在辽东战场压着皇太极打?

遇到问题后,先要质疑一下问题是否正确,然后才能回答。

可是,题目中提到的,明朝在辽东战场上压着皇太极打,这就有点过分了,谁跟你说的呢?

魏忠贤是天启年间最大的奸宦,他搬弄是非、搅乱朝纲、私掌兵权、卖官鬻爵、杀害忠良,犯下的罪行不计其数,是一顶一祸国殃民的毒瘤。

在主观条件下,魏忠贤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利国利民的事,他给国家带来的只有灾难和不幸。而在天启年间,正是后金大举入侵之际,辽东大面积土地也是在这个时候丢失的。

在大明的版图上,女真人肆无忌惮地抢掠和屠杀,直到宁远之战,努尔哈赤被袁崇焕击败,这才减缓了后金入侵的脚步。努尔哈赤从起兵开始就一直在妄想占据中原,一次次触碰明朝的底线,甚至一度山海关外全部是后金军的活动范围。

天启元年,后金军出兵沈阳,总兵尤世功、贺世贤战死,朝廷派出援兵,爆发了残酷的浑河血战,童仲揆、戚金等将领皆战死。接着后金军攻陷辽阳,辽东经略袁应泰被逼自焚而死。

史料记载:

“大清兵取沈阳,总兵官尤世功、贺世贤战死。总兵官陈策、童仲揆、戚金、张名世帅诸将援辽,战于浑河,皆败没。壬戌,大清兵取辽阳,经略袁应泰等死之。”

天启二年,努尔哈赤进攻西平堡等地,明军守备不利,无一胜绩,巡抚王化贞、经略熊廷弼败退山海关。广宁之战令辽河以西的土地全部成为敌占区,义州、平阳桥、西兴堡、锦州、铁场等四十个城池沦陷,并且努尔哈赤还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

至此辽东基本全部沦陷,努尔哈赤成为大明最可怕的敌人,我们再看看天启年间魏忠贤在做些什么。

铲除异己,稳固权势

魏忠贤攀附客氏(熹宗朱由校乳娘)上位,虽然魏忠贤不认字,却仗着客氏的权势,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宫内有宫女和宦官结成“对食”的习惯,原本客氏的相好是一位名叫魏朝的宦官,魏忠贤则上位后,剔除了魏朝,他成为客氏的相好。

魏朝本是魏忠贤入宫的介绍人,道理上讲对魏忠贤有恩,魏忠贤忘恩负义,把魏朝赶出了皇宫。宦官王安也是魏忠贤的引路人,且王安还是一位比较正直的宦官,万历年间曾多次保护太子朱常洛,也曾帮助杨涟、刘一燝等人助熹宗朱由校继位。

魏忠贤之后能进入司礼监也有王安的帮助,但魏忠贤却联合客氏害死了王安。等到魏忠贤势力逐步成熟,內宫中的王体乾和李永贞、石元雅、涂文辅皆成为他的党羽,肆意妄为,宫内没有人敢多言一句。

辽东的战事紧急万分,而魏忠贤做的只是为他的权力和地位,他每日奉承皇帝,让朱由校沉浸在倡优享乐中,他则培养党羽,铲除异己,发展自己的势力。这大致就是天启元年魏忠贤在做的事,而此时沈阳、辽阳还在后金的铁蹄下被蹂躏。

陷害忠良,冤狱酷刑

史料记载:

“忠贤益无忌,增置内操万人,衷甲出入,恣为威虐。矫诏赐光宗选侍赵氏死。裕妃张氏有娠,客氏谮杀之。又革成妃李氏封。皇后张氏娠,客氏以计堕其胎,帝由此乏嗣。”

为了巩固其地位,魏忠贤还掌控了部分军队,内操军增加到1万人,还身穿甲胄出入皇宫,颇为放肆。狠毒的客氏在后宫作威作福,假传圣旨害死了选侍赵氏,怀孕的裕妃张氏被杀,就连皇后的孩子都被设计堕胎。

天启四年,副都御使杨涟上疏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我们在此抄录一段:

“东厂之设,原以缉奸。自忠贤受事,日以快私仇、行倾陷为事。纵野子傅应星、陈居恭、傅继教辈,投匦设阱。片语稍违,驾帖立下,势必兴同文馆狱而后已,大罪二十。”

设立东厂,本意是缉拿奸邪,魏忠贤掌控东厂之后,经常公报私仇,陷害忠良,其义子傅应星、陈居恭、傅继教辈等人仗着权势胡作非为,如有一言不合,便会招致罪罚。

为了报复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等人,全部被魏忠贤诬陷罪名关入诏狱,再由许显纯拷打致死。尤其杨涟死得最惨,从被关进诏狱,就被打得体无完肤,之后用土包压身,再用铁钉灌入耳朵,死的时候早已不成人形。

被魏忠贤陷害致死的官员不计其数,罪行罄竹难书,在做这些事的途中,魏忠贤难道还会考虑辽东的战事问题,明显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的权势,朝廷混乱才招致后金的放肆,魏忠贤罪不可赦。

抢占军功,封荫族孙

哪怕魏忠贤权势再大,也有他不敢动的人,比如孙承宗,天启二年,孙承宗主动承担辽东防卫,提拔了如袁崇焕、赵率教、祖大寿等一大批将领,并系统地修整辽东城堡要塞,建立了关宁锦防线。

至此辽东的局势才出现转机,而天启六年,孙承宗被罢免,高第继任辽东经略,如果孙承宗能一直在辽东任职,之后的辽东走势可能会更好。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魏忠贤,魏忠贤多次诋毁孙承宗,在皇帝耳边说孙承宗的坏话,这才使得孙承宗被罢官。

高第上台后马上撤离关外所有守备力量,如果不是袁崇焕坚持守卫宁远,那之前的所有一切都白做了。关外广大地区,只留下宁远一座小城和1万明军士兵,在袁崇焕的带领和坚持下,经过艰苦奋战,才击退了努尔哈赤的部队。

宁远大捷意义重大,而从中魏忠贤只做了拆桥的事,而没有提供一丝帮助。不过事成之后,功劳却算在魏忠贤的身上。之后的宁锦大捷,同样把功劳记在了魏忠贤名下。

史料记载:

“而忠贤志愿犹未极,会袁崇焕奏宁远捷,忠贤乃令周应秋奏封其从孙鹏翼为安平伯。再叙三大工功,封从子良栋为东安侯,加良卿太师,鹏翼少师,良栋太子太保。因遍赉诸廷臣。用呈秀为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独绌崇焕功不录。”

听到袁崇焕的捷报,魏忠贤先给自己的族孙魏鹏翼加封伯爵,加封侄子为良栋为东安侯,良卿为少师。魏忠贤手下廷臣同样加官进爵,唯独袁崇焕的功劳忽略不计。很明显,魏忠贤根本没有把辽东战事放在心上,他能想到的除了他自己就是他的爪牙和族孙。

近年来,很多人为了博眼球,给一些民族英雄,岳飞也罢,袁崇焕也罢,甚至郑成功也包括在内,以驳斥他们换取关注。也有一些人,给秦桧啊、魏忠贤啊、严嵩啊等等翻案,但是我们善恶观还是要有的。

在我看来,魏忠贤在客观上,起到了一部分克制东林党的作用,这也是熹宗的计划。但从魏忠贤本身,对于辽东和努尔哈赤,他毫不在意。留着这样一位败类,祸国殃民绰绰有余,要复兴国家,抵抗后金,纯属白日做梦。

自然也就不存在,魏忠贤得势的三年,明军在辽东战场压着皇太极打的这种历史架空小说了。




压着打?历史架空小说么?虽然我是明粉,但是不会刻意吹捧大明帝国,也不会昧心诋毁大清帝国,其实他们某些时候也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这才正常。

某些资深答友回答的战绩、战例十分完善,我就不在本题浪费大家时间了,先说说这个水分很大的题目(或者说掺水的假象)是如何由来并被某些人群认可的。

作为皇家寄生虫,魏忠贤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是和皇权利益趋于统一的,国家完了,皇帝完了,他也就完了,出于危机意识,或者说的好听点叫大局观、生死存亡方面的利益原则性问题上,魏忠贤还有些操守,确切的说那个时期只是趋于“稳定”,至少相对来说。

为什么很多人有“魏忠贤在位时,明朝能在辽东占些优势”甚至“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想法呢?

我们说,一个人干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所以魏忠贤也未能免俗,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也还是有些功绩、政绩可表的。

为了捞钱,嗯...顺便干点正事,魏忠贤设立工商税,这样一来江南资本家们就被动的给国家奉献了不少银子,虽然他们很不愿意,但在那个时代,商人这个群体本身是没什么话语权的,他们只能借势发言,比如东林党的某些败类,但即便巨富们有喉舌可借用,也不敢跟魏忠贤呲牙,所以工商税勉强算是顺顺利利执行下去了,自己有钱了,高高兴兴,国家有钱了,啥事也都好办,当时的关宁锦整条防线基本不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军心稳了,不会象某些时期一样会发生兵变,这是安定的基础,功劳算有魏忠贤一份。

还有人员任用方面启用了被喷的体无完肤的熊廷弼,虽然自己也很不喜欢,但也还是另外启用了孙承宗等一些人,孙承宗的能力和功绩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了。

在这里我想引用我曾经看过的一段评述:

魏忠贤是皇家走狗,这狗还是有些忠心的,虽然并不这么纯粹,也虽然他很贪,经常窜到厨房偷点肉汤,甚至连主人的饭食都敢尝尝鲜,但也有些看家护院的本事。

东林党就是宠物猫,天天要吃要喝,过分的是---吃喝过了他还不会卖个萌,见天的喷天喷地喷皇帝,院子里进贼了,宠物猫丝毫都不关心,谁的猫粮不是粮呢,主子能当小鱼饼干吃么?




“压着打”的说法过分了。

不过,魏忠贤得势的3年,确实是大明对后金(清)作战成绩最好的3年。其间,明军两次重挫后金军。

魏忠贤时期,明军对后金的战绩

明代宦官作怪已经很多年了。

不过,在天启四年(1624年)之前,朝堂基本上仍然是文官们话事。大臣们见了大宦官要巴结巴结,但只要照顾好大宦官利益,还是可以“众正盈朝”。

天启四年,魏忠贤一波操作,排挤了东林党。

天启四年六月,魏忠贤将东林党领袖杨琏、左光斗、赵南星等人陆续下狱,彻底压制东林党,开始专权。

直到1627年底,崇祯铲除魏忠贤阉党,魏忠贤专权3年余。

这3年,正是明军对后金作战成绩最好的3年。

1626年正月,宁远之战。

努尔哈赤猛攻宁远,损兵折将1.7万人,失利。

努尔哈赤自25岁征战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宁远一城不下,蒙受重挫。

1627年五、六月,皇太极发起宁锦之战。

结果,皇太极连战不胜,“死者益众,乃撤兵归”。

在整个明清战争中,宁远之战、宁锦之战,是明军最拿得出手的作战,皆发生于魏忠贤当政时期。

这里面,九千岁有多大的功劳呢?

后金的瓶颈

其实,在魏忠贤专权之前,后金已经遇到了瓶颈。

1622年,广宁之战。后金军大败明军,取得重大胜利。

可是,此后3年多,后金未再对明大举用兵。

怎么不打了呢?

后金遇到了瓶颈。

努尔哈赤起兵以来,连战连胜,统治区域、人口迅速膨胀。

可是,其后金当时对治理人民,尤其治理汉民的办法还未成熟。

努尔哈赤当时对汉民采取单纯的监管、压迫,激起了强烈反抗。

1623年六月,复州城1万余人暴动,后金派2万余人镇压。

此后,辽西地区的大小凌河、锦州、义州、广宁等地纷纷发生起义,此起彼伏。

同时,朝鲜、蒙古与大明结盟,也威胁着后金的侧翼,成为后顾之忧。

这些困扰,都拖住了后金的发展势头。

孙承宗打造的防御体系

与此同时,孙承宗利段时间,精心打造了防御体系。

孙承宗采取的方略是:守关外以蔽山海关,层层设防,步步推进。

在他的主持下,辽东军“拓地400里,练兵11万,立车营12、水营5、火营2,前锋后劲营8,造甲胄、器械数百万,造船1500艘、战车6万,开屯5000顷,岁入15万,防务大振。

尤其是宁远、锦州等地的修峻,使宁锦防线的支点极为牢固。

同时,由于孙承宗的特殊地位,他对辽东防务的将帅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将才走上关键岗位,即将成为战争的主角。

此消彼长之下,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魏忠贤的表现

魏忠贤专权后,干了3件事,影响了战局。

1、宁远之战:换帅。

魏忠贤示好孙承宗失败后,让天子罢了孙承宗,换上了高第。

高第不知兵,一上来就要放弃关外要点,退守山海关。

于是,锦州、大小凌城等要点尽失。

只有袁崇焕坚决不放弃,率不足2万人坚守宁远。

由此,孙承宗苦心打造的关外防御体系,只剩下宁远孤城。

本来被内部事宜搞得没有精神的努尔哈赤一看,瞬间来了精神,发兵来攻。

袁崇焕激励军队,坚守孤城,力挫努尔哈赤。

整个过程中,驻守山海关的高第拥兵不救。

因此,宁远之战的胜利,主要靠的是袁崇焕等人的将略以及宁远城的城防、战备。

而这些,都是孙承宗留下的老本。

如果说魏忠贤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一顿瞎折腾,“卖了个破绽”,“赚”努尔哈赤来吃了个憋。

2、宁远之战-宁锦之战期间:支持袁崇焕等人。

宁远之战后,魏忠贤还是有一点贡献的。

当时,袁崇焕与阉党正出于蜜月期。

袁崇焕又是给魏忠贤修生祠,又是肉麻地上奏奉承“厂臣”之功。

魏忠贤要维持好局面,也需要人才,对袁崇焕也是一再提携。

1626年,一年之间,袁崇焕连续被加官,一路升到了辽东巡抚。“关内关外兵马悉听调度”。

魏忠贤大力提拔袁崇焕,并在具体工作上给予了极大支持。

蓟辽总督王之臣,本也是依附阉党之人。因为他与袁崇焕不和,被魏忠贤调回了北京。

在魏忠贤的支持下,袁崇焕顺利主持辽东防务,并陆续恢复了早先被高第放弃的锦州、大小凌河等处,重建宁锦防线。

可以说,袁崇焕能在宁锦之战中挫败皇太极,与魏忠贤的信任、支持是分不开的。

3、再撤袁崇焕。

魏忠贤被灭前,先把袁崇焕撸了。

撤换袁崇焕时,他反驳反对者:你们说袁崇焕无人可替?阎鸣泰、王之臣难道不行吗?

阎鸣泰、王之臣,早在孙承宗时期就已经被认为“不行”了。

魏忠贤虽然有些才能,但终究是把个人政治利益摆在国家利益之前的阉党···

4、比袁崇焕高明的大局观。

皇太极即位后,想要暂缓攻明,先征朝鲜,解决后顾之忧,遂派人表示“两国通好”,和谈。

当时,锦州、大小凌城等地初复,仍在修整中,袁崇焕试图以议和为缓兵之计,加强防御,遂提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

魏忠贤大怒!

“假吊修款,设策太奇”!你这里和后金议和,不与蒙古、朝鲜协调,那么,蒙古、朝鲜当初和我们订立的盟约将“因之涣散”!

这一点,确实是魏忠贤比袁崇焕更有大局观之处!

调整

随后,明、后金双方,都开始了一段调整。

皇太极意识到难以骤然击败大明,遂改取“讲和与自固”二策,改革内政,强化实力。

通过改善汉人地位,“编民为户”,缓和内部关系,发展生产,又通过加强军政集权、增设汉蒙八旗等手段,加强军事力量。

同时,皇太极集中力量,连续进攻朝鲜、蒙古,稳定后方。

大明,也进行了调整。

魏忠贤倒台后,崇祯召回袁崇焕,寄希望他“五年复辽”。

袁崇焕确实是将才,他在任期间,整顿军队,打造的关宁铁骑已具备了野战击败八旗的实力。

但是,明金(清)双方的统治者是有差距的。

皇太极征服朝鲜、蒙古,开疆拓土后,不仅扭转了多线受敌的不利局面,甚至可以绕过宁锦入边,攻入中原。

而蓟辽总督袁崇焕虽练兵备战有方,但是,缺乏更高层的战争指导,在后金远征朝鲜、蒙古时不积极援救,使局面逐渐恶化。

1629年开始,皇太极率兵迂回入边,开始“伐大木”,掠夺、削弱大明腹地,促发大明内乱,展开战略攻势。

就在皇太极第一次迂回入边后,崇祯除掉了袁崇焕···

大明王朝,即将万劫不复。


随着战争的持续,到魏忠贤时期,明清双方进入了微妙的均势。

后金虽连续取胜,但统治区域、人口增加,统治能力跟不上,而且,其攻坚能力不足的弱点依然明显。

而明军,在孙承宗的指导下,找到了克制后金的方法,构筑了坚固防线,提拔了能战良将。

魏忠贤时期,明军的胜利,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取得的。

就魏忠贤本人而言,他轻易换帅,引发了防线危机,幸有袁崇焕坚守宁远,为他擦了屁股。

其后,他对袁崇焕的信任、提拔,充分发挥了袁崇焕的将才,为宁锦之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所以,魏忠贤在这段时间的表现是:自己挖坑自己填,勉强算功过相抵而已。

而从他对袁崇焕议和一事的事情上看,魏忠贤,是一个有一定全局观的战争指导者。

不过,从魏忠贤最后对袁崇焕及辽东人事的处置看,他终究是一个把个人利益摆在国家利益之前的人物,不是救国者。

魏忠贤倒了。

不过,这对大明来说不完全是好事。

因为:崇祯···在接下来明清战争中的表现还不如魏忠贤。




魏忠贤也算是一个奇人了。

他天生无赖气质,从小不读书,不务正业,但却十分伶俐,善于拍马奉承。长大后好酒色,更沉溺于赌博,在赌博场上争奇斗气。有一次,赌输了,他饱受凌辱,一气之下,便自行阉割,将老婆改嫁他人,决定走当太监这条“金光大道”,以图飞黄腾达。

魏忠贤进宫时已经很大年纪了,这样的太监按理说不会有出头的机会。不过,魏忠贤知道他进宫的目的,因此他审时度势,靠着溜须拍马,竟然在内廷里得了势。他虽不识字,却被破例成了司礼监秉笔太监。

(魏忠贤:为人阴狠、猜忌)

朱由校特别宠信魏忠贤,在1624年至1627年,魏忠贤权势熏天,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时人“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贤这样一个不知书的人乱政于朝,他生性猜忌、残忍、阴险、毒辣,借着皇帝的宠信,逐渐有很多谄媚小人主动依附。这些人排斥异己,大肆打压朝中异见人士,御史崔呈秀揣摩魏忠贤的心意编造了《天鉴录》、《同志录》等,王绍徽也编造《点将录》,以邹元标、顾宪成、叶向高等为魁首,将不依附于魏忠贤的人全部网罗进去,将他们指为东林党人。皇帝最痛恨臣下结党营私,于是在魏忠贤的指示下下,这些人连手攻击东林党。

与此同时,归魏忠贤直接掌管的东厂的缉捕人员四出横行,凡他们缉访过的地方,不管情况是虚是实,都被整得稀烂。很多不愿依附魏忠贤的人都被污蔑为东林党,被下诏狱,多数都惨死狱中。

(自诩爱国却实为毒瘤的东林党)

借着白色恐怖,魏忠贤在短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他在帝国内绝对的权威。按理说,魏忠贤如此倒行逆施,必然神人共怒,国将不国。然而真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

在魏忠贤掌权时,明朝政府抵御辽东后金的入侵还是比较成功的,一扫万历末年辽东战场的颓势,大有光复辽东之势。魏忠贤能够认识到辽东与京师唇齿相依的关系,否定龟缩山海关的决议,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推进战略;后期任由袁崇焕督师辽东。

与后来袁崇焕与崇祯皇帝君臣相误的情形对比,袁崇焕与魏忠贤的关系至少是和谐的,袁崇焕在天启年间的几次战功都是在魏忠贤掌权时取得的。

崇祯朝的噩梦,在魏忠贤掌权时至少没有出现。关宁铁骑不用裁员,军饷仍可足量正常发;皮岛军队不用精简,收入来源也是稳定的。寄居海岛的毛文龙进行黑市贸易、抢掠朝鲜边民商旅,本着中庸之道,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毛文龙也算干吏,投桃报李,积极进取,开拓了旅顺-义州一线的东江军镇,不断骚扰后金盛京以东的城池。

魏忠贤又授毛文龙“钦差平辽便宜行事总兵官征虏前将军左军都督”和尚方宝剑,让毛文龙热血沸腾,誓死巩卫皮岛、朝鲜本土。在盛京的西面,从宁远至锦州,本来荒凉破败了十年的城池一座座重新修葺一新、再次拔地而起。明军的火铳、战车、地雷、炸弹配备齐全,红衣大炮这种奢侈品也都搬上了宁远、锦州的城头。

(宁远大捷)

魏忠贤掌权时与关外捷报频传的时间基本同步。

宁远大捷中,大炮轰伤努尔哈赤,回盛京后不久死去,后来明军又多次重创皇太极。在丁卯之役中,毛文龙在朝鲜拼尽血本击退阿敏3万八旗军,阻止了阿敏当朝鲜王的梦想。皇太极东奔西突累到吐血没捞着什么好处,只能龟缩在盛京。

皇太极眼见南下无望,只好派兵经略北方野人女真,算是聊胜于无。

所以,此时的明军说不上压着皇太极打,但是与后金对阵不落下风。那几年又是饥荒年月,后金本来不事生产,如果再抢不到东西,后金也要穷困死了。明朝只要维持这样的围困封锁战略,不过3、5年光景,辽东可复不算妄语。

为什么在魏忠贤掌权时,关外的战争形势一片大好呢?背后其实还是钱在起作用。

魏忠贤虽然为人混账,做官猜忌,但他最大的能力之一是收税。如果熟知明朝晚期的历史,就知道明朝后期的几个皇帝都苦于国库没钱。所以,魏忠贤的收税能力(理财能力)是明帝国最需要的。

明末,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天下金银尽聚三吴。魏忠贤针对工商业、对外贸易发达的江南地区,设立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废除的工商税、海税,并且有得力的东厂收税。对那些清流的反对,魏忠贤要么不置可否,要么直接以雷霆手段,所以东南一带的东林党人痛恨魏忠贤。

可是出身于底层的魏忠贤没有给农民加赋——就冲这一点,崇祯的理政能力就远不如魏忠贤了。农民要能活的下去,明王朝也不至于覆灭。与崇祯朝一再加派赋税相比,魏忠贤在河南遭灾时,还免除了赋税,从内库拨款赈灾。阉党在放火烧了东林书院后,几十年未曾修过的黄河水道,开始维修。

魏忠贤还专门找东林党人投资的“垄断企业”搜刮,齐楚浙党与魏忠贤打的火热,阉党“爪牙”(税官)送钱的踏破魏府门槛,有钱好办事,而魏忠贤办事能力没的说,一定给你办成。浙江巡抚感觉海内咸平,农民不用被折腾都安心劳作,魏忠贤简直太给力了,提议修生祠,于是全国掀起修生祠的高潮,辽东的官兵将士修的又好又用心,袁崇焕称颂魏忠贤“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因为魏给了关宁军丰厚稳定的收入。

国库有钱,是魏忠贤最大的底牌。

这是魏忠贤最大的施政特点,虽然折腾那些当官的、有钱的,却不折腾底层百姓。可是掌握社会话语权的却是那些当官的、有钱的,所以魏忠贤风评很差。

这些东林党人,时刻想着反攻倒算。魏忠贤势力虽然强大,可却是依附于皇权。既然魏忠贤不好打倒,那么就让朱由校出一场意外,而且落水后还一病不起。“尔当为尧舜”,崇祯皇帝走上了前台,魏忠贤的最大的后台倒了。在向崇祯皇帝表示效忠,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响应后,魏忠贤知道他的末日到了。

(满朝文武皆清谈误国)

说到底,魏忠贤是一个没有地方势力根基的小人物,他能够呼风唤雨,是因为口含天宪,皇权才是他最大的底牌。因此,魏忠贤与皇权的利益是一致的。皇权通过魏忠贤建立的威风,打压了地方势力的气焰,增强了国家应对灾变的能力。

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本不足惜,可问题是崇祯皇帝却失去了一条臂膀。崇祯皇帝最后都要挨个向臣子们化缘来凑军费,想魏忠贤若在,何至于此?皇帝只要自己动了手,不管打人还是杀人,皇帝的威风都减了大半。不动如山,难知如阴阳,无形中形成皇权的威慑与压迫,这才是帝王之道。




魏忠贤掌权是在天启年间,但也不是天启皇帝刚上台的时候他就掌握了大权,准确来说是在天启四年也就是公元1624年开始掌权,直到天启七年明熹宗逝世。

PS:在天启前期,朝政大权基本为东林党所把持,一时间朝廷的各个要害部门基本都是东林党人。后来熹宗也是看到东林党的势力太大,才搬出了魏忠贤来制衡东林党,魏忠贤这才逐步掌握了朝政大权。当然,魏忠贤能掌权完全是背后有熹宗在支持,失去了皇帝的支持魏忠贤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在天启年间,与关外后金的对抗主要分为四个时期:

▲其实只要明廷能一直坚持用熊廷弼,努尔哈赤也不可能崛起

第一个时期是熊廷弼第一次出任辽东经略时期,这个时期明军刚在1619年的萨尔浒大战遭遇惨败,万历皇帝便启用了熊廷弼担任辽东经略。熊廷弼第一次担任辽东经略时期的策略以防守反击为主,即先巩固辽东地区的边防,积蓄力量,然后再慢慢蚕食后金的地盘。对于熊廷弼稳扎稳打的策略,努尔哈赤也毫无办法,曾经与熊廷弼有过交手,基本以失败告终。如果熊廷弼的策略能顺利执行下去,后金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在熊廷弼经营辽东期间,朝中也是弹劾不断,万历在位的时候还能信任熊廷弼,但到了天启继位的时候,朝政为东林党把持,熊廷弼也最终被弹劾罢官。

▲1619年形势

第二个时期是袁应泰经略时期。熊廷弼被弹劾罢官后,袁应泰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辽东地区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虽然说袁应泰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官员,但打仗就确实太过于外行了。他到任后没多久,努尔哈赤就发动了辽沈战役,占领了几乎整个辽东地区,袁应泰也在辽阳战役中战死。从袁应泰上任到战死,只有短短的7个月时间。

第三个时期是熊廷弼第二次经略辽东时期。袁应泰战死后,明廷才意识到熊廷弼的重要性,便重新启用了熊廷弼经略辽东。只是熊廷弼第二次经略辽东时期,表面上他是辽东经略,实际上他的权力基本被东林党人架空,辽东地区军队的主力都掌握在了辽东巡抚王化贞的手中。而王化贞在军事上是个十足的白痴,如熊廷弼要他集中兵力防守广宁,他却把兵力分散在了各处堡垒;熊廷弼要他先稳固防线再慢慢反击,他却要主动进攻后金军,与后金军打野战;熊廷弼要他加强侦查,排除奸细,王化贞的身边竟然到处都是努尔哈赤的奸细,在广宁之战中辽东首府广宁城直接被这些奸细卖给了努尔哈赤。在王化贞的骚操作下,明军在1622年初的广宁之战中再次惨败,整个辽东地区基本为后金所占据。

▲1624年形势

第四个时期是袁崇焕时期。广宁之战惨败后,明廷本想放弃关外,全力防守山海关。后来在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的坚持下,重新经营了关宁防线,这才挡住了后金进攻的步伐。当然,明廷能重拾关宁防线,很大程度上在于努尔哈赤当时攻占的领土太多,一时间还消化不过来,并没有组织力量进攻关内。

在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的努力下,从山海关到宁远一带的防线被建立了起来,按照袁崇焕的想法,明军可以依托关宁防线的堡垒,逐步向前发展,并蚕食后金的地盘,这样一来关外的局势就有了回转的可能。在此期间发生的宁远城之战和宁锦大战,都以明军的胜利而告终,这一时期明军处于优势。

▲魏忠贤时期,袁崇焕是抵御后金的中流砥柱

魏忠贤掌权主要就在这一时期,也就是袁崇焕时期。

其实无论是魏忠贤也好还是东林党人也好,如果只看政治立场的话都算不上正义。天启朝前期东林党人将整个朝廷变成了自己的天下,只要不是东林党的人,就会遭到他们的打压,后来魏忠贤势力的骨干分子如崔呈秀、阮大铖等人都是因为遭到了东林党人的打压而投靠了魏忠贤。就魏忠贤本人来说,他没读过书,也没有任何的政治经验,能够在政治上玩的得心应手,也完全是靠了手下一帮人的各种策划。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眼看魏忠贤的势力逐步做大,东林党的著名写手杨涟便一下子列举了24条罪状弹劾魏忠贤,不过这份弹劾天启皇帝并不支持,后果也可想而知,最终东林党的几位大佬:高攀龙被迫害致死,吏部尚书赵南星被流放,杨涟、左光斗等人被捕入狱折磨致死,魏忠贤一时权倾朝野。

▲表面上权倾朝野的魏公公,也只是因为背后有皇帝的撑腰而已

在针对后金的战略上,阉党并不支持修筑关宁防线,而积极倡导修筑关宁防线的孙承宗则是个不折不扣的东林党人。在魏忠贤得势的情况下,孙承宗最终被排挤回了老家。孙承宗罢官后,阉党的高第接替了他的位置,担任蓟辽经略。高第刚上台就放弃了关宁防线,打算将关外的全部兵马和百姓撤回关内,在袁崇焕的坚持下,才留了少量兵马让袁崇焕防守宁远城。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后金主力在宁远与袁崇焕大战了三天,以惨败收场,努尔哈赤本人也在此战中被炮火击伤,8个月后在沈阳逝世。之后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汗位,并在第二年也就是1627年5月发动了宁锦大战,在这一战中袁崇焕再次发力,一举击败了皇太极,获得了宁锦大战的胜利。

其实我们纵观整个明末时期明军对战后金军主力的战役,只有袁崇焕创造过胜利的记录,也就是在袁崇焕时期,明军才获得了对后金军的优势,可以追着皇太极打。那么袁崇焕属于阉党还是东林党呢?有人说他属于阉党,因为袁崇焕曾为魏忠贤建过生祠,但实际上当时巴结魏忠贤的人非常多,还包括了许多文人士大夫,如五虎、十孩儿、四十孙等,其中就充斥着大量的文人,甚至是东林党人,奉承魏忠贤已然成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如果袁崇焕不巴结一下魏忠贤,恐怕他早就被排挤回家了,哪有统兵作战的机会?

在袁崇焕获得宁锦大战的胜利后,他的功劳几乎全被阉党抢走,没有得到多少封赏,一气之下就辞官回了家。如果袁崇焕是阉党的人,不要说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即便是没有什么功劳也早就升上去了。

无论是阉党也好还是东林党也好,站在政治立场上这些人也只是搞政治斗争的,他们的争斗对于战局来说不仅毫无帮助,还能起到反作用。如果不是东林党人的弹劾,熊廷弼也不至于会被下狱,当然最后给熊廷弼补刀导致熊廷弼被杀的是魏忠贤,熊廷弼完全是被东林党和魏忠贤共同害死的。在阉党高第的主持下,关宁防线也一度放弃,要不是袁崇焕等人的坚持,清军入关的日期恐怕就要提前了。也正是因为阉党的把持朝政,大量的优秀将领得不到重用甚至遭到打压,就连功勋卓著的袁崇焕也遭到了他们的排挤愤而辞职。

所以魏忠贤时期明军能追着皇太极打,能取得对后金的优势,完全在于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这些冲杀在一线的作战将领,完全在于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至于魏忠贤的阉党和道德自居的东林党,还是闪一边去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辽东   太极   努尔哈赤   宁远   崇祯   东林党   阉党   大明   明朝   经略   朝鲜   天启   得势   关外   防线   年中   战场   皇帝   时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