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垓下之战前夕,项羽派使者诱惑韩信“三分天下”,韩信虽然没有同意,却也开始左右摇摆,对刘邦的命令阳奉阴违,于是有了“三不杀”、“五不死”的由来。


三不杀、五不死

关于三不杀、五不死,有数个不同的版本,不过大概意思都差不多。

在垓下之战前夕,刘邦诏令韩信前来围攻项羽,而韩信却迟迟不肯来,于是张良劝汉高祖写下三不杀、或者五不死等诸多条件,以示诚意,实际上就是一种另类的免死金牌。

比较常见的三不杀,分别是“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这三不杀的狭义上的意思就是:在能见到天的地方,不能杀韩信;君王不能杀韩信;不能用刀枪等铁器来斩杀韩信。

既然是狭义,那自然有广义,广义上来说:普天之下,不能用君王之命来杀韩信,也不能对韩信动刀兵。


所谓的五不死,分别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五不杀的意思更容易理解,既不能在见到天的地方杀韩信,也不能在见到大地的地方杀韩信,同样,君王不能杀韩信,也不能用绳索将韩信捆绑,不能用刀来杀他。

如果延伸一点的话,就是在苍天之下,大地之上,君王的管辖范围内,既不能捆绑韩信,也不能用刀杀死韩信。

为什么要分广义和狭义呢?

因为狭义的根本毫无意义,轻易可破,若是广义的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根本就没有可能不见天、不见地、不见君,这样的话才符合免死金牌的本意。


传说中的韩信之死

无论是三不杀,还是五不死,若仅仅是狭义上的概念,想要绕过这几个条件,将韩信处死,其实是非常容易的。

传说中,吕后听闻韩信参与昌豨谋反,于是暗中与萧何谋划。

为了不让韩信见天,萧何将韩信诓骗入长乐宫中,在一个暗无天日的钟室中杀死 。

为了不让韩信见到大地,吕后还特意将整个长乐宫中铺满了地毯。

当时刘邦正率兵在外平叛,自然不会见到君王。


吕后也没有将韩信捆绑起来,更没有直接用刀兵加身,而是令宫中的婢女用削尖的竹竿将其活活捅死。

按照这种死法,吕后“非常聪明”地避过了“见天”、“见地”、“见君”、“绳索”、“刀兵”等条件,自然不违背刘邦的承诺。

但是,若刘邦的承诺真的这么容易被破解,那只能说明他的承诺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事实也是如此,历史上根本没有所谓的三不杀、也没有什么五不死,都不过是后人杜撰出来的罢了。

历史上的韩信之死

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平叛。


刘邦走后,吕后掌权,韩信府中家臣告发韩信参与陈豨谋反,于是吕后便准备将韩信招入宫中处死。

为了防止韩信怀疑吕后的用意,吕后让萧何欺骗韩信,说刘邦已经平叛归来,准备大宴群臣,韩信这才只身来到宫中。

不料,韩信一入宫,便被吕后早已安排好的武士捆绑起来,然后在长乐宫中的钟室将其斩杀,然后夷灭三族。

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史记·淮阴侯列传》

从正史的记载上来看,根本没有韩信参与谋反的直接证据,韩信被斩杀也没有经过名正言顺的审判,全部是暗室操作。


但是,当平叛归来的刘邦听闻韩信的死讯之后,他的表情却很奇怪:又高兴又怜悯。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的表情从侧面反应了吕后杀韩信的心理,韩信太过居功自傲,自取死路!

韩信死因:居功自傲、自取灭亡

其实,韩信之死,并不是功高震主,也不是刘邦薄情寡义,也说不上是因为他政治能力低下。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居功自傲,已经被巨大的成就迷惑了双眼

从而彻底失去人心,不仅吕后容不下,连曾经举荐过他的萧何也看不顺眼了,刘邦也已经在心中对他判了死刑。


这一切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还得从韩信挟制称王说起。

公元前203年,韩信引兵攻打齐国,还没到平原渡口,便听闻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汉的消息。

这时候,韩信本来准备停止行军,却被一个名叫蒯彻的谋士说服。

蒯彻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不过派了一个密使前去说服齐王,难道有新的诏令让将军停止进攻吗?既然没有,管他齐王到底是否臣服,继续打就是了。

况且郦食其不过区区一个说客,却凭三寸不烂之舌就降服了有七十多座城邑的齐国,而将军统帅数万人马,一年多时间也才攻占赵国的五十多个城邑。


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将军人忍得下这口气吗?”

范阳辩士蒯通(避刘彻之讳)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就这样,韩信被蒯彻说服,决定继续攻打齐国。

而此时的齐王已经下定决心投靠汉王,根本就没有防备汉军,很快被韩信长驱直入,攻到临淄。

愤怒的齐王认为是郦食其背叛了自己,于是将其烹杀,然后派兵去向楚国求救。

项羽闻讯,便派大将龙且前去救援齐国。

韩信大败龙且、齐王的二十万大军,并斩杀龙且、齐王,成功占领齐国。


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自觉功勋卓著,于是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会不安定。我愿意自荐为代理齐王,为大王镇守齐国”。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史记·淮阴侯列传》

可以想象,韩信的信送到刘邦手上之后,刘邦是如何的怒不可遏,自己麾下的将军竟然向自己讨封为“王”!

然而,此时刘邦的形势非常不妙,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形势危急,又不能缺少韩信这一路兵马。

于是,在张良与陈平的规劝下,刘邦还是忍下了这口气,也不将韩信封为“假王”,而是直接就封他为齐王,并派使者张良前去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另外一边,大将龙且死后,项羽也非常恐慌,便派使者去挑拨韩信,让他反了汉王,自立为齐王,然后三分天下。

最终,韩信既没有反叛汉王,做三分天下的打算,也没有按照约定去与刘邦会师

公元前202年,刘邦趁项羽疏于防备,发动突然袭击,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然后令韩信与彭越前来会师,一起剿灭项羽。

却被韩信与彭越放了鸽子,导致刘邦大败而归。

刘邦深知不能少了韩信与彭越的助力,一边给韩信增加封地,一边将彭越封为梁王,这才让此二人率部前来合围项羽,发动了垓下之战。


然而,垓下之战刚结束,刘邦别夺了韩信的兵权,将其改封为楚王,后来又改封为淮阴侯。

从韩信的一系列操作来看,在攻打齐国前后,他就已经被巨大的成就迷惑了双眼,忘记了本分,从而触犯了刘邦的底线。

固然,在韩信封齐王之前,刘邦麾下已经有数位异姓王,这些人的功劳远远比不上韩信,那么韩信封王就真的理所当然吗?

其实不然,不说韩信的封王是自己讨封的,就说韩信与这些异姓王本身就不同。

韩信从一介白身投靠刘邦,他之所以能立下滔天功勋,除了自身能力之外,也离不开刘邦拨给他的兵马,他本来就是一个打工人。

而诸如赵王、韩王等人,他们本身就有自己的家底,是带着家底投靠,刘邦当然不能在平定楚国之前削去他们的王爵。

韩信此举与背叛无异,这才是他的取死之道!




《西汉演义》记载:“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其实原本是“五不死”,那么这个五不死又是怎么来的?刘邦为什么会承诺这些?

当年韩信帮助刘邦鞍前马后,荡平天下,在与项羽对战的时候,项羽不敌,韩信一路追赶,未曾想,韩信追到荥阳时就按兵不动,下令所有部队士兵原地待命,这可把刘邦急坏了,刘邦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张良和萧何跟刘邦说“韩信这是故意而为,意思是想让主公封赏呢!”

刘邦一听,虽不高兴,但是韩信确实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如今关键时期,先答应了韩信再说吧,于是封韩信为“三齐王”,所谓“三齐王”就是指“与地王齐,与天王齐,与君王齐”,韩信似乎还不满意,刘邦看出韩信心思,就决定赐他“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这下韩信才满意,便下令追击项羽,后刘邦灭掉项羽,结束了楚汉之争,统一天下,然韩信势力过大,刘邦整日忧心忡忡,但是却无可奈何,毕竟君无戏言,答应的“五不死”,现在却成了自己的绊脚石。

刘邦的妻子吕雉,也就是吕后看出刘邦心中所想,于是对刘邦说“陛下,您这件事就交给我处理吧!”

吕后又是如何破解这“五不死”的?

因有人说韩信谋反,吕后决定召韩信进宫,可是贸然前往,韩信不一定会来,于是派萧何去请,韩信见萧何前来,于是放松了戒备,进了宫中,前脚刚迈进宫殿,就有人将大门关闭。

吕后开口便说:“韩信,你可知罪,你忤逆犯上,犯下谋反罪,陛下念与你有恩,特让我来杀你。”

韩信也懒得解释谋反一事,直接说道:“你怎么杀我,当年陛下允诺我五不死,你可以问陛下。”

吕后:“这我自然知道,陛下没有办法,我可有,你且看看你在什么地方!”

韩信四处打量,发现宫殿阴森,抬头往上看也是不见天日(见天不死),往下看并没有踩在地上而是厚厚的地毯(见地不死),此时刘邦也不在场(见君不死),这时韩信心里有些发慌。

韩信假装镇定称:“那又如何,天下没有捆我韩信的绳,杀我韩信的刀!”

吕后:“杀你自然是用不上这些,没有十足的把握,我又怎么会召你进来。”

说完吕后就让身边的宫女拿着棒槌,活活将韩信打死,但是这个说法不严谨,说韩信一个大将军岂能被十几个宫女打死?所以也有另一种说法,吕后在韩信进宫后,早已埋好的陷阱瞬间将韩信吊起,就这样,韩信被吊在长乐宫的大钟内,不见天日,脚离地面。

吕后让宫女拿着早已准备好削尖的竹子,对着韩信一顿击杀,最后韩信被竹子刺死。

那么历史上韩信究竟是如何死的?

楚汉之争结束之后,韩信很快就被解除了兵权,徙为楚王,韩信就国后,经常有陈兵出入,后被人告发谋反,公元前201年,刘邦采用了陈平的建议,假装游云梦,趁韩信松懈,将其一举拿下,押送至洛阳,赦为淮阴侯。

韩信不满,随着陈豨谋反,刘邦亲自领兵,前去平叛,韩信与陈豨私底下有接触,据说原本想要突袭吕后和太子,结果又被人告发,吕后便于萧何用计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将其斩杀,并灭了韩信三族。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吕后,不愧是政治场上的高手,在杀韩信时,不但让韩信当场无话可说,就连刘邦都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

公元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陈豨反叛,刘邦为了早日解除逆贼的威胁,故御驾亲征平叛

刘邦走后,韩信就开始宠宠欲动,准备假传诏书,放出牢里的囚犯,奴隶,意图内乱,袭击吕后和太子!不料还没等机划开始实施,就被自己的弟弟上书告发!

吕后知道后,准备借此机会铲除韩信,但又怕韩信托故不到,便找来萧何商量,萧何说:要想杀韩信,绝非易事,除了他自身的武艺与聪明才智外,还有汉高祖对他的承诺,也是办成这件事最大的障碍!吕后问:何承诺!萧何回答说:汉高祖曾经在与项羽决战于荥阳的时候,因为敌我双方实力悬殊,高祖不得不退守于荥阳,此时荥阳已被项羽围的水泄不通,如有迟疑,荥阳必被攻破!情急之下,高祖不得书信一份给韩信,来解荥阳之围!可韩信呢?在收到信后,不但没有发兵的意思,反而还在那坐地起价,要高祖封他为齐王!高祖无奈,只能答应韩信的要求!可本想这个时候,韩信会迅速发兵,可不久又等来了韩信一封书信,信中说,粮草还未筹集齐备,兵械也不完善,再等几日,我定率军杀到!此时高祖心里如鲠在喉,可军情万急,又不好发火,只能打破牙齿往肚里咽!

此时高祖知道韩信要什么,他立即回书一封告诉韩信,本王赐你: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又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且终生有效!最后,韩信收此信件后,才答应解荥阳之围!所以,即便到现在,高祖任然对此事耿耿于怀!

吕后听完萧何的叙述之后,觉得更应该杀韩信了,这不但是为高祖出一口气,同时也是再救自己,万一韩信放出了那些囚犯,奴隶,到时死的就是我们了!萧何觉得有道理,便只身前往韩府请韩信入宫!

未时时分,韩信被萧何成功骗进了未央宫!就在韩信脚迈进宫殿的一刹那,所有门窗禁闭!此时,就看到吕后坐于正中,语气严肃且沉稳的问道:韩信,你知罪吗?韩信最初还一脸茫然,可在吕后的一再逼问下,韩信承认了自己的所做所为!吕后看他承认了,便让人将他围起来,意图将其灭口,可此时韩信脱口便出,当年高祖对他的承诺,可吕后早有准备而来,便故意问她何承诺?韩信一五一十的说出了高祖当年的承诺,还问了旁边的萧何为其作证!吕后看了看萧何,对着韩信说道:你看你现在还能看到天吗?韩信愣了一下,吕后又问,你脚沾到了地了吗?韩信,低头看了一下!吕后又问,你能看的到高祖吗?韩信这时才感觉到,上当了,当他准备抽身到内外的时候,房顶上突然掉下来一个铁笼子!将韩信围在了里面!韩信看到自己,已无法脱身,便借故问道,你没有杀我的刀!岂能杀得了我!吕后,听后向天长笑道,杀你岂用刀耳!说罢,韩信周围就出现了十几个拿着削尖木签的宫女!随后,只听噼里啪啦,韩信便倒在了血泊中!至此,一场暗杀韩信的任务,以未违抗刘邦圣旨而宣告成功!

吕后杀韩信的方式没有抗旨,但杀韩信却抗旨了!

公元前197年,吕后伙同萧何,在未央宫,以竹签刺身的方式,将一代名将韩信秘密杀害!

根据刘邦对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的承诺!韩信即使犯了天大的罪,只要刘邦在,只要能看到天,能踩到地,没人能杀得了韩信!可吕后想了一个办法,他用毛毯放于地下,将门窗全部用黑布挡住,且准备的杀人工具,不是刀而是削尖了的竹签子!

在韩信到达未央宫时,他脚先踩的不是地,而是地毯,在韩信两脚进门后,守卫立刻关上了门窗,又拿黑布遮挡,这时韩信也望不见天,当他准备离开,到门外时,一个大铁笼掉了下来,直接把韩信关在了看不见天,踩不到地的地方,接着十几名宫女,拿着不含铁的竹签子,在韩信身上一顿猛刺!瞬间,韩信倒在了血泊中!

如果说,按照刘邦给韩信的承诺,吕后用的方式,几乎一条圣旨都没有违抗,不但没有违抗,反而还有功!但除去吕后杀韩信的方式不说,只要她杀韩信就是妥妥的违抗圣旨!为何!

首先,吕后的地位是后宫之主,即便有生杀大权,也不能杀,你只能将其先关押,然后等刘邦回来再去处置!先不说,这样的后果有什么,就吕后这一行为,就犯了两条罪,第一擅杀大臣之罪,第二,僭越之罪!这两条罪,任意一条都是在违抗刘邦的圣旨,因为这些刑法任何一条都是刘邦制定的!违法,就代表着违抗!所以,吕后杀韩信,完全是在抗刘邦的旨意!

第二,刘邦给予韩信的承诺,虽然是被迫,但只要有,就得遵守!即便破,也得刘邦本人!吕后作为,后宫之主,对于刘邦的承诺,肆意违背!且不说,她用什么方式避开了刘邦的圣旨,只要她有这个动机,其实就已经违抗了刘邦的圣旨!

吕后杀韩信,抗不抗旨,全有刘邦一个人说了算!

吕后杀韩信,看似是在为自己解围,实际还是在为刘邦解围!

因为,在刘邦眼里,韩信的才能不下于项羽,甚至比自己都强!所以,在得了天下之后,他认为,除去韩信,是对自己现在,乃至未来最大的好处!

刘邦为何这么怕韩信呢?

首先,韩信的谋略,刘邦害怕

韩信,是“兵家四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也被称为兵仙!与孙武,吴起等大家同名!而且他为刘邦制定的汉中对策,申军法,设还定三秦之计,直接让刘邦成为既项羽之后第二大诸侯!所以,一旦韩信有起兵的资本,那对大汉江山,将是沉重打击!

第二,韩信的指挥才能,刘邦害怕!

有一个典故,是刘邦和韩信等议论各自指挥才能的!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司马迁·《史记》

刘邦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第三,刘邦害怕韩信会篡改大汉江山!

根据史料记载,在196年,韩信被吕后处死的时候,他才35岁,而刘邦呢,则已经60岁,且刘邦在一年后,就死了,所以,刘邦如果不杀韩信,在他死后,刘姓宗族,将无人是韩信的对手,况且韩信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把天下分封给有功之臣!这说明,他从来不把这大汉江山看成是刘邦一人的!而是有能者居之,除此之外,还有陈豨叛乱时,韩信曾告诉陈豨让他好生备战,他会在长安里应外合!此时陈豨也夸韩信,暗藏大志!所以,刘邦很害怕,韩信会篡改他的江山!

在刘邦害怕韩信的同时,早就想除之以绝后患!只是碍于没有机会,而没有动手!恰在此时,吕后秘密帮他完成了!

在刘邦,整天为除韩信,劳心劳肺的时候,吕后却帮他秘密完成了!

当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会有什么反应,他会怎么处置吕后!

第一,刘邦暗自会高兴的手舞足蹈!但表情会显得悲伤!

第二,刘邦会当面斥责吕后,暗中,再予以安抚!

第三,刘邦对吕后行为,会做一些相应的处罚,暗自再给予优待!

所以,刘邦对于吕后抗旨不抗旨的定义,完全在于许与不许之间!就看,舆论更利于哪边了!

喜欢的朋友记得评论转发加关注吆!




尽管刘邦对韩信允诺了三不杀,也就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但是吕雉何许人也,她自然有办法在不违背三不杀的原则下杀韩信!吕雉逼迫萧何写信邀请韩信到宫中述事,然后污蔑韩信造反,命令宫女将韩信眼睛蒙上,装入麻袋,吊在空中,用木棍乱棒打死。韩信双眼被蒙,又吊在空中,因此是不见天,不见地,用木棍打死也满足见铁不死的原则。刘邦在出征途中听闻吕后处死了韩信,他的心态是“且喜且怜之”!

韩信的一生可用一句话概括“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兵仙,韩信可谓千年难得一遇!韩信从小就志存远大,他不是读书练剑,就是谈兵论道,家道中落之后饭都吃不起!韩信作为贵族,不愿意去当农民,也不愿意去当商贾,更不愿意去当乞丐,最终一个洗衣服的阿姨见他可怜,每天给他一点食物充饥,以此维持生计。可以说没有漂母的存在,韩信早就饿死了,存活韩信的那个妇人就是漂母。

吕雉是秦末汉初的重要政治家,她做事果敢,行事毒辣,是一个十分厉害的狠角色!天下大乱之后,吕雉到处说刘邦是天帝之子,斩的那条小白蛇是妖怪,以此鼓励刘邦起兵反秦,谋一个帝王将相当当。吕雉权谋高超,击败了情敌兼政敌戚夫人,又笼络了朝中实权大臣;汉朝建立后,刘邦忙着平定各地叛乱,消灭各地异姓王,汉朝的内政实际上是吕后在主持。吕后为了保证大汉将山永固,替刘邦诛杀了不少功臣,处死战神韩信就是吕后一手操持的!

韩信最开始投军时跟着霸王项羽,获得了将军钟离眛的赏识,被推荐给项羽做持戟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都被项羽大声呵斥,认为他一个小兵不当谋画军争!最终韩信离开项羽进入汉营,意图扶持汉王夺天下!韩信名不经传,得不到汉王重用,丞相萧何看出了韩信的才能,月下追韩信,并用身家性命推荐韩信做汉军统帅!之后韩信率汉军出关,击败三秦,夺取关中之地;然后刘邦脱住项羽,韩信四处攻城掠地,扩大汉军实力。汉朝三分之二的天下是韩信打出来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大汉朝!最终功高震主的韩信被刘邦忌惮,暗示吕后处决韩信,吕后逼迫萧何约韩信入宫,最终成功诛杀韩信!




公元前197年,汉朝廷传出一条震惊朝野的大消息,吕雉趁刘邦出征时期,伙同萧何将初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诱入后宫,以谋反罪将其吊在空中,用竹尖杀害。

吕雉、萧何为什么要趁皇帝出征时杀害国家重臣?

刘邦的不安

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便将韩信徙封楚王。楚地比齐地大,人口也比齐地多,这样看来韩信是被加封了。但是,刘邦可不是一般的主,该奖惩谁,怎么奖惩他心里是有一本账的。

徙封韩信是有条件的,就是以地释军权,刘邦夺走了韩信的军权。如果此时,韩信做了楚王后,能够安心种花养草,闲庭信步可能也就不会惹来杀身之祸。

可是,这位天才军事家,偏偏不肯贪享安逸,到了楚国,仅4、5个月就又组建起一支强可敌国的大军。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后,往事又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一、刘邦与韩信

韩信原本项羽营中的一个小吏,因得不到项羽的任用,逃往汉营。不想到了汉营仍是管粮的小官,还差点因违军法被处斩。幸而被夏侯婴救下,并将其推荐给刘邦。

刘邦当时虽然是用人之际,但没发现韩信的军事才能,还是没重用韩信。韩信一赌气又跑了,这才上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故事。这次当萧何再次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这才搭台拜将,将韩信封为大将军。

当然韩信为大汉立下的累累战功,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细说了。但是,有那么两件事,让刘邦刻骨铭心。

1、韩信迫刘邦封他为齐王

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这时刘邦的第一谋士郦食其,告诉刘邦说自己可以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臣服汉王。刘邦当时正是手头上兵紧之时,听说郦食其可以不动一兵一卒便可收服齐国。

当然是乐不得的好事,于是,派郦食其出使齐国,不久果然传来了好消息,齐国答应臣服汉王。结果消息传来一串串,韩信趁齐国与汉营谈判之时,放松了戒备,被韩信趁机成功拿下齐国。

按说这也是件好事,郦食其虽然是说服齐国臣服,但齐国仍是齐王的。而韩信攻下齐国,那齐国就是刘邦的了。两个结果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虽然如此,刘邦这边正是被项羽打得焦头烂额之时,他当务之急是要保命。韩信当此之时,不急着救刘邦,而是急着攻齐,还在刘邦危机之时,胁迫刘邦封他齐王。

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

《史记》

刘邦无奈之下封了韩信为齐王,但心中的怨也结下了。刘邦开始感觉到了韩信是在以他为第三股势力来威胁他。

然而,这次韩信真的有点冤。为什么呢?其实在这之前,韩信接到刘邦的指令命其攻齐。并且韩信下魏破代后,他的二十万精兵已经被刘邦调去解荥阳之急。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史记.淮阴侯列传》

那么对于韩信来说,刘邦当初只给他两万弱兵,韩信就用两万弱兵下魏破代,结果韩信随着战事的增多,士兵也变得越打越多,这二十万精兵是韩信在战争中打出来的。

地盘抢了归刘邦,兵越打越多也归刘邦,这齐国是被我韩信打下来的,当然齐王归我韩信喽。别说我不救荥阳,我的二十万精兵不是被你刘邦带走了嘛。

这是刘邦和韩信第一次在关键问题上出现问题。

2、垓下合围之时,韩信又在关键时刻拿了刘邦一把

楚汉战争进入消灭项羽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本来刘邦已经和韩信、彭越约好了一起围剿项羽。可是,到了关键时刻,韩信、彭越就是按兵不动了。

刘邦急切地问张良:“子房,为之奈何?”张良告诉刘邦:给韩信、彭越加封。刘邦立即同意给韩信、彭越加封。可是韩信还是不动,张良又向刘邦献策,给了韩信一个重重的承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韩信得了加封和重诺,这才出兵,也才有了项羽乌江自刎。同时也更使刘邦感到了来自韩信的威胁。

二、刘邦的心病

刘邦自从拜韩信上将后,一共三次夺了韩信的兵。然,刘邦每次夺完韩信的兵后,没多久韩信手上又能变出20几万兵。

就在刘邦、项羽在荥阳对峙时,韩信手上也30万兵。在当时,刘邦和项羽两兵总合也只有20万兵。所以,历史上总有人说韩信当时有条件自立为王。

原来,韩信兵仙的称号不是浪得虚名的。韩信有变兵的本事,普通老百姓到了他的军营,没几个月韩信就能把他们训练成一支能征善战的精兵。

这个特长在刘邦打天下时是伟绩,可是,到了和平时期,它就成了刘邦的心病。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天夜里刘邦梦见韩信起兵造反了。第二天,刘邦就把陈平召来商量怎么办?陈平为刘邦献出了一个诱捕韩信的计策。韩信被抓,带回京城后降其为淮阴侯。

吕雉、萧何诱杀韩信

陈豨反了。刘邦亲自率兵出征平叛,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朝廷仍然是吕雉、萧何监国。

吕雉接到消息说韩信与陈豨私信,准备里应外合举兵造后。这个消息是真是假,对于吕雉和萧何来说并不重要,既然韩信已经成为刘邦的心病,那对于他们俩个人来说,当是为君分忧,彻底解除后患。

吕雉和萧何一商量,决定由萧何诱骗韩信入宫,由吕雉出面杀韩信。韩信真以为“三不杀”是块免死金牌。然,吕雉要想杀人什么招想不出呢。

宫殿里看不见天,吊在空中就不着地,这世上不是只有铁器可以杀人,竹尖一样可以把人扎得千疮百孔而死。

如此,吕雉、萧何不仅为刘邦解除了心腹大患,而且还维护了刘邦皇帝金诺的尊严。刘邦出征平叛归来后,听说他的大功臣韩信被吕雉杀了,发出痛心的一声叹惜。

韩信的死倒底冤不冤?

韩信死了,刘邦遵守了他的诺言。历史却从来没有忘记他们之间的恩怨。

有人说,韩信死的冤,也有人说韩信死有余辜。到底是冤还是死有余辜,今天就摆几个《史记》中记载的事实,让事实说话。

1、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时,韩信见死不救,反而攻打已经被郦食其说服答应臣服的齐国,并关键时刻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

这其中包含有胁迫、坐山观虎斗的嫌疑。这点连项羽都明白,否则他不会派蒯通去说服韩信自立为王。

2、韩信在临死前高喊,后悔当初不该没听蒯通的话“自立为王”。这样的话忠臣是说不出的,因为忠臣心里从来就没矛盾过,又怎么会后悔呢?

说明韩信当初不仅矛盾过,而且还挣扎过。只是他通过权衡利弊后,才做出了不能自立为王的决定。因为他没有经济来源,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时韩信虽然是齐王,表面上看他与刘邦、项羽平起平坐。但韩信手下的将领仍然是刘邦的。自己手上的主力部队曹参、灌婴、丁复、傅宽、蔡寅、陈涓、冷耳、柴武、王周等将军都是刘邦。这些人会和他一起兵变吗?

齐国负责的税收官吏也都是刘邦的人,财政收入归刘邦,没有了刘邦的军资供给,韩信的齐王成立吗?

刘邦才是驭人高手,他若是真的控制不了韩信,绝对不会凭白的给韩信拜将封王瞎许重诺。

3、野史上说,韩信偷偷派人私信陈豨商议计谋:计划用假诏令,将官府的犯人、劳役等人组成一支军队,夜问带领他们去偷袭太子、吕后。然后与陈豨一起里应外合,举兵造反推翻汉王朝。

这个消息虽然不是那么可信,但起码可以说明韩信有坐地起兵的能力,不然这样的传说也不会流传到今天。这才是刘邦当时把为什么他视为肉中刺的真正原因。

总结

刘邦和韩信的故事为后人提供重要的启示是,刘邦乃天下之主,韩信只是刘邦宏图大业中的一颗重要棋子,刘邦欣赏韩信的军事才能,并且将韩信的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不过这一切都是为他打江山服务的。

韩信,江山!不是单凭军事奇才就可以夺取的。所以不可以想当然。

人!什么时候都要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见地   汉王   荥阳   楚国   淮阴   项羽   史记   长乐   汉高祖   齐国   高祖   汉朝   刘邦   宫中   陛下   公元前   将军   财经   张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