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吴王刘濞有何实力,为何敢发起七国之乱反大汉朝?

“七王跌倒,景帝吃饱”的七国之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穿越历史长河,来到改变历史的公元前154年吧!那一年,造成烽烟四起、天下大乱的“七国之乱”横空出世。

然而,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场惊天动地的叛乱仅仅持续了三个月就被平定。

那么,你知道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动乱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吗?

汉景帝,名叫刘启。他是中国西汉王朝继汉高帝刘邦、汉惠帝刘盈、汉前少帝刘恭、汉后少帝刘弘、汉文帝刘恒之后的第六代皇帝。

他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生母是汉文帝第二位皇后窦漪房,因为谥号孝景皇帝而被后人称为汉景帝。你能想象汉景帝是汉代唯一没有庙号的皇帝吗?

汉景帝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57年到公元前141年,一共16年,算是比较短的在位时间。但是却发生了中国历史最大的皇族内乱之一,我们现在叫它“七国之乱”。

在座的各位如果不了解那段历史的话,可能会把七国之乱代入到战国七雄,以为七国之乱指的是战国末年的韩赵魏楚燕齐秦七个国家。其实不是的!

来来来,让我们现在就穿越历史长河,本文历史君带你回顾——汉代那场惊天动地却又迅速被雷霆手段镇压的叛乱,请听历史君娓娓道来。

在汉景帝在位期间,七个藩王制造的七国之乱爆发的原因很简单: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让“郡国并行制”大行其道。也就是说皇帝会加封一些皇室成员为藩王,这些藩王有自己的封地,封地还有自己的朝廷、军队等等。可以说,一个藩王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这种藩王制度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过大,危及中央朝廷的安危,甚至会分裂国家。比如汉文帝就是地方藩王当中央皇帝的典型例子,也幸好汉文帝是个千古明君。

简单来说,藩王制度危害大于好处,所以汉景帝在位期间就想方设法要削弱藩王,他在心腹大臣晁错的主张下,实行了“削藩策”。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通过一点一点的削弱,达到大幅度削弱藩王的势力,这样中央朝廷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就能得到巩固。

可惜啊,晁错的削藩策引发了七个藩王的强烈不满,于是这七个藩王以吴王刘濞为首,首次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他们声称要清算晁错,实际上呢?他们想犯上作乱、夺取帝位!这就是历史君今天要讲的七国之乱。

除了主张掀起叛乱的吴王刘濞之外,还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

他们都在自己的王国里地位独尊,又怎会向朝廷妥协呢?

于是,一代惊天动地的叛乱就这样开始了:

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藩王组织了数十万军队,向汉景帝的中央朝廷发动进攻!

整个华夏大地陷入混乱,当汉景帝得到消息后,有些大臣把责任推给晁错。为什么呢?因为是晁错提出削藩,于是汉景帝为了平息藩王叛乱,就下令处死晁错。

然而,处死晁错没有让叛乱停止,因为晁错死与不死已经不是重点,重点是诸侯王们想要夺取帝位啊!

这时候,汉景帝才意识到自己错杀晁错,他不把希望寄托于藩王会对自己手下留情,认为派兵镇压才是唯一的办法。但是,让谁来领兵作战呢?这又是一大难题。

一代战神周亚夫

幸好,天公作美。这时候,大臣向汉景帝举荐了非常有军事才能的周亚夫。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当年可是被汉景帝他爹汉文帝狠狠夸赞过的。汉景帝相信虎父无犬子,也相信他爹汉文帝的眼光,就任命周亚夫为朝廷军队统帅,领兵镇压七国之乱。

周亚夫仿佛就是天生要来拯救汉景帝的,是汉景帝当之无愧的福星。

他带领的朝廷军队尽管在兵力上少于藩国军队,但是这位战神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次都是以少胜多打败藩国军队。

一代战神周亚夫

短短3个月时间,藩国军队就彻底战神周亚夫被打得落花流水,毫无还手之力。西汉中央朝廷的威胁彻底解除,七国之乱被成功平定。

其实,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之所以短短三个月被平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藩国梁国的帮助。

当时除了叛乱的七个藩国,其余诸侯国都在隔岸观火,只有梁国出兵帮助中央朝廷。那是因为当时的梁王是汉景帝同母的弟弟刘武,他受父亲汉文帝的加封为梁王。

一代明君汉景帝

汉景帝和梁王从小兄弟感情就很好,即使后来汉景帝为帝,梁王为藩王,兄弟感情依旧如初。所以七国之乱爆发后,梁王倾尽梁国国力,为汉景帝保卫中央朝廷。

因此在周亚夫和梁王天衣无缝的配合下,终于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平定七国之乱,那七个起兵叛乱的藩王,各自的结局都不太好:

吴王刘濞因为兵败在乱军之中被杀,楚王刘戊也是兵败在乱军中被杀,赵王刘遂兵败自杀,济南王刘辟光兵败被生擒后被中央朝廷处死,淄川王刘贤也是兵败被生擒后被处死、胶西王刘昂兵败被擒后赐毒酒而死、胶东王刘雄渠因为兵败在乱军之中被杀。

相同的是,七个地方藩王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不是兵败被杀就是生擒后被处死。

另外七国之乱平定后,他们各自的封地全部被中央朝廷没收,让中央朝廷的直接统治区域扩充了几倍,实力大增。可以说是“七王跌倒,景帝吃饱”了。

从此西汉中央朝廷对地方藩国的控制大幅度加强,地方藩国再也不敢公然跟中央朝廷作对,这是汉朝对于中国帝制时代中央集权的重大胜利,对后世朝代影响深远。对此,你怎么看呢?^0^

(嗨,我是@历史君归去来兮,每天都会更新触动你我的历史文章,期待你的点赞+关注,一起探索历史的世界,收获更多有趣又好玩的知识吧≥▽≤)




刘邦在临终之前,定下非刘氏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的诏命。一是为了平衡功勋集团和宗室诸侯王国的关系。二是为了确保刘家天下的基业,但刘邦做梦都想不到。他刚刚闭眼,自己的媳妇吕后就破坏他的遗命。而他处处防范的功勋集团却保住他刘家的天下。

吴王刘濞,(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54年),是汉刘邦大哥代顷王刘仲的儿子,西汉嫡亲宗室、诸侯王。 刘濞性情暴躁。但武艺高强,一点都不像老实巴交的父亲,应该和彪悍的母亲比较像。(不给刘邦饭吃的那位老娘们)。在刘濞二十岁的时候。受封为沛侯。但必须指出刘濞绝非膏粱子弟。多有军功。在英布造反死后。刘濞就在英布管辖区域为诸侯王。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江苏省扬州市)。

刘濞日后之所以敢带头造反。在于三点。一是个人野心极度膨胀。也想当皇帝。二是汉景帝的削藩策略严重地侵犯了诸侯王国的利益。作为宗室诸侯王国的利益集团的代表也只有造反。第三就是自己的接班人被当年的汉景帝一棋盘给拍死了(汉景帝够猛)。夺妻之恨,杀子之仇焉能不报?

那么了,刘刘濞的实力如何,敢于起兵窝里反。应该说,刘濞的实力很大,不亚于侄子汉景帝。作为诸侯王国刘濞在他的辖区内可以征税。铸钱。开矿,煮盐。无论是铸钱币还是煮海盐在当时都非常的暴利,于是吴国的地界非常的富足,再加上吴王刘濞治理有方,当地的百姓都非常的拥护吴王刘濞。有了钱,有了实力,再加上内外因素交织。吴王刘濞造反就是肯定的了。

汉景帝在晁错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大幅度削藩。由于,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先后被削藩。引发刘濞严重地危机感。尤其是晁错建议汉景帝必须首先打击他。削刘濞两个郡。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这么大的事情。刘濞对晁错恨之入骨。公元前154年,刘濞联合六家宗室以‘’诛晁错,清君侧“名义造反。刘濞时年六十二岁。凡吴国境界内年纪在十四岁与六十二岁之间的人,都要应征。”因此调集了二十余万人。可谓气势汹汹。但其兴也勃。其败也速。仅仅三个月七国之乱就被平定。事败以后,刘濞逃亡东越被诱杀。时年六十二岁。

刘濞失败在于战略布局的失败,再就是汉景帝措施得当。最后就是周亚夫指挥有方。时也,运也,命也。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刘濞之所以敢发动叛乱,当然是拥有相当雄厚的资本,试举例如下:

第一,吴国是诸侯中最富裕之封国

吴国的领地有三郡五十三城。其中的豫章郡有铜山,盛产铜矿。当时汉帝国的货币政策并不严厉,刘濞便收罗许多亡命之徒,私自铸钱。同时,吴国地处东南沿海,刘濞又煮海水生产盐。在古代盐乃是暴利的商品,故而吴国的财富很快积累起来,成为最富裕的封国。

第二,吴国长期实行惠民的政策,得到百姓的支持

吴王刘濞并不是一个暴君,相反,他在吴国颇为“仁君”之美名。由于吴国有铜、盐之利,财政富裕,长期实行免征百姓赋税的惠民政策。不过,这些仁政在中央政府看来,只是他收买人心的阴谋。在发动叛乱后,刘濞很快征集起一支超过二十万人的大军,从十四岁到六十二岁之间的男子,全部要应征入伍。征兵之所以能顺利进行,得益其治下宽松的政治环境。

第三,吴国有诸多盟友

吴国的叛乱,实际上是源于朝廷激进的削藩政策。汉景帝上台后,在智囊晃错的怂恿下,大力削藩。中央朝廷削去吴国豫章、会稽两郡。这个决定,能不把刘濞逼反吗?吴国总共就三个郡,削去两个,且这两个郡一个产铜,一个产盐。

被削地的不仅是吴国,楚国被削一个郡,赵国被削一个郡,胶西国被削六个县。打击面太大了,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的矛盾急剧扩大。朝廷的激进政策,将这些被削地的诸侯统统得罪了,因而楚、赵、胶西等国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吴国的盟友,一起反对朝廷。也正是因为有众多诸侯的加盟,吴王刘濞才有反抗朝廷的底气。




吴王刘濞,汉高祖次兄、代顷王刘喜(刘仲)的儿子。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荆王刘贾命丧英布之手后,刘邦封刘濞为吴王,接手了刘贾的地盘。吴国的地盘实际上非常大,地跨现在苏皖浙闵赣多省。作为小宗旁支,刘濞实际上根本没有合法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因此,说刘濞从封王之初就有了异心,想要叛乱,个人觉得说不通。否则,齐藩剿灭诸吕的时候,他没有理由不横插一杠子。毕竟,那个时候的条件要比后来汉景帝在位时更加有利。至于刘邦发现刘濞脑后有反骨云云,就更加无稽了。



刘濞受封吴王之初,实际上还是比较安分的。恢复经济、保境安民,各方面搞得都很不错。由于吴国临海,刘濞利用地利,煮水为盐,为吴国积攒了丰厚的财富。同时,因为境内发现了铜山,刘濞又打发人开矿炼铜铸钱。一时间,吴国成为了汉初诸侯国中数一数二的“土豪”,说富可敌国也不为过。可能正是因为实力的大增,最终催生了刘濞的野心。有了可以与中央政权抗衡的经济实力,刘濞才有了发动“七国之乱”的底气。没有这一点,反叛无异于送死,刘濞不可能傻到去送死,不是吗?



剿灭诸吕的事情对刘濞可能也是一个触动。吕后去世之后,齐藩联合元老诛灭诸吕。最终,刘邦原本没有皇位继承资格的庶子汉文帝刘盈,居然跨过了嫡长房、庶长房成为了新任皇帝(嫡长房之后被齐藩和元老污蔑不是汉惠帝刘盈亲生,直接咔嚓了。之后,齐藩又被元老们借故给否决了)。这一事件,等于是公开宣布,皇位并不是理所当然归嫡长房或者庶长房的,是可以通过手段、甚至武力获得的。庶子可以,侄子为什么就不能呢?对于实力雄厚的刘濞而言,这不能不被视为一个触动。个人觉得,在剿灭诸吕之前,刘濞应当说还是没有野心的,也是比较安分的。即便有野心,也仅仅是限于想想而已。而汉文帝的最终胜出,让刘濞看到了武力夺权的希望。汉文帝在他人武力夺权之后捡漏都能成为皇帝,刘濞实力雄厚,为什么不能争一争呢?



此外,一个突发事件也催生了“七国之乱”。汉文帝在位期间,时任皇太子的汉景帝刘启因为一时口角,居然用棋盘砸死了刘濞的王太子。最终,因为汉景帝彼时的皇太子身份,这件事不了了之。试想,儿子被杀了,自己却只能认命,对于一个父亲而言意味着什么?只因为杀了儿子的人是皇帝的儿子,自己的儿子就这么白死了。要想改变这种任人宰割的命运,只有自己做皇帝。这对于本已有了非分之想的刘濞而言,无异于一剂催化剂。此后,刘濞加快了蓄积实力的步伐,反叛一触即发,只差一个时机。



汉景帝即位之后,听从晁错之言,大力削藩,正好给了刘濞反叛的口实。加上杀子之恨和野心的催动,刘濞最终纠集了楚国等六国,举起了“诛晁错、清君侧”的大旗,正式反叛,发动了著名的“七国之乱”。可惜,刘濞刚准备进入关中地区,就遇上了难缠的梁孝王刘武,被汉景帝的这位胞弟拖在梁国进退两难,给了汉景帝相对充裕的应对时间。之后,又遇上了名将周亚夫。毕竟是以一隅对抗全国之力,又失去了速战速决的先机。最终刘濞兵败,被东越王诱杀,一代枭雄刘濞的一生正式谢幕。




有钱,当时朝廷都没吴王有钱。他开山冶铜铸钱。另外地处江南的吴国可以煮盐。因为盐和铁在当时属于国家管控的必需物资。为此还著有盐铁论一书。铜也属于金属。故也在盐铁的监管行业。吴王一下子拥有两大宝藏,自然是富得流油。而吴王跟汉景帝刘启的隔阂是在汉景帝小的时候,用砚台砸死了吴王的儿子。这是他们最根本的隔阂。说仇恨也不为过。再加上吴王本就是实战经验丰富之人。他哪会听从刘启的号令。在他去江南的吴国封地之时。刘邦就问过他。你日后会不会造反?所以说,刘濞的造反朝廷应该有心理准备的。至少朝廷不是那么慌张。所以,虽然刘濞鼓动了其他几个刘姓王族来造反。最后还是被朝廷给平息了。吴王身死,吴国也被朝廷收回了。跟着刘濞造反的几个刘姓王还有当时的越王无诸,全都被朝廷给平息了。这其中,除了吴国被收,越过被收以外。其他的比如楚王等几个刘姓王,他们的封国也被朝廷所肢解。就是每个参与造反的刘姓王,朝廷要从他们的封国切出去几个县的土地人口。这样,这些封国的面积就小多了。随后而来的汉武帝更绝。一道推恩令,就将其他的诸侯王的封地变得一盘散沙。也为朝廷彻底解决了刘姓诸侯王尾大不掉的弊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吴王   西王   西汉   藩国   长房   王国   封地   吴国   汉朝   刘邦   叛乱   公元前   朝廷   诸侯   皇帝   实力   中央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