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的丰台大营是个什么编制,驻扎了多少兵马?

《雍正王朝》中的丰台大营在历史上清朝没有这支军队,而且历史上丰台这个地名的出现已经是清朝末年修建了一个火车站,就是丰台火车站,到了1911年即宣统三年设立丰台镇。

而且在清朝前期可能是皇帝没有安全感,清朝的八旗精锐不是驻扎在城外而是在北就城内,这是清朝入关时摄政王多尔衮下的命令此后一直沿用。

而《雍正王朝》里的西山锐健营也要等到雍正皇帝的儿子乾隆皇帝在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才成立,初期只有三百人,都是善可攀登云梯的高手,后期扩建为三千人。


历史上雍正皇帝在奉康熙遗诏继位时已经拉拢住了时任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隆科多也就是小说中的九门提督隆科多,而雍正皇帝在继位前自己担任了领待卫内大臣,这是清朝的正一品武职官员,掌握了紫禁城中的禁卫军,当时康熙皇帝病重住在畅春园,而雍正皇帝这


个领侍卫内大臣手里头握有根据史料记载是有三千人的兵力,就算康熙不是传位给雍正皇,估计历史上又会多一个“畅春园事变"。

所以小说《雍正王朝》还把雍正皇帝的实力弱化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都是二月河小说里面胡编乱造的。

二月河写的是小说,不是历史,你完全可以当作今天的架空历史小说来看。

既然是小说,也就不用考虑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所以二月河这么写也没有问题。

二月河说北京有三股卫戍军队,分别是丰台大营、步军统领衙门和西山锐健营,其中丰台大营实力最强,有3万多八旗精兵。所以雍正上位以后,就不惜代价控制丰台大营。

这都是清朝中后期的事情,同雍正没有半毛钱关系。

在雍正时代,丰台大营只有数百人规模,有一个千总带队,负责丰台地区的治安,仅此而已。

大家都知道,千总是个小官,丰台大营也就没什么了不起。

西山锐健营在雍正时代也不存在,是乾隆亲手建立的。乾隆十四年左右,乾隆为了嘉奖一支在攻打大小金川战役中立下头功的部队,建立了西山锐健营。

满人占领北京以后,将内城的汉人全部迁走,由自己的八旗兵分区驻扎。

所以北京内城完全是八旗兵,布防严密。

由于北京内城驻扎重兵,外城压根就没什么军队,也不要部署军队。

当时八旗兵在北京数量高达10万,试问还有什么敌人搞不定,有什么必要在北京外围驻军。

雍正上位以后就掌握了10万八旗兵,那么不要说他不在乎其他皇子篡位,连统兵大将造反也不在话下。

二月河小说中,只有步军统领衙门是存在的,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

步军统领衙门掌握着京城内八旗兵的主要力量,有大约三多万兵力。

但是,步军统领衙门也不是一手遮天,因为皇上还有禁卫军,不受步军统领衙门指挥,就是诸如骁骑营、善扑营、前锋营、护军营等等部队。

这些禁卫军是谁做了皇帝就听谁的,所以雍正之所以能够平稳上台,关键在于得到步军统领衙门大佬隆科多的支持。

步军统领衙门支持雍正,雍正能够控制局面,顺利成为皇帝,随后禁卫军也会对他效忠。

所以雍正是非常感激隆科多的,给予重用和厚待。




丰台大营在《雍正王朝》中一共被4个人提到了4次,分别是康熙、太子、雍正、八爷,都是他们巩固政权或夺取政权时特别倚重的军事力量,足可见丰台大营的对于北京城军事安全的重要性。

那么,康熙、太子、雍正、八爷提到丰台大营时,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呢?丰台大营驻军的军事编制、领导者、上级主管等都是什么情况?听我来慢慢讲一讲。

《雍正王朝》中康熙提到丰台大营

康熙最后一次南巡时,令太子监国。

虽然太子获得了监国的权力,但八爷党却无时无刻没停下搞倒太子的工作。从四爷府里的奴才高福得知了太子的把柄——“任伯安”信件之后,八爷便让老十四把信件寄给了在外巡游的康熙。

见到信件的康熙既没有废黜太子,也没有对太子进行规劝,而是把这封信原模原样寄给了太子,在寄信的同时,老谋深算的康熙发布了两道密旨:

一道密旨发给四爷,令他召见掌管步军统领衙门的隆科多,监视太子及其党羽的动向,一旦发现作乱,即刻捉拿。这相当于是依靠隆科多手中的兵力确保了皇宫内部的权力秩序。

一道密旨发给十四,令他以兵部名义,让西山锐健营防范热河驻军,丰台大营防范密云驻军。一旦发现这两支驻军有任何异常,立即围攻解除兵权,这是确保皇城外的军事安全。

这是《雍正王朝》中康熙提到的“丰台大营”,那么由此可以看出:丰台大营的驻军隶属于兵部直接管辖,同时受到皇帝的指挥。丰台大营能够成为防范密云驻军的力量,足可见其重要性。

《雍正王朝》中太子片面提到了丰台大营

太子收到康熙的谕旨之后,手下的劝太子逼宫,胁迫康熙退位。

具体的部署是这样的:待康熙经过密云时,耿索图携密云的2万兵马以护驾为名,解除康熙护军武装,将康熙密送进京;太子下一道命令,令托合齐接替隆科多出任九门提督,纠集步军统领衙门兵马接应康熙进驻大内,逼迫康熙写下退位诏书;同时,凌普率领热河兵马进驻京郊,形成呼应之势。

这里虽然没有提到丰台大营,但提到了2万密云的驻军,那么说明丰台大营也至少在2万以上的兵马。

而太子的谋臣恰恰在布局时,恰恰忽略了丰台大营的重要性,而是把监视密云驻军用来胁迫康熙,这就给了丰台大营兵力护驾勤王的空隙。

《雍正王朝》中八爷党、雍正提到了丰台大营

康熙宣布继承人的当晚,丰台大营成为四爷和八爷党争夺的焦点。

八爷党对京城附近的军事力量早早就有打算:第一,在丰台大营早早就有布局,让自己的心腹成文运出任了丰台大营提督;第二,派遣九爷和十爷联系九门提督隆科多,以期控制皇城的军事力量。

就在康熙驾崩的当晚,八爷跟随步军统领衙门的护卫进宫时,命令手下联系了京郊的丰台大营,联系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令其枕戈待旦,等候命令,随时带兵策应。

而四爷这边,在邬思道的建议下,就对京城皇宫,京城远郊的军事力量进行了一番梳理,把原来和十三爷有交往的分布在步军统领衙门,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等地的手下统统召唤。

康熙驾崩之后,隆科多,张廷玉,马齐三位南书房大臣宣读传位诏书后,四爷成为新皇帝,他按照之前和邬思道商议的,先是拿到了康熙的金牌令箭,由张五哥带回雍王府。

控制丰台大营还得需要一位有资历的人来,四爷这边只能是由十三爷出面。所以,张五哥携带金牌令箭从宗人府释放十三爷,让十三爷前往丰台大营控制局面。

十三爷到达丰台大营后,八爷党的势力成文运还试图阻挠,不过他肯定没有十三爷在军队的势力深厚,两三下就被解决了。解决了成文运后,十三爷重新任命三人为副将,并随他去勤王,从而将丰台大营的军事力量收归四爷。

丰台大营的编制

从以上的康熙,太子,八爷党,雍正的动作来看,丰台大营的确是京城除过有2万人马的步军统领衙门之外,最重要的一股军事力量,谁能占有丰台大营的兵力,可攻可守。

按照成文运的说法,丰台大营的主将由皇帝任命,同时只听命于皇帝一人。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都无权擅自调动丰台大营,而这里也是长期处于战备状态,从管理到训练都要强于其他军队。

丰台大营的特殊驻扎位置,决定了其主要职责就是确保皇权的稳定性。

而丰台大营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看重的军事力量,是其兵力全部为满族八旗劲旅,兵种包含了步兵,骑兵,火器营等等,是一只战斗力强,等级森严的精锐部队。

而关于丰台大营的军队人数,《雍正王朝》中并没有指出来,而史料有3种不同的解释,第一,共有12营兵力,每营是500余人,合计6000多人;第二,整个丰台大营里里外外一共有4万兵力;第三,说丰台大营总兵力约在2万人到3万人之间。

这里我更加倾向于第三种解释,也就是2-3万人。原因是:

第一,康熙曾下令丰台大营防范密云的驻军,而掌握在太子手中的密云驻军总计2万人,所以由此可以推断,丰台大营的兵力也就是2-3万左右;

第二,如果丰台大营的兵力大于密云驻军,那么太子在造反之初,就应该依靠密云驻军,在私底下再联系丰台大营。而之所以没联络的原因,是太子过于自信,以为仅凭密云驻军就可以控制康熙,继而达成目的。




历史上没有丰台大营。

所谓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其实都是二月河虚构的。


虽然某度百科中有「丰台大营」的词条。

但百科的这个词条信息,明显存在错误。

哪里不对呢?有两点。

第一,词条中说丰台大营是京营八旗的驻地。

但清朝入主中原后,皇帝为了确保安全,将禁旅八旗(也就是所谓的驻京八旗)全部部署在了北京内城。

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二环内,全国房价最贵的区域。并不在城外。


当然,从康熙开始,由于形势变化,八旗逐渐移居城外。至雍正即位时,已有大约两万旗人驻扎于北京城外。

如部分镶黄旗驻圆明园后树村西,正白旗驻树村东,镶白旗驻长春园东北,正黄旗驻萧家河村北,正红旗驻北安河桥西北,镶红旗驻玉泉山东北,正蓝旗驻海淀东,镶蓝旗驻颐和园南蓝靛厂。

但是,这些外迁八旗军的驻地,被皇帝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并非是一个集中的“大营”。

清朝皇帝从来都不傻。

把军队放在城外,然后还集中管理,不怕造反的吗?

并且,外迁八旗军也全部驻扎于今天北京二环北的海淀区,并不在城南的丰台区。


实际上,“丰台”这一地名,出现的时间也比较晚,雍正时期不存在,大概出现于清末。

清末的宛平县,有一个丰台村。

没错,清末的丰台,只是个普通的小村子,没什么特别的。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津卢铁路(天津到卢沟桥)规划时,确定要经过这里。

而也正是因为有铁路经过,让原本默默无闻的“丰台村”它出了名。

1895年4月,清政府兴建津卢铁路,于年底修至丰台并建站,丰台站随之建成。

1897年,卢汉铁路开工建设,并在建成后引入丰台车站。

1904年,京奉铁路通车后,通过津卢铁路,接入丰台站。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后,被引入丰台站。

由此,丰台火车站成为三条铁路干线的汇合点。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编组站之一。


民国建立后,军阀开始混战。当时谁控制铁路,谁就掌握运输命脉。

丰台因为有三条铁路交汇,是各路军阀入京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重要,属于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地位也是蹭蹭往上涨。

1916年12月6日,北洋政府交通部路政司将丰台站核定为二等站。

1932年,国民政府又将丰台站升为规格最高的头等站。

随着车站规模不断提升,丰台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慢慢发展成了今天的规模。


第二,词条中说“丰台大营的最高长官为提督,编制是12营,每营约500人,共6000多人。驻军最多时达4万多人。”

这个说法离了大谱。

首先,一营500人,这是绿营兵的编制。八旗军的“营”,编制并不固定。

如八旗军的骁骑营,编制大约两万八千人;步军营大约两万人;火器营大约八千人;前锋营大约一千七百人。

其次,提督(从一品)也是绿营的官职。

八旗军的武官称呼是都统(从一品)、副都统(正二品)、参领(正三品)、佐领(正四品)等。

就算丰台有军营,有六千八旗军驻扎,指挥官也应该是都统或副都统,怎么可能是绿营的提督呢?


综上所述,所谓丰台大营就是二月河虚拟的一个单位,历史上并不存在。

百科的解释也没有参考意义。



西山锐健营也一样,也是虚构的。

清朝历史上,有一个“健锐营”,又称健锐云梯营、飞虎健锐云梯营、香山健锐营,是清代劲旅八旗的特种部队。

这支特种部队始建于乾隆十三年。当时因清军攻金川不利,乾隆命人在前锋营和护军营中挑选勇健者千人,操练云梯攻城之技,不久派赴金川参战。

乾隆十四年,第一次金川之乱被平定。由于健锐营在平乱期间立下大功,给旗人长了脸,因此乾隆皇帝便特别嘉奖,将健锐营由临时编制改为正式编制,命之驻扎于香山。

由此来看,《雍正王朝》电视剧中的“西山锐键营”,存在三个错误。

一是名称不对。历史上只有“香山健锐营”,没有“西山锐健营”;

二是存在时间不对,健锐营组建于乾隆时期,雍正在位时还没有这支部队;

三是部队的编制不对。电视剧中说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马是步军统领衙门的好几倍。步军统领衙门大概三万人,好几倍就是十万人。两个大营兵力五五分,各有五万人。

但是,历史上的健锐营是乾隆组建的特种精英部队,兵力仅千余人。即便扩军之后也才两千人。


既然历史上没有效忠于十三爷的丰台大营,雍正时期也没有西山锐建营。

那么,当年的雍正皇帝是怎么控制军队,镇住竞争对手,成功登基的呢?

电视剧中的演绎,倒是和史料记载得差不多。

在雍正即位前后,隆科多立了大功。

康熙五十年,隆科多升任步军统领。

五十九年,隆科多擢理籓院尚书,仍管步军统领。

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身体大渐,密诏隆科多,任其担任顾命大臣。

而在康熙驾崩之前,隆科多已与雍正达成了结盟关系。

康熙死后,在雍正的授意下,隆科多下令封锁九门。城内所有的人,一律不准外出。

就这样,雍正切断了八爷一党与城外的联络。

控制北京的同时,雍正派人召回十四阿哥胤禵,又命川陕总督羹尧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


自此,大势已定,雍正掌控了全国的武装力量,八旗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步军营、虎枪营、善扑营纷纷对其效忠。

而也正是因为隆科多拥立有功,雍正即位后,不仅对其非常器重,加官进爵。并且还特许他可以以“舅舅”自居。可谓是皇恩浩荡。


不过,估计是隆科多掌握了雍正的太多秘密,被其视为心腹大患。

所以当雍正先后把老九、老八整死,又将老十四软禁后,隆科多便成了打击的对象,最终被雍正下旨幽禁致死。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丰台大营是雍正能顺利继位的关键部队,剧中交代丰台大营属于是驻京卫戍部队,负有拱卫京畿的重任,也是雍正和他的竞争对手八弟胤禩争相拉拢的一支部队,最终是雍正依靠支持他的十三弟胤祥在军中的威望成功控制了丰台大营,才使得他能顺利继位,而且后来胤禩联合九门提督隆科多组织八王议政向雍正逼宫,又是胤祥通过控制丰台大营粉碎了胤禩逼宫的计划,可以说在电视剧中丰台大营的军队掌控权十分重要,那么这个丰台大营在清朝是个什么编制的军队,有多少兵力,能成为雍正继位的关键?

其实历史上的丰台大营驻军绝对没有电视剧中那么夸张,真实历史上的丰台大营只有300人的兵力,如果历史上的雍正真依靠丰台大营继位的话,那么雍正的竞争对手胤禩就能扶持着老十四胤禵顺利继位了。

电视剧中丰台大营的编制和重要性

都知道《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其实是改编自二月河先生的小说《雍正皇帝》,按照电视剧中的交代设定卫戍京畿的总共有三支部队分别是步军统领衙门也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掌控的军队和丰台大营还有西山锐健营。

按照电视剧中曾明确交代过隆科多所掌控的步军统领衙门有士兵两万余人,既然丰台大营能和西山锐健营能与步军统领衙门齐名,那么这两个军事机构军队人数也应该和步军统领衙门的兵力差不多。

其实这个问题在原著小说中有过明确交代,小说中交代步军统领衙门大约有两万人,西山锐健营也是两万人,丰台大营是这三支军队中实力最强的,共有三万多兵力,正是由于丰台大营兵力强,武器装备优良,才成为卫戍京畿三支部队中最强的部队,所以雍正和胤禩才都会千方百计想要争取丰台大营的掌控权。

在小说中这丰台大营、步军统领衙门和西山锐健营这三支卫戍京畿的部队其实都被雍正所掌控了,他才能在康熙去世后压制住胤禩等人顺利继位。

雍正和邬思道早就计划好了胤祥在军队中的人脉和威望控制丰台大营,同时又对掌控步军统领衙门的隆科多进行拉拢,而西山锐健营则被雍正一党的老十七胤礼所掌控。

原来胤礼的生母被胤禩一党的老十胤誐调戏后自尽,因此胤礼与胤誐成了仇人,所以胤礼就投靠了雍正,想帮扶雍正继位,进而对抗八爷党好替母报仇。而胤礼的亲舅舅正是西山锐健营的统领,所以在康熙去世时雍正已经掌控了全部卫戍京畿三支部队的支持。

丰台大营是三支卫戍部队中实力最强的部队,也是小说中雍正继位的关键主力部队,在原著小说中康熙去世后雍正虽然用金牌令箭时放出了被圈禁的胤祥,但是他和邬思道始终担心胤祥被圈禁太久,还能不能号令丰台大营,因此释放胤祥之后,邬思道还特意安排了胤礼带着西山锐健营的兵力去协助胤祥掌控丰台大营。

后来正是胤祥和胤礼带着丰台大营的人赶到畅春园才震慑住了胤禩,当胤禩一党的人看到他千方百计拉拢的丰台大营提督成文运根本没起到任何作用,丰台大营最终还是被胤祥所掌控后他就彻底认命了,也使得他放弃了抵抗,接受雍正成为皇帝的现实。

就是后来胤禩通过笼络隆科多利用步军统领衙门的军队组织八王议政向雍正逼宫时,又是重病的胤祥出面带着丰台大营的人控制了局势,也彻底压制住了九门提督隆科多。

从这些就能看出来丰台大营的编制和装备是卫戍京畿的三支部队中实力最强的部队,谁能掌控到丰台大营,谁就能控制京师,这也是丰台大营在剧中为何能给观众留下如此深刻印象的地方。

但是电视剧中表现的丰台大营很重要很厉害,其实历史上很骨感,丰台大营只是一支仅有300人驻军的巡防营。

清朝历史上卫戍京城的军事力量可不是靠丰台大营而是多种军事力量构成

没错,历史上的丰台大营确实只是一个300人的巡防营,最高军事长官是正六品的千总,而且这个丰台大营还是晚清时期所设立,历史上的雍正根本就没有见到过丰台大营,估计如果穿越回清朝问雍正什么叫丰台大营,都能把他问懵了。

雍正不光没见过丰台大营,连西山锐健营他也没见过,因为西山锐健营是他的儿子乾隆在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时设立的300人左右善于攀爬云梯攻城的特种部队,在乾隆后期西山锐健营才逐步扩建为3000人的精锐部队,不过西山锐健营后来确实也是卫戍京畿的部队之一,只不过那是乾隆之后的事了,与雍正也没关系。

在清朝入关的时候总共有20万八旗兵,根据摄政王多尔衮的布置,10万人驻扎在京城附近卫戍京畿,这些八旗兵也叫驻京八旗,剩下的10万人则被多尔衮派到外地,与各省的绿营汉军联合驻防各省,派驻外省的八旗兵也称为驻防八旗。

多尔衮带着年幼的顺治入驻北京之后,多尔衮强制将北京内城的百姓全部迁出去,然后命令八旗兵进驻内城,同时以皇宫为中心,由内向外在内城区域划分旗属区域。按照多尔衮制定的防御体系,距离皇宫最近的区域全部由满八旗驻防,外围区域则由蒙古八旗驻防,最外围的区域才是汉八旗驻防,所以北京城内部实际上是被八旗主力部队所包围护卫。

所以从多尔衮的布防可以看出来,清朝的八旗兵力主要都是集中在北京内城,其实这也是清朝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明朝就因为北京内城驻防兵力不足,北京外围的驻防部队进京有时间差,所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才势如破竹的攻克了北京。

多尔衮在入驻北京之后,几乎把十万驻京八旗的兵力全部集中布防在了北京内城,而北京外围地区驻防兵力加起来也只有一万余人,北京外围驻防兵力最多的是天津和热河,但是这两个地区分别也只有两千两百名驻防兵力,距离北京比较近的采育镇只有一百余八旗兵,郑家庄有六百余八旗兵,密云有两千余八旗兵。也就是说距离北京城较近的地区加起来驻防八旗兵也不超过三千人。

而丰台距离北京城仅30多里地,在北京内城已经布满重兵的情况下,距离北京城不远也不算近的丰台也不太需要驻兵了。到晚清时期要不是列强入侵得比较厉害,丰台也不会设立那300人的巡防营了。

清朝的卫戍京畿防御力量是由多支部队所构成,而且部队人数都极为零散,其中主力部队是步军统领衙门,这个步军统领衙门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步军统领衙门是一支具有军警性质的多元化武装部队。

步军统领衙门的军队不仅要卫戍京畿,还要负责维护京城的治安和消防的事情。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步军统领衙门的兵力通常是在三万人左右,这支部队才是保卫京城的主要军事力量。

除了步军统领衙门之外,还有就是皇帝身边的禁卫军,这些禁卫军包括骁骑营、善扑营、前锋营、护军营等等部队。

这些禁卫军部队就比较零散了,骁骑营人数最多大概有三万人左右,其余的部队建制规模大概在几百人到几千人不等,总兵力约有两万余人。

除此之外,京城还有顺天府尹、五城兵马司、五城巡城御史等这些地方治安部队大概三五千人,这些军事力量加起来兵力大概在十多万人之间。

这也是为何雍正的同母兄弟政敌弟弟老十四胤禵当时在西北统率十万大军却不敢率兵回京与雍正争位的原因,胤禵的十万大军补给全都需要雍正的心腹川陕总督年羹尧供给,京城还驻防有如此多的兵力,胤禵即便真敢率兵回京与雍正争位也毫无胜算,所以胤禵才乖乖被雍正解除兵权召回京城。

所以历史上是由这些多种军事力量才构成了对京城的卫戍,因此历史上的京城卫戍可不像电视剧中演得那么简单。

历史上的雍正继位其实主要依靠的是步军统领衙门

历史上的雍正能顺利继位其实还真多亏了时任九门提督隆科多。历史上的隆科多实际是佟国维的第三子,由于佟国维既是康熙的舅舅又是老丈人,因此隆科多既是康熙的表弟也是小舅子。

步军统领衙门的最高军事长官是一品武官九门提督,而隆科多出任九门提督之前,他的前任九门提督托合齐因与太子胤礽结党,曾计划辅助胤礽用武力逼康熙退位,史称“托合齐会饮案”,在案发后托合齐被康熙挫骨扬灰,太子胤礽二次被废,在这种情况下隆科多才接替托合齐出任九门提督之职。

在隆科多接任九门提督之初,康熙就找他谈过话,让他要吸取托合齐的教训,不要结党营私,行事要公正。由于托合齐的下场很惨,因此隆科多出任九门提督之后兢兢业业,严格遵照康熙的旨意办事,所以他在康熙后期被康熙视为心腹重臣。

康熙在临终时就是召见的隆科多和大学士马齐接受临终顾命,电视剧中演绎是张廷玉和隆科多接受康熙的临终顾命,实际上张廷玉的资历在康熙时期不够,也没成为大学士,张廷玉是属于被雍正提拔上来的心腹重臣,历史上接受康熙临终顾命的大学士实际是马齐。

后来也是马齐和隆科多坚决执行康熙遗诏,隆科多在康熙去世后,立刻关闭京城九门,开始在城内实行军事管制,才确保了雍正最终顺利继位,所以雍正继位主要是依靠的隆科多手中的步军统领衙门支持,因此雍正继位后才会对隆科多极为器重。

后来隆科多居功自傲引起了雍正的猜忌,雍正为了收拾他,还是特意找借口先把他从九门提督的职务上调离后才对他动手,最终将隆科多圈禁至死。

写在最后

因此按照小说中的交代来说丰台大营大概是有三万余人建制的军队,装备也非常好,是守卫京师三支部队中实力最强的部队。

但是实际历史上丰台大营成立于晚清时期,只是一支兵力只有300余人的巡防营建制,历史上的雍正根本没见过丰台大营,而且雍正如果真的依靠这300人的丰台大营去争位,恐怕天下早就是八爷党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雍正   丰台   京畿   密云   西山   军统   王朝   京城   提督   驻军   兵马   衙门   兵力   北京   太子   康熙   部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