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湿热湿寒?

1.看舌头


①湿热的舌头颜色是红的,舌体瘦瘦的,舌苔黄黄的、厚厚的。

②湿寒的舌头颜色是白的,舌苔也是白白厚厚的,舌体比较胖大,有齿痕,这些齿痕就像裙子的边一样。


2.看大小便

①湿热体质的人小便会发黄,味道很重。

②湿寒体质的人尿液清长没有什么味道,如水一样。


①湿热导致的腹泻又急又猛,上完厕所后肛门有灼热的感觉。

②湿寒导致的腹泻程度比较缓慢,肚子总觉得不舒服,一紧张就想上厕所,一吃油腻食品也想上厕所,尤其在夏天表现得更加明显,一天要上好几次厕所,每次都是一点点,不成形,很稀薄,在中医里叫便溏。


3.体味

①湿热体质的人体味很重,什么狐臭啊,腋臭啊,脚臭的等等。女性还可以仔细观察白带情况,如果白带量多颜色黄且味道重就是湿热。

②湿寒体质的人不怎么出汗,身上基本上没有啥味道。女性观察白带如果量少清淅如水就是湿寒。


4.自我感觉

简单来说湿寒的重点在寒,所以寒湿的人会比较怕冷,怕吹风,怕吃凉东西,寒湿容易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经络不通,不通就痛,所以寒湿体质的人会觉得全身哪都疼。

湿热的重点在热,首先我们的身体会因为湿而运化不了太多能量,而又因为有热,吃一点滋补厚腻的东西就会上火,产生口臭,口疮,长痘痘等情况。

身体有湿气,谁都想快些祛掉体内湿气,但“欲速则不达”,中医讲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拔罐、艾灸是能祛湿气,但如果单纯通过拔罐、艾灸等却不能彻底的针对性除湿,调理寒热,因此建议大家进行综合调理,彻底将湿气排除。

湿寒体质的人,在祛湿的同时要驱寒,一定不要吃一些寒凉性食物;湿热体质的人,在祛湿时要注意清热。





“湿”为阴邪,“寒”为凉性;

偏热性体质+湿=湿热;

偏寒性体质+湿=寒湿。


湿寒

中医亦叫做痰湿、寒湿。“痰”是指人体内水液凝聚不化,形成粘滞状态而形成的一种体质类型。痰湿体质人容易发胖就是因为因痰湿粘滞的特点,在体内形成淤堵,影响了代谢;机体内寒湿重,还易伤肾,引起肾阳不足、肾气虚,血液亏虚经络不通淤堵,出现长痘、长斑,甚至身体疼痛等

湿寒最怕冷!首先,祛除湿寒要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女性朋友,一定不要为美牺牲了健康。而在饮食上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尤其夏季可不要因为天气炎热就贪凉哦~!除此之外,平时喝水借助艾灸调理去湿效果也很不错哦。


湿热

蕴结在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到阻碍,会引发机体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湿热伤阴,湿热人群患有慢性胃炎、或者是长溃疡或者是肝硬化以及胆囊息肉等疾病,所以一定不要轻视。反过来,各种疾病因素同样很易引发脾胃虚弱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湿热体质饮食要清淡,少吃油腻、甜味品,预防湿热。应戒除烟酒,少吃辛辣助热食物(烟酒有温热作用)。湿热体质的人艾灸也要更注重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怎么判断湿热和寒湿?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湿气,湿气重有哪些表现?

什么是湿气及表现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湿气重的表现,面部容易出油,毛孔粗大,不管怎么都洗不干净的感觉。尽管换了很多好的护肤品还是不满意。还有一些人容易感觉到疲劳乏力没有精神,也不喜欢运动总是懒洋洋的。

中医说:“千寒易除,一湿难除”。湿气很难去除,我们需要了解湿气的产生原因。湿气分外湿和内湿,我们也叫湿邪和湿淫。湿邪是指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的湿浊,阻遏了气机与清阳,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身体比较困重,肌肉比较酸痛,而且平时容易腹胀腹泻,拉肚子的。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平时容易头昏,觉得头被东西裹住一样,有些人还会出现嗜睡,胸闷纳呆,恶心这些症状。日常门诊也遇到一些慢性的痤疮,慢性的湿疹,还有一些妇科月经方面的疾病,病症都跟湿邪有直接的关系。这些都是湿邪的一个表现。

湿邪的生成,比如说像外界经常下雨,季节交换的时候,雨水较多的时候,或者长期居住在一些潮湿的水边河边海边,这些都会造成外湿,还有一些人是因为体内的脾虚造成的脾失健运,人体的水液不能正常地输布而化为湿浊,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经常喜欢吃一些油腻的或者饮料类酒水类,那些肥甘厚味的食物都容易造成内湿的生成。这些是内湿。

湿热的症状

湿邪和热邪蕴结在一起就形成湿热

头面部容易出油,牙龈容易红肿痛,晨起容易口中黏腻口苦,还有一些人大便臭秽黏腻不成形或者偏干。可能平时还特别爱出汗,有体味,还有一些人容易发湿疹,皮肤比较痒,有些还能抓破出水等。舌头也是偏红舌苔黄腻,舌苔清不干净,边有齿痕等都是湿热的表现。

平时要注意健脾、清热、利湿为主的思路

少吃肥甘厚味甜腻的食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白扁豆,红豆,芹菜,空心菜,莲藕。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运动也可以去湿。

寒湿的症状

湿邪与寒邪互结在一起,就变成了寒湿。

平时很多寒湿的人会觉得怕冷,四肢凉,冬季明显。还有一些人觉得咽喉处有粘痰不易喀干净。四肢酸痛乏力。平身容易,下肢和眼睑水肿明显。平时食欲也不太好,嘴巴里总是觉得甜腻腻的不舒服。舌苔偏白腻,脸色也不太好。有很多寒湿的人偏胖,腹部比较明显不好减脂等。

需要健脾、散寒、去湿为主的思路

寒湿的人平时可以用温胆汤泡脚,不要熬夜晚睡不要吃寒凉生冷的食物,饮料,海鲜等。多吃温热的食物,牛羊肉等。所有的去湿都需要健脾,不能一味地就去湿,也要分清寒湿和湿热,有针对性才最重要。

我是苏妮,谢谢您的阅读,如果您有健康问题,欢迎在下方评论或留言!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希望您能为我点个赞,特别感谢您的支持!




湿热与寒湿的区别是什么?

湿热与寒湿都有湿邪的表现,其最主要的区别是湿热伴有热证表现,而寒湿伴有寒证表现。此外,二者在面色、舌象、二便、关节疼痛的性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1.寒热不同:患者的感觉很重要,如果伴随着烦热、小便黄赤的表现则是湿热;如果有四肢发凉、畏寒怕冷的表现一般为寒湿。

2.面色不同:湿热患者内火比较大,脸上容易长青春痘、粉刺,容易出油;寒湿患者脸色发黄,没有光泽。

3.舌象不同:湿热患者舌红,苔黄腻;湿寒患者舌淡,苔白腻,舌体肥大,舌边缘有齿痕。

4.二便不同:湿热患者大便非常黏腻不爽,小便颜色非常黄,大便总有排不尽的感觉,很难冲干净;寒湿患者非常容易出现腹痛、腹泻、大便不成形,大便清冷。

5.疼痛的性质不同:湿邪侵犯关节,可导致关节痹痛,湿热导致的关节疼痛则多为红肿热痛,遇热加重,得凉痛减;寒湿导致的关节疼痛是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痛减。

本内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针灸科 副主任医师 陈陆泉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在“动什么也别动我的保温杯”口号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入了养生的队伍之中。养生已经不局限于老年人,上了岁数的人,现在年轻人因为长时间亚健康,也已经开始意识到了保养身体的重要性,而湿气重,这个话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着!

湿热

湿热是湿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由湿和热组成。湿热主要和天气有关,春夏交替,气温升高的比较快,雨水又很足,炎热潮湿的环境影响着身体的健康。尤其是南方5月份前后的梅雨季节,气温爬升迅速,但是空气却一直是潮湿的,这就特别容易导致湿热。

湿热的表现

①痰多

因为热气上升,所以湿热的人会伴有痰多恶心的症状,尤其是刷牙的时候,特别容易干呕。

②身体表面潮湿

因为人体代谢不了那么多的湿气,聚集在器官和皮肤上。轻轻一动就会引起皮肤出汗,潮气在表皮聚集。

③疲惫

湿气影响着健康,湿气重的人,血液循环慢,睡觉睡不醒还特别容易犯困。

④排便困难

湿气重的人,经常性的坏肚子,排便不成型,不是稀就是粘。

怎么预防湿热

湿热的人,平时生活中要注意一定不要暴饮暴食,同时尽量少喝酒,酒属于辛辣物,喝多了导致热气上升,加重病情。

平时要加重锻炼,出汗为宜,因为出汗可以帮助人排除湿气,但是不能长时间大汗淋漓,因为汗液出多了对身体不好,伤气。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出汗后不能马上大口饮水,过量的水会增加心脏负担。

湿热的人,平时应该尽量不要吃辛辣的食物,不然会家中病情。辣椒,大蒜,白酒等尽量少吃。容易上火的如羊肉,狗肉,或者火锅,尽量也少吃。

湿寒

大多数湿寒都是由于寒风侵袭,脾代谢不了多余的湿气,导致湿气留存体内的病症。

现代人主要身患湿寒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而造成的。如不分季节饮用生冷饮料,啤酒等。不分季节穿着清凉,受冻等。

湿寒的表现

①体力衰弱

经常会感觉到疲惫,无力。站立两个小时小腿就酸疼,无法从事家务或者体力劳动。

②容易起痘

湿寒的人,皮肤敏感容易在面部起痘。

③身上容易痛

湿寒的人,因为寒气阻止了血液循环,寒则於,於则堵,堵则痛!

④容易胖

寒气导致身体循环不好,多余的能量代谢不出去,便聚集在人体内。湿寒的人特别容易发胖,而且还易反复。

怎么预防湿寒

湿寒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脾不好,导致湿气粗容易排除体外。所以平时应该注意饮食,保护好脾胃。同时应该少饮生冷的水。

湿寒体质的人,平时应该注意多喝粥,粥有暖胃的功能,对脾胃有好处。并且在粥中加一些薏米,那对于祛除湿气有非常好的效果。

平时要注意少吃凉性的水果,夏季西瓜少吃,尤其是冰镇过后的西瓜,最伤身体。

治疗湿气是长久作战,所以需要每个人在平时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才能将湿气祛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湿热   艾灸   舌苔   生冷   湿气   辛辣   大便   体质   关节   症状   患者   疼痛   平时   食物   身体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