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舌苔白厚,肚子隐痛有时咕噜叫,怎样调理?

首先,我们要明白,舌苔白厚、肚子隐痛,是不是湿气大致?


接下来,我们就把问题聚焦在舌头上。当然,关于舌象方面的异常,我在前面的内容里也经常提到。就比如说舌面有裂纹,舌边有齿痕等。因此,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舌苔有异常,是更容易接触和直观看到的。


而在众多的异常舌苔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厚苔。当然,这类异常舌苔在身材较为肥胖的人身上更为多见。



厚苔要如何理解?

简单来说就是,透过自己的舌苔能看到舌质,这种舌苔就是薄苔。当然也将其称之为“见底苔”。若是透过自己的舌苔,根本无法查看到到舌质,而这就是厚苔了。当然,这里的见不见底,其实就是衡量舌苔薄厚的一个参考而已。


那么,若是舌苔比较厚,又代表着什么问题呢?

简单来说,可以映射出两大类问题来。



一是:胃肠积滞,抑或是脾胃有湿浊之邪。

而这些积滞或是湿浊之邪,就会被胃气裹挟,从而上蒸于我们的舌面,而这就会形成比较厚的舌苔。简单来说,这种厚厚的异常舌苔,它所体现出来的就是脾胃或是胃肠中单的垃圾堆积得比较多。尤其是在舌苔较厚的情况下,同时还伴有舌头发腻,且颗粒细腻而联合合成一片一片的。而这基本就表明是体内痰湿之邪较重的缘故了。


若是在上述异常舌的基础上,还伴有舌苔发黄。这就说明痰湿之邪有化热的趋势,快要形成湿热了。



当然,值得说明的是,我们的舌体,是很容易表现出身体有痰湿之邪的。简单来说就是,“一身的湿邪容易汇聚于舌”。因此,无论是舌苔比较厚,或是舌苔发腻,或是舌边有齿痕,抑或是舌面有裂纹;这基本有可以说明是我们体内湿气比较重。


二是:舌苔厚,可能是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疾病加重的一种局面。

在传统医学看来,观察舌象,有的时候可能就是在观察疾病的发展进展。就比如说,原本的薄苔,此时却变厚了,这就是在预示着我们,疾病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是疾病在加重的表现。


若一开始是厚苔,此时却开始慢慢地变成薄苔了。那么此时就是疾病在向着好的方向在发展。



当然,也有一种例外。就比如说,舌面的厚苔迅速地消退,但新的薄苔又没有及时长出来,这就比较麻烦了。这就预示着我们,是胃气将绝的表现,这就比较危险了。


由此可见,舌苔异常的薄厚,是可以说明很多问题的。我们不能掩耳盗铃地以为,只要在刷牙的时候,刷刷舌苔,就万事大吉了。这样反而会掩盖其舌苔来辨别和洞悉自身的体质。


知道体内湿气重,要如何应对?

在这里,分享两个简单的祛湿方;

一是:由《养老奉亲书》所记载的一则化散湿浊食疗方,备一斤大豆和一斤鲤鱼肉,再准备六十克白术。先将白术微微炒一下,煎煮取汁,再用汁水熬煮鱼肉和大豆,直至大豆烂熟即可饮用,这样可以起到健脾、利水、祛湿的效果。



二是:就可以选用较为安全、操作便捷的外用之法,就比如说南怀瑾老先生的脐贴方。


选用脐疗法,是因为肚脐处的神阙穴,历来就倍受医家的重视。因此,我们选用温经活络的艾绒;祛湿、袪寒的花椒;养心安神的桂圆合成的肚脐贴,作用于肚脐的神阙穴处。可以快速地被吸收,还能通过经络送达全身。因此,我们在此处用药,药效就可通过经脉,送达至中焦脾胃的深处。



肚脐贴,最早出自南怀瑾老先生的《万病方》,原方由艾绒,花椒,桂圆肉组成,可以看出,这几味药基本都是阳热之性的,可以很好的振奋脾阳、去湿邪。而这样用药,像极了在中焦的阴寒之下,架起了一盆火源,时时刻刻地炙烤着中焦的寒湿浊邪。从而达到健脾祛湿的目的。





根据你说的这种情况,主要还是考虑湿气重,肠道寒湿太重,肠道蠕动功能减弱导致的,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理。

第一,运动是最好的祛寒除湿的方法。坚持运动,比如跑步,打球都可以通过出汗将寒气湿气排出体外,不过记住一点运动后不要受凉,不要贪食寒凉。

第二,饮食调理非常重要。合理的膳食,规律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不过量吃寒凉辛辣刺激,避免大鱼大肉,做到早上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做到饮食有节。

第三,避免熬夜,起居有常。长期熬夜可以导致肝胆排毒功能下降,脾胃运化功能不好,就会出现寒湿瘀堵,毒素垃圾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出现脾胃湿热,肝胆湿热,最后影响身体健康。

第四,坚持做艾灸调理。通过艾灸可以祛寒除湿,健脾利湿,温中和胃,调和阴阳。可以选择以下几个穴位,中脘穴,神阙穴,天枢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一定要长期坚持,不可急于求成,半途而废。

咱们都知道,湿气难除,就好比“去油泼面,难解难分”,一定要多方面的调理,长期坚持,才能将湿气慢慢清除掉!




这种舌苔白厚是偏寒湿重,也是湿浊之气,肚子隐痛有雷鸣声是水湿停滞的表现,这种湿浊之气需要化湿利水,病位主要在中焦脾胃。主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中焦不通,心肾不交

这种情况也最容易导致中焦不通的心肾不交,出现上热下寒的情况,上焦心火因为中焦湿浊堵塞下不到肾位抑制肾水,肾水因为中焦堵塞上不到心位抑制心火,导致上则更热,下则更寒,症还可见上火,心烦,腹胀有结块,便溏,四肢不温,舌胖,舌尖红。这个时候可以用到张仲景先生的泻心汤类方子。平时饮食远离寒凉生湿食物,如水果,奶制品。

脾虚湿重

这种情况可能素体脾胃虚弱,运化身体水湿变差,或饮食不节,多食用寒凉生湿食物,导致湿浊之气很重,舌苔白厚。两者也会相互影响,脾虚运化不足容易生湿,湿重造成脾胃负担加重,伤脾胃,这个时候症状明显可以先化湿浊,再健脾胃,症还可见食欲差,疲乏困重,便溏或便秘,舌淡胖齿印。化湿浊可用达原饮,健脾胃可用参苓白术散。饮食禁忌同上。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朱大夫在临床看病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肥胖人群说自己湿气重,很多朋友被所谓的“湿气”困扰,如题所示,湿气重出现了舌苔白厚,肚子隐痛咕咕叫的症状,在此提示大家,这些症状的确与湿邪停滞有关,那么,湿气到底是什么呢?它有怎样的致病特点呢?接下来,我将结合中医理论,为您做全面准确的解答。

★湿气有内外之分,外湿是感受自然界的湿邪,内湿是脾不运化水液,水液停聚而成

  • 湿气是人体津液停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说白了就是多余的水液停留于某个部位,形成了致病因素。水液津液是营养人体组织肌肉,脏腑的必要部分,日常饮食的水液要经过脾胃的运化吸收,以及肺,肾等脏腑的参与分布,布散于周身,发挥自身的生理作用。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黄帝内经》

  • 在这个过程中脾起到主导的地位,因为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可源源不断的代谢饮食水谷中的水液,如果脾的功能减弱,水液停滞就会形成湿气。这属于内源性的湿气。内源性湿气的形成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如长期的饮用冰镇啤酒或碳酸饮料,寒凉的饮食损伤脾胃的功能,长期下去就会引起湿气阻滞,湿郁脾胃首要的表现就是腹部不适,肚子疼痛,肠鸣咕咕直叫,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饮用生冷食物或者冰冷饮料后就会发生症状加重,长期的湿气重,整个身体也会出现关联症状,如形体肥胖,头脑不清,汗多,皮肤油腻,大便不成形等。
  • 外界感受的湿气包括生活在过于潮湿的环境,外界的湿气侵袭人体皮肤,肌肉,乃至于脾胃脏腑,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湿为水阴邪气,易损伤人体阳气”,例如皮肤受到潮湿的影响,体表的阳气受损,被湿邪阻滞,可出现湿疹湿疮,皮肤瘙痒;肌肉受到外界湿气影响可发生气血凝滞,肌肉酸痛;外湿侵犯脾胃,可出现急性胃肠道炎症,霍乱病,如胃肠感冒表现的急性剧烈的恶心呕吐,肚子疼痛,咕咕直叫,发热周身酸痛等。以上是外湿引起的常见疾病。
  • 此外,内湿与外湿互相影响,外湿可干扰脾胃功能继而发生脾胃湿滞,形成内湿。内湿可表现于人体外部,形成外在的湿邪阻滞,如内湿引起的颜面浮肿,皮肤瘙痒,流黄水。

有天之湿,雨、露、雾是也,天本乎气,故先中表之营卫;有地之湿,水、泥是也,地本乎形,故先伤皮肉、筋骨、血脉;有饮食之湿,酒、饮、乳酪是也,胃为水谷之海,故伤于脾胃——《证治准绳》

★湿气重与舌苔白厚,腹部不适的联系

  • 舌苔是反应脾胃功能的指标之一,中医认为舌苔是脾胃水分津液经胃气蒸腾而成,所以,舌苔白厚腻说明脾胃的水湿过多,湿气停滞,如果伴随着肚子隐痛,肠鸣音明显,大多是内湿形成。
  • 前文提到了内湿的病因与饮食有关,发病的脏腑是脾胃,脾不能运化水液,水液停滞,病理产物堆积,同时,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运化也可发生紊乱,并引起相关的代谢疾病。
  • 舌苔白厚,肚子隐痛,肠鸣等症状多见于慢性胃肠道疾病。如果形体肥胖,大多存在脂质代谢或嘌呤代谢紊乱,这部分内湿人群多伴发高脂血症,脂肪肝,痛风等疾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 内湿停留过久,有的人可发生湿聚成痰,形成痰湿,表现为内湿的基础症状如舌苔厚腻,腹泻腹胀,同时存在嗓子有痰,咽喉不利,胸闷。有的人体质状态偏于火大,可形成湿热,出现反酸烧心,心悸胸闷,怕热多汗等。

湿,若失治变幻,则有肿胀、黄胆、泄泻、淋闭、痰饮等证,俱于各门参之可也——《临证医案指南》

★内湿过重的调护方面

  • 明代的医学家张景岳曾说过“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而中医学的利小便是指用淡渗利湿之品,通利水液停滞,排出湿气。如甘淡渗利之茯苓。排出湿气属急则治其标,调治根本才是关键,湿气与脾胃有关,调养脾胃是祛湿的基础。舌苔白厚说明湿气较重,应注意以下方面。
  • ①规律饮食,三餐定时定量,注意饮食清淡,尤其是舌苔白厚时,应当减少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内经》说“膏粱之变”,意思是肥甘厚味可壅滞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水液功能。肥肉,牛奶,烧烤等油腻食物在湿气较重时,应当控制摄入。还需要注意生冷食物不可过量使用,喜欢饮酒者应该戒酒,控制内湿的源头。
  • ②增加运动,促进脾胃功能,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肌肉的运动可间接刺激脾胃,促进代谢,帮助湿气的排出,尤其是湿气重伴有高脂血症,脂肪肝的朋友,不妨试一试规律的有氧运动,可有效改善内湿状态。
  • ③肠鸣腹泻,肚子咕咕叫不舒服较明显时,应配合健脾渗湿的调治方法,脾健湿自除,气行湿自化,如伴有明显的胃肠功能紊乱可适当配合益生菌类,调节胃肠。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黄帝内经》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和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医汤药调理一下,结合舌苔、脉象、症状辨证论治,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艾灸中脘、关元以温阳散寒、健脾养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舌苔   湿气   隐痛   中焦   肚子   寒凉   脏腑   脾胃   胃肠   肌肉   症状   异常   疾病   饮食   功能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