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折扣”的不是价格,而是你的生活


双11“折扣”的不是价格,而是你的生活

2018年の第159篇

文字 | 小丫

来源 | 小丫投资笔记(XiaoyaNotes)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祥云,来清空我的购物车。”——某网友

双11活动的前一天,大概是小丫一年里收到短信最多的一天,比春节还要多。

今年淘宝的双11预热做得很卖力,一个支付宝锦鲤火爆全网,玩法也越来越多样。

“预售、津贴、红包雨、优惠券、88元VIP、双11合伙人...”

心动吗?

你忍不住剁手了。

但这些花式营销看得我简直“风中凌乱”。能不能爽快点,直接给个全场折扣或满减?让消费者明明白白的知道,究竟能少花多少钱。

但“明明白白”,不是“合格商家”的风格啊。

双11,俨然已是卖家和消费者“斗智斗勇”的套路博弈场。

01


商家是如何套路消费者的?


小丫有个同事,从11日零点开始买买买到凌晨3点。第二天顶着熊猫眼起来晒单算账,发现自己花了好长时间抢的券和红包,攒下的津贴,反而没用上多少。因为很多产品都是限时或限量的,抢不到,意味着用不了券或拿不到更优惠的折扣。而且还要满足一定的消费额度才能用,凑单又花了她不少时间......

最后消费金额超出了预算,优惠额度又比预期中的少了很多,剁手党过个节真不容易。

还有个同事,为了用上抵扣券,一口气买了两箱洗洁精两箱洗衣液,三口之家,这个量估计得用到保质期结束。

我姐也曾经趁着超市折扣给我买了几袋大米回来,一年快过去了,大米还堆在墙角——作为一个早出晚归and有一半时间都在出差的独居者,一年我也做不了几顿饭。

过个“双11”,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套路”与“反套路”的博弈。

消费者越来越“买得精”,但商家一定更“卖得精”,他们利用消费心理设置各种让利工具引诱你们掏钱:

声势浩大的各种宣传,让大家觉得双11是全民盛会,利用的是消费者的“从众心理”——让自己在知觉、判断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的行为方式。

满减、折扣等优惠活动,利用的是消费者“合算偏见”的心理——不单要买商品,还要有“占到便宜”的感觉,少花钱或者多获得,总之买了“不吃亏”。

根据浏览历史或消费记录推荐产品,让你忍不住越买越多,这就是“狄德罗效应”——当你拥有了一件喜爱的物品后,会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除此之外,还有“锚定效应”、“损失规避”、“心理账户”、“稀缺原则”等等,商家把这些“消费者心理”运用在营销套路中,炉火纯青。我们就这样在重重刺激和诱导之下,乖乖的掏钱。

双11膨胀的不只是每年都创新高的成交额,更是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表面上看,你以为自己利用商家折扣占到了大便宜,实际上真正被“折扣”的不是价格,而是你的时间价值和生活品质。

02


时间是有价值的


时间单位价值越高的人,赚钱速度就越快。

一份月薪3万每天工作14个小时的工作和一份月薪2万每天只工作8小时的工作,你选哪个?

按20个工作日算,前者时薪107元,后者时薪125元。

经济比较紧张的人,往往会选薪资总值高的这份,用更多的时间换取财富积累,耗费大量精力。

看重赚钱效率的人,会选择时薪更高的这份。多出来的时间,用在进修上,把赚钱效率进一步提高,实现每天工作8小时也能月薪3万。如果多出来的时间再用于投资或兼职,还能优化财务结构,不用担心某天失业收入会中断。

时间还能带来“复利价值”。

最直白的例子,就是小丫在《用24美元,买下纽约一座岛》中举例的,1625年买下曼哈顿的24美元,如果用于投资,每年收益率做到6%,300多年后的现在,收益高达2000亿美元以上。

盘算下你花在抢双11红包、优惠券和凑单上面的所有时间、被耽误的工作(事情)、以及最终省下的钱,和自己平时的赚钱效率相比较,划算还是不划算?

如果在“双11”购物中所获的价值无多,却要耗费大量时间和心神,这样的“折扣盛会”只是鸡肋。

03


你的生活品质被折扣了吗?


去年双11,新搬宿舍不久的朋友H抢了个衣橱,折扣力度很大,算下来大概5折,300来块。今年双11,H又要买衣橱,因为去年的衣橱隔板已经塌了。H今年买了个一千多的某品牌,优惠券抵扣额只有100,但应该能用上个三五年。

为了拿到更多的折扣,反而买到了低质用品。虽然在“少花钱”那一刻心理得到了满足,但实际生活品质并没有因为“花钱”得到提高。

还有的人为了把抢到的优惠券都用上,一不小心就买了一堆东西回来,有些东西其实根本用不上,还要花时间整理、收纳甚至丢弃。

勤俭节约确实是美德,但不意味着我们要舍弃经济能力内所能享受的生活品质。

经济条件一般,我们更要“聪明消费”。譬如降低购物频率,把钱花在必须买但品质有保证的产品上,而不是买一堆质量平平又不一定用的上的物品。越是对生活质量影响大的物品,越要买好的。

04


好的消费,是一种投资


在做选择时,我们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为自己买到了最优惠的,却忽略了我们要买的是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价格”。

巴菲特早期做投资时,总是寻找那些股价便宜的公司,后来,他选择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以公司的“成长性”和“未来价值”判断“股价”是否合理。

小丫和大家聊基金定投,提到的指标是“估值”,也非基金价格(净值)——净值可以因为拆分、分红人为降低,但对收益率没有直接影响,反而不少机构拿“低净值”做幌子吸引小白投资者入市,这就是套路。

好的消费,其实也是一种投资。

因为我们买到的不只是产品,更是生活品质——质量和售后服务俱佳的产品,能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以更舒适的状态去工作、去赚钱,甚至希望通过努力能匹配到“更好的生活”。

还有在学习上花钱、在健康上花钱......

在我们的经济能力内,让金钱的价值最大化,让自己变得更好,让生活变得更好。

这些都是花钱的最高境界,把“消费”变成“投资”,掌控好自己的生活。

我们最终会过何种生活,就是由我们所做的无数选择得来。

你的生活,确定要打折吗?

欢迎留言区告诉小丫:这个双11你花了多少钱,有哪些“购物心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折扣   优惠券   净值   套路   衣橱   红包   消费者   品质   物品   商家   价值   心理   时间   价格   工作   财经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