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投资逻辑变了,买基金,多了解一点总没坏处

投资者在买基金时经常会问:哪只基金比较好?事实上这种问题很难回答,因为这种“抄作业”的方式看似能最快得到答案,实际上大概率赚不到什么钱。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投资者买了一只过往业绩很不错的基金,但买后不久净值就开始回撤,最大浮亏甚至达到了30%以上。随着净值的波动,投资者的心态也逐渐变得焦虑,即使后面净值开始反弹,这种焦虑也会促使投资者在净值回本后立即卖出,从而完美错过后面的上涨。


A股投资逻辑变了,买基金,多了解一点总没坏处

今年以来由于市场风格的持续轮动,不同风格的基金所交出的业绩表现也是大相径庭,基民们的收益情况也是五花八门:有半年翻倍的,有半年亏了20%的,也有不赔不赚的。但无论是哪只基金,讨论最多的一定是下面两个问题:

“这只基金啥时候能涨啊,都“水下”好几个月了”

“最近涨的也太猛了吧?要不要抛掉呢?但抛了又怕他还继续涨。。。”

与这两个问题相对应的,每只基金的下面也总会有两种声音:

“太棒了!两个月暴涨了30%,跟着他(指基金经理)准没错!”

“楼上的,咱俩买的是同一只基金吗?怎么我买了以后就跌跌不休?以后再也不买了!”

简单来说,就是赚钱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止盈,亏钱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本。事实上,给基民们带来困惑的正是A股这几年悄然发生的变化。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行及各项制度的完善,A股市场已经越来越具备成熟市场的特征,其中的特征之一就是“分化”。这种分化会表现在个股与指数之间,各类宽基指数之间、不同风格的基金管理人之间。以今年A股的走势为例,这种分化已经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1)各行业走势分化

A股投资逻辑变了,买基金,多了解一点总没坏处

数据来源:wind,截止2021年7月20日

截止7月20日,根据申万一级行业划分,累计涨幅最大的前几个行业板块为钢铁、有色金属、电气设备、化工、采掘及电子,涨幅最大的钢铁板块上涨超过30%。而跌幅最大的前五个行业板块为非银金融、家电、农林牧渔、房地产、传媒,其中跌幅最大的非银金融下跌接近20%。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非常火爆的“吃药喝酒”行情在今年的表现相对一般。

(2)大小盘走势分化

A股投资逻辑变了,买基金,多了解一点总没坏处

数据来源:wind,截止2021年7月20日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春节前代表大盘股的沪深300上涨超过100%,而代表中小盘股的中证1000指数下跌超过10%,大小盘分化极为明显。春节后市场行情彻底反了过来,中证1000指数上涨超过10%,而沪深300下跌接近15%,火焰和海水几近颠倒。

(3)上证综指几乎没有变化


A股投资逻辑变了,买基金,多了解一点总没坏处

数据来源:wind,截止2021年7月20日

比较神奇的是,尽管个股、行业层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上证综指却几乎没什么变化,始终围绕着3500点上下进行波动。与过去暴涨暴跌不同,上证综指开始真正发挥它分散风险,稳定市场的作用,而这种相对稳定正是一个市场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展望未来,A股的行情仍将不断的轮动和分化,投资者挑选基金的难度也将继续增加。

如下图所示,去年权益类基金的平均涨幅超过40%,而基民的平均持仓收益率还不到20%。有研究机构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不少基民过于重视短期收益,频繁买卖基金造成的。因此业内也一直在强烈呼吁投资者长期持有,并给予管理人足够的信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投资者在买基金之前没有对管理人进行深入了解,买完后的心态也很难放平。如果心态发生了变化,想做到长期持有就太难了。

2020年权益类基金平均涨幅及基民收益率(数据来源:第一财经)

A股投资逻辑变了,买基金,多了解一点总没坏处

要想解决这个难题,一方面投资者需要放平心态,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另一方面,除了历史业绩、最大回撤、基金经理从业背景等投资者关注的几个常见指标外,我们需要对基金管理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这两只基金哪个“更好”?

A股投资逻辑变了,买基金,多了解一点总没坏处

这两只基金哪个更好?如果仅看业绩表现的话,站在不同的时间点,投资者对于这两只基金的评价可能会大相径庭。

时间回到2019年年初,当时刚经历过2018年市场大跌投资者,对于产品回撤的控制要求是第一位的。这时候如果有只基金不仅回撤控制的好,还能在2018年的市场环境下获得30%的收益率,基金A无疑将会成为当时投资者的首选产品。

然而出乎投资者的意料,2018年表现出色的基金A在2019、2020两年的表现却差强人意。而在2018年回撤25%的基金B在这两年却表现优异,2020年更是取得了翻倍的收益。如果站在2021年年初,相信绝大多数投资者又都会选择基金B。

到了今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基金B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只有3%,而基金A的表现开始复苏。假如投资者只看业绩来选基金的话,他很可能在2019年买了基金A,在2021年买了基金B,到手的实际收益远远不如基金的业绩表现。所以问题来了:基金A和基金B到底哪个更好?

其实,两只基金在业绩表现上的差异主要是由投资风格造成的:基金A注重回撤的控制,对选择个股的估值容忍度低,2018年下半年一直处于轻仓的状态,所以2018年的大跌对它影响不大。但也是因为对于估值的容忍度较低,2019-2020年也错过了估值提升的热门板块。而基金B对估值容忍度较高,且一直是高仓位运行,因此2018年经历了较大回撤。也正因为坚持于高仓位运行,基金B在2019-2020年吃到了一波丰厚的估值提升红利。但今年以来,形势再一次发生逆转,基金B重仓的板块出现了杀估值行情,而基金A提前布局的一些中小盘板块则走出了一波凌厉的行情,两只基金的表现再度反转

因此,单纯用“好”和“坏”来形容一个基金管理人是不全面的。除了管理规模、历史业绩、基金经理背景等常规信息外,在A股结构化行情日趋明朗的大背景下,投资者应该更加关注基金管理人选股范围、对估值的容忍度、投研力量的建设、个股的换手率等更深一层的尽调信息。买基金,多了解一点总没坏处。如果投资者觉得这些信息靠个人难以搜集或者分析起来有难度,借助专业财富管理机构的力量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容忍度   基金   小盘   管理人   净值   坏处   收益率   涨幅   个股   板块   投资者   收益   逻辑   业绩   指数   行情   财经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