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向毛泽东要100万劳工输送到苏联,为何最终只去了七千人

1954年,在新中国成立五周年之际,赫鲁晓夫于9月29日至10月16日首次访问中国,这是苏联历届最高领导人首次访华,也拉开了中苏关系"蜜月期"的序幕。

1953年9月,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他的行为作风和斯大林不太一样。以往,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都是亲自去苏联拜访斯大林,而且斯大林也很享受作为"老大哥"被人"朝拜"的感觉。

由马林科夫主政的苏联部长会议并未把新中国国庆五周年当成大事,还是按照斯大林在世时的惯例,安排部长或副部长级别的人出席,当时是安排米高扬出席的。起初,赫鲁晓夫对这个安排也无异议,可是在临近中国国庆五周年的一个多月前,他却突然改了主意,要亲自去中国祝贺国庆,并且还准备了很多大礼包,其中就包括在北京签署苏联和中国之间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与中方谈判,并在北京签署向中国出售现有苏中合股公司,包括苏中石油公司、苏中金属公司、苏中造船公司及苏中民航公司中的苏联股份。

赫鲁晓夫向毛泽东要100万劳工输送到苏联,为何最终只去了七千人

1954年9月29日,赫鲁晓夫率苏联党政代表团飞抵北京,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热情接待了他,同时也掀起中苏关系的热潮。

赫鲁晓夫及其一行人参加了新中国国庆五周年一系列活动后,与中国领导人于10月3日在中国南海颐年堂举行了最高级别会谈。会谈的主要内容是苏关于联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援助问题。双方谈得很好,氛围也很轻松。

几日中国行后,赫鲁晓夫顿感中国的气候适宜,自然条件比苏联好得多,而且人口资源也很充足。想想苏联虽然有22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差的西伯利亚的面积就高达1200万平方公里,整个苏联也就1.9亿多人,而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有4亿多人口,而且还很适合人类居住,让他很羡慕。

突然,赫鲁晓夫提出了一个话题:让中国输送100万劳工去苏联,帮助苏联开发西伯利亚。

赫鲁晓夫说:"你们东北靠近我们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那里是一座不错的建在山岗上的海滨城市。可是,这座城市空空荡荡的,除了我们太平洋舰队的驻军,人口实在是太少了。中国有4亿多人口,我们在这方面可以互相支持,互相调剂,西伯利亚可以向兄弟的中国人民敞开大门,欢迎中国人民到西伯利亚来工作,来生息!"

话题一出,中苏双方的领导人都大吃一惊。

毛泽东疑惑地问:"哦,这是什么意思?"

赫鲁晓夫说:"这种合作发展的事情,今天更应该在更为友好互利的情况下,进一步开展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这样,毛泽东同志,我们可以从中国招募100万名劳工到西伯利亚去帮助开发森林资源。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帮助中国解决失业问题;二是帮助解决西伯利亚缺少劳动力的问题。"

赫鲁晓夫向毛泽东要100万劳工输送到苏联,为何最终只去了七千人

听到这番言论后,周恩来眼睛发亮,表示对赫鲁晓夫提议的认可。然而,苏联方的米高扬却急促不安起来,但又不好直接插话,只能干咳着期望赫鲁晓夫能懂他的意思。

然而赫鲁晓夫却全然不把米高扬的异样当回事,继续说明自己的构想。

如果从当时贫穷的新中国的现状来讲,赫鲁晓夫的提议对中国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

可是,毛泽东却有他的顾虑。

毛泽东曾见过中国广大劳工在危险地方劳作的情景,也看过黄浦公园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像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铁路、加拿大的铁路、美国的铁路等等,都是无数华工用白骨堆砌而成的。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欺凌,无数人用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而不久前的朝鲜战争又牺牲了太多的志愿军,其中就包括他深爱的儿子毛岸英。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他,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失去更多热血中华儿女的生命?

沉默良久后的毛泽东说:"现在,如果我们马上又要为你们的西伯利亚建设输送100万青壮劳动力,而我们自己百废待兴,正需要组织生产建设,需要精壮劳力。如果我答应您的建议,我们的内部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就会对苏中两国关系得出错误的看法,认为你们是在欺负我们,他们会以为苏联对中国的看法同资本主义西方国家对我们的看法是一样的。"

毛泽东站在民主大义的高度和历史复杂感情的角度的一番言语,给之前热情满满的赫鲁晓夫浇了一盆冷水。赫鲁晓夫自认为自己的提议非常好,可是原本没经过深思,也没和自己人商量的提议竟然会让毛泽东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实在是有些委屈和别扭,原本轻松的气氛一下子也变得尴尬起来,草草收场。

赫鲁晓夫出生于农民家庭,小时候没有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为人质朴直爽,勤奋好学,是一个雷厉风行,又很富朝气的实干家。但是如果这个度没把握好,就会给人一种粗鄙野蛮、莽撞无礼的感觉。

赫鲁晓夫在毛泽东那里碰了壁,但仍然觉得让中国输出100万劳工到西伯利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提议。于是回到下塌地后,他想和苏共代表团成员继续研究这个问题。哪知,苏共领导层都坚决反对,其中包括赫鲁晓夫铁杆支持者,米高扬。

米高扬深知,俄国人是欧洲人,有根深蒂固的大俄罗斯文化心理和斯拉夫人至上的优越感。上世纪30年代,斯大林就曾把居住在海参崴的30万中国居民赶走了,就怕那片土地被中国化。如果引进100万中国劳工去西伯利亚,那斯大林曾做的事也就白做了。二战后,苏联的男女比例已严重失衡,倘若100万中国劳工到了苏联,必定会和苏联姑娘发生感情,到时候西伯利亚到处都是中俄混血儿,以后要如何安排100万的中国劳工以及他们的后代们?说不定以后的西伯利亚就是中国人的地盘了。至少西伯利亚荒着还是苏联的。

赫鲁晓夫一听,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了。由于他的一时兴起,竟可能会引起巨大的忧患,他此时也后悔不已。幸好,毛泽东没答应,不然,他可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赫鲁晓夫不再提100万劳工的事了,访问了中国多个地方。

赫鲁晓夫向毛泽东要100万劳工输送到苏联,为何最终只去了七千人

也就是在这几天里,我国领导人考虑从国家大局出发,决定接受赫鲁晓夫提出的100万劳工输出的建议。于是,毛泽东给赫鲁晓夫一个正式的口信,说他同意接受苏方的建议,还可以说服有疑虑的党内外同志们,愿意帮苏联老大哥的忙,向苏联西伯利亚派出100万劳动大军。

赫鲁晓夫得知口信后,哑口无言,在盘算着怎么避开这个问题。

10月11日,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再次会谈。赫鲁晓夫说中国应加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互会。

毛泽东对这话题不感兴趣,一口回绝,转而微笑着说:"关于向西伯利亚输送100万中国劳工,我们研究后,完全同意!"

当时的米高扬比他还忐忑,就怕赫鲁晓夫又有什么"奇思妙想"。

赫鲁晓夫当然不能直接说他反悔了,思量再三,带着歉意地说:"毛泽东同志,你说得对,中国人应该建设自己的国家,我们当然不想给你们制造困难,我们当然不坚持我们的建议。如果你们觉得这个建议会损害中国的民族自尊心,那就当我们没有提过,务请不要放在心上。我们用自己的工人也行。中国工人我们就不用了!"

毛泽东盯着赫鲁晓夫,意味深长地说了一个字:"哦?"

作为苏联"老大哥"的最高领导人,面子还要不要了?首访中国,就要给人落下"出尔反尔"的话柄?

赫鲁晓夫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后,顾不上一旁使劲使眼色的米高扬,说:"一下子来100万中国劳工还不能派上用场,后勤工作也跟不上,我们先接受20万人。"

毛泽东弹了弹烟灰,笑着说:"只要你们需要,我们中国工人可以先开赴苏联,建设好苏联,与建设好中国,意义是一样的么!都是社会主义一家人嘛!"

最后,由周恩来和布尔加宁签订了协定,中国向苏联西伯利亚输出20万劳工。协定签订后,中国试点性地从河北的一个县派出了7000名劳工去西伯利亚务工,不过,自此也就没有下文了。

中国向西伯利亚输送100万劳工,这个事对于中苏双方来说,都算一件好事。不过,赫鲁晓夫从一开始的兴起、坚持,到后来的推脱,也说明了其性格上不够果断的特点。因为他性格上的某些原因,也常常被人诟病着。不过客观来讲,他为中苏关系的友好发展,也做过不少好事。


参考文献:

《赫鲁晓夫为中国做的七件好事》

《赫鲁晓夫执政初年一次重要的对华政策》

《揭秘1954年赫鲁晓夫首访中国的一段插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赫鲁晓夫   苏联   海参崴   劳工   苏中   斯大林   西伯利亚   周恩来   老大哥   协定   千人   中国   领导人   国庆   中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