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捐躯"的迪安少将成了志愿军的阶下囚,美国是何反应?

1950年6月底,朝鲜战争打响,短短3天时间,韩国的首都汉城便沦陷,李承晚逃到大田建立了陪都,只能寄希望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帮助。美国总统杜鲁门令远东盟军司令麦克阿瑟将驻日美军派往朝鲜半岛支援李承晚。麦克阿瑟便派精锐的24师入朝,而24师师长便是迪安少将。

当得知

迪安少将

迪安少将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校时就参加了后备军官训练团,成为了一名陆军少尉,后在国民警卫队接受更高级的军事教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战,迪安也成为了军队哄抢的人才,很快就被任命为陆军准将,不久又被任命为第44步兵师师长,军衔少将。

1944年,迪安所在的部队开赴欧洲战场,在巴顿将军麾下向德国南部和奥地利进军。德军实施了"焦土作战",第44步兵师前进困难。在1945年,于温斯顿堡遇上了拥有虎式重型坦克等先进武器的德国第19集团军。两军交战,美军处于劣势,但是迪安并没有退缩,坚守阵地,直到德军投降为止。而德国俘虏有3万多人,比迪安率领的部队还多。这一场胜利,也将迪安的军事生涯推上了顶峰,并被美国授予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二战结束后,迪安便被调到远东,于1949年10月,被任命为驻扎在日本的第24步兵师师长。

得知要去朝鲜作战时,迪安很乐观、兴奋,认为很快就能将被自己视为"农民军"的朝鲜人民军解决掉。1950年7月初,迪安带领了第24师第1营,即"史密斯特遣队"先行入朝,结果与朝军在竹美岭相遇,被打得落花流水,美军损失大半。迪安不得不让24师后续部队支援,可面对朝军第3师对大田发起的猛烈进攻,美军被打得懵了,24师面临被全歼的命运。7月20日,美军24师开始放弃有组织抵抗,四处乱逃,迪安也只得带领师部机关人员逃命去。

短短17天的战斗,美军第24师损失了兵力7305人,装备近6成损坏,更让美军大跌眼镜的是,迪安师长人间蒸发了。

当得知

杜鲁门

美国杜鲁门政府得知迪安下落不明的消息后,没敢公之于众。后来实在是顶不过舆论压力,才于7月25日,让美联社报道说:迪安将军"迷途失踪"。

迪安的家属哪能接受这个模棱两可的答案,一再追问。麦克阿瑟不得不下令让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全力查找迪安的下落。沃克尽力搜索,连和迪安少将一起逃命的第24师师部机关人员也不知他们的师长身在何处,到底是生是死。无奈之下,沃克中将只得以"迪安师长英勇战死"的搜查结果报告给麦克阿瑟。

接着,美联社又轮番报道称迪安"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率部突围时,临危不惧,以身殉职"。美国当局也在五角大楼里为迪安举办了非常隆重的追悼会,全国都降半旗致哀。而"捐躯"的迪安也被授予了荣誉勋章,这是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军事荣誉勋章。

迪安的遗孀和家属也成了美国的明星,纷纷发表歌功颂德或同表哀悼的演说,各大报纸、电台、电视台等都做了高规格的报道。顿时,美国人对迪安少将尊崇和惋惜之情越来越多,也将他视为"战斗英雄"。

可戏剧性的历史一刻,终究还是到来。

1951年12月18日,朝鲜停战谈判双方交换战俘名单。让美方不敢相信的是,迪安被列在了中朝方面提供的战俘名单上的第一个。美方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和敏感性,对外都守口如瓶。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虽然美军极力掩盖事实,但很多记者们可都在寻求真相,英国《工人日报》的记者阿兰.魏宁顿得知迪安在战俘交换名单的第一位后,便将这个消息告诉给了一个美联社记者。接着这位记者将只有一句话:"迪安还活着!"的新闻发给了美联社总社。然而美联社为了掩盖事实,竟污蔑这位记者,说他"别有用心地造谣生事,充当了共产党的宣传工具"。

美当局如此害怕迪安活着一事被世人知道,最大的顾虑无非是被他们捧成战斗英雄的迪安,却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阶下囚,如此之事,不是打美国自己的脸吗?

美政府真能掩盖事情真相?

1952年1月中旬,我军摄影师钱嗣杰及随军记者徐熊、李炳衡等,得知已阵亡的迪安少将还活着后,便去由朝鲜人民军看管的第6号战俘营去采访,同行的还有英国记者阿兰.魏宁顿。

原来,在一年多前,迪安少将带着一行人逃到了山中后,某天夜里因口渴得很,他便一个人循着水流声找水喝。哪知,黑灯瞎火,加上逃命的恐慌,他失足滚下了山坡,肩部和肋骨骨折,昏了过去。随行人员到处找他,不见身影,便离开了。醒来后的迪安只能一个人在山里东躲西藏,因为有伤痛,再加上染了痢疾,常常饿肚子,瘦得严重脱相。藏了36天后,在大田以南35公里处,迪安被朝鲜人民军俘获,他也成了朝鲜战场上被俘获的美军军衔最高的军人。

当得知

被俘初期的迪安

迪安被俘后,中朝方面都采取了高度的保密措施,以防止他被美军救出,或是被炸死。

刚刚被俘的迪安,是极度郁闷的,怎么也想不通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国军队竟然输给了被他认定为"农民军"的队伍,还成为了阶下囚。他的屈辱感很强,几次想自杀,不过都被看守人员及时制止了。对于他来讲,中朝暂时没将他被俘的消息传出去,他很感激,至少在他最脆弱时,为他保留了他看中的军人尊严。不仅如此,在战俘营中,他享受到了十分优厚的待遇。

而钱嗣杰也用相机记录了迪安少将在战俘营看书、林中散步、练拳、用筷子吃饭、下棋等大量生活照。美方还在否认"迪安还活着"的事实,于是,钱嗣杰将他所拍的照片发给了一位美军记者。

1952年2月上旬,美国《星条报》、《图片邮报》等用了整整两个版面,刊登了美军战俘营中的生活照片,其中就有两张迪安的正面半身照,一张是刚被俘虏后极度瘦弱哀伤颓废的迪安,完全没有昔日自信满满、威风凛凛的军人风采;另一张是被俘一年半后强壮又带着笑容比较平和的迪安,身心都很正常,估计没人能把他联想为战俘。迪安的两张对比强烈的照片,也正说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对战俘高度的人道主义。

迪安的照片被刊登后,美国政府、美国人以及迪安的家属都傻眼了。

对于杜鲁门政府而言,这是极度尴尬的事,因为是他们将迪安卷入到"被捐躯"的漩涡里,将他塑造成受人尊崇的"战斗英雄"形象。然而,事实摆在眼前后,他们又不能向民众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不小心就弄巧成拙,成为民众嘲笑的对象。因此,他们只能哑巴吃黄连般,有苦也道不出来。他们只得通过新闻发言人发表"尚需调查个中原委"的声明。然而,这个"调查"时间拖得可不短,一拖就差不多两年。

对于美国人而言,他们悼念的"战斗英雄",突然复活了,还成了战俘。有几个人能接受得了落差如此大的现实?他们会愤怒于自己受到了愚弄。

对于迪安的亲属而言,喜忧参半。喜的是迪安还活着。忧的是,他们曾经在媒体上大肆渲染迪安"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对他的哀思,同时也享受了国家的特殊待遇和民众的敬仰,一回头,一切都化为虚有,还会被人指着鼻子骂"骗子"。迪安亲属心里的苦,估计比吃了黄连更苦了。

迪安在战俘营中的照片公之于众,对于他本人来讲并非是坏事,至少美国当局不敢轻易动他,为了平息美国人的舆论,还得将他视为重点保护对象。

当得知

碧潼战俘营中战俘的生活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生效,从8月5日起,双方实施遣返战俘。

9月4日晚,即迪安被遣返回国的前一晚,遣俘委员会的中朝代表,特意为他安排了一个告别宴。3年的战俘生活,迪安感慨万千,他曾以为,会在战俘营饱受折磨、煎熬,哪知得到了如此大的优待,全然不像是一个战俘该有的恐怖生活。他情绪很激动,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认为历史在中国是重复的,一个个国家都曾想吞下中国,但都没有吞下,不仅十年、百年是这样,一千年、一万年以后也还是这样。任何企图征服中国的国家最终都被中国赶跑了,丢尽了脸面,有的甚至被中国同化了。这个国家了不得,碰不得......"

那天晚上,迪安身穿的是我军发给他的一身崭新的西服,他喝了不少酒,新衣服上到处是污秽。翌日,迪安穿上了我军连夜为他赶制的又一套蓝色西服,在中朝的两名遣返军官的陪同下,乘车来到军事分界线,即38线。一名美国上校前来迎接,并向迪安敬了军礼。

那时的迪安很紧张,竟然忘了办理交接手续便上了美军的车。志愿军遣返军官立即上前,让他补办手续。迪安下了车,点头说:"应该办好手续再走。"

迪安回国后,看到家中摆放的象征军人最高荣誉的"荣誉勋章",很不是滋味。他并没有赋闲在家,还是在军队服役,后来由少将升为了中将,于1955年10月退休。退休后,他写了一本书《在朝鲜被俘历险记》,他还给彭德怀和金日成写过一封信,来表达一个死而复生的美国军人远离战场的特殊情感。

1981年8月,享年82岁的迪安逝世。

迪安,一个见证朝鲜战争的美国高级将领,将他对战争的感悟,以及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大无畏战斗精神、中朝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赞美,都浓缩在他的书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志愿军   少将   麦克阿瑟   杜鲁门   美联社   战俘营   人民军   阶下囚   朝鲜   战俘   美国   勋章   中国   美军   军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