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用食和衣组成的字,造字才80年,你认得吗?

翻开《辞海》,可以查到一个用食和衣组成的一个字,"饻"(繁体为"餏"),发音为: xī。饻的注解是:老解放区实行供给制时曾用过的一种计算单位,一饻等于若干种食物价格的总和。创造这个字的是八路军的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他于1942年创造了"饻"字,造字至今也才80年历史,但它在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个用食和衣组成的字,造字才80年,你认得吗?

那么,杨立三为什么要造"饻"字呢?

这首先得从抗战的大环境说起。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敌后游击战及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壮大,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消耗也非常大。为此,日军改变了侵华方针:集中主要兵力去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1940年夏秋之际,德国法西斯在欧洲迅猛推进,而那时美国还未加入到战争中来,日军便想攫取英、美、法等国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殖民地,为了推进南进速度,妄想尽快"解决"中国,一面威胁国民党政府,一面又集中主要力量继续进攻抗日根据地。在华北地区,日军推行了以铁路作柱、公路作链、据点作锁的"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各抗日根据地。

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这就是有名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遭受沉重打击的日军想着要报复,随后从华中正面战场抽调了2个师团,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并实行了"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据统计,光是在1941-1942年期间,华北日军组织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扫荡"就高达132次,1-7万人的"大扫荡"就达27次,甚至会在同一个地区花上三四个月的时间不断地扫荡。

这个用食和衣组成的字,造字才80年,你认得吗?

冀中区"反扫荡"作战图

大扫荡给华北抗日根据地带来的损失非常惨重,最困难时,根据地面积缩小了近三分之一,冀中、冀鲁豫、冀鲁边等抗日根据地都变成了游击区,甚至成了敌占区,人口也从5000万极度锐减到2500万,八路军也从40万减到了34万。

而国民党政府在此阶段抗日情绪也极其不稳定的,国民党反对派先后推动了三次反共浪潮,其中最令人愤恨的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的发生。皖南事变使得9000多人的新四军军部所属部队最后只剩下2000人,军长叶挺被国民党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被叛徒杀害。

这个用食和衣组成的字,造字才80年,你认得吗?

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的题词

无论是日军"大扫荡",还是"皖南事变",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打击都非常大,使得抗日陷入到非常艰难、被动的局面。

除开这些"人祸"以外,还有"天灾"。

记得当时看电影《一九四二》时,难受得很,几度抹眼泪。其实,1942年河南大灾荒的远比电影更残酷。

早在1941年,这场大灾荒已经开始上演,水灾、旱灾、风灾、雹灾,还有战争带来的灾难,都已经在河南上演,近百县的农作物受损,粮食减产非常严重。好在有往年的储藏食物,河南人勉强应付了这一年。

哪知,1942年才是历史大灾年。

这个用食和衣组成的字,造字才80年,你认得吗?

电影《一九四二》

1942年春天无雨,夏天持续干旱,豫中、豫南及串联起中国西北、华中和华东地区的陇海线两岸,普遍受灾。有些地方发生了蝗灾。抗日根据地、国统区和日占领区的灾情都很严重。豫北地区大部分农作物颗粒无收,谷子每亩最高收成量是三升多。

战争连连,加上灾荒,物价暴涨是常态。

从1942年10月15日起,豫北地区每斗小米涨到了一百三十元至一百四十五元,每斗玉米涨到了九十八元到一百零六元。面对物价飞涨,原本的中等家庭都无法应付了,更不要说是贫苦家庭。

1941、1942年,对抗日的八路军、新四军来说,异常艰难,对于身处乱世又碰上天灾的中国人来说,也很难挨。

而此时国民政府的应对之策就是大量发行法币,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大量发行货币,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面对极端严峻的环境,作为八路军的后勤部部长杨立三深知抗日的后方不能乱。

那时,八路军的军工厂工人实行的是半供给制半工资制,即服装由公家发,伙食则是实行工资制。一年不发一件新衣服,可以穿旧的,就算坏了也可以缝缝补补再穿。可是,一天不吃饭就饿得慌啊。

这之前,军工厂工人都是靠工资养家的,如果是老工人或是技术骨干,他的工资可以养活一家三口。可是随着物价飞涨,现在工人的工资自己都养不活了。

杨立三领导的后勤部为了解决工人们切身问题,想办法给工人们加了两次工资。可是啊,工资涨幅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工人们温饱成了问题,就会闹情绪,情绪不好,就会影响生产效率及生产任务的完成。

摆在杨立三面前的是一个难题。

这个用食和衣组成的字,造字才80年,你认得吗?

杨立三

1900年11月,杨立三出生于湖南长沙郊区的一个佃农家庭,家庭条件不好,11岁才去私塾读书,后上了小学,处在一种半耕半读的状态。18岁时在家乡做小学老师,20岁在湖南军队当上文书,23岁时参加湘军游击战。杨立三虽然出生贫苦,断断续续地上学,不过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他于1939年4月,正式任八路军的后勤部部长。

大家知道,八路军在抗战时的武器都是很落后的,建立和发展八路军自己的军工厂非常有必要。在杨立三的带领下,研制出了可以跟日军"三八式"抗衡的"八一式"马步枪。据资料显示,杨立三领导的后勤军工厂总共制造枪支约万支、修复枪支上万,自主生产手榴弹、炮弹十余万,子弹上百万,还协助地方生产千万枚地雷和手榴弹等。

这个用食和衣组成的字,造字才80年,你认得吗?

"八一式"马步枪

所以说,兵工厂的工人要是闹事,影响的可是抗日战局,杨立三说什么也要解决工人们的衣食问题。

杨立三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将以货币为单位计发工资的办法,改为了以实物为单位计算发放。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因通货膨胀给工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

杨立三等后勤部人员将"实物"定为了小米,把各种费用都用小米的数量来换算。拿工人的每月1.5元的津贴费为例,改发为小米12两(以前的一斤是16两)。

在动乱的年代,人民最渴望的无非是国家的安泰、百姓的衣食无忧,而民又以食为天。

为此,杨立三将食和衣组合在一起,造了"餏"字(简体:饻),作为一种计算单位。

经过核算,一饻可以换的实物是2斤中等小米、2斤中等小麦、食油5钱、盐5钱、中等土白布1方尺,或中等家用煤1.5斤。

因为是实物计算的方式,按"饻"计发的工资会有些微偏差,会锁定在每月15日中午时市场价格,去计算出一饻的值,然后依照个人工资,折合成货币发放。

当时,军工厂的工程师工资很高,一个月在190饻-320饻间,而普通工人是46-130饻。因为以这种计算方式,军工厂工人们不用担心物价飞涨而带来的恐慌,他们可以安心做事,保证生产任务。

后来,这种以饻发军工厂工人工资的做法,也被运用到了军费的计算方法上。

到1943年,物价已经上涨了3倍,而军工厂几乎不受通胀的影响,不得不说,杨立三是八路军后勤的保障,也不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后勤之父"。

这种以"饻"为计算单位的"实物分"制,到1950年物价稳定后才取消,而"饻"字,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它背后的故事值得人们牢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皖南事变   冀中   华北   灾荒   造字   日军   小米   国民党   中国   物价   工人   工资   后勤部   单位   抗日根据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