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好的”——永远的“原生家庭之痛”

“不是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好的”——永远的“原生家庭之痛”


欲说还休——永远的“原生家庭之痛”


原创 | 雪青

某一天,我的一位来访者坐下后,先打开她的手机,让我看了几张她手机上的截屏图片,是她从微博上截下来的,大概的意思有:

不是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好的。有的父母发现孩子在大城市前途光明时,会千方百计施压让孩子回到小地方;有的父母故意给女儿介绍劣质男人,收入低没前途甚至有恶习;有的父母发现孩子夫妻恩爱,会去制造冲突挑拨离间,不把夫妻作散不罢休。”

“平常的朋友同事几乎不会专门来害你。能一门心思来害你的,除了专业罪犯,就是你的父母和比较近的亲戚。”

我妈是靠常年攻击我辱骂我吸食我才活下来的。别人都说我妈一个人把我带大不容易。时至今日我才明白她为什么不再婚,因为离开我,她就没有发泄的渠道了,我抑郁的快死的时候是她骂我骂的最厉害的时候,因为我几乎没有能量给她吸食了。”

..........

她还截了一些评论和跟帖,评论和跟帖里基本上都是对博文主人深切的共鸣,几乎到了同仇敌忾,义愤填膺的境地。

我不能确定这些评论和跟帖是不是她选择性地截出来的,或者也许是博主作了设置,她没有机会看到其它有差异的评论。

她说开始正式咨询前,她想和我讨论讨论这些观点,想了解了解我的看法。

“不是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好的”——永远的“原生家庭之痛”

我在内心叹息一声,这些年在这个小小的房间里,这已不是第一个带着对咨询师的“考题”有备而来的来访者了。

她的手机里常年置顶着一些知名网红的心理学家个人公众号,她也同时关注着他们的微博以及他们在网络中所能搜寻到的一切动态。

她几乎看了他们所有的文章,还在手机的“笔记本”里摘录了很多。从她非常流利的叙述中我就能知道,她看了不止数遍,几乎是耳熟能详到可以全文背诵了。

在她说话的间隙,我小心地插话:“听你讲了这么多,我感觉这些文章引起了你很多的共鸣,也能体会到你这些年很努力地在自救,你很勤奋,很好学,你自学了很多的心理学知识,看了大量的心理学文章,我特别想知道,这些年你学习的这些心理学知识带给了你哪些滋养?它们有帮到你吗?愿意不愿意和我分享一点呢?”

她反问我:“如果它们帮到我了,我还会来找你吗?

我再问她:“那你让我看你手机上截屏的文字时,内心对我的观点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她诚实地回答:“老实说,我担心你不认可这些观点,又担心你的观点和它们完全一样。因为如果你完全同意他们,就和我一样了,可是很明显,道理我都明白了,但还是非常痛苦,你又能帮到我什么呢?可是,如果你不同意这些道理,那我们就完全不是一个世界里的人,那你又怎么能理解到我的痛苦呢?”

我也老老实实地回应:“你刚才给我看的这些截图,让我联想到这些年网络上很流行的一句话,叫‘父母皆祸害’,这里面有非常浓烈的火药味,不管对父母还是对子女都有很大的杀伤力。

说实在话,按照我个人的价值观,我不能完全认同。不过,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又知道,一个单个的个体如果这样认为,一定有她的道理,如果她愿意来和我讨论,我愿意认真去了解她的道理。”

与她初次相见,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场,也不是我在教科书里能提前找到如何应对的标准答案的。

也许,因为我还算诚实没怎么伪装;也许因为她意识到靠自学“心理学”难以自救,也可能她是实在撑不住了。

总之,我们的咨访关系算是确定下来了,她很认真地和我签了咨询协议,约定了下次相见的日期。

“不是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好的”——永远的“原生家庭之痛”

在她的手机上从左向右划拉那几张截屏图片时,在我的内心引起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般的触动。

她的到来让我联想到近几年的在咨询室内外不断涌现的这股非常明显的“原生家庭”思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生家庭”似乎成了一个非常负面的甚至是犯了众怒必须要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

包括咨询师之间互相交流时,不暴露点自己的“原生家庭之痛”,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不断做个人成长。

原生家庭”四个字又似乎成了一个百变金刚,可以包罗万象: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士在人际关系中缺乏自信,是因为他从小被爸爸打压;一个成年女子在婚姻中没有办法信任丈夫,也是缘于小时候不断变换抚养人;刚入职场的年轻人非常封闭自卑,仍是由于他有一对严苛暴虐的父母.......

一时间,每个已经社会化很久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困苦,都和原生家庭的伤害成了完全线性的因果关系。

这些林林种种板上钉钉般的结论,如果是在咨询室里由咨询师陪伴着有觉知地感悟出来的也罢,并且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的确还是一段必然的历程。

可是,让人略有遗憾亦或无奈的是,很多人是靠阅读一些网红文章自己套公式套出来的,或者是在一些很热烈的团体活动中由导师学员互相渲染出来的,而有些一次性的甚至完全是应景式的团体活动却是“只管杀不管埋”的。

这句话是一个在业界颇德高望重的督导师在一次团体督导中说出的振聋发聩之声,在场的听众不约而同心下怆然,当时我也在场。

“不是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好的”——永远的“原生家庭之痛”

回忆着那个手机屏幕上的文字,我自己漫无边际地想:在曾经有着非常多束缚的时代,一个成长经历伤痕累累的人只能忍气吞声唯唯诺诺愁云惨淡自我认命地走过一生,细细想来,的确是挺让人感觉悲凉的。

而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有很多的人突然觉醒,意识到原来我的创伤是“冤有头债有主”的,那些打着爱我旗号伤害了我的养育者们原来是可以“被讨伐”的

这,应该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吧?

只是,在咨询室里随之而来呈现出来的一个更严肃的命题是:这些原因被追溯出来以后怎么办?当事人怀着对养育者强烈的愤怒怨恨又该如何往前走呢?

这才是一个更大的不能逃离的重要课题。

我自己的工作感悟是,很多时候,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在艰难地共同做着一个建构——解构——再建构的多元方程题。

所幸,只要不放弃,很多的方程式还是有解的。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冤有头   债有主   父母   孩子   家庭   来访者   跟帖   共鸣   心理学   诚实   内心   道理   观点   文章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