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拿你心理学那套来唬人”| 咨询师家里的心理学故事(二)

“少拿你心理学那套来唬人”| 咨询师家里的心理学故事(二)


让心理学理念润物细无声地流淌于生活中

一个心理咨询师家庭中的心理学故事



前情提要:
“少拿你心理学那套来唬人”| 咨询师家里的心理学故事(一)

原创 | 雪青

有一天周日的午后,儿子在事情未尘埃落定前在家里是心神不宁的,被同样落榜一个同学叫出去,据说是商量出路去了。

就我们夫妻在家,气氛是比较温和一些的。

我央告在看书的他:“你做我一次小白鼠吧,我晚上要去主持心理学沙龙,带领大家体验意象,有一段时间没做了,让我在你身上演练一下吧,复习复习。”

先生很痛快地放下书:“行。”

————

现在回头想想,当时的他大有“舍我其谁”、“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气概。

再想想那时与我一同奔波在前景非常渺茫的心理学学习路上的伙伴们,其中不乏有些人有一个很难跨越的苦恼是:另一半不支持。

有的不仅不支持,还不断由此引发家庭矛盾。

而我却丝毫没有这方面的负担。

倒不是他对心理学情有独钟或者有多认可,实事证明我的好多书他是看不进去的。

“少拿你心理学那套来唬人”| 咨询师家里的心理学故事(二)

他全力支持我去学习的唯一理由是:“既然是你喜欢的,那就去做吧。

所以,他哪怕当时心烦意乱,也欣然“舍身”让我练刀。

于是,我开始认真地给他做放松。作为妻子,我能体会到他一段时间来因为儿子的前途、加上他工作的事情,以及家中各种琐碎而带来的心力憔悴,也是真的想让他在我的引导下放松休息一下的。

全身放松后,我引导他出房间,下楼,走到小区门口。

告诉他:“此刻你眼前会出现一条路,也许你曾经走过,也许从来没走过,你慢慢地去看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他的眼珠在微闭的眼皮下快速地转动,但良久,还是告诉我:“看不到路,浓雾弥漫。”

我在内心叹息一下:“这多像此刻他面对儿子未来前程的心情啊。”

因为让儿子“十年寒窗”后去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三本院校,他不甘心,可是让儿子去复读,他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又没有信心,担心复习一年还是无果。

我再慢慢引导:“没关系,你稍等一会,浓雾也许会慢慢散去的。”

稍倾,蒸腾的雾气还是越来越浓,什么都看不到。

“少拿你心理学那套来唬人”| 咨询师家里的心理学故事(二)

好吧,得给一点力量。

我暗示他:“这一会,太阳慢慢出来了,阳光越来越强烈,浓雾正在逐渐升腾散去,路慢慢呈现出来,会越来越清晰。”

他看到了路,是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一如他此刻的心境。

再引导他,顺着这条路往前走,看看路的前方有什么?

但是,他告诉我,路的前方是悬崖边,无路可走了。

我在内心再度感慨:“真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在子女的事上总是愿意肝脑涂地,却每每过犹不及反使自己先乱了方寸。”

我继续耐心地引导:“你观察一下,看附近有没有桥梁?”

回答:“没有。”

“那你可以看到悬崖对面吗?”我在找寻他内心的资源。

“可以,好像是一片空地。”

“好的,现在你回头看一下,在你身边不远处停着一架直升飞机,它的性能很安全,你可以过去看看,它是你能熟练驾驭了的。”

此时,我还想,如果他告诉我他开不了,我会再给他引导出一个专业的驾驶员来帮助他。

但很可贵的是,他说他可以,而且很有兴趣尝试驾驶一下

“好的,非常好,你现在安全地坐在了驾驶员的位置上,你很娴熟地启动了直升机,飞机安全地起飞了,飞到半空中,俯瞰下去,体会一下此刻你的心情。”

他眉头舒展开:“觉得神清气爽,心胸开阔,像那一年咱俩上到峨眉山顶的感觉。”

“少拿你心理学那套来唬人”| 咨询师家里的心理学故事(二)

我在他身边悄悄微笑:“嗯,我也记得咱们那次上到峨眉山顶的感觉,那个时候长风还没上小学呢,云帆还没有出生。”

他的飞机安全地降落在了悬崖对面,他看到的是一片开阔但空旷的土地。

我陪着他一点点去深入,阳光雨露下,他看到草木发芽了,在一点点长大,越来越茂盛,终于眼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大草原了。

他自己兴奋地描述着:草原中鲜花烂漫,蝴蝶轻舞,天高云淡,阳光明媚,远处还有悠闲吃草的牛羊,草原边上是一条宽宽的河流,水质清澈,碧波荡漾,游鱼彩石清晰可见。

我一样跟着他的描述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

“乘胜追击”,我顺势而为,让他躺在了柔软的草地上,尽情地享受阳光的普照,让心身皆放松,然后再暗示他正不断地吸收着大自然的能力,宇宙的精华,他体会到内心越来越有力量,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他全然放松的氛围下,还引导他聆听了河边一棵大树和一棵小树的对话,大树虽然用心护佑着小树,但更愿意让小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伸展枝叶。

当然这些对话全是我的画外音。

充足休息后,再往回引导时,神奇的现象发生了,他说看到了一座美丽牢固的桥梁,希望从桥上走过,感受一下桥上的风景,去看看桥梁下的山川峡谷……

半躺在沙发上的他被我叫醒后,眼神清亮,心情舒畅。

分享奇妙感受时不忘很负责任地给我反馈,在那一个阶段,我语速有点快,在那一个阶段,我没有紧贴到他的感觉。

我当然是洗耳恭听了。

接下来的一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少拿你心理学那套来唬人”| 咨询师家里的心理学故事(二)

三个人再坐到一起商量儿子是上三本院校还是重回高中去复读时,是理智的,冷静的

最后,综合各种因素,同意儿子去复读。

因为父母静下心来聆听孩子的心声时,分明感觉到,经历这样的失利,孩子收获的是:开始用心地思考自己的未来,开始认真地对自己的学业负责任,这未尝不是一种成长

记得我当时对儿子说:“如果咱们家不在意你晚一年大学毕业,晚一年就业,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在意你是十八岁上大学,还是十九岁上大学。”

家人“众望所归”,长子像是一晚上长大般,他上“高四”的那一年是父母最省心的一年。

成绩再次揭晓时,他以远远超过录取线的分数如愿迈进了高等学府,重要的是学了自己心仪的专业。

而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和先生、儿子说起,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曾经“不怀好意”地利用先生对我的信任给他做了一次心理疏导。

将近十年过去了,而今长子虽然象万千游子一样情愿漂泊在一线城市,也不愿回家乡享受安逸生活。可是,让我颇感欣慰的是,他在充斥着这个时代特有的各种“996”、“内卷化”的硝烟中,承载的更多的也只是“996”体制所带来的时间上的压力,而鲜有工作技能上的重负。

这也许恰好得益于他复读的那一年所认真思考的:“我是谁?我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于是,儿子有幸做了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工作,并让自己得以在密密麻麻的竞争中挤得一席之地。

当我能经常听到他在工作中收获的喜悦时,可以很大强度地冲淡“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


——未完待续,静待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峨眉   心理学   浓雾   长子   小树   理学   驾驶员   桥梁   内心   家里   儿子   感觉   未来   孩子   阳光   心情   故事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