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自恋:渴望承认 」第一章 女性自恋 2

渴望承认

“小镜子,墙上的小镜子,全国要数谁最最美丽?”这句话取自童话《白雪公主》,它向妇女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只要其他人与她一样美丽或比她更美丽,她就会感到不安,更确切地讲她会丧失信心。“王后,全国要数你最最美丽”,这样的回答使她感到欣慰,使她的内心重新达到平衡。她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感到满意,因为她高人一等。

这种“最美丽”和害怕另一个人更有吸引力,由此而认为自己不完美、难看、卑下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自恋冲突的中心。

自恋障碍从本质上看是对自我体验、自尊以及自爱的一种损害。一名女性自恋妇女的自尊是不稳定的、急剧波动的,有时候她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最美丽,有时候则把自己看得很渺小,甚至一钱不值。她的体验在自以为是和卑微低下之间左右摇摆。有时候她感到自己了不起,不可战胜,有时候又怀疑自己,贬低自己,感到自己很低微、很压抑。米勒深刻同情自恋障碍者的这种体验,她认为自以为是和抑郁是一块奖牌的两面。这种妇女既具有大量的幻想,又感到自己很低微,这两者都是有自尊障碍的表现,大量的幻想是为了掩盖卑微低下,同时也保护了与自我迷失相联系的深层的痛苦。

这就意味着一个自恋的妇女没有学会正确估计自身。一般来说,她都把自己看作卑微,懦弱,不完美,缺乏魅力,因为承认卑微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所以就用大量的幻想来掩盖这些不良的感受。为了使自己特别有魅力,她试图创造一些好的成绩,尤其是有适应能力的和值得人爱的表现,以向自己和别人显示自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一点都不低微。

她们经常有赞美的要求和感觉,否则就不能活下去。而自以为是就是这其中的一种表现。但她们要求得到的“了不起的人格”的赞美不是指她们人如何如何,而是针对她们的美貌、成就、智慧和各种能力。她们认为自己只有具备了这些特征才是最好的,就像王后所希望的那样。如果威胁不给她们这种赞美以及她们失去了那些值得赞美的能力和特征,或者事实上正是如此,就可能使她们的自尊崩溃,随之出现抑郁反应。所以,女性自恋妇女常常试图让自己外表很漂亮,身材很苗条,始终是最美丽、“最棒的”,换句话说,她们希望永远保持年轻、漂亮,有成就。这些东西谁不梦想拥有?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自恋者为了使自己有一个好的感觉而希望这些目标都能达到,也就是说她的生活基础就是美丽、成功和值得人们赞美。假如外界不提供诸如赞美、承认和表扬等“自恋形式”,例如患病,衰老或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孩子搬出去住)与男友分手或与丈夫离婚,失业,受批评或遭人拒绝,都会使她们产生严重的抑郁。

以上所有这些情况有一个共同点,即被承认的,讨人喜欢的特征或人已经消失了。它们都不是某种会引起承认的,讨人喜欢的特征或讨人喜欢的人。只要一个开始衰老的妇女看上去比她实际年龄年轻些,并得到人们的赞美,她就以此来“掩盖”她那些糟糕的自我形象:尽管她年龄已不小了,而且状况也很差,但至少看上去还很年轻,这也得到别人的赞美,由此她感到自己还比较有魅力。当孩子搬出去住时也会产生抑郁反应,因为这会引起年龄和与年龄有关的新的地位的反差。如果孩子搬出去住了,也就意味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老人在我们这个注重年轻、漂亮和状态良好的社会中肯定有一种失落感,因为不管是男人还是妇女,年老就不值钱。如果说自尊主要有赖于外部特征和自己的成就,那么随着年老而出现自卑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会造成抑郁的不仅是那些严重的失落感,轻度的失落感也同样会导致产生抑郁。如果其他人拒绝一起参与一种活动,被拒绝者就会感觉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引起她的反感。事实上许多妇女认为,她们的愿望被拒绝也意味着对她们本人的拒绝。

另一个例子是自恋妇女对自身的高成就要求。如果她仍在工作,“只”取得好成绩,而不是辉煌成就,就会使她们有事情没做好的刺痛感,因为她们害怕如果有一次做得不出色自己就不再有价值了,不再被人爱和受重视了。

她们相信如果自己与众不同或别人需要她们,她们才可爱和受人重视。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妇女某一天早晨站在秤上发现自己又重了1公斤或几十克时就突然惊慌失措。根据她们的自我概念,只有苗条才可爱。所以,体重的增加就会深深地动摇她们的自我价值,体重增加就意味着胖了,这同时又意味着不再有魅力了。人们很想拥有的“一切都没有了”,于是她们就会否定自己,觉得自己讨厌,难看。

如果哪天早上我站在秤上看到自己的体重又增加了,这一整天都毁了。我马上就会考虑如何才能把体重降下来。整个一天中没有什么东西能使我快乐,我完全丧失了信心,这时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否定自己,把自己藏起来。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外表具有多么大的引发赞美的作用。这里不仅人们希望自己看上去漂亮,并得到别人的夸耀,而且就她而言对应该有多少体重有一个绝对的思想和感受:最讨人喜欢的体重不能超过55公斤。如果超过那就见不得人了,也就是说如果56公斤最好不要去抛头露面。这时除了自卑感之外就再没有别的了。

有自恋障碍的人把赞美和爱不恰当地联系在一起,似乎这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她们把赞美和爱错误地相提并论,也就是说没有赞美她们就觉得没有被爱。她们会千方百计地追求承认和认同,只有这样她们才感到被接受、被确认和被人喜欢。然而赞美的渴望不会必然给她带来满足,因为赞美和爱不会总是一致的。赞美只能针对某个特征,而爱则相反,虽然程度有强弱之分,但会涉及整个人。所以,赞美真正意义上是一种满足的替代物,而不是对尊重、接纳和爱的能够实现的愿望。

成就和被承认也被自恋者当作对她们“旧创伤”或“自恋伤口”的补偿,用于弥补被削弱的自我价值。这可能会获得暂时的效果,但不会使她们得到一种长期持续的满足,因为真正的缺陷一直存在着。我不想说追求成就和被承认只是人们自恋障碍导致的结果。这样说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两者都使生活充实。问题更多地在于成就和被承认的功能。它们可以弥补心理上的不足,但却只起部分作用。有一种对被接纳和被爱的深层渴望,即使再多的成就也满足不了它。这时它就无法起弥补的作用。这种心理上的不足被米勒称为自我丧失。自恋人格很不走运,它不可能真正接近自己和寻找到自己。

只要涉及到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我们就会讨论自恋的话题。一种有益的自恋具有适度的自尊,它得到了现实的检验。这种人知道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相反,不稳定的自我价值会使非常轻的病症发展到崩溃,随之而来的就是自恋障碍。她们的自尊心不是从内部来调节,而是取决于外部世界,也就是其他人的看法和客观的结果。

虽然悲伤,但她仍发脾气

卡琳等他的电话等了很长时间,他曾答应会打电话来,但却一直没打来。她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话机,但它却一直不响。她开始担心了:不会发生什么事情吧?事故总是突然发生的。是的,他开车开得很快。她开始不安了,因为她经常会徒劳地产生这种念头,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发生过什么意外。但他为什么不打电话来?这个可恶的家伙!可能会出什么事吧?也许他很忙,顾不上打电话?但他答应我的他不要……不要与其他女人……?不,他不会的……但是……?她的疑虑逐渐增加。他也许会这样?不,胡说八道。然后,怀疑、害怕、担心和愤怒的情绪越来越严重。这个不要脸的家伙;他应该打电话来却不打;不可靠;他不关心我;只想着自己;我在他心中一钱不值!

他终于打电话来了,当然已经晚了。她一方面很高兴终于听到他的声音,另一方面也很伤心,因为她要等那么长的时间。如果不让她把对他的失望说出来,她就会责备他,最后爆发争吵。他感到她神经质,误解了他。他认为她是一个“歇斯底里的蠢娘们”,老是制造事端,老是认为他是世界上最不可靠的男人。最后两个人都很气恼。

事实上她只是伤心,因为他没有遵守约定打电话。然而表面上的情绪却是生气和拒绝。如果他也发脾气,最后两人只能分手,因为他们都感情用事。没有人能给对方以支持,却都只关心如何支持自己,惩罚别人。自恋的人对受委屈和被抛弃特别神经过敏,对此的反应是光火、愤怒和想报复,而不是真正的悲伤。这种所谓的自恋愤怒在程度上都大大超出了其理由,并常常伴随着报复感。它具有怀恨的特征,要惩罚或伤害那个人。因为他被当作敌人,当作迫害者,就像上面这个例子中的那个男朋友。自恋的愤怒更多地表现为报复,而不是成年人所应采取的成熟方式,如坦诚的意见交换。如果情况与她们的要求和期望不相符时,自恋者马上就会觉得被别人侮辱了。卡琳感到被她男朋友轻视了,伤害了:“他怎么能够让我如此等待?”她肯定会跟他谈论这件事情,也许在别的一件事上借题发挥,也可能在第二天或几个小时之后就跟他说。她不能接受的事实并不是没给她打电话。对她来说,真正引起不愉快的是他“竟敢”不向她报到,这对她是一种伤害,一种“对君王的亵渎”。

使她感到失望的是一种极大的愤怒和那个对这出悲剧负有责任的男士对她的轻视。由于他的缘故使她很不高兴,因为她不能离开家,要在家里等着他的电话;所以整个晚上都泡汤了,她的情绪跌至零点。他对造成这种不愉快负有责任。她反复地对此进行谴责。她还可能盘算着报复措施:“如果现在电话响了,我不去接听,让他去等着”,或者“他将看到我明天也与别人出去”。这样她也使他受到伤害,就像他伤害她那样。

然而,对失望和悲伤进行这样的处理是不切实际的。符合现实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对失望的感觉加以记录,承认,倾诉,同时维持与他人的关系。而有自恋人格者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她们在心里已经中断了这种关系,因为她们不能承受别人做出与她们期望相反的行为。她们感到非常伤心,企图以不再给予注意和爱来惩罚他们。在她们的眼中他们“活该如此”,尽管她们自己也要忍受中断这种关系而带来的痛苦,但这是为满足自己的自尊心而付出的代价。她们以这种报复想法和中断关系来回避悲伤的感觉。但别人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选择,不会老是关注她们的需要。她们宁愿高傲地结束这种关系,而不是检讨为什么与别人交往总是失败,为什么别人应该接受她们的个性和弱点。放弃与别人的交往也是由于她们太固执,因为她们拒绝坦诚地交换意见和解决冲突。

自恋的愤怒与对某人生气不同,因为它总是使结果不可收拾。那种要让某人难受或对他进行报复同与人争吵时所表现出来的愤怒完全不一样。卡琳生气是因为她不得不等待。这件事没有造成伤害,因为他最终还是出现了,所以结局不十分引人注目。他们的关系仍会保持,生气能使这种关系进一步深入和澄清。而自恋的愤怒完全不同,它会有害于这种关系。它的目的至少是要使别人也像她那样感到不好受。生气和愤怒能增进联系,而报复和伤害别人则相反会使自己寂寞。寂寞的感觉又反过来加深了自恋者内心深处的害怕,怕遭人拒绝和失去爱。由于经常有这样的行为,最后使她们有这样的经验:只要她们中断与别人的交往,她们就真的很孤独。于是,她们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通常所爆发的自恋的愤怒和自恋者对使她期望破灭的事情作出的反应的程度是非常激烈的。据我推测,许多人的这种对生活很不利的经验起自于童年期。好像别人的不同做法不仅仅是引发她生气,而且还是一种会危及到她生存的严重威胁。在愤怒时不仅仅要考虑如何维护自己的处境,甚至自己的生命。那些威胁生命的体验,比如身强力壮的兄弟姐妹或父母所造成的肉体上的威胁,身体或情感的滥用,窒息尝试,事故或有生命危险的疾病,都会留下一种不利的痕迹。与此同时,会产生孤立无援和无能为力的感觉。这种无依无靠会导致自我伪装。

自恋的愤怒还有另一个特征。它同时也可以被解释为“孤独的举动”,是“向身边人的疾呼”。如果向身边人提出要求经常遭到拒绝,在孩提时交往意向经常受到挫折(比如让婴儿长时间哭喊),鲍尔贝认为“这会产生一种具有不良作用的愤怒,这时会产生过分的行为,把两种信号集于一身:‘不要靠近我,我恨你靠近我,我需要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恋的愤怒是一种孤独的举动,它虽然表示孤独,但同时又拒绝别人。”联系卡琳的例子来看,她夸张的生气表现反映出她内心总要对事情进行各种假设和不愿独处的需要。如果让她不要伤心,把自己的害怕和对身边人的要求说出来,那么在这种谋求报复的自恋愤怒状态时,她会惩罚他人的不忠,并把他赶走。避免她认为无法忍受的痛苦就是胜利。代价是中断关系。另一方面,她对男朋友的粗暴反应又表明她非常需要他。与他的争吵,用鲍尔贝的比喻是孤独的举动,她以此来同时表达她要求交往的愿望和她的拒绝。贝奥蒙特认为,在强烈的失望和愤怒中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对他人的渴望和需求。

「女人自恋:渴望承认 」第一章 女性自恋 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讨人喜欢   卑微   抑郁   体重   障碍   愤怒   生气   失望   害怕   特征   妇女   成就   自我   感觉   关系   女性   女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