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胡作非为”

“胡作非为”是“胡坐非为”的误写。

“胡作”原写作“胡坐”,并不是指无规矩的乱来,而是指胡人的坐姿。“非为”也不是为非作歹之意,而是“不要做”的意思,《说文》:“非,违也。”在此引申为反对,是否定性前缀。胡坐非为的本意是说胡人坐姿不符合礼仪,劝导人们不要胡坐,即不要采取蹲踞、箕踞的坐姿。

胡人是从中原汉族的视角对北方及西方异族的泛称。在不同历史时期,胡人的含义不同。春秋战国时期,泛指北方游牧民族,如《战国策》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秦汉时期指匈奴,如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西晋时期,称匈奴、鲜卑、羯、氐、羌为胡人,史称“五胡乱华”。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促进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北方游牧民族用品及习俗渗入中原,人们将其语言、食品、用品等以“胡”相称,语言被称为“胡语”或“胡言”,如杜甫《咏怀古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汤显祖《榆林老将歌》“娶妻胡语能胡言,盗马与官多得钱”。其他如胡服、胡瓜、胡床、胡梯等。“胡”并无贬义,有些词汇延用至今,如胡萝卜、胡椒、胡豆、胡琴等。

箕踞、蹲踞及垂足坐,被称为“胡坐”。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打盘脚的坐法叫‘胡坐’,是外来的坐法”。其实,胡坐不仅指盘腿的坐法,也指箕踞、蹲踞或垂足坐。胡坐的提法,最早见于《后汉书》,“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

胡坐是相对于正坐而言。正坐也称跪坐,不但是汉族的传统坐姿,也是“礼”的要求。


被误解的“胡作非为”

伏生授经图


我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跪坐、蹲居与箕踞》中称:“跪坐是尚鬼的商朝统治阶级的起居法,并演习成了一种供奉祖先、祭祀神天,以及招待宾客的礼貌。周朝人商化后,加以光大,发扬成了‘礼’的系统,而奠定了三千年来中国‘礼’教文化的基础。”

隋唐以前,胡坐被视为无礼的坐姿,孔子、孟子尤其厌恶“胡坐”。

《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韩诗外传》:“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

孔子因为原壤胡坐(夷),便用拐杖敲击原壤的小腿并斥责其“老而不死”,孟子因为妻子胡坐(踞),便提出休妻,均表现出儒教对“胡坐”的鄙视。

胡坐对跪坐的颠覆,源自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直接造成了汉民族的文化灾难。晋皇室和北方士族“衣冠南渡”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三百余年的战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造成了民族间生活习俗的融合同化。


被误解的“胡作非为”

宫乐图


隋唐时期,垂足坐和高型家具占据了主导地位,胡坐开始盛行。自宋代起,代表礼仪文化的跪坐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胡坐非为”也失去了现实意义。

“胡作非为”被再次提起,源自清代白话小说,《镜花缘》:“或诬好吃懒做,或诬胡作非为。”《儿女英雄传》:“岂由他胡作非为。”自此,“胡坐”转为“胡作”,“胡作非为”成了无视法纪或舆论,毫无顾忌地做坏事的贬义词。


@老杨说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胡作非为   胡人   孟子   箕踞   汉族   孔子   中原   鲜卑   胡言   游牧民族   匈奴   隋唐   误解   坐姿   时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