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投河自尽”:自私的父爱,到底是如何击垮孩子的?

0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黑塞在小说《在轮下》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少年汉斯自幼就才华过人,被大家视为天才。他本来喜欢亲近大自然,但是因为“盛名在外”,为了不辜负师长的众望,就牺牲一切爱好努力学习。

成绩优异的他,考上了他人梦寐以求的神学院,仿佛一只脚踏入了上流社会的大门。机缘巧合下,汉斯结识了同样天赋过人的赫尔曼。但是后者却视功名为粪土,鄙视苦行僧一样学习的汉斯。

“其实你是不喜欢用功的,只不过是害怕老师和你父亲罢了。就算得了第一名或第二名,又能怎么样呢?虽然我是第二十名,但并不表示我就比你们笨。”

在赫尔曼的影响下,好似“学习机器”一般的汉斯,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迷茫中,他学习下滑,最终退学收场。从小就指望海斯通过学习,不严苛对待儿子的父亲几乎要崩溃,在学业和家人的双重打击下,汉斯选择了投河自尽。

一位天才少年,就此陨落在“车轮下”。

“天才少年投河自尽”:自私的父爱,到底是如何击垮孩子的?


也许看完这个故事,有的父母会反驳:

我也知道逼孩子学习不好,但是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如果只一味强调“快乐童年”,那么他们长大一样要被社会淘汰啊!

其实,在硬逼着孩子努力,和放纵孩子之间,总是会有第三条道路可选的。

这就是《正面管教:卡尔·威特的教育》的教养方式。


“天才少年投河自尽”:自私的父爱,到底是如何击垮孩子的?


02

卡尔•威特,本来是德国的一位乡村牧师。为了帮助智商较低的儿子小卡尔,能和正常孩子一样走入社会,他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教养孩子学习,最终让儿子成为了我们眼中的“天才”。

9岁的小卡尔,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五国语言,通晓动植物学、物理学,尤其擅长数学;在他还未满14岁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16岁的小卡尔又取得了法学博士学位;经过多年海外游离的经历,在23岁那一年,成为了学校的签约教授。和汉斯“天妒英才”的悲惨结局不同,他在83岁时才去世,并获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缅怀。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与老威特坚持的教育理念有关。

他认为,决定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并非是天赋,而是后期的早期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着更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许有人会不屑一顾,这想法现今谁不知道啊,还用提出来单独强调吗?

可是你别忘了,老威特他们所属的时代,是100多年前的的德国。当时的人们,还普遍认为学习是有害健康的,乡村也充满了酗酒和赌博的乱象,远非现在人人都重视教育的现代社会。

可以说,卡尔·威特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已经超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用着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儿童的教育问题。

因为他的杰出贡献,所以卡尔·威特被称为“儿童早期教育之父”,他的教育理论凝结成《正面管教:卡尔·威特的教育》穿越时空,仍熠熠生辉,让全球千万家庭受益。

截至目前,这本书已在全球销量累计超过2亿册,中国大陆销量突破500万册。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宋庆龄称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就这样评价: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出来以后,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烦恼。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


“天才少年投河自尽”:自私的父爱,到底是如何击垮孩子的?


03

卡尔·威特在教育小卡尔的过程中,一直遵循的目标,是引导及训练儿子在幼年这段可塑造及发展性极强的时期中的判断能力,即“引导孩子正确地思考问题”。

正是基于这一目标,老威特在培养孩子的启蒙过程中,并不是进行单纯地知识堆砌,而是从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引导。

在孩子还没有学会说话前,他就和儿子描述周围各个物品的名称,以及人体部位的名称。在介绍的过程中,寓教于乐是关键点,比如在小卡尔面前晃动“中指”、“小指”等,并且不断清晰明白地重复这个单词。

等孩子大一点了,父亲就带着儿子走出房间,去街道、公园里散步。面对两棵高矮不同的树,父亲会指着矮小的树,说“这棵树非常小!”然后指向另外一棵高树,“这是棵比较高的树”。

这种扩展儿童认知的方式,都是以玩耍的方式进行的,所以不会让孩子感到无趣。

“陪着孩子玩应该是一项轻松且让人愉悦的事情,它能够唤醒、引导以及激发孩子潜在的力量。我们应从最普遍、最易感受到的东西着手,因为对小孩子来说那些精美的事物没什么意义。”

等孩子长大一点,老威特就会带着小卡尔,踏上短途旅行。其他城市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动植物园、艺术展览馆等场所,都会让孩子增长见识,将书本中的知识真正融入血液。


“天才少年投河自尽”:自私的父爱,到底是如何击垮孩子的?


老威特和儿子交流的过程中,从来都是把对方当做平等的个体来对待的。他不会使用叠词等“宝宝语言”,也不会降低自己的语言水平来迁就对方。他认为,对本国语言的早期领会,会让儿子的智能水平日益进步,也使他拥有更好的学习外语能力。

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老威特也给自己定下了2个要求:

一是作为父母,自身一定要对要介绍的事物本身,有着恰当的认知。假如自己做不到,那就主动去学习。

二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认真对待他们的提问。“习惯了思索的孩子,每一刻都在学习。”


“天才少年投河自尽”:自私的父爱,到底是如何击垮孩子的?


写在最后:

卡尔·威特和《在轮下》汉斯父亲相比,对儿子的严苛要求丝毫不逊色。但为什么小卡尔可以一生幸福美满,而汉斯却选择亲手结束生命呢?真正的原因,还是和两位父亲对成功的定义不同所决定的。

汉斯的父亲为了让儿子成功通过考试,禁止他参与一切娱乐活动,更不要提自由时间了。小汉斯为了提高成绩,每天到不同的老师家中补课。因为父亲希望借由儿子的成功,“向着自己所遥不可及的尊贵领域衍生而去。”

所以汉斯的自我价值,是完全附加在自己的“学习好”上的。一旦他退学回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都完全崩盘,只能选择自我终结。

同为父亲的卡尔·威特则不同,他希望将儿子变成“一个健康、壮实、开心的年轻人”,而并非是一个孱弱多病的学习机器。因为小卡尔的内心充满阳光与温暖,认同自己的存在意义,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垮。

著名诗人纪伯伦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

“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

孩子是借由我们诞生人间的生命,但是他们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自己和未来。父母只能做的,也只是各展所长,引导他们发现内心更多的力量罢了。


“天才少年投河自尽”:自私的父爱,到底是如何击垮孩子的?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卡尔   孩子   严苛   德国   父爱   销量   教养   自私   儿子   父亲   意义   父母   天才少年   语言   生命   儿童   方式   幸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