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逆向设计、大概念、核心任务等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逆向设计、大概念、核心任务等



读后感1——浏览前言和目录

拿到这本书仔细看了序言、前言和绪论,然后把这本书的目录浏览了一遍,只此一项工作收获感悟就很多。
其中国内专家提到了核心素养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相结合的思路。
这里我记录一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些内容,供大家在读该书的时候能够结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思考,在领会本书内容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因地制宜的变通。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掀起了一股“核心素养”潮。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逆向设计、大概念、核心任务等

罗列一下本书的章节题目:第1章逆向设计,第2章理解“理解”,第3章明确目标,第4章理解的6个侧面,第5章基本问题:通往理解大门,第六章架构理解……其中第1章逆向设计和第3章明确目标,让人想起了史蒂芬柯维提出的以终为始的习惯,四书中《大学》有几句体现东方智慧的语言也有这样的思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以终为始,有目标导向,教学中就不容易跑偏。
后面几章就是跟“理解”这个词硬磕,一个关于理解的理解,能写出这么多内容来,也真是令人好奇。于是直接跳到了第四章略读了理解的6个侧面:能解释、能阐明、能应用、能洞察、能神入、能自知,这六个侧面都表现了学生学习后迁移应用的能力。看完后真的是拍案叫绝,后面还是要细读精读,在今后的教学和评估工作中,促进学生真正的理解:6个侧面的全面发展的理解。



读后感2——第一章 逆向设计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逆向设计、大概念、核心任务等

教学近二十年,对教材内容已经滚瓜烂熟,虽然每年都想着怎样让课堂变得更有意思,怎样让教学更加有成效,但是整体而言,改变不过,变化不大。看完这一章,的确引起了思考,拿教学和吃饭类比,我们每天给学生们准备好配餐,告诉他们吃完了就会收获很多能量,补充很多营养,但是为什么要这样配餐,学生吃完后一定会补充很多营养吗?这些问题想得很少,导致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从课堂教学中收获真正的理解。

看完这一章内容后,对逆向设计有了一定的认识,逆向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非常类似于目标倒推法。摘录内容如下: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阶段1中,我们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已发布的内容标准(国

州、地区),检验课程预期结果。通常要传授的内容比我们在有限时间里能够传授的内容要多得多,所以我们必须作出选择。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需要说明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要讲的内容或是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这种方法鼓励教师和课程设计者在设计特定的单元和课程前,先要"像评估员一样思考"思考如何确定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理解。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逆向设计的第三阶段,我们必须思考几个关键问题:如果学生要有效地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


根据这个流程,我试着在“超声与次声”这节课做了尝试,用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能够流畅回答这些问题,就可以认为理解了本节课主要内容。

1. 什么是超声?什么是次声?

2. 为什么规定这样的声音是超声或者次声?(人耳的听觉范围是多少)

3. 哪些动物能发出或听到超声?人们模仿这些动物发明了什么?

4. 你还知道哪些超声波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5. 次声波怎样产生的?有何危害?

6. 次声波有何应用?

7. 哪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为什么它们需要听到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

8. 看课本图,找出动物发声范围和听觉范围的规律?并解释为什么?


通过这八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很容易暴露出哪些地方不理解或者理解不透,从而给我的深入讲解指明了方向,讲解完毕,学生们对开始不理解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老师也轻松,不像原来那样讲个不停,眉毛胡子一把抓,大家都很累,效果还不好。

今后还是要多尝试,多学习,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读后感3——第二章 理解“理解”


在了解完第一章中所讲的逆向设计之后,第二章着重讲解“理解”。

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我们首先要理解我们文中提到的“理解”。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总会有这样一些名词,例如“充分掌握”、“彻底了解”等等,但看完这一章之后不禁引起我的反思,我们平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达到的理解是我们书上提到的理解吗?

带着这份好奇我继续往深处探索,文章中通过列出两个类比:瓷砖和“事实”故事,让我逐渐有点了解了“理解”,可能瓷砖在铺设的时候也不知道整体有什么花纹出现,铺瓷砖的人也不是真正理解瓷砖的图案,只有俯瞰全局并加入自己的思辨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

理解和知道不一样,知道也许只是让学生认识了事物的一个表面性,而理解却可以使学生能够发掘其背后的含义并谨慎地加以运用。也就是说理解意味着不仅能以正确的方式完成任务,还能解释为什么特定技巧、方法或知识主体在特定情境下是合适的或不合适的。

用我们教育学当中的比较熟知的用语来解释,其实理解就是关于知识迁移的。

如果达到了真正的理解,那就能够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令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理解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让学生获得对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能力。迁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因为我们教师能够教给学生的非常有限,所以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将内在的有限知识迁移到许多其他环境、情况和问题中去。这样学生就能够自主地学习更多的知识。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当我越来越清晰理解了“理解”之后,我又在想那我们怎么把握学生是否理解了呢?我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对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些误解,我们很难把握学生怎样才是真正地达到了“理解”。所以我们需要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理解的证据需要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测试。我们要看到学生“提取”理解,并将其在情景化问题中加以运用的证据。这样就需要我们老师多动脑子去出有效的测试题,真正的能检测出学生的理解水平。

我看到有本书上说,美国哈佛等名牌大学的学生现场采访时,很多人分不清月相和月食,这说明他们上中学的时候对这个内容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像这些高材生都会有这种理解的问题,说明我们的教育还是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的。一起努力吧!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逆向设计、大概念、核心任务等

月相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逆向设计、大概念、核心任务等

月食

月全食能持续一两个小时,一般月偏食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但是月相变化周期要经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读后感4——第二章 理解“理解”2

什么是真正的理解?有些教师希望学生“真正理解”,有些教师希望学生“内化知识”,还有一些教师希望学生“掌握核心和本质”,这是不同教师对理解的认识不同造成的。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理解呢?

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对理解作了清晰的总结。他认为“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意义的结果”:掌握一个事物、事件或场景的意义,就是要观察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观察它的运作方式和功能、产生的接过和原因以及如何应用。方法-结果的关系是所有理解的核心。

这里书上用了一个黑色和白色瓷砖铺地板的类比,每块瓷砖都有一些特征,每块瓷砖都是一个事实,理解就是从许多瓷砖中可以看出来的图案,会有很多种图案,每种图案包含了或多或少的瓷砖。突然我们发现一些小的图案可以组成更大的团,这一发现在开始的时候不明显。而且,每个人看到的图案可能不一样,可能会引起争论。

铺设瓷砖的人只不过将黑白瓷砖相间隔进行铺设,他不需要在大脑中有任何图案的概念:我们可能是看到图案的第一个人。

理解就是利用已有内容生成或揭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利用我们的记忆中的已有知识去发掘事实和方法背后的含义并加以运用。

就像我们看很多文章,可能作者的本义不是这样,但是我们记忆中的知识和我们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一篇文章还有这样的内涵或隐含意思。

理解是可迁移的,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强,意味着他的迁移能力强,所谓的举一反三就是如此,这说明这样的学生大脑里有更多的联系,因为我们发现新知识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与大脑中的旧知识相连接的。

知识和技能是理解的必要元素,但是理解还需要更多的条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灵活的处事能力,有自我评估、解释和批判的能力。

这些能力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读后感5——第三章 明确目标1

为什么要明确目标?

开头《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一段文字非常精彩,摘录一下:

爱丽丝问:“能否请你告诉我,我应该走这里的哪条路?”

猫回答:“这要看你想去哪儿。”

爱丽丝说:“我去哪儿都无所谓。”

猫回答:“那么,走哪条路都是一样的。”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逆向设计、大概念、核心任务等

如果没有目标,我们的学习和教学就会失去方向,老师们按照自己固有的经验来教,同学们按照自己过往的学习经验来学,这样很难达到真正的理解知识。

这样就会有很多误区出现:无目的灌输,以及无目的学习,即使是那种看上去很热闹的活动课,也仅仅是让学生提起一点兴趣,但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就不得而知了。

因为去河北学习,本章读得不多,跑一下题。

明确目标,以终为始,也是一种人生哲学,我们看到的很多厉害人物都是奉行这种哲学的,比如王健林的“先定一个小目标,赚它一个亿”。

为什么要制定目标?

1.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不会纠结于眼前的困难和挫折

很多学生每天因为一些小的困难而耽误学习,影响情绪,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造成的。

当我们制定了目标,知道自己将要去往哪里,眼前的困难自然就不见了。

一个人只有明确了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才不会陷入眼前的困难之中,才有成功的可能;

而没有目标,就只会在人生的路上被困难拦住,从而迷失自己,最终走向失败。

学生的学习同样如此。

2.有目标的人情绪更稳定,不会因小事焦虑烦恼

现在的学生往往因为一些小事情绪烦躁,心态不稳,导致很多心理问题,网上有那么多的学生跳楼等新闻,真的很令人心痛,原因肯定有很多,但是我觉得,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才是主要原因。

学习中制定目标的几个原则:

1.从现实入手,放弃追求完美化。

首先要明确现在所处的位置和各科目成绩,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刚开始制定目标,可以降低要求,不要一上来就追求完美。

因为太过追求完美,一旦没有实现目标,很容易打击积极性,今后也更容易放弃。

所以刚开始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小步慢走,定一个挑一挑能够得着的目标,这样才能尝到甜头,实现学习进步的正向循环。

2.分清学习主要部分,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的主要部分上。

比如说只是突破某一门学科,定一个这样的目标:数学成绩要从100分提高到115分,其他科目可以暂时保持原来的成绩。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这门学科上,当下次考试达到了这个目标,就可以把这种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学科,从而实现各科成绩的全面提升。

3.限定完成目标的时间,制定完成的标准。

目标确立之后,我们就应该紧盯着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到目标的完成中,只有这样,目标才会离自己越来越近,直至实现自己的目标。

学习目标的制定相对简单很多,比如说我在期中考试结束后制定期末考试的目标,这样目标完成时间就是二者之间的时间。完成目标的标准也相对简单,就是看我们的考试成绩是否达到目标成绩。

应该说,只要不是制定的目标太高,在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后,还是很容易实现的。


读后感6——什么是大概念和核心任务


阶段1中,还要求教师明确“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不一定是典型的目标,而是为了强调大概念,大概念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学生将围绕它们开展学习,将离散的主题和技能练习起来。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逆向设计、大概念、核心任务等


当我们用逆向设计规划一个学习单元,我们不一定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这一单元的内容。关注大概念和核心任务则可以让我们的设计和教学更加完善和有效。

大概念,并不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内容的、庞大的相对模糊的基本术语,也不是一个“基础”概念,而是与内容相关的各种条理清晰的关系的“核心”,是使事实更容易理解和有用的一个概念锚点。大概念是一种概念性的工具,用于训练和强化思维,连接不同的知识片段,使学生具备应用和迁移的能力。

教学实践中,大概念通常表现为一个有用的概念、主题、结论或观点、理论、基本假设、反复出现的问题、理解或原则。我们可以用一个表示核心概念的词语、一个基本问题或一个正式理论表达大概念。

怎样确定大概念?首先是根据内容的优先次序排序。

一般来说,我们要面对的知识内容往往比能合理处理的内容要多得多,因此,确定目标后,我们可以应用下图三个嵌套椭圆理解围绕大概念确定教学优先次序的框架。

三椭圆图中,最大圆以外无限的空白区域表示所有可能的内容,我们不可能全部涉及到,也不可能平均用力。因此,要先在最大椭圆范围内选择确定学生应该熟悉的知识;中间椭圆通过确定重要的知识、技能和概念突出我们选择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本单元和其它相关主题单元学习中,具有关联和传递作用;最内层椭圆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后选择的指向单元或课程的大概念,并明确处于学科中心的迁移任务。

当我们熟练应用这个三椭圆工具时,不仅能确定单元或课程内容的优先次序,也会避免像以往一样把目标放在不应该过多关注的内容上。我们能更清楚地界定单元或课程的大概念是什么?重点内容是什么?如何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优先次序?

另外,我们也可以运用一下策略确定大概念:第一,深度研究课程标准。有些课标表述中直接呈现或暗示了大概念。第二,在各种指导性标准或文件中,圈出反复出现的名词确定大概念,圈出反复出现的动词确定核心任务,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

第三,对标准中的涉及的主题或内容提出一些问题:什么是**技能或过程暗示的“大概念”?为什么要研究**主题?研究这个主题的什么?如何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

第四,从相关且有提示性的一对词组中产生大概念。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让学生对两个事物进行探究式辨析或反思。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大概念是什么,还要让他们发现作为终身学习者,要始终对大概念的意义和价值永远保持探究的精神。

读后感7——理解的六个侧面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逆向设计、大概念、核心任务等


李商隐的《无题》中有这样一句话: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如果我们讲的东西能跟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但这又是最难做到的,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是不同的,每个人认识世界的角度和经验也是不同的,所以几乎没有两个人能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

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格外重视要抓住那些没有说出却真实存在的东西,而且要做到深入了解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我们需要他们掌握的内容。

除了人和人之间需要理解,其实人对知识和事物也需要理解,要想理解透彻,书上说理解任何事物,都需要理解的六个侧面,它们分别是:

1.能解释:通过归纳或推理,系统合理地解释现象、事实和数据,洞察事物间的联系并提供例证。

2.能阐明:叙述有深度的故事;提供合适的转化;从历史角度或个人角度看观点和事件的含义;通过图片、趣闻、类比和模型等方式达到理解的目的。

3.能应用:在各种不同的真实情境中有效地使用和调整我们学到的知识。

4、能洞察:批判性地看待、聆听观点;观其大局。

5.能神入:能从他人认为古怪的、奇特的或难以置信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在先前前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敏锐的感知。

6.能自知:显示出元认知意识;察觉诸如个人风格、偏见、心理投射和思维习惯等促成或阻碍理解的因素;意识到我们不理解的内容;反思学习和经验的意义”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逆向设计、大概念、核心任务等


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逆向设计自己的教学,然后着重学生能否真正的理解,根据不同的知识点来对应理解的六个侧面,看学生哪个方面理解不到位,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和设计。

当然,我们要通过学生的问题回答、试卷作答等反馈发现学生理解的漏洞,从而有针对性的讲解,因人而异,从而能有更深的理解。



读后感8——基本问题:通向理解之门

对于特定主题或特定概念,我们很容易问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也很容易问一些无法回答的困难问题。关键是要找到一些可以解答达到、有启发性的起到媒介作用的问题。

——杰罗姆·布鲁纳《教育过程》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逆向设计、大概念、核心任务等


一、什么是基本问题

1.布鲁纳认为好的问题是——能够引起思维困惑的、颠覆显而易见或权威真理的,或是引起不一致观点的问题。

好的问题能够引出有趣的和可选择的其他观点,要求我们在发现和维护答案的过程中聚焦于推理过程,而不只关注答案的对或错。

好的问题将激发已学知识、生活体验与当前学习内容之间的意义关联。

好的问题可以而且确实需要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使我们获益匪浅。

好的问题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认为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并能使我们举一反三。

2.基本问题界定

问题可以用来有效架构我们的内容目标。

总之,最好的问题不仅能够促进对某一特定主题单元的内容理解,也能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基本问题”。基本问题能够让我们了解事物的核心——本质。基本问题不一定是很宽泛的,它们可以直接指向一个特定话题、问题或研究领域的核心。它们不能用一个简短的句子来回答,其目的是激发思考和探究,激励揭示更多的问题,包括能让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而不只是给出标准答案。

二、基本问题特性

1.四个“基本”内涵

用来形容问题的“基本”二字有四种不同但有所重叠的内涵:

①在我们一生中会重复出现的重要问题。这样的问题范围很广,并具有永恒的特质。这样问题的答案总是暂时的,随着人们在生活中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体会有可能改变想法。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义?大概念问题表明教育不仅是关于“答案”的学习,还要学习如何学习。

②某一学科的核心思想和探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基本问题是那些指向某一学科的核心大概念或指向前沿技术知识的问题。比如语文学科语用。

③学习核心内容所需的东西。如果一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探究、理清重要而复杂的观点、知识和技能——这是专家们认为已设置好的通往发现的桥梁,只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或领会其价值——那么这样的问题就是基本问题。比如:优秀作家是如何吸引并抓住读者兴趣的?

④能够从最大程度吸引特定的,各种各样的学习者。如果一个问题能够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那它就是基本问题。

2.判断是否能成为基本问题的六个指标:

①真正引起大概念和核心内容的相关探究;

②激发对更多问题的深度思考、热烈讨论、持续探究和新的理解;

③要求学生考虑其他不同观点,权衡证据,论证自己的想法和回答;

④激励学生对大概念、假设和过往的经验教训进行必要的、持续的反思;

⑤激发与先前所学知识和个人经历的有意义联系;

⑥自然重现,为迁移到其他情境和学科创造机会。

这六个指标明确了对基本问题的目标要求:必须是能够促进探究,引起深度理解,引发新问题。

一个问题是否是“基本的”,取决于“目的”而非“形式”,即:我们为什么提出它,我们想要学生如何解决它,以及该问题后面跟随的学习活动和评估是怎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读后感   次声波   核心   概念   瓷砖   侧面   图案   证据   单元   事物   目标   能力   知识   内容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