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聪明就是马虎”别再这样夸奖孩子了,容易让孩子自我设障

周末约了去同事家,到时她正在给孩子辅导功课。孩子周五刚进行了一次小测验,成绩不太理想,老师让周末好好整理一下。这不,母女俩花了一天半时间整理了所有的错题,以及孩子当时解题的思路。搞定后,同事又怕测验打击孩子,便鼓励女儿说:“总体来看,你还很聪明的,但就是太马虎”,孩子听完也点了点头。孩子是否聪明我无法判断,但据我所知同事对女儿考试不理想早已习以为常。以前就经常听她吐槽:“别人家孩子考前复习都那么用功,我家这个从来不复习,如果你说你有自信考好,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每次成绩都一塌糊涂!太气人了”

“你很聪明就是马虎”别再这样夸奖孩子了,容易让孩子自我设障

而通过一天的相处,我对她女儿不复习就去考试的行为竟多了份理解。从母女相处模式来看,妈妈小心翼翼生怕伤到孩子的自尊心,经常会说一些类似“你很聪明”“你很优秀”的话来鼓励女儿。慢慢地女儿为了迎合妈妈所说的聪明、优秀,就只好考前不复习、上课不认真听讲。一旦成绩不理想,她便可说“没考好是因为我没复习,没好好听!”,这种提前给自己找台阶下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设障。如果父母一旦用错鼓励方式,就很容易会让孩子陷入“自我设障”的魔咒。

原来好面子也是一种“自我设障”

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在1978年被心理学家Edward Jones和Steven Berglas首次提出,它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概念。是指人们会在进行一件事情之前,先给自己预设障碍,做出一些有碍于这件事成功的不利行为或言论。一旦事后成绩真的不理想,就可以把责任推脱给事先预备好的情况。是不是很像是一种套路?但其实“自我设障”发生往往是自动的,无意识的,也就是说给自己设障的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意图。就像我同事的女儿,她自己都搞不明白,为什么那么抵触考前复习。

“你很聪明就是马虎”别再这样夸奖孩子了,容易让孩子自我设障

▼既然这种意图很难察觉,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Berglas和Jones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他们选了一组志愿者,随机分成了两组让他们答题,第一组题目非常困难,另一组则简单很多。完成后,他们告诉每一个志愿者“你完成得很出色,成绩非常好”。接着,他们又告诉志愿者,刚刚只是为了摸底,方便收集大家所处水平。接下来将做一次真正的测验,测验数据会被实验所用。但在开始前,工作人员通知每一位志愿者,“现在你有两种选择,这里有两种药,一种会提升你的测试表现,另一种则会抑制你的发挥,你可以任选其一”。令工作人员感到意外是,被告知战胜困难题目的那一组更多人选择抑制自己才能。

原来困难组人员在得知自己成绩很好时,深知自己第一次拿好成绩只是侥幸。为了维护他们在实验者心中的形象,他们选择抑制自己的才能。这样一旦第二次成绩不理想,他们就可以大胆的甩锅——“没答好题,是因为我服用了抑制药”。

“你很聪明就是马虎”别再这样夸奖孩子了,容易让孩子自我设障

▼自我障碍也有不同表现

心理学家发现,生活中的“自我设障”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叫做行为式设障(Behavioral handicapping),另一种叫做宣称式设障(Claimed handicapping):

行为式设障(Behavioral handicapping):这类孩子在给自己设置障碍时,会做一些具体行为。据统计,大学校园网每年4、6级考试前,都会迎来一波流量小高峰,这其中有一部分孩子并不是在查资料,而是打小游戏、看小说,还美其名曰“放松才能发挥出最好状态!”。还有一部分行为式设障的孩子,明知道要做什么的情况下,宁可什么都不做,以达到行为式设障,就像我同事的女儿抵触复习一样。

宣称式设障(Claimed handicapping):这类孩子会用语言口头表示自己做某件事时处于劣势,比如,有很多孩子会在考前声称“我没复习”,或在寒暑假后告诉同学,自己玩了一假期都没好好复习功课,开学要跟不上了等等。值得注意的时,宣称式设障有时会跟事实不符,也就是说隔壁学霸的家长告诉你,他家孩子晚上回来就在玩,不怎么看书,很大可能是假的;班上那个号称自己没复习,却回回考第一的孩子也是这种情况。

也许你会问,“自我设障”妨碍成功,这么吃亏的事,为什么孩子却乐此不疲呢?

孩子身上出现的每一种行为都有其目的性,“自我设障”也不例外,它的存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你很聪明就是马虎”别再这样夸奖孩子了,容易让孩子自我设障

首先,“维护自我形象”是孩子的本能。

在很多家长和孩子的眼里“努力”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如果你夸一个孩子“你真聪明”家长一定很高兴,而如果你要说“你真努力”家长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也不会痛快。因为在家长的潜意识里,只有那些不够聪明的孩子才需要拼命努力,你夸我孩子努力,不就是在骂他笨吗?所以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愿意给外人一幅自己哪怕不努力也能获得好成绩的假象。

这种假象的背后其实是想让外人知道:“我不努力都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更好的成绩”。这是维护自我形象的一种本能,人是群居动物,保存颜面,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从而祈求与他人产生更多的交集,这是我们的基因决定的。“自我设障”恰好能让这种给他人的“印象管理”发挥巨大的价值。即使哪怕失败了,别人也会认为:我们的失败并非是能力不足,而是被“障碍”绊倒了(尽管这些障碍是我们自己设下的)。

“你很聪明就是马虎”别再这样夸奖孩子了,容易让孩子自我设障

其次,“维护自尊”是孩子社交需求。

孩子很多事情都无法自己做主,他们需要同龄人的认可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让一个孩子承认自己能力不足、资质平庸,就等于让孩子承认自己和其他同学不一样(当然大部分孩子能力普通),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社交信心。

“我没考好是因为我没复习”是不是比“我没考好是因为我能力不行”听起来更让人舒服?“自我设障”就是这样一个防御性的、顾全面子的借口,它是孩子对自己“自尊”的一种保护。把失败归因于一个外部的、不稳定的借口(通宵看小说导致考试没考好),而不是归因于内部的、自我的因素(能力不行),就能避免直接面对失败,从而达到自我保护(self-protection)的目的。

“你很聪明就是马虎”别再这样夸奖孩子了,容易让孩子自我设障

最后,“万一成功”能给自己创建人设。

我们不得不承认,“自我设障”的结果并不一定都是失败,也很有可能就成功了。真的就有不复习就能考出好成绩的孩子,明明考前还在打游戏,成绩出来却很理想。这些孩子“自我设障”成功后,内心会有这样一个声音“在这么难的条件下,我都成功了,还有什么不行呢”,他们的潜意识会告诉自己:我不缺实力,正是因为有这种实力,才敢不复习。从此给自己立了一个新的人设:哪怕不复习我也能考出好成绩。但这种偶然成功的概率毕竟太小,往往这种“自我设障”会变成孩子吹嘘的一种经历。长期如此,就会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一种假象,他很厉害,从而变得不切实际。

研究结果显示,在完成任务时使用自我设障策略,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一个人的自尊水平,不管任务成功或是失败,都会让孩子有更好的自我感觉(Rhodewalt & Fairfield, 1991; Rhodewalt, Morf, Hazlett & Fairfield, 1991)。但长远来看,这种“好处”是暂时的,时间越长会孩子会越对自己的能力降低要求,从而现入恶行循环。

那么,家长要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跳出“自我设障”的怪圈呢?

首先,引导孩子觉察自我欺骗行为,家长鼓励要从小处着手。

前面我们说了,孩子自我设障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欺骗行为,那么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最直接办法就是,让孩子主动察觉。落实到具体行动,家长可以通过改变鼓励方式,帮助孩子察觉自我欺骗。

“你很聪明就是马虎”别再这样夸奖孩子了,容易让孩子自我设障

比如:以前常说的“你很聪明,就是太粗心”、“你脑袋瓜很好用,就是不放在学习上!”,就需要换一种表述方法,你可以说“这次试题我看了,较难的应用题部分你都做对了,但在基础概念上丢了不少分。这说明你的逻辑思维很严谨,但你记忆能力还需要加强。”用这种方式,把以前你所谓的聪明落实到具体的点,让他知道自己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从而了解自己真正的水平。并帮孩子制定合理的补救计划,比如每天额外增加一个基础知识的默写,让孩子不再给自己的行为找借口。

其次,培养孩子制定“Play B”

“你很聪明就是马虎”别再这样夸奖孩子了,容易让孩子自我设障

孩子“自我设障”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其实是无法面对失败。针对这一状况,家长平时可以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孩子做事前引导孩子思考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心理学家Julie Norem曾说,“当人们想象出可能的最坏情境,就会为避免这一情况而努力,反而能帮人们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制定“Play B”正是基于这种原理而来。

制定Play B时,需要家长引导孩子考虑和分析所有可能的最坏情况,并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具体思索,做出与之对应的步骤计划,而不是宽泛地悲观恐惧、沉浸在恐慌中,更不是将时间精力用在提前找失败的借口之上。

最后,改变孩子的“归因思维”

“你很聪明就是马虎”别再这样夸奖孩子了,容易让孩子自我设障

自我设障的孩子有个很有意思的归因思维:“我不努力没考好,我能力还行”,是不是哪里怪怪的?在他们的意识里“不努力才没考好,努力了就会考好”,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归因错误,把考不好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与否。我们都知道考试成绩是一项综合很多因素的结果:孩子的理解能力,时间掌控能力,记忆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等等,并不是单纯的努力就能解释的。

自我设障的孩子总擅长“外部归因”,即把所发生的事归结为外在情境因素,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进行“综合归因”,即把事物发生的原因归结于内、外因共同的结果。比如,帮助自我设障的孩子,承认“正是因为自己没有复习,才导致这次成绩不理想”。具体做法,家长可以在平时聊天中加入因果因素,比如:多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和孩子聊天。“因为你今天写作业很快,所以可以多看一会电视。”“因为今天家里要来客人,所以妈妈需要你的帮助”等等。

最后,想用中岛敦《山月记》中的一段话结束本文: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雕琢,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人生一事不为则太长,欲为一事则太短,唯有暴露不足、刻苦钻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聪明   自我   孩子   考前   测验   志愿者   抑制   障碍   同事   家长   女儿   成绩   努力   能力   情况   马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