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孩子拖延成灾 父母到底要怎样斗智斗勇?

上周日,带着优米去大学同学玲子家做客,进门没多久,玲子就开始吐槽老公:“大女儿写作业总爱拖拉,明明老师没布置多少作业,但她每天都要磨蹭到11点,你说才一年级就这样,以后怎么办?真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跟他爸说‘女儿有拖延症’吧,人家非说孩子只是性子慢。”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孩子拖延成灾 父母到底要怎样斗智斗勇?

那天我刻意观察了玲子女儿,发现每当妈妈让她去完成一项任务时,比如去帮弟弟穿衣服,她总会找一些类似她要喝水、她要写作业的借口而拒绝;但让她写作业,她要么坐在书桌前发呆,要么对着书籍眉头紧锁,当妈妈提醒明天要交这些作业时,她又会显得非常暴躁,异常担心。于是我告诉玲子,“你闺女确实有拖延症!但这并不可怕,只要用对方法很快就能纠正过来!”.

拖延症就是性子慢?不,你误会了

玲子老公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拖延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那么小知道啥是个拖延,就是性子慢而已。但事实上,拖延症并不是性子慢,它是一种自我调节失败后的产物。行为心理学上认为,拖延症是指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会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严重的拖延症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会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自己等情况。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孩子拖延成灾 父母到底要怎样斗智斗勇?

所以你看,“拖延症”和“慢性子”是有区别的。我们说一个孩子是“慢性子”,是指他性格天生如此,是天性使然,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慢悠悠的。而如果是个擅长拖延的孩子,她的“慢”一般而言是有选择性的,那些他们喜欢干的事情是绝对不慢的。“拖延症”中“慢”只是一个外显的表现状态,其实孩子真正的内在状态并不慢。“拖延症”和“慢性子”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区别:“慢性子”的孩子,只是做事缓慢,但他们心理状态是平稳的,而“拖延症”的孩子,看似也是做事缓慢,但他们的心理状态是纠结的、焦虑的、沮丧的、挫败的。所以从这几个维度来看,拖延症并不是慢性子。

“拖延症”到底从何而来?

很多家长都很纳闷,都说孩子的行为来源于家人行为,但家里人都比较自律,怎么孩子就那么爱拖延呢?每天早上上学,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起床;回家写作业,边写边闭目养神,每天都搞到很晚;只要布置个任务,他总有千万个理由拒绝你。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其实,并不是每个拖延症孩子的家长都爱拖延,孩子爱拖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生理原因。

有很多家长认为爱拖延就是孩子养成了坏习惯,只要把坏习惯扳过来就可以战胜拖延。但德国波鸿大学(RUB)的Erhan Genc团队专门做过关于拖延的研究,他们并不这样认为。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孩子拖延成灾 父母到底要怎样斗智斗勇?

他们发现拖延与大脑中释放的多巴胺息息相关。Genc团队经过试验找到了影响大脑多巴胺释放的基因,它负责编码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缩写TH,拖延基因),他们进行了一些列试验,通过调控大脑中多巴胺的释放水平,从而发挥让人拖延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多巴胺能给人带来快乐,高水平的多巴胺,还会提高认知灵活性,拓宽注意力的范围。但也真是因为这样的特征,反而更容易使人分心,阻碍孩子一口气完成任务,从而引发拖延症。值得一提的是,Genc团队发现,TH基因对女孩的影响较大。

还有很多脑科学家在研究拖延症,他们统一的认识是:人的大脑中,有专门进行计划、控制、集中注意力和执行的有关脑区,这部分区域集中在前额叶皮层功能区。一旦前额叶皮层功能受损,或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大脑排除干扰的能力就会降低,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做事效率低下。父母平时可以多观察,如果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注意力以及反应能力,比同龄人逊色,那么很有可能孩子将来会患有拖延症。

第二,认知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孩子拖延的行为表现。比如,明明7点之前就能完成的作业,非要等到快睡觉了才开始写;每次都是快迟到了才起床;和小伙伴约好时间,每次都在那磨磨蹭蹭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出门等等。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孩子拖沓的行为背后,其客观的原因是缺乏时间观念。简单的说,拖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孩子缺乏对时间的正确认识。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孩子拖延成灾 父母到底要怎样斗智斗勇?

一般来说,按照三分法来分,“时间观念”可分为自然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而人文时间的主体往往是已经过去的历史时间,所以不太会对孩子产生过大的影响,我们暂且不讨论。

自然时间,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钟表时间,就是我们日常会说的几点、几分、几秒,它是客观的;

心理时间的核心则强调体验时间,是主观的。比如,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时,时间会过的很快;而要干一件比较艰难的工作,就发现时间过得比蜗牛爬还慢。放孩子身上也是一样,让他看喜欢的动画片,两小时都不嫌多;但你让他写作业,别说两小时了,半小时都度日如年。

正是基于心理时间感觉不一,孩子们对每件事耗时的评估会从在个体差异,看别人能半小时完成作业,就以为自己也可以,那就等会再写吧,造成拖延。

也是基于心理时间的感知,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定义了“心流”的概念。所谓“心流”是指人们将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人们会非常专注,忧虑感消失,并对事情产生强烈的掌控感。所以,认知方面让孩子摆脱拖延的最好方法,其实就是让孩子进入“心流”模式。

第三,心理原因

孩子拖延在心理方面的解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畏难心理、完美主义和自我意识觉醒。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孩子拖延成灾 父母到底要怎样斗智斗勇?

畏难心理:由于孩子们的意志品质还没有发育完全,加上父母经常会替他们做决定,导致他们对很多事都很难产生掌控感,于是就会选择延后、逃避(不作决定)。一来小范围反抗父母的决定,二来可能孩子能力确实没达到独自完成任务的要求,他虽然也想及时完成任务,但奈何能力不够,所以就会产生畏难心理。

就比如,有些孩子看似在写作业,实则不是在玩橡皮,就是在作别的小动作,经常拿着笔却一个字也没写。往往这种情况,孩子知道作业是必须要完成的,但可能上课时没听懂,导致对要做的题目产生畏难心理,所以他们内心会很抵触写作业这件事。

完美主义:儿童行为研究专家发现,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更容易拖延。专家解释,这主要是因为“完美主义”的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他们不容许自己犯错,对事件结果的要求会更高,无形中就会增加了任务的难度,自然进展很慢。比如,老师要求抄写课文,“完美主义”的孩子就会要求自己,不能有错误,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行,错了就要重新来过,时间就慢慢被用完了。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孩子拖延成灾 父母到底要怎样斗智斗勇?

自我意识觉醒:往往孩子小时候,很少有拖延症。主要是因为,小时候孩子还没有自我意识,他们更容易按照家长要求去做。但随着年龄增加,他们的自主意识慢慢觉醒,潜意识会反抗父母的安排,和家长来一场关于自由的“权利之争”。所以,经常会碰到,你有急事催孩子早点出门,但他却慢斯条理、不急不缓,这其实就是他在用无声的语言,反抗你的安排。

你看,一个看似很普通的写作业拖沓,其实后面包含了很多心理、生理、认知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原理性知识,家长才可以对症下药,帮助孩子从根本上解决拖延问题。

生活中,碰到孩子“拖延症”,到底要怎么引导呢?

我们已经了解了孩子拖延症的背后原理,那怎样才能对症下药,帮孩子摆脱拖延呢?

首先,利用“舒尔特方格训练法”提高孩子专注力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孩子拖延成灾 父母到底要怎样斗智斗勇?

前面在拖延的生理原因中,我们知道孩子拖延症很大一个原因是,排除干扰能力、专注力差导致的。针对这一原因,心理学家找到了一个名为“舒尔特方格训练法”的特殊游戏方法,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度。

所谓“舒尔特方格训练法”是指,用一张方形白纸,将其分为 1cm × 1cm 的 25 个方格,并在画好的格子内随机填上阿拉伯数字 1 ~ 25 ,共 25 个数字。训练时,父母可以要求孩子用手指按 1 ~ 25 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并诵读出声,同事家长负责记录一轮结束所用时间。每次玩时可以打乱重新填写,耗时越短,说明孩子注意力水平越高。

其次,引导孩子设置deadline(截止日期)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孩子拖延成灾 父母到底要怎样斗智斗勇?

我们还说了,孩子拖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心理时间掌握不准确。她喜欢学习语文,所以语文作业写的飞快,不到一小时就写完了。当面对自己头痛的数学时,他想当然的认为,虽然数学比语文难,那我就多分配点时间,给1.5个小时吧。于是开始拖延,等到还剩1.5小时睡觉时,才发现这点时间根本完不成作业。

面对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设置截止日期(deadline),截止日期设置时要比真正结束的日期提前,比如,老师要求第二天背诵课文,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将deadline设置在晚上9:30,如果不在这个时间之前完成,就视为未完成,并设置一定的触发措施。慢慢引导帮孩子培养起deadline思维。

最后,利用“任务重组”解决畏难情绪、完美主义等心理障碍。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孩子拖延成灾 父母到底要怎样斗智斗勇?

“任务重组”是心理学层面的一个策略,这里我们用它来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比如,你可以让孩子缩小设定任务与完成任务之间的时间距离。以孩子做数学作业为例。以前,你如果规定孩子2小时完成,但他总完不成。那么,现在你可以告诉他,“如果半小时完成5道题,妈妈就觉得你很棒了”,把目标明确为更小的行动会比长期的开放型任务更容易被及时完成。时间一长,孩子建立自信,自然就会主动去完成作业。

时间是很珍贵的资源,达尔文就曾说:“我从不认为半小时是我微不足道的很短的一段时间。”所以,如何让孩子高效利用时间,摆脱拖延,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希望通过本文,能帮家长们理清一些孩子拖延的背后心理,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碰到孩子拖延时,不只是大吼大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父母   慢性子   孩子   多巴胺   作业   方格   性子   注意力   家长   主义   原因   完美   发现   心理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