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最长,作业最少,为何芬兰还能成为世界第一教育强国?

这是知树堂的第226 篇文章,文章长度4506字,需要阅读时间3-5分钟。

提到芬兰,你会想到什么?

是西贝柳斯的音乐,圣诞老人的传说,辽阔美丽的湖,还是电信大佬诺基亚?

没有任何考试,午餐免费吃,学生可以直呼老师名字,老师可休3年带薪产假,这样的学校你心动了吗?在人口仅有500万的芬兰,每一所学校都是如此。

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同时“学生成绩表现优秀,整体排名长期名列前茅”,是什么让这个总人口只有五百多万的国家在教育领域里成为佼佼者? 芬兰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方法与其它国家到底有什么不同?

1.学生幸福指数很高,没有学业负担

芬兰的孩子7岁以前在家学习,7岁才开始正式上学。受教育的前6年,没有人会对孩子做如何衡量和评估,孩子只有在16岁时,参加一次强制性标准测试。

没有考试就没有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所有的孩子,不论聪明与否,都在一起上课。

在芬兰,“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差距是世界上最小的。

孩子们学习没有压力,课时少,假期长,每天学习都很快乐。

所有学校不提倡推优、排名,即便是课堂小测试,发考卷也是学生个人和老师之间的事。“考试不是要给孩子带来挫折的,考试只是让孩子和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对于这门科目的认知水平”,

对于学生来讲,唯一的评估标准,是你到底能学到多少知识,以及你能否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芬兰的基础中学每周30个小时课时,最多不超过35个小时,也没有周末要去上学上课的私立学校。寒暑假,只是让学生放松休息。

整个教育系统更富于弹性,教育方式和教科书的选择,由各地方教育机构和各级学校自行定夺。正因为为这种宽松,自由的教育体系,使得芬兰的学校教育没有把重点放在死记硬背和考试上,而是通过触摸,感受,动手实践等方法来真正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的原理,以及如何在生活当中应用。

例如,他们会将语言学习会与内容相结合。比如用英语来教学生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够学习新知,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一个压力小,学生可以自由表达的环境里,孩子们反而会培养自主的学习习惯,享受学习本身的乐趣,并学会为自己的学业负责。

与亚洲教育求快,求先,求量,求赢的思维不同,芬兰教育讲求”慢“。 他们倡导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并教会孩子们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能力,例如创造力,毅力,抗压能力,还有同情心( 对他人的关爱)。 而这恰恰是一个人成功跑完人生这场马拉松所必备的养料。

相应地,芬兰学校的老师没有评职称这回事, 也没有教育督察员来检查老师的教学计划。教师之间不存在横向比较, 只是需要与自身比较。老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工作, 并把知识和技能以最好的方法与方式教给学生, 芬兰老师的教育程度都很高(硕士学历以上),而他们也会花很多时间去继续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为只有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在芬兰的大街上,你可能看不到什么奢侈品店,人们也并不热衷名牌。 整个社会呈现的是一派平静,安宁的景象。 而环境的安宁也在潜移默化人们的内心。 外界的平静实际上营造了人心里的平静。

没有了竞争,没有了排名,学习只是为了自己。人最重要的目标,从与他人攀比学业成绩和工作绩效,变成了如何提升自我。


学校与学校之间也没有评比和排名,注重真正的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师生幸福指数都很高!


2.教育资源最公平,以教育平等为原则

假期最长,作业最少,为何芬兰还能成为世界第一教育强国?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芬兰宪法规定“每个人都有免费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政府机构要保证人人有接受教育服务的平等机会,以及在不受经济困难阻碍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机会。同时,获得“专业的教育协助”也被视为学生的基本权利。

教师的基本工作是引导和咨询,个性化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能够就将来的升学和就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芬兰非常重视中小学教育,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是一种公共利益。学生的课本、交通和午餐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教育经费生均水平世界领先。任何一处角落只要有学生,都会通过公共汽车免费接送,因此不存在学区房。


3.师资力量雄厚,人们尊师重教

芬兰人对教师这个职业是非常向往的,对教师的工作也是完全信任的。这源于芬兰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教师选拔的苛刻要求。学生高中毕业申请师范院校时,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录取率仅有10%。

芬兰的教师选拔可以用苛刻来形容,即便是幼儿园教师,首要条件就是要有硕士学历,中小学及以上大都是博士学历。即便通过考核,还有非常完善的实训体系,几乎个个老师都拥有研究、教学和思考能力,芬兰人普遍认为“老师一样好”,对老师都是很尊重和崇拜的。同时,芬兰教师的薪资也很高,普遍大幅度高于一般政府官员,因此教师都有很高的职业荣誉感。


4.精英教育与平等教育,孰优孰劣?

在芬兰,国家政府重视教育投资,同时提供多项补助,让每个人都上得起学。

基础教育由国家承担,学费全免。学校里还提供免费营养午餐。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来上学的交通费用,包括打车费,也由政府支付。

因为老师的水平都一样,学校资源配置也很平均,所有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接受到同样高质量的教育。

如果问,芬兰最好的学校是哪一所? 问答可能会令人大吃一惊 ” 离家最近的那一所。”

在崇尚精英教育的社会里,最好的资源只对居于头部的人群开放, 造成了人们赤裸裸地对功利的追求, 也间接地促使精英群体里的孩子们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孩子逐渐丧失了对周围的普通人,尤其是后进生和弱势群体的关爱与同情。

这种强调少数人优秀的模式,可能并不会对整体教育带来最好的结果,相反,像芬兰这样推行平等教育的国家,没有资优班和名校的光环,学生们被安置在同一个环境里平等地对待。资质优异的学生会帮助一般或者落后的学生。在这种无区别,互助,共同进步的氛围下,芬兰中学生成绩高低落差维持在4.7%, 而美国中学生成绩高低落差是其6倍,高达29.1%。这也充分说明了芬兰倡导的” 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 的教育理念。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学习又是为了什么?

看芬兰的教育,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在平等,宽松的环境里,人的兴趣和潜力会更好地被激发出来。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出人头地。书中没有黄金屋,书中也没有颜如玉。我们每个人,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学习。通过学习来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最终再回到生活。


5.教育理念新颖,以社会实践为先导

假期最长,作业最少,为何芬兰还能成为世界第一教育强国?

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良好的教育治理体系和良性运行也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动因。推动芬兰教育发展的动力既来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来自活跃的教师组织、社会组织、父母、学生、研究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这些利益相关者与学校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也是芬兰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主要特色之一。

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探索,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科学创新能力,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充满了乐趣和智慧。

多年来,芬兰中学生在国际学生综合素质评估(PISA)中排名榜首,芬兰教育被全世界公认为最先进的教育体系。

芬兰教育如此优越,我们可以效仿吗?很多家长都会表示中国“国情”不一样,但真的如此吗?

如果你是一个家长,当你走进芬兰,看到初中孩子每周有三小时流连厨房上烹饪课;每周有三小时在木工坊打磨各种模型;还有三小时要去森林中与大自然相处;每年还有两周时间去超市、去医院做社会实践……

你愿意给你的孩子这样的时间吗?还是让他放下这些“无用”的活计,赶紧去完成永远做不完的习题?

假期最长,作业最少,为何芬兰还能成为世界第一教育强国?

卡门聂米学校的工坊


如果你是一位教师,当你走进芬兰,看见孩子们在森林里掷骰子,扔树枝,静静倾听秋日树林的声音,当你和大家一起用最原始的方法烤爆米花,又碰巧那天的爆米花并没有成功炸裂时,你会怎么想?

你愿意在这样寒冷的深秋带着孩子来感受这一捧跳动的火焰吗?你愿意和孩子一起在森林里研究一棵杜松子,探究雄性动物的特点吗?你会不会觉得直接告诉他们几个答案,来得更加直接有效?

假期最长,作业最少,为何芬兰还能成为世界第一教育强国?

蜻蜓自然学校,仅仅只有两名员工


每天接待来自全市各学校的中小学生来此上课

如果你是一位教育管理者,当你听到芬兰校长说他们信任每一位老师,对老师没有绩效考核,也不需要老师提供每个孩子的具体分数,只是通过规划、聊天、家长反馈对老师有基本的评估时,你愿意弃置那一大摞试卷和考核表,或者稍稍改变自己,不再那么看中它们吗?

不管你是家长、教师,还是教育管理者,试问,你肯这么做吗?是的,国情,你一定还想这么说。那么,我们来听一听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邱凤莲老师她曾亲历的一个故事:


1991 年,邱老师从师范毕业,分配到一所县属实验小学。那所小学校坐落在瓜洲古渡旁,一个小小的乡镇上。可是就是这所小学,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就取消了期中考试,并且从不组织或参加区域任何形式的统考,也不以孩子的考试成绩评定教师。而且,那时候学校就开始了全科教学的试点。前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为此专程来这所小学校蹲点听课。


老校长每天所做的就是听课以及和老师们交流情况。但是那所小小的学校,却培养了很多名优秀教师,他们后来都相继成为区域内外很多名校的领导者和教学骨干。那位首先进行全科尝试的老师,现在成了当地一所著名民办学校的中层领导和骨干教师。


现在,离开那所小学的老师们,得以远距离回看她走过的路,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感叹:那是了不起的改革。


假如,今天,我们将所谓的“国情”作为我们无所作为的保护色,有一天,当我们老去,回过头来,远距离看看我们这些教育人在这个时代的所作所为,我们会怎么想?


慢慢地赶快,其实我们也可以

“从少年时代起,我个人的座右铭就一直是那句古老的拉丁文,Festina lente,意即慢慢的赶快! ”

——卡尔维诺

慢慢的赶快,其实说出了很多事物的本质。

芬兰教育“少即是多”的理念,就是一种慢慢的赶快。没有用评比来激励孩子,没有用甄别来区分老师,他们用最温暖、最安全的基础教育给了所有孩子长大的力量。看似慢,实则快。

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赢家,从来不竞争”(芬兰作家山穆利·帕洛南),因为他们知道所有的根系都需要在黑暗、温厚的泥土里默默生长,揠苗助长的结局,虽然偶有硕果仅存的侥幸,但更多看到的却是枯萎和凋落。

这慢慢的赶快,其实我们也可以去尝试。面对教育,我们不应只是时代的发问者、质疑者,我们也该是建设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教育的相关者,我们不能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教育环境,推给无所不在的国情。

每一个教育个体,确实很难对抗强大的群体,但是从一个点开始,建立小小的教育生态圈,然后一点一点培育、一点一点扩大,我们一定可以让这个生态圈变得更大,更有生长的力量,就像芬兰人植树、育人一样。

今天的时代急功近利,匆匆忙忙。而我们,当代教育的相关者、建设者,如果也急功近利、如果也匆匆忙忙,为了某一串数字,为了某一刹辉煌,一起加入其中,我们背离的岂止是教育,还有人的本质。

芬兰这个苦寒之地,百年来经历诸多苦难,穿越重重黑暗,对教育的重视却从未改变。他们从未想过竞争,却意外地赢得了光荣和梦想。正因为无意,这光荣才能永续。因为教育不是用来竞争的,教育的内核从来就是培育完整的人,教育者担荷的是人类共同的未来。

和孩子一起,做更好的教育现场的主人。虽然,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始于教育个体的探索之路,艰辛而漫长,但说到底,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走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芬兰   作业   强国   国情   平等   最长   假期   小时   老师   孩子   教师   环境   时间   学校   知识   国家   时代   考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