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期许成了邯郸学步?正确表达期待,启动孩子的未来

妈妈接当当放学,被新班主任王老师的提醒惊呆了。

“当当很乖巧,但成熟的像个大人,这让我有点担心。七八岁,应是男孩子敢说敢闹的年纪,但他遇到事情总是小心翼翼的,经常思考别人要什么,而不是自己想什么。遇到自主发言,他一般都迟迟不肯表达,但下真聊开了,其实他思路挺活跃的。平时,让孩子尽量放松一点,鼓励他做自己,不用太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

当当妈当时就懵了,使劲回忆着自己和孩子的交往。期许和表扬是她和孩子的互动常态,自己一直是按照“期待效应”来积极暗示孩子的,可听老师这意思孩子却有缺爱孩子的讨好倾向呀。

为了孩子更好的进步,当当妈一直在苦修内功。老师的提醒,让她意识到“期许和表扬对孩子未必是好事”。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殷殷期许成了邯郸学步?正确表达期待,启动孩子的未来

什么是“期待效应”

期待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强调的是心理暗示的力量:如果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期待效应在孩子的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很努力的学习一门功课,有时仅仅是因为这门课的老师喜爱或关注他多一点。而我们表扬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有一种力量,下次在这件事做的更好。

殷殷期许成了邯郸学步?正确表达期待,启动孩子的未来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通俗的说,讨好型人格是一种失去自我的性格。他们会为了让别人感觉到舒服,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尊严。

当孩子具有以下表现时,就要警惕他可能走向了讨好型的道路:害怕说出自己内心想法、喜欢主动道歉、会迎合他人、不懂得拒绝、没有原则和底线。

讨好型的人,是很难获得真正的幸福的,因为他们会因为事事为他人考虑,而失去自己的真实想法,失去自我表达。

著名情感类节目主持人涂磊曾说:“人要有自己内心在乎的东西,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别人。”这样幸福才能接踵而至。

殷殷期许成了邯郸学步?正确表达期待,启动孩子的未来

来自@罗勒酱

“期待效应”为何养出了“讨好型”孩子

期待效应本身没有问题,可为何用着用着,就让孩子产生了“讨好”行为呢?

1、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先天风险

讨好型人格的5大特着,如果对号入座,或许不少人都会感到:自己似乎也有讨好型的影子,特别是对于自己害怕的权威、信任的对象或者在乎的人那里。比如:

遇到权威的人,我们会放弃自己:他很专业,我总是不如他全面,与其说完后被否定、被补充,倒不如听他的好了。

遇到信任的人,我们会迎合上去:他总是对的,所以他让做什么我做就是了。

遇到在乎的人,我们会左右为难:虽然这样我不愉快,但我不能拒绝她,否则我会失去她;如果他不高兴了,一定是我做的不够好。

绝大多数父母,往往都是孩子最权威、信任和在乎的人,这恰恰成了让孩子讨好的潜在风险

俞敏洪曾经说过,“一个人在18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比超过60%,学校教育占30%,还有10%的影响来自社会教育。”

这就意味着,对成年人来说,这种“委曲求全”只是权宜之策,但对于孩子来说,却很可能成为他未来的生存模式。

殷殷期许成了邯郸学步?正确表达期待,启动孩子的未来

2、对孩子来说,讨好是道德发展的必经阶段

不管是我们还是孩子,出现“讨好”行为,往往都是希望获得价值肯定,这其实是一种道德判断。

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书中指出:6-8岁的孩子,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这个期间,孩子会对权威的人或事表现出绝对的尊重和顺从,而他们评价和他人的行为时,也会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阿德勒曾有一个观点: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孩子,最大的价值感归属,就是努力做到权威的要求。

殷殷期许成了邯郸学步?正确表达期待,启动孩子的未来

3、期许背后的动机,是孩子是否讨好的关键

可以说,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讨好型行为,但最终是否成为“讨好型”的孩子,关键在家长期许背后的动机。

该考试了,如果选择下面一句话对孩子进行期许,你会选择哪个呢?

期许1:孩子你很努力,这次考试,如果考了100分,我们就好好庆祝一下。

期许2:孩子你很努力,这次考试,妈妈希望你能像平时一样考出好成绩。

期许3:孩子你很努力,这次考试,妈妈希望你的付出能得到很好的展示。

3种表达,我们都能感到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和期待,唯一不同的是,对于考试的结果,是有条件,还是条件的接纳。

殷殷期许成了邯郸学步?正确表达期待,启动孩子的未来

第一种,期许很明确,100分有奖励。那不是100分,代表着否定么?或许我们不是这个意思。但对于情感脑发育远选领先于理智脑的孩子,他体会到的,往往是第一层的直接因果关系:100分,是我肯定你的条件。

第二种,期许很隐晦,但目标指向仍然很明确,考试成绩。所以,和期许1 一样,会让孩子误解。

第三种,期许很明确,但目标似乎没说。有些家长没选,可能是觉得目标都没提明白。但和其他答案中相比起来,却是最合适的选择。

最优方案分析:从孩子角度进行鼓励,跳出对结果的讨论,关注孩子的付出,

孩子们有充足的信心去玩耍,学习,不需要担心会被家长惩罚,也不需要学习看家长脸色做人,随心所欲地发展出忠于自己,自信勇敢的健全人格。

是否附带条件,是期待效应是否会导致孩子讨好行为的关键。

殷殷期许成了邯郸学步?正确表达期待,启动孩子的未来

正确表达期待,启动孩子未来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期待姿势,决定了他的性格取向,最终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幸福。无条件的期待,是孩子独立自信成长的沃土。

1、期待的表达要讲究方法

期待的对象是人,不是行为。价值感和归属感,是孩子追逐的对象。所以,对于孩子,特别是“他律期”的孩子,如果希望我们希望他的行为更加懂事,用“你是一个懂规矩的孩子”,远比“你能遵守规则”更有效。因为前者,让孩子感受到了自我的意义和价值,而后者更多的是对一件任务的坚持。

期待当是一种愿景,不是目的。期待,应该是一种状态,面向的是未来的品格和能力。比如,我们希望孩子不暴力、有爱心,就可以期待的说,“你是个善良的孩子”而不要说“我希望你多做好事”。

愿景式的期待,不仅契合了孩子的价值感需求,还可以激发孩子自己的内驱力,拥有“以终为始”的目标感。“什么是善良?我该如何善良?我做了什么是不是不算善良?”这些问题都会在孩子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引导和界线,帮助你的孩子成为期待的样子。

期待的内容当下可及。孩子的能力有限,所以期待的愿景要能拆解到当下可及的小目标。比如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希望他“善于思考”会比“成绩提升”更容易实现。而对孩子来说,通过思考后的“我知道了”,也远比通过努力后的“我学会了”更让他兴奋。

殷殷期许成了邯郸学步?正确表达期待,启动孩子的未来

2、达到期待时,回应要有策略

用感谢代替表扬。表扬容易带有权威和标准,而感谢,则更容易让我们处于同样的高度,让孩子明白自己对别人的价值。比如,我们期待孩子勤劳,孩子帮忙做饭,可以说“感谢你的帮助,我才能更快的完成今天的午餐。”这样的感谢,会让孩子理解“一家人”,拥有归属感。

用庆祝代替奖励。无论是精神和物质的奖励,都容易出现边际效用递减,庆祝则多了一份期待。告诉孩子因为他的勤劳、懂得了自力,家人都感到骄傲,所以我们要共同庆祝,留下这个关键时刻。仪式感的印记和期待感的力量,会慢慢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用“还可以”代替“如果……就”。“你做的很好,还可以更好”是一种积极的追寻,让孩子有向上的力量。而“如果……就会更好”,则更多的表达了消极的遗憾,会给孩子传递沮丧和可惜。前者是期待,而后者是评价和否定。

殷殷期许成了邯郸学步?正确表达期待,启动孩子的未来

3、不及预期时,先接纳再回应

我们从小就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当孩子没有达到期望或是与期望背道而驰时,却很难用接纳的心去对待。

要孩子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在你发脾气和否定孩子时也同样使用。批评和指责,只会让孩子和期待更远。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不是成功经验的集合,而是失败经历的积累。正面管教有个工具“错误是绝好的学习机会”。接纳当下发生的一切,把它当作帮助孩子迈向期待的拐点,告诉自己“太好了,孩子又有机会进步了!”然后,再回应孩子的行为。

比如,孩子把牛奶打翻,这是从不小心到小心的拐点(变稳重),也可能是从没想到到想到的拐点(有预见)。无论你捕捉到了什么,都可以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感受是什么,从中学到了什么,最后让孩子说说以后该如何去做。

以积极改变为出发点的回应,会给你不断的惊喜。

殷殷期许成了邯郸学步?正确表达期待,启动孩子的未来

我是一个有儿有女的80后二胎老妈

愿与你携手,释放焦虑,在阳光育儿路上同行。

关注@娴聊成长,共同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期许   邯郸学步   期待   孩子   拐点   归属感   人格   效应   善良   道德   正确   条件   力量   目标   努力   价值   权威   未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