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懒惰、随大流、禁不住诱惑?这是大脑天性,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当循循善诱遭遇不行、不会、我不知道

“快说,到底怎么回事?”乐乐的妈妈明显耐不住性子了。

“我不知道。”平时活泼机敏的乐乐,像霜打的茄子耷拉着头,任凭妈妈怎么问,都只有一个不字。

这样的情景,或许在不少家庭都经常上演。明明很简单的道理,孩子说不知道;明明以前做过类似的事,孩子说我不行;明明讲过很多次的知识,孩子说我不会。

每每遇到这种问题,循循善诱的我们,就会被逼得换一副模样——音调上升、表情凝聚,甚至动手爆粗。

孩子懒惰、随大流、禁不住诱惑?这是大脑天性,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孩子各种做不到,都是大脑在搞鬼

不少家长开始焦虑:为什么我的孩子一遇到一点小问题、小坎坷,就表现的这么消极?是先天智商不足、天性胆小怯懦、还是能力训练不够?

1、大脑是只慵懒的狮子

日本著名脑神经科学家菅原道仁,在《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大脑天性懒惰,拒绝是本职工作。

从生物学角度讲,消极的应对是为了避免能量消耗,是一种优秀的自我保护手段。作为人体最高能耗器官,大脑就如一只狮子,平时都是慵懒的躺着。这样在猎捕的关键时刻,才可能爆出70公里的时速,追击猎物。

孩子懒惰、随大流、禁不住诱惑?这是大脑天性,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2、大脑最偏爱的三件事

大脑一思考,能耗就提高。所以,天性懒惰的大脑,最偏爱做三件事:偏爱固化流程、喜欢随大流、禁不住诱惑。

当孩子学会一件事时,大脑会建立一条相对优势的通道,每次遇到同类经验,处理方法就会从通道输出。这种信息调取来源于固化流程——经验,是最节能的形式。所以,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兴奋地说“我会”“我知道”。但如果这个程序稍有变化,就需要整合其他通道信息或者是再建立一个通道。

比如逆向思维,对于2-7岁的孩子来说就是如此。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提出,2-7岁的孩子,处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前运算时期,还不能掌握逆向思维。所以,他能很好的掌握加法,却不还会减法。比如说,孩子学会了1+4=5,也能说出5可以分成1和4,但看到1+( )=5时,大脑会切入固化流程,查找无果后,就会因为高能耗而自动切换到拒绝模式。这时候,孩子就会可怜巴巴的说,“我不知道”。

孩子懒惰、随大流、禁不住诱惑?这是大脑天性,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前两天听一个妈妈说,孩子本来说要电话手表,刚说要给他买,他又改口说要别人有平衡车自己也想买。最后母子两人商定了积分计划,可哪知道一开学孩子就改变了主意——还是要买最新款的电话手表,因为其他孩子都有。她很担心这是不是攀比心里在作祟。最后,在心理老师的建议下,妈妈和孩子进行了交流,发现孩子并非自己担心的那样,而是因为大家都说好这个外部影响,让自己不断的改变决定。

其实,我们成人也经常会发生这种情况,本来决定的事,因为大众的普遍选择而改变。

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指出:个体受到他人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和他人保持一致以寻求安心。

孩子懒惰、随大流、禁不住诱惑?这是大脑天性,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提到,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禁不住诱惑。因为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都会刺激大脑回应过去的经验,传递出想做的事。比如减肥,大家都明白要“管住嘴”,但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哪怕是不饿,也会很想来一口,于是大脑会告诉你,一点点没事的。

为什么不抗拒呢?

因为意志力到行动的控制,本身就是个高能耗的事,除非有什么更重要的事,否则它可不愿费这个力气。而对于充满诱惑的电视、手机,孩子无法自控,也是同样的道理。

孩子懒惰、随大流、禁不住诱惑?这是大脑天性,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如何看待大脑的天性懒惰?

当然,大脑的懒惰并非只会带来麻烦,它也能给孩子带来不少成长契机。

1、懒惰,可以促进创新

我们嫌洗衣服麻烦,于是有了洗衣机;我们因为交流不变,于是有了移动电话。这都是大脑为了适应懒惰作出的创新。

2、懒惰,可以促进习惯养成

懒惰的大脑最喜欢寻求“自动化处理”的模式,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如果告诉大脑,这个习惯是可以让你一劳永逸的,那么它就会非常乐意去配合。

3、懒惰,可以更好的自我保护

如果大脑一直在积极工作的状态,会发生什么?来者不拒、关注面广。但这样做,会让自己陷入过渡付出、注意力分散等窘境,其实对于身心健康和工作结果,都不算是好事。

孩子懒惰、随大流、禁不住诱惑?这是大脑天性,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见招拆招,让懒惰的大脑为孩子服务

对于有利有弊的大脑懒惰天性,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呢?

大脑的懒惰,是为了让自己处在更节能、更安全的状态,而当它觉得有大事情要发生时,也能充满干劲儿。那么我们不如见招拆招,去适应这个状态,扬长避短。

1、给点甜头,让大脑拥有干劲儿

脑科学专家在大脑中发现了一种物质——多巴胺。当人们在快乐的状态和压力的状态时,大脑会分泌这种物质,这时候,大脑就会变得动力十足:有意志力、敢于突破、积极主动、拥有干劲儿、创意满满……

研究表明,多巴胺是大脑非常迷恋的一种物质,只要尝过一次甜头,它就会期待着下一次。

所以,想要孩子的大脑积极主动,我们可以帮他营造促进多巴胺分泌的环境,比如运动、冥想、专注兴趣、听音乐、寻找新乐趣、挑战新鲜事物都是促进多巴胺分泌的方法。

孩子懒惰、随大流、禁不住诱惑?这是大脑天性,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2、用习惯可以节能,吸引大脑行动

大脑懒惰时,希望切入固化模式自动运营,这正习惯养成不谋而合。可现实中,我们常感到习惯养成是个难题。

其实,如果顺应大脑的性子,就会好做的得多。大脑害怕麻烦,怕任务重,爱随大流,那我们就可以降低要求、简化指令、多多示范

比如,孩子进门总是忘记洗手。我们可以在进门前的路途中,先无意的说一句“等会回家先洗手,咱们再……”,这样孩子的大脑会窃喜,它得到了一个省事的信息。

进门后,如果孩子不洗,我们就要用最简单但核心的话去下达指令,比如“手”,因为有了前期的提醒,这个字基本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了。

当然,意识不代表行动,这时候,我们不要等孩子行动,而是自己去洗,孩子的大脑正在洗手状态下,就很容易被这个行为带走了。

孩子懒惰、随大流、禁不住诱惑?这是大脑天性,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3、绕开雷区,避免纵容大脑懒惰

除了促进大脑做,避免大脑不做也很关键。平时,我们要注意避免踏入以下雷区,不给大脑娇纵的机会。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小,很多事情都是通知一下。这时候,大脑就会窃喜的收下这一切。你让我做,我就做,你没说的,我就会说那是你的责任和我无关。

有的父母,会担心孩子小、孩子不懂、孩子不适合,而不敢放手,这时候,就会大脑更加乐得清闲。比如,孩子要自己倒水喝,我们担心孩子洒了、烫着了,不让孩子练习。这时候,大脑并不会为此沮丧,而是开心的离开了。而当这种习惯形成后,孩子就会懒得动手。甚至会说,我要喝水,为什么不给我倒水。

什么大脑遇到“大事情要发生”时,让人们产生干劲儿呢?脑科学专家在大脑中发现了一种物质——多巴胺。大脑非常迷恋这种物质,并十分愿意为之积极的行动起来。

但一味的否定孩子,会让抑制多巴胺的分泌,久而久之,大脑就会真的失去干劲。这就是为何总被贴负面标签的孩子,能量很低的愿意。

大脑迷恋多巴胺,多次持续输入,孩子就能更好的维持在积极的状态。但过于严格的要求,要买拉长战线,要么让结果遥不可期,这都不利于多巴胺的分泌。

有的家长认为,学习很严肃,学完了才能玩。其实,游戏可以促进多巴胺,游戏也能增进亲子的感情,帮助孩子理解和认识世界。而孩子很多知识的学习,也需要通过游戏来加深印象。一味的分离学习和游戏,会让孩子陷入一尘不变的状态,这会促进大脑进入懒惰的拒绝模式。

孩子懒惰、随大流、禁不住诱惑?这是大脑天性,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礼记·学记》有云:“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希望大家能通过不断的修炼,要接纳孩子的天性,发现他的长处,引导孩子扬长避短,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我是甜娴,一个80后二胎老妈。迷恋游戏力,追逐阳光育儿。如愿携手同行,欢迎关注@娴聊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随大流   天性   懒惰   干劲儿   脑科学   大脑   孩子   多巴胺   意志力   这时候   物质   通道   习惯   状态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