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对坏事念念不忘?

坏比好强大

假如你今天完成了20件事,但犯了一个错误。晚上入睡前,你脑子里最有可能想的是那个错误。

为什么我们会对坏事念念不忘?因为我们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消极偏见:时刻为我们留意潜在的危险或损失。因此,我们会对各种消极的事物更加敏感,容易产生焦虑、沮丧和失望等负面情绪。

然而,脑科学告诉你,大脑是可以被改变的!你可以通过不断内化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塑造坚定有力、积极乐观的大脑,最终收获平静、自信和满足的人生。

最近在看《大脑的幸福密码》,美国知名神经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博士里克•汉森,自我导向型神经可塑性研究领域专家。其中的“坏比好强大”,给了我深深的触动。

坏比好强大,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感知体验、表达感受都是如此。

为什么我们会对坏事念念不忘?

那些对“坏”的反应

正因坏>好,所以,当搜索一件有担心、有危险或有争议的人或事时,更容易看到不好、不靠谱、不行、反对……等等负性的声音。

当我们因为对某服务、某产品不满意时,上网一搜,不乏对此的声讨和不满。

当疫情普测开始,千万市民排队检测时,开始有人说检测才是更大的传染源。

在我们生活中,坏比好强大,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是自己感觉好不好,幸不幸福。更有坏的强大正中大家大脑敏感、薄弱之处,让爬行脑进入反应状态,带来的盲目跟风、冲动行事。

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亦是如此。2年前开始减负,但这两年孩子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从一人报3门文化课,到一人报9门文化课。牛娃的妈妈希望自己孩子爬上塔尖,普通孩子的妈妈无法平静面对鸡娃的环境。

为什么我们会对坏事念念不忘?

如今,“双减”来了,培训班哀嚎的同时,我也听到了不少家长的啜泣。

原本这个假期要弯道超车,补完数学后,刚开始上大语文,火灾消防自查停课了。刚检查完,又暴雨了。这暴雨刚过去,还没等开始上课,又疫情了。现在教育局直接一纸令下不准上课了,孩子可怎么办?

头条看到一篇文章,开玩笑地说以后培训班关门,但学科老师却会成为提亲热门职业,为什么呢?因为老师都不打工了,上门当私教了。

《大脑的幸福密码》中,作者把大脑分为两种:红色大脑、绿色大脑。

l绿色大脑——顺应模式,被爱、自信、愿意做,有利于长寿、健康(庄子)

l 红色大脑——反应模式,沮丧、颓废、不被接纳、不满足、生气、焦虑

当我们面临压力和负性时,往往会自然的反应——沮丧、颓废、不被接纳、不满足、生气、焦虑。这时,大脑亮的是红灯,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模式”,并不能给我带来改变,更无法让我们平静、自信和幸福。

而我们要追求的,是绿色大脑的“顺应模式”,让我们能拥有一种积极体验(好感觉)。

为什么我们会对坏事念念不忘?

用顺应代替反应

压力来了,大脑会让我们做出自保的反应,情绪随之而来。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人都会有的。我们看到有些人于是处乱不惊,也只是他的“反应”环节时间短、强度小,“顺应”的效果好罢了。

关于接纳,我始终认为,接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变。如今,找到了科学的依据。当我们静下来时,大脑才会亮起绿灯,有条件进入顺应模式。而这时候,并不是成功,只是具备可以突破的条件。所以,接纳之后,给自己“说”什么,尤为关键。

如果我们抱着“就是这样的”来安慰自己,接纳现状、在现状下找到舒适区,就很容易走上我们所不屑的“小孩子不懂事长大就好了”的模式。

那如何来解决呢?

分享下里克•汉森的提出的“积极积极体验四部曲”(HEAL):拥有、丰富、吸收、联系

【拥有(have)】

我们要努力拥有积极的体验。通俗地讲,就是要时刻想着让自己有“好感觉”尝试去留心和创造积极的体验。

而当这种好的感觉来临时,好好享受于此,对自己说“我喜欢这样的感觉”,而不是“我希望你以后都这样”。

喜欢like,可以让我们保留好感觉——易转绿色模式

想要want,则会放大内心欲望,产生压力——易转红色模式

【丰富(enrich)】

当我们能够发现、创造好感觉时,就可以不断地丰富(enrich)了。具体可以从4个方面尝试:

1、持久化

结合大脑的记忆规律,我们可以进行刻意训练,增加好感觉每天的次数和单次的时长。比如,每天散完步后,停下脚步,欣赏下身边的美景,细到花的蕊、叶的脉、树的纹路。每天5-10次,每次10-30秒。

坚持停留——体会——放大感受,停留在美好。

2、强度

从习以平常中,挖掘一些让你感到更宏大、丰富、圆满的感受,比如谁发明了键盘,让我们记录信息如此方便,真是伟大。

3、多样性

充分调动左右的感知觉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一个都不能少。这一点,将训练与表达相结合,就是非常好的“五感”写作法,所以带孩子和我们一起投入积极体验的创造,不仅会收获好的状态,还能浸润学习提升。

4、新奇性

好奇心,让大脑的海马体不断生长。

海马体,主要负责记忆和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记忆都储存在海马体中。如果一个记忆片段,比如一个电话号码或者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被重复提及的话海马体就会将其转存入大脑皮层,成为永久记忆。

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对所见所闻的好奇心,去寻根问底,是让好感觉更丰富的有利途径。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打破固有思维,跳出来看世界;也可以放缓生活节奏,让自己停一停。

为什么我们会对坏事念念不忘?

【吸收(absorb)】

吸收,需要通感和同理心。

当我们打开内心时,会变得更加敏感。很多时候,我们关于“×”的感受和观点,来源于对事件或人的不理解。当我们能看见生命,觉察背后的原因和不容易时,就会吸收对方的经历与感受。

【联系(link)】

说了前三点,其实还是在讲“怎么做”,而联系,是在告诉我们“怎么做到”。

里克•汉森举了个例子,一片长满杂草的土地,如果你不断地去除杂草,这块地充其成为一块荒地。而当你除草时,同时不断地种花,那么这块地终将成为花园。

我们对孩子不满意之处,是杂草;孩子偏弱的能力、科目,是杂草;孩子成长中速度比他人慢或不擅长的地方,是杂草。

那作为父母,我们是接受所有的地都难免有杂草和虫害,除草的同时不忘全力种花,还是期待垦出一片完美的荒地后,再考虑种花?

此刻,你的脑海是否响起一句话:接纳,是更好的选择。

如果我们明白“这样是情有可原,可以理解的”来平复自己,接纳现状、静下来思考自己心之所向,并为之每天进步1%,那么我们就进入了积极体验的第一环节拥有(have)。随之而来的,便是有更多的机会让我们去丰富(enrich),去吸收(absorb),进而去连接(link)。

当我们能“想开点”时,就可以为之找到一个方法,我常用的是用“虽然……(负性),但是……(正向)”来思考。

把让你觉得不舒服的事,放在虽然之后,然后想这个来临后,你有么有其他的“得”,最后把句子连起来,自己对自己坚定的说出来。

举了例子,最近火灾自查,再到洪水,再到疫情,孩子的假期计划都打乱了,所以特别焦虑。那么,我们可以给自己说“虽然原计划都做不了,但灾难来临,孩子体验了大灾,感受到了人与人的温暖,获取了正能量,这会让他更有内在力量”。

相信相信的力量

人,永远无法获得认知以外的东西,不仅包括财富、知识、能力,还有幸福与自我的成长。

当“坏”出现时,告诉自己,那是你内心的小人想“变好”,找到那个好。不问能否得到,先朝向于此,迈步前行就好。

是的,相信相信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培训班   这一点   荒地   疫情   杂草   念念不忘   焦虑   坏事   大脑   敏感   强大   压力   记忆   模式   感觉   孩子   幸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