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就要教他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


做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明智消费者———林崇德版《发展心理学》拆书稿61 “幼儿的心理发展”7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


爱孩子,就要教他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只有自己的世界,就像《我是传奇》里威尔·史密斯扮演的罗伯·奈佛,他是不需要谈道德的。因为,道德是指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所表现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商家与客户等等,不同的社会和社会关系都有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平安顺遂,希望自己年老体衰的时候不被犯浑的儿女气懵,建议父母从幼儿期开始就重视孩子的道德认知教育,因为这个时期培养孩子正向的、符合社会期待的道德认知是最最有效的,绝对的事半功倍。


为什么这么说?这要从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说起。


不管是皮亚杰的三阶段理论,还是科尔伯格的三阶段六水平理论,核心基本是一样的:


1、幼儿期之前,孩子的道德认知处于前道德阶段


在这个时候,成人告诉幼儿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他会完全接受。哪怕告诉他偷东西是对的,他也相信是道德的。



2、幼儿期到儿童前期,孩子的道德认知处于他律阶段


他律阶段孩子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们认可规则,认为规则是权威制定的,必须遵守。二是他们只看行为符不符合规则,而不看动机。


举个例子,低年级孩子会把老师的话奉若“圣旨”坚决执行,“我们老师说……”常常挂嘴上。


还有一次,一个一年级孩子早晨入校眼看要迟到了,家长让她走距离近的南校门进校,可是她偏偏要走西校门,因为这是学校规定的。为了从哪个门走,家长气得哇哇叫,孩子气得哇哇哭。好好的一个清晨,一天的开始,母女俩在争吵中开始。家长觉得孩子拗、犟、笨、不会变通,孩子觉得家长不讲理、不遵守规则,还不让自己遵守纪律,害自己可能被老师批评,这就是家长不懂孩子道德认知发展特点的结果。



3、儿童晚期及之后,孩子的道德认知逐渐进入自律阶段


自律阶段,孩子一是认为规则既然是人制定的,就是可以改变的。二是他们会从只看行为符不符合规定,转向考虑行为的动机。比如,因为急事闯红灯是可以理解的。


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父母会发现自己想给孩子讲一些道理、输入一些道德观念,越来越困难,孩子们越来越不容易接受,他们开始有自己的道德认知和判断了。


如果家长和老师非要下大力气在这个时期做工作,性价比很低,容易引发冲突、把双方都气得不得了,还事倍功半。


综上所述,如果不希望孩子在求学期间目无尊长、违犯校规校纪,在工作期间顶撞领导、成为问题员工,甚至为非作歹、触犯法律,就要抓住幼儿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这是最有用也最关键的时期。


培养教育孩子的原理用行为训练和认知治疗比较好用,具体方式可以用游戏、角色扮演这样体验式的比较有效。



十一假期就要结束了,忙碌又充实,收获多多。踏实,满足。



2021.10.7 15:00 周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史密斯   发展心理学   孩子   社会关系   界限   动机   认知   道德   幼儿   时期   家长   规则   阶段   理论   老师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