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 | 我们究竟有多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前段时间,成都四十九中高二林同学坠亡事件牵动着人们的神经。随着有关部门调查的不断深入,根据披露的细节来看,小林的极端行为导火索可能是感情受挫。


事发后,小林妈妈在采访中说,小林成绩不错,性格开朗,平时住校,周末她接回家时一般都是有说有笑,对学习很自信,有自己的规划,之前没有发现任何异样。


但是警方通过调取小林生前使用的手机数据发现,早在去年 6 月,小林就和好友在 QQ 聊天中说:“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今年 5 月,他用 QQ 号转发给朋友的聊天记录中有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言论;小林的同学在警方调查中也说,他平时性格相对内向。


孩子为什么会对着父母强颜欢笑,转头独处或和朋友相处时却是垂头丧气,甚至生无可恋?跳楼之前,他刚刚从家中回到学校,在如此绝望的状态下,也不曾想过求助父母,回到学校之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死路。


悲剧发生后,事件一度引起大家的关注,出于对孩子生命的惋惜,各界质疑和猜测不断。但不论真相是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痛苦一无所知,孩子也没有或不想抓住这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他自杀之前,究竟想了些什么?是多么不堪的重负,让他最终“一跃解千愁”?他的痛苦和委屈为什么没人可以诉说?父母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是缺席的?

青少年自杀 | 我们究竟有多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Photo by Artak Petrosyan on Unsplash



其实,在林同学选择自杀之前,已经有迹象表明他心理出了问题,比如和同学 QQ 的聊天记录,但他住校,又是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父母觉得,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不爱和父母交流,父母似乎无计可施。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在这个新闻事件报道中,妈妈对孩子的评价:小林成绩不错,性格开朗….对学习有自信……为数不多的几句话,反复被提到的是小林的学习,而“性格开朗”也是假象,父母的关注点永远是学习第一位,而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被学习遮住了,他和同学的交往怎么样?他有喜欢的女生吗?他在哪方面没有自信?他最近的苦恼是什么?平时就真的一点迹象都没有吗?


《小舍得》中有一个细节,田雨岚提到儿子子悠每次奥数比赛考试都发烧,总是拿不到第一名,她还抱怨子悠胆小,关键时刻掉链子。


其实,这是孩子求助的一种手段。子悠无力反抗妈妈安排的密不透风的各种课外班,更不喜欢奥数竞赛,他通过“发烧”这种方式求助,希望妈妈放过自己,不再逼迫他拿奖,更希望能从紧张的学习中逃离出来。


但田雨岚并没在意,她不断地给孩子加码,最终把子悠逼成了抑郁症。


孩子在真正得病或出事之前,已经在不断地通过语言和行动发出信号,但不幸的是,这些通通都被父母忽略了。孩子发现在面对危险或困境时,无法从父母这里获得帮助,长此以往,就成为习得性无助,换成通俗的话就是“跟你们说没用”。

青少年自杀 | 我们究竟有多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电视剧《小舍得》剧照


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 1967 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

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小林的成长之路我们并不能妄加揣测,但在这一跃之前,一定是其他生路都被堵塞了,该有多绝望,他才迈出了这一步。


习得性无助,让孩子逐渐封闭了自己的内心,关在屋子里,不与我们交流,甚至内心已经狂风巨浪都不告诉我们,因为在他们眼里,父母已经成了陌路。是我们,亲手断送了亲子信任。


就像一位心理学教授所言:青少年自杀,我们只看到最后一击,更多伤痕早已深深地埋藏在孩子心底。




守护孩子的心灵

在这沉重的事件背后,并不是轻轻的一句“告诉孩子珍爱生命”就可以的,生命之所以应该“珍爱”,是因为生命是美好的,你是被珍爱的,同时,你也有珍爱的人。那些珍爱你的人,苦的时候给你光,累的时候让你歇脚,痛的时候给你疗伤,你舍不得他们为你流泪、为你伤心,所以你要好好活着。


但,如果,你感觉不到自己是被珍爱的,被重视的,自我价值感极低,当遇到困境的时候,似乎自己就是轻飘飘的一片树叶,随时都可以被风吹走,生命就真的没什么可珍爱的了。


感情受挫只是一个导火索,如果林同学背后有强大的情感支撑后盾,遇到问题时有出口、有通道、有退路,不管是感情受挫还是学业受挫,不论是同学关系还是师生关系出问题,都不至于选择赴死的一跃。


青少年自杀 | 我们究竟有多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即使母子连心,我们也很难总是明白孩子在想什么。


“跟爸妈说被同学欺负,不想去学校,爸妈只会骂我不懂事。”

“心爱的宠物丢了,我很伤心,爸妈却说没事再买一只。”

“想报考心仪的学校,爸妈却说我目光短浅。”

……

作为成年人,我们也许都还记得那种“不被倾听”的失落感。


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初看到的世界,爸妈的每一句反驳,每一次忽视,对孩子来讲都影响深远。


当孩子被允许表达,也得到倾听时,他们才能和世界产生真实的联系,他们的生命力才能伸展出来。这股生命力,也能滋养到父母。


有时,这种“倾听”不一定是有声的交流,也可以是孩子的表情、行为、情绪,如果我们真的关注孩子,TA 的一举一动都是有信息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张开触角充分地接受他们发来的信息,不要让信号消失在空气中。


这需要我们有足够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有深刻的自我觉知能力,做父母总是要学习的,只有自己不断向内看,才能看到孩子的内心深处。


真诚地倾听,不去评判和说教,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情绪最好的接纳,当情绪被接纳,孩子自己会去想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困在原地。


《父母效能训练》中说,当父母与孩子坦诚相见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是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孩子   导火索   珍爱   青少年   无助   绝望   自信   平时   情绪   痛苦   父母   同学   妈妈   事件   生命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