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绝望、冷漠

在早年与照料者之间缺少安全依恋的人,更容易过度使用冷漠作为人际间的应对策略。心理学家鲍尔比(Bowlby)和罗伯逊(Robertson)在关于依恋的开创性著作中,研究了儿童在体验到创伤性的分离与丧失后会发生什么变化(Bowlby et al.,1952)。研究发现,经历了与照料者创伤性分离的儿童身上会出现3种典型的应对分离策略:反抗、绝望和冷漠。想象一下把孩子从妈妈身边带走,一开始,孩子会大哭,四处寻找妈妈,这是反抗阶段。这时如果妈妈出现,及时回到孩子身边,那么孩子的痛苦就会得到缓解。然而,如果妈妈仍然不出现,孩子就会进入到绝望的阶段:变得安静、退缩、面无表情,慢慢放弃妈妈会回来的希望。这种状况延续下去,孩子会进入到冷漠阶段,不再需要任何人,即使妈妈回来,孩子也会好像不太认识她了,不再依恋她。他与妈妈、与世界的关系变淡了,不信任了。孩子一旦进入到这个阶段,就很难再出来。

反抗、绝望、冷漠


也就是说,如果你早年的照料者情绪不稳定,或者你难以和他有情绪上的联结,那么你的记忆或许已经教会你:“决不能”对他人有需要,不依赖任何人才是安全的。当一段关系慢慢变得亲密,你可能会害怕潜在的依恋。或者,你会变得完全自给自足,在暂时的舒适与控制感中获得愉悦。你也可能发誓为了避免失望再也不恋爱了,在别人推开你之前要先推开他们,甚至你还可能假装在恋爱,实际上心门紧闭。对信任的怀疑可能会让你接收不到别人的爱;甚至当别人真诚地表达对你的爱与欣赏时,你的自动反应也是拒绝,认为他不真诚,不是“真心的”。你可能会转而寻求替代品,比如食物,以及其他强迫性的自我抚慰行为来满足你对亲密的需要。尽管表面上这些远离人的策略似乎让你很“安全”,但你付出的代价过于惨重。加布里埃尔·伯恩斯坦(Gabrielle Bernstein,2011)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能感受到爱,但我们不愿相信它,我们因恐惧而不敢相信。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安静的声音,呼唤着更美好的东西。”当你的情感麻木进而转变成空虚感、孤寂感时,你就会意识到,你的保护盾已经失去了作用,它正在使你远离想要的生活。

卸下盔甲

乍一看这有点反直觉,但只有当我们有能力哀悼生命中的变故时,我们才会生出爱的能力。万物无常的本质意味着,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生活就必须接受丧失与结束。变化不是生活的一个方面,变化是生活本身。仔细想想,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其实都是上一个瞬间的结束,每一个今天的来临都始于昨天的逝去。你与爱人一起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也都是这样;世间万物都会结束,都在变化,无论何时,只要我们打开心门去爱,都会感觉到这种柔软与脆弱。这是深嵌于人性本质上的既伤感又美好的脆弱。

要找到自己建立关系的方式,你需要拥抱人类体验的各个层面。没有什么能够保证一个人长生不老,所以活着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脆弱。与生命类似,关系也是复杂而多变的,其中有痛苦有喜悦,有劳作也有嬉戏。布林·布朗(Brene Brown)在她关于脆弱性的开创性著作中教导我们,如果不能涵容脆弱性,快乐就成了不祥之兆(Brown,2012)。如果我们想要避开日常生活中的悲伤,最终付出的代价会很高。左躲右藏,会切断我们与他人的联系,会让我们麻木,最终无法感受到喜悦;极力避免痛苦感受,我们会连感受喜悦与美好的能力也一起牺牲掉。因此,真诚的生活意味着从梦幻般的状态中觉醒,承认万物无常的本质,拥抱生命中的潮起潮落。


你必定会感到脆弱,因为当你选择活着,选择向他人完全敞开心扉时,你就与他人休戚与共,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了。但你的目的不是完全避免心碎,而是相信你自己心碎之后仍然能够活下去。伤害也许会发生,但也会过去;好的心理弹性是你的安全保障(参见第9章)。不管发生什么事,你内心的某些东西不会变,不会被打扰。培养勇气去接纳无常、丧失与死亡,你就能活得充实。毕竟,作为一个情感上有天赋的人,你天生就有能力发展深入且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深谙悲伤之味,细品死亡与分离,然后拥抱存在之焦虑,那是你活着的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伯恩斯坦   心门   冷漠   都会   开创性   可能会   无常   万物   喜悦   脆弱   绝望   真诚   阶段   妈妈   关系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