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与家人相处的困难时刻


转自《拥抱你的敏感情绪》片段


与那些在过去伤害过我们的人,或者总让我们想起旧伤口的人共处一室,这通常是强烈负性情绪最糟糕的触发器。如果你的旧伤是在家里留下的,如果你与家人疏离或者关系糟糕,那么与他们共处对你来说可能是个挑战。


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个大家都避而不谈的真相,对于“家庭”时刻,比如在各种节日的家庭团聚,媒体描绘了一幅理想主义图景,我们的文化又进一步美化:任何不祥和都不能提。你几乎没办法向人解释你家的家庭动力有多复杂,为什么待在家里对你来说是一年中最为挑战的时刻。很少有人承认并理解这是个问题,这样的现实会进一步加深你情绪上的孤立感。然而,不管家庭团聚被强加上多少虚伪的欢乐,至少那一刻你不再孤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有哪些心理策略或者思维模式的改变,在我们面对挑战,与那些会触发我们情绪的人相处时,会给我们提供帮助。

应对与家人相处的困难时刻


策略1:原谅自己
首先,原谅自己一到这个场景中情绪就会被触发。有时候你会纳闷,为什么自己的情绪还是这么容易被强烈地触动,明明家人已经变老,变脆弱,住得很远,也不再影响你的生活了。哪怕你已经成功地离开家并建立起自己的生活,一旦再次接触,你还是立刻感到无力和沮丧,就像你仍然只有5岁大,或者你会再次表现得像个愤怒的、失控的青少年。甚至,虽然有着独立的成年人的身体,但你还是感到被困在强烈的情绪乱麻中。然而,不要因为情绪被触发,或者一到这个场景就有负性感受而责怪自己。


或许,承认你心里永远装着小时候的你,也是个有用的方法。看起来这一部分的你一直想要重复同样的交流模式,在同样的人那里“碰同样的壁”。虽然反复体验失望很令人沮丧,但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提示,说明你的心灵想要修复,想要迈向整合。听起来有点反直觉,但是你感到有股力量驱使着你去重复同样的动力,那是因为一部分的你仍然希望结果会不一样。强迫性的反复尝试是潜意识试着再次回到过去,清理旧障碍。所以,要感谢自己有这样趋向完整的愿望,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尝试本身代表着你的心理是有弹性的,不是虚弱的。


策略2:彻底地允许
允许不是说立即原谅或者迅速达到一种伪平静。然而,这样做或许会有帮助: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你需要直接与他们接触,有意识地“允许”该发生的一切发生。你可能不喜欢、不赞成,或者难以接受他们的行事方式,但你可以留一些空间“允许”这一切发生。这意味着你与现实打交道的方式有了改变:不是与它战斗,而是真实地看见它的发生,并且允许周围的人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
对于家人的所作所为,你有自己的评判和感受,这并没有什么错。允许不意味着拿自己当破抹布,或者甘心被虐待。然而,大多数的人都掉入了一个陷阱:期待其他人会有所不同,我们自己制造了这种需要,需要其他人按照特定的方式行事,并把这作为我们获得平静心灵的前提条件。一旦执着地认为其他人应该做出改变,我们就与他们的思想、感受和行为共生依存。如果把自己和他人的脾气及言行举止捆绑在一起,那我们为自己情绪自由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不管别人的行为在你看来多么无理、不善良或者有害,他们的行为也只是反应他们的内在真理,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你别无选择,只能允许其他人按照自己的真理生活。不管家人多么的功能不良,他们的行为一定与他们成长的环境及困难有关。是的,他们荒谬的、令人不快的行为没有道理。是的,他们没能理解或者欣赏真正的你,这很不公平,但没有人规定生活一定是公平的。你越是与现实对抗,就越痛苦。佛家的思想告诉我们:人生很苦,但受与不受你可以选择。既然你的家人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行事的,那为什么你认为他们能够改变?


记住,只有你允许他人真实地做自己,真正的亲密才有可能发生。越是有满脑子的应该,你越会感到紧张,你也就把他人推得越远。


策略3:注意你的刻板印象
我们对自己及他人的感觉常常很僵化、很局限。这是因为,我们概括分类信息的能力远超于组织交流信息的能力。然而,现实生活以及人的心理动力,比我们看到的要灵活易变得多。通常,当我们对某事形成固定看法时,它就已经改变了。只要细想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就能观察并了解到生命无常的本质。借用佛教的学说:生命是一条河。尽管在表面上看起来,它似乎是连续的、静止的“河流”,但真相远不止于此。今天的河流已不再是昨日的河流。这一刻的河流也不同于下一刻的河流。


人也逃不过无常,包括你和你的家人。为了理解生活的杂乱无章,我们形成了对事物的固定看法:“他很爱生气”“我总是被这种事弄得心烦意乱”。虽然我们对自己及家人有了“这样”“那样”的刻板印象,但现实是,人总是在不断改变和变化的。如果能够把眼前的人看作一条流动的河,你就会发现他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尽管某些“人格”或者脾气的确没有变,但是认为你现在看到的人和几分钟前的他一模一样,这是一种错误观念。我们也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细想一下:每一个生命体中的细胞都在连续不断地分化,我们其实一直都在分解与再生的双向过程中。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身体上来说,你面前的这个人都不一样了。他始终在改变,这种改变是连续的、动态的,像水流一样。
你可以从这一步开始:当你去评判他人“这样”“那样”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你心中升起的那些非黑即白、很确定的陈述上。你可以在自己使用“总是”“不过是”这些词时抓自己个现行。当你注意到这些固定想法(例如:“我妈妈总是这么麻木不仁”)时,不一定要完全反驳它们,但你可以尝试着为其他可能留出空间。例如,想一想,与你的陈述相反的一面也可能有,虽然可能出现得很少。或许,你“自私”的兄弟姐妹在生活的另一些方面却非常慷慨大方,或者,有那么一次,他们的行事方式完全不同以往。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为你的思维模式找回一些灵活性,那就是改变你身边的主客体关系。你是不是把自己看作被他人忽视的受害者?到底是谁在剥夺你需要的东西?你可以彻底地拥有你的体验,不是通过惩罚谁,而是通过找到一种方式,让你的思考更灵活。举例来说,如果你觉得父母没有尊重你的需求,有没有可能是你自己没有充分尊重你的需求?是不是你自己没有说不,从而把自己置于脆弱的境地,从而允许别人侵犯你的边界?再次重申,不要陷入自责中(侵犯是真实发生的,也是很难对付的),而是聚焦于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如果你明白,人的本质之一就是永远变化,知道事物并不总是你看到的样子,每时每刻都有改变的可能,或许你会略感安慰。或许,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够涵容保持希望与接纳现状这一悖论。明智的做法是,对于改变,不要抱有任何期待,同时又允许可能性存在:在某一刻可能会改变。


策略4:躲到幕布后面
如果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有时候让自己在心理上与战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失为一条退路。一种做法是,把回家当作一次短途旅行。你可以想象自己是个局外人,一个“旅人”,或者你可以想象自己是从火星来的人类学家。


带着人类学家的心态,你“躲在幕布后面”,从科学而客观的角度来研究你看到的一切。既然你来到了完全陌生的星球,那么别无选择,你固有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必须先放在一边。你的逻辑和假设在这里不一定适用,所以要保持好奇,有时候要允许自己对所见所闻感到困惑。这里的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这里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事,你不要指望答案过于简单,毕竟,你正在观察一种与你完全不同的生物。你甚至可以后退一步,更客观地检查他们的行为模式:这一家人是不是陷入了“戏剧性的三角关系”,在跳“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之舞?某人是否成了替罪羊?有些人是不是被锁定在“替罪羊”或者“好孩子”的“固定角色”中?


当你还在这里时,你也可以玩“假扮”游戏,就像你去了罗马要入乡随俗一样,但在内心深处你知道,真正的你并不会因为这次旅行而受到影响。做一个观察者,而不是参与者,从你生命的这短暂一刻中幸存下来。


练习 心理彩排
我们感到紧张,是因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没有充分做好准备。心理彩排就是备战时刻。通过心理彩排,你将不再被反应淹没,而是变得有准备,有弹性。


1. 找一个地方,找一段时间,确保你不会被人打扰。你可以舒服地躺下,闭上眼睛。
2. 在脑海中想象你下一次回家的场景、节日,或者是任何一个你可能会与那些触发你情绪的人在一起的场景。想象一下在家庭活动开始前及过程中,你会看到什么。把你自己放在场景中,看到你自己也主动参与其中,而不是做一个被动的观察者。
3. 现在,想象所有可能会触发你情绪的情境:他们说了什么会惹你生气?他们怎么看你会让你感觉受伤?他们是否会说一些你意想不到的评论或者建议让你抓狂?从最小的事到最糟糕的情况,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你不妨在日记本上做一些记录,或者列一个心理清单。
4. 现在,选一个可能发生的场景,开始心理彩排。
(1)你会对自己说什么?
(2)什么样的话可以作为“真言”在关键时刻提醒你?
5. 看看上文所列的一些心理策略是否能帮上你的忙,或者你有自己的策略。
6. 想想处理这件事最好的办法是什么,然后在心里想象你自己正在这么做。
7. 你能提前想到的方法越多,就越能临危不乱,也会越有掌控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家人   人类学家   观察者   可能会   彩排   河流   行事   场景   情绪   困难   现实   时刻   策略   发生   方式   心理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