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8 教育的分寸感

本文摘取自杨杰课程《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

咱们上节课讲的拎要点,我发现很多家长拎出的要点全都当作重点来处理,他们认为教育无小事,每件事认真处理,才会有好的结果。我们都说响鼓不用重锤,其实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上用力过猛,每天都在重锤孩子。重锤的结果,是带给孩子压力愤怒和沮丧,进而破坏了孩子的内在动力。于是,孩子的表现就是缺少了主动性,学习不积极不爱做作业,不善于安排生活,依赖性强。家长会说,用力还管不好,不用力心里更没底,那么当家长拎要点,要怎么分辨其中的正负轻重,怎么掌握分寸感呢?

我们先来说分寸感的大原则,概括来说就是,重积极因素,轻消极因素。

这个和家长的生活经验是相反的,在生活中,家长通常是重视消极因素,对孩子的缺点不足很敏感,一旦发现立刻纠正,相反对孩子的积极表现就比较淡然,认为本该如此,很少呼应。很多来找我做咨询的,家长已经束手无策,但咨询一段时间后,孩子已经开始转变,甚至有脱胎换骨的变化,家长就会很惊讶。

其实我的咨询思路一点都不复杂,我只不过运用了这个大原则:重积极因素轻消极因素。无论这个孩子表现多么糟糕,我都会很努力地捕捉积极因素,然后肯定他,支持他,烘托他,让积极的行为扩展,覆盖掉原来消极的行为表现。

比如,一个总是上学迟到的孩子,咱们前面提过,大冬天的怎么叫都不起床,爸爸一气之下把孩子和衣服一起丢到楼道里。这么严重的问题,我给家长的建议是:每天照常叫他起床,照常迟到,等到积极时期肯定他,没有时机没做处理,一段时间后迟到问题有所好转。这天孩子说自己只迟到五分钟,妈妈忍不住怼他说,迟到五分钟也是迟到呀,我就教她以另外一种心态,对呀,你说得没错,你迟到的时间越来越短,今天只迟到五分钟,明天再稍微快点,咱们就能不迟到了!这句话,轻轻拨动了孩子的心弦,给了孩子一个温柔的推动,帮他跨越了迟到的最后一道门坎,改变就这么云淡风轻地发生了。

在处理孩子迟到的问题上,轻重的拿捏起到了关键作用,爸爸的处置方法很重,立志当天解决问题,于是把孩子光溜溜地扔到了楼道里,迟到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还变本加厉。我的处理方法,看上去很轻,轻到了家长觉得不可理喻的程度,怎么能允许孩子照常迟到呢?其实这不过是搁置问题,等待时机而已。

这样的方法在处理,磨蹭、不写作业、脾气暴躁、等棘手问题的时候,会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教育中分寸的拿捏是个大学问,拿捏不好分寸,用力过猛,像这个爸爸一样,发现问题每天跟孩子决战,最终会把孩子逼入绝境。

分寸感是个很奇妙的概念,说起来每个人都懂,但又常常说不清楚。在这一课里,我们从两个角度讨论教育的分寸感。分别是,正负和轻重。

先说正负,就是正向的和负向的。通俗的语句就是好的和坏的。比如,家长通常认为,麻利是好的,磨蹭是坏的;主动是正向的,被动是负向的。当然也许你会疑惑,正负是多么泾渭分明呀,何必兴师动众地讲呀,这是因为正向的和负向的涉及到教育的基本判断。这跟咱们前面讲的,重积极因素轻消极因素密切相关。

如果这个基本判断出错,就会一错到底。正向和负向的大部分都比较好分辨,在这一课里,我们重点讲难分辨的地方。

在正负这个判断中,常常出现忽视和误判的情况。所谓忽视,就是没看见,有时候没看见正向的,有时候没看见负向的,在我们生活中,这种没看见的情况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

比如,我在咨询中遇到一个不爱写作业的孩子,每天晚上写作业都是一场战斗,咨询了一段时间后,我对妈妈说这个孩子接下来会有明显的进步,后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但当时妈妈很诧异,问我当时怎么判断出来的,我让她猜,她猜了半天也没猜出来,于是我提醒妈妈,再把写作业的录音听一遍。妈妈听了,还是没听出来,说他还是不愿意写作业呀,他不是一直在跟我讨价还价吗?

的确,如果以愿意不愿意作分界,孩子确实没有改变。但如果我们调和分辨率,看孩子不愿意当中,是否隐藏着正向的信号,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微妙的变化。以前这个孩子不愿意写作业就埋怨哼唧耍赖,家长觉得孩子像个狗皮膏药一样,特别难缠,油烟不进,其实这是孩子内心极度缺乏力量感的表现。

而这一天的录音,虽然他依然不想写作业,但那种埋怨哼唧耍赖的感觉大面积的退去,感觉孩子的理智部分回归,就算讨价还价提的条件相对合理。内心有了一些力量感,我就是透过孩子状态的改变,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力量感。感受到了孩子基础感觉的改变,我知道他的内在动力开始萌芽。所以我判断孩子的行为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孩子的变化从来不是排山倒海的,而是像春天的小草,悄无声息地破土而出。所以像孩子这种微妙的改变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消息,假设识别不出来,依然认为孩子屡教不改,那么对孩子的回应就会南辕北辙,孩子身上积极行为的萌芽被大扼杀了而不自知。

当然有些微妙的负向信息,我们也同样容易看不到。比如,我们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跨度观察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学习成绩好能考个不错的大学 ,自觉靠谱有礼貌,在上学考试这样的既定规则和任务中完成度很高。等走上社会会发现,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会成了他的短板,只好随波逐流,没有发展后劲,颇为可惜,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初可能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他把自己框定在一个好孩子的角色里,把精力投注到一个狭窄的空间中,也确实得到了满意的评价。在成长过程中没有锻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做选择的决断力,也没有发展真正的兴趣爱好,遗憾的是家长也没有意识到其中的缺失。对孩子当下的表现很满意,进一步地框定孩子,孩子偶尔的尝试和探索又被家长拉回到了既定轨道。因此,当我们拎出要点,判断正负的时候,哪怕很有把握,也不妨再斟酌一下,看看有没有忽视看不见的地方。

当然,除了忽视、看不见以外还常常会误判,也就是说把正向的当作是负向的或把负向看作正向,这个颠倒的判断会导致教育行为的南辕北辙。

我这些年的咨询发现,家长在常识性的,显而易见的问题上,常常数十年如一日地犯错而不自知。比如,孩子犯错了,就要理直气壮地告诉他,知错才能改错,于是就不断地告诉孩子,你这里错了,那里错了,一定要改,知道了吗?然而家长看到的结果,却是屡教不改,为什么呢?是因为家长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带着不满和责备教导孩子,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伤害了孩子的基础感觉。

比如,有个家长给孩子辅导作业,最后他绝望地说,我家孩子智商欠费了。特别简单的题目,讲三四遍,还是一脸茫然,退一步讲,你不会没关系,你倒是听啊,讲了也不听,眼神涣散,不知道神游到哪里去了。

我对这个家长说,其实我还真知道孩子神游到哪里去了,你指出他的错误,语气生硬,带着责备,他内心难过,竖起了防御的高墙。他的基础感觉受伤了,他的注意力根本不在你讲的题目上,而是沉浸在自己的难过中,无法自拔。后来,我建议妈妈婉转地指出孩子的错误,比如,这道英语题的得数看上去,咋那么不合理呢,要 不你再看看,最终妈妈用这种温柔的方法治愈了孩子的神游。过了一段时间,特高兴地告诉我,我们家孩子智商不欠费了。

从分寸的角度来看,分正负相对容易,接下来的分轻重会更微妙也更关键。教育的分寸奇妙就在于,它存乎于心,多一分就多了,少一分又少了,因此分轻重更依赖于人的感知能力。

对于家长来说,这种微妙的感知是自己的软肋,教育的用力过猛,重锤孩子都不是家长的本意,只是自己的感知系统拉响了警报,真诚地认为自己捕捉到了严重的问题。

这里我们分别从生命逻辑和发展逻辑来重新认识我们的教育行为,掂量轻重,更准确地拿捏分寸。

我们先来说生命逻辑。跟孩子相处过程中,家长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掂量孩子当下的表现,随便一次测验一次听写都牵动家长的心,但常常忽略了一个最终极的问题,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常常在新闻中听到一些极端的消息,孩子因为学业压力,自暴自弃,直接退学,因此而自杀的也不在少数。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孩子的生命受损,这个过程对孩子的推动和成全还有什么意义呢?

每当家长责怪自己孩子成绩不好,也不知道着急,还天天乐呵呵地玩游戏的时候,我都会劝孩子至少这样的孩子不会得抑郁症。当然走极端的毕竟是少数,我听很多人说,他们的童年记忆是一片空白,没有色彩,没有值得回忆的故事,也没有幸福感。

作为父母,我们肯定不愿意看到孩子这样长大。因此一切教育行为,当我们想着这样的追问,那么当下的表现就整体变得轻盈了。家长也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跟孩子抓狂。

当然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就算我秉持生命逻辑,努力给到孩子快乐和幸福,但日常的教育中,毕竟还有很多的分寸需要拿捏。这就要说到发展逻辑,在发展逻辑中,家长不要把自己最关心,表现最明显的地方当作最重要的,而是抛开对错,先问为什么,再问会怎样。

我们不妨来举个例子,有位爷爷,容易紧张,爱唠叨,控制欲很强,六岁的小孙子被叨叨烦了,就给妈妈告状,最近孩子改变了策略,说得轻就当耳旁风,说得重就跟爷爷激烈争论,父母直接判断对错,觉得孩子做得不对,是没礼貌的行为,这是父母眼中最重的问题。

我的看法完全不同,我会先在心中追问,孩子最近为什么改变了策略,他如果一直这样会怎样呢,于是我开始探究这背后的原因,以前孩子内心的力量感偏弱,被爷爷叨叨烦了,也只能特别委屈地跟妈妈告状。而如今呢,他显得很从容,很有力量,所以要么忽略,要么争论,用最激烈的态度维护自己的边界。如果推演下去,爷爷拿他没办法,孩子的生猛和直接,反倒引导了老人,爷爷的行为会有所收敛,然后孩子也不再那么强硬。如此看来,孩子再调整跟爷爷的关系,这是我眼中重要的事,对于礼貌先等等,会自行消失,当我们问了为什么和会怎样,这件事的重点就从礼貌调整到了关系上,我们就会明白,有时候孩子比大人更有力量。

看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的轻重,自然就变得明朗准确。在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中,教育的分寸感极其重要,分寸感的拿捏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教育能力,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分寸   正负   轻重   微妙   消极   用力   爷爷   逻辑   内心   家长   因素   力量   妈妈   感觉   动力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