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13 拖延,孩子内心的一场战争

本文摘取自杨杰课程《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


咱们内在动力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前面讲到的诸多方法都需要反复练习。如果我们把前面讲的内在动力的加减法,寻找着力点,中正的拎要点、正向反馈等等都做到了,那么就能看到孩子的转变。

比如畏难情绪的减弱,自觉程度提高,当然如果孩子内在动力被破坏得比较严重,那么走到这里处于复苏的阶段。可能还处于如下状况: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乱做,逃避作业总是分心玩游戏,拖延,做事没有热情。

这时候家长会处于两难境地,管吧,怕拖延加重,破坏来之不易的复苏状态;不管吧,像育儿书上说的信任孩子让孩子自我管理,又怕行为失控,一夜回到解放前。这里我要多说一句,信任孩子,让孩子自我管理,最终实现自控,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其实成年人都没办法做到自觉,怎么能苛求一个孩子呢?如果放手必然形成自控力的话,那么留守儿童应该是天底下自控力强的孩子,从当今天留守儿童的现状来看,显然不是这样。

通过这些年的咨询、总结、观察、思考,我大致总结出一条规律,如果亲子关系好,孩子的基础感觉也好的话,通常家长放手,孩子能形成自控力。相反,如果亲子关系紧张,孩子的基本感觉也不好,放手的话,就如前面家长担心的那样,这类孩子很容易行为失控。就在昨天,还有家长跟我诉苦,孩子放手两年,成绩一落千丈,玩游戏上瘾,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拖延,是孩子内心的一场战争,孩子在情愿和不情愿间反复挣扎,异常艰难。在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路途中,拖延是孩子必然要迈过的道门坎,这时候我们能否跨越纠结,助孩子一臂之力呢?

如果我们真的想帮孩子而不是帮倒忙的话,要给自己确定一个清晰的原则,那就是少管贵在精准。为什么是少管,又贵在精准呢。这时候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可以适度放手,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如果管多了,反倒把这宝贵的自觉性破坏了,另外,少管的话能减少冲突,能最大限度保护孩子的基础感觉。

在少管的前提下,如果想助孩子一臂之力的话,我们采取的策略,一定要足够精准。这个精准的策略,要么是拦住孩子的退缩情绪,不要让孩子在情愿和不情愿中溃不成军。 要么是四两拔千斤,在恰当的时刻,把孩子从不情愿推到情愿,辅助孩子战胜拖延,改善孩子对具体事情的感觉。

少管贵在精准这个原则,能最大限度发展孩子的内在动力,帮他跨过拖延的门坎。像少管贵在精准这个原则听着非常容易但实际执行的时候这个分寸不容易把握。接下来的例子与咱们现在讨论的话题完美契合,这是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一个朋友家的孩子9岁读四年级,学习成绩还可以,但拖延到让人抓狂,吃饭慢,写作业慢,洗漱慢,出门慢,作业并不多,但每天都要写到深夜12点,家里的催促声不绝于耳。我也曾给妈妈一些建议,但因为太焦虑,实际执行的时候对孩子管理的频率太高,很多事情的回应都不聚焦。就在妈妈特别苦恼的时候,又赶上爸爸长时间出差,于是妈妈就提议让我去她家住一段时间 ,由我直接来带孩子,她只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像我这么乐于助人的人,面对妈妈的求助,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对妈妈说,第一天我只观察不管理,我要了解孩子的常态,观察了孩子一晚上,我终于知道妈妈从前的日子有多崩溃。

这个孩子从回家开始就晃悠着玩,看课外书,妈妈频繁地提醒他都被当作耳旁风,妈妈甚至在炒菜的时候,拎着锅铲提醒他,依然没用。吃饭也是心不在焉,晚上8点了,还是不写作业,妈妈忍不住提醒他该写作业了。这个孩子完全处于神游状态,坐在书桌前就开始发呆,过了好几分钟,妈妈又忍不住了,问他书包呢,这时候孩子才醒过来,到处找书包,打开书包,思绪又断了线,继续发呆,妈妈忍无可忍,继续提醒,找出作业来啊。找出书包,又继续发呆,感觉发呆才是他的主业。就这么断断续续地在妈妈时不时地提醒下,作业又写到了12点。

完整观察了这个孩子超级拖延的一个晚上,我在心中根据少管贵在精准的原则设立了一个思路。我跟孩子的约定超级简单,我跟孩子说,“从今天开始,我来管理你的作业,每做30分钟作业休息10分钟,我会坐在你旁边,顺便帮你记录你开始做作业的时间。”

当然我心里的预想更加完整,我的预想是平时不催促,吃饭的时候增加一些说笑,调节气氛,坐在孩子旁边能部分地阻拦孩子走神,为了不给他太多压力,我不盯着他,而是自己看书。

对待做作业过程中的走神,设立了一个极度耐心的提醒办法。连续走神5分钟,用招待费轻轻敲桌子提醒,不说话,连续走神10分钟,用简单的语言提醒,连续走神15分钟用严肃的语言提醒。写作业的时候记录起始时间 ,是为了给孩子正向反馈。对于这个办法的效果,我做了一个理性的预判,我估计,就算一切都执行到位,前两天很难看到效果,这个心理建设非常有必要。执行的时候,果然,前两执行的时候依然拖延得很严重。

这两天特别考验我的耐心,就说第一天吧,回家他晃悠着玩,我不说什么,也拦着妈妈不催促。到了吃饭的时候,我给孩子讲笑话,互相出脑筋急转弯,他特别开心,还跟我猜脑筋急转弯的比赛,感觉这时候的孩子非常愉悦松驰,当然我也会控制吃饭时间 ,我们只比平时多用了十分钟。

吃完饭坐在书桌前,开始30分钟的计时。这时候真正的煎熬开始了,孩子故技重演,思绪随时断线,拿出课本,找到作业的那一页恨不得都得5分钟,他翻到哪一页看哪一页,对于作业这回事几乎是秒忘。我呢,严格遵守超级耐心的提醒方法,他一走神,我就默默地开始计时,看着小孩走神,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又得忍着不能提醒,于是就眼睁睁欣赏他的拖延大戏。

说来也许你不信,这样严重拖延的孩子,他单次走神的时长大部分都不超过5分钟。你能想象我当时的矛盾心情,忍啊忍啊,想着5分钟了,我终于可以提醒他了,结果人家回过神儿来了。我顿时很欣慰。然而这松弛的心情没持续2分钟人家又走神了,我的心情就跟着他的神游起起落落。在这30分钟里,无论他怎么拖延,因为我做了足够的心理建设,因此我都没有生气,也没有着急,这样的反应本就在预料之中。

到了10分钟的休息时间 ,我通常做两件事情,一个是给他及时的反馈,把他相对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告诉他,比如,你这两道题只用了3分钟,另外就是继续陪他疯玩。不管他这30分钟内多么拖延,就让他这10分钟内过得很快乐,然后继续开始下一个煎熬的轮回。

有时候,玩得太开心,他不想写作业,这时候我就比较坚持,不通融。他有些无奈,只好继续写作业。这个孩子走神的时间终究有突破5分钟的时候,我就按之前的设定,轻轻敲一下桌子,大部分他都能回过神来。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发现,连续走神10分钟很少见,15分钟很罕见,从前到后也就出现了2次。当然,走神的时候,还会伴随着摆弄小玩具,扣橡皮什么的,我也不批评,默默收走。

刚开始一个晚上能收走一大把玩具和橡皮,这种状态持续到了第三天,终于有所改观。走神的频率减少了,走神的时间也在缩短,大部分都不需要我提醒,我能收集到的玩具和橡皮也变得寥寥无几。孩子的作业本来就不多,一旦走神大量减少,那么作业的效率也就迅速提升,这一天他10点多就写完了作业。这个办法持续使用,到了第五天,他已经足够了解我。知道我不会批评他,但也绝对不会放过他,所以人家就主动开始写作业,再加上我的及时反馈和热情夸奖,人家7点钟就完成作业。妈妈说,天哪这简直是奇迹,居然吃饭前就能完成作业,亘古未有!

妈妈在惊叹之余,又觉得特别疑惑,面对这种拖延,她觉得自己什么办法都用了,密集的催促,苦口婆心地讲道理,甚至大吼大叫都没有效果。但在她看来,我似乎也没做什么,就跟孩子做个简单的约定,然后做作业的时候坐在孩子旁边,大部分沉默不语,感觉很放任孩子,休息的时候又跟孩子打打闹闹,一点都不严肃,怎么就能让孩子发生这么惊人的改变呢?

在咨询中,家长常常有这样的疑惑,有时候他们觉得我给的建议力度不够,在他们看来,严重的问题就要下猛药,这里我们不妨说一说改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首先大家都能注意到,我几乎拿掉了所有的催促。在30分钟的作业时间,对孩子的管理也非常克制,如果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方式来描述,我管理孩子的总量不及妈妈的十分之一。这是在给教育做减法,减去了批评唠叨和催促。做减法的方式,真正做到了少管,拿掉了孩子大部分的烦躁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吃饭的时候,十分钟休息的时候,其实是在做加法,增加有乐趣的互动,让孩子感受到久违了的开心和愉悦。

这个加减法的运用在共同成就孩子的基础感觉。我们创造了一个温度适宜的环境,给孩子支持,给了他相对自由的空间,去掉了感觉层面带给这个孩子的阻力。

我们再来说说,策略的精准所产生的力量。少管已经去掉了孩子的大部分负面感觉,那么我们就陪孩子一起经历情愿和不情愿和挣扎。

我们把做作业的节奏设定为30分钟,休息10分钟,是保证孩子大部分时间在这个挣扎和努力的过程中,不逃避不溃退。而我设立的超级耐心时间的办法,当孩子经历长时间的挣扎,我给他一个温柔的外力,把他拉回来,当他摆弄小玩具、扣橡皮的时候,也这样默默地把他拉回来。这个努力的过程中,他哪怕有一点点进步,我都会给他及时反馈,这样一个积极的推力,把他推到一个情愿的一边。

在这个拖延的大背景下,开始培养他小小的成就感,咱们前面说到,拖延是孩子内心的一场战争,孩子在情愿和不情愿间反复挣扎,这时候,孩子内心积聚了大量负面感觉。咱们这一课讲的,少管贵在精准的原则,就是在尽最大努力不给孩子带来负面感觉。同时用精准的方式给孩子必要的提醒,监督和推动,我们改善了孩子的基础感觉,并且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方式给了孩子力量感。最终也改变了他对做作业的这类事的具体的感觉。对于一个拖延症的孩子,运用少管贵在精准的原则这是必经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动力   孩子   作业   精准   橡皮   书包   这时候   耐心   内心   反馈   家长   原则   妈妈   感觉   办法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