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成为下一个《囧妈》:听得见孩子说话的妈妈,不会囧

文|卿晨 原创作品,版权归本人所有,转载请联系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苏霍姆林斯基

不想成为下一个《囧妈》:听得见孩子说话的妈妈,不会囧

这个春节注定不一样,徐峥导演的电影《囧妈》在大年初一就可以在西瓜视频免费观看,这部“囧”作品不是单纯的喜剧片,电影里的母子两人在列车上的相处细节,很有代入感:

这个妈妈就是我妈

我妈就是那样管我的

我也是和妈一见面就吵架

中年儿子徐伊万被迫和妈妈卢小花乘上开往莫斯科的火车,开始6天的旅程。一开始妈妈把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接着儿子开始反抗,和妈妈不断发生争执,两人矛盾升级不欢而散,最后打开心扉真诚交流后,母子两相处和谐。

这部电影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细水无声的欢笑,更能从卢小花和徐伊万这一路的相处,让我们看到自己和孩子或父母相处时的模样,也让我们看到该怎样和孩子、和父母交流沟通。

一切矛盾的起点,皆因妈妈“听不见”

卢小花不是聋子,她怎么听不见?

是的,她不是聋子,可她真的听不见。

part1

伊万和俄罗斯美女在火车尾扔戒指,被妈妈撞见,她质问儿子在干什么。尽管儿子解释了一通,卢小花却只听见“张璐不想生孩子”,并开始就此展开教育。

气的徐伊万挠头,连连质问她:

我说话你听得见吗?

我说话你耳朵听得见吗?

不想成为下一个《囧妈》:听得见孩子说话的妈妈,不会囧

part2

徐伊万被迫在火车外呆了一晚后,情绪很低落,但妈妈却没有发现,并开始刨根问底,又开始给他各种吃的。

此时伊万说:刚才跟你说我不喝,你听到了吗?

“听不见”,导致母子二人的心里间隙越来越大,矛盾升级。为什么妈妈会听不见孩子说话?

1.坚持自我,习惯性不尊重孩子

电影中卢小花是听见孩子说话的内容了的。这个也不吃那个也不吃?那怎么行?必须要吃!可就算她听见了儿子的话,她依然我行我素,直接忽略儿子的需求。

这种状态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父母在讨论给孩子报什么培训班:

妈妈:舞蹈吧,女孩子练舞蹈可以练形体!

女儿:不要,我不喜欢!

妈妈:那就钢琴吧,那谁谁也学的钢琴。

女儿:不要,我也不喜欢!

妈妈:你说了不算,就学钢琴。

你看,妈妈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允许孩子说话,却又忽视孩子说话,直接剥夺他们选择的权利。

长此以往,我们变会习惯性否定孩子的选择,直接“听不见”孩子的需求,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给出的决定。

2.先入为主,用自己的经验判断

只听到了自己潜意识里想听到的那一部分,而并没有听见或者直接忽略掉孩子真正想说的话。

当伊万对妈妈说:你心里有一个你幻想的儿子,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来改造我?你有没有发现我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孩子?卢小花面对儿子的口若悬河,却只听到一句“你不是我儿子”,于是更气愤“你不是我儿子谁是我儿子?我不管你谁管你!”

一次交谈由于妈妈从自己的角度,按照自己的思维先给孩子说的话下定义,而无疾而终。甚至还给两人内心“埋雷”,从而更相信自己的感觉,不愿意听见,不愿意诉说。

不想成为下一个《囧妈》:听得见孩子说话的妈妈,不会囧

3.因为代沟,不相信孩子

当妈妈撞见伊万和俄罗斯美女在火车尾时,质问他在干什么?伊万解释说扔戒指,你信吗?

母与子本就是两代人,生活际遇各不同,各自对事情的见解也会不同,如果两人不经常交流,势必会出现代沟。一次又一次的不了解,演变成对彼此的不信任。

本来两人的关系可以正常交流,却因为卢小花一次又一次听不见徐伊万的话,不相信孩子说的话,总是理解成自己的意思。造成儿子不愿意跟她交流,最终两个人的隔阂越来越大,总是不欢而散。

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不想成为下一个《囧妈》:听得见孩子说话的妈妈,不会囧

听不见孩子的话,痛苦的不只是你

孩子一出生,我们便迫不及待的想听他一句“妈妈”,当我们及时回应他时,他会更兴奋,这便是交流的目的。

可是有一天,他叫“妈妈”,我们开始说“等一下”,然后变成直接忽略,突然我们有一天会发现,孩子已经好久没叫“妈妈”了。

我们教孩子说话,不是为了让孩子和我们吵架,而是为了让孩子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描述这个美好的世界。如果我们经常听不到孩子的话,也许我们的耳根会清静,但对孩子来说确是灭顶之灾。

1.孩子将不善于表达

听不见孩子的话,还妄想和孩子能进行交流,甚至想了解孩子的想法,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父母是孩子成年以前最好的倾听者,如果父母总是不愿意听孩子说话、听不到孩子真正想表达的内容,孩子将会滋生“反正我说什么你们也不会听,我说什么你们也不想听”的心理,于是逐渐不爱说话的。

当孩子说话的内容减少、次数减少后,表达能力就会有所欠缺。像伊万明明因为还爱着妻子而不想离婚,却通过商业竞争故意搅坏张璐的投标。如果一开始他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许他们还有挽回的机会。

2.无法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

妈妈若是听不出孩子话里的重点,就无法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

当他们陷入自己的想法之后,完全会忽略掉孩子的感受,以偏概全。无法和孩子建立共情,感受不到孩子的难受。

这种充耳不闻,导致卢小花无法走进儿子的心理,伊万也觉得妈妈难以理解无法正常交流。“我说的是气话”,妈妈却把当成真的,自己还要怎么说她才懂?

不想成为下一个《囧妈》:听得见孩子说话的妈妈,不会囧

3.情绪积压后,谁也不知道何时爆发

如果不允许孩子说话,不允许让孩子表达,只有父母不停的在说,在指挥,这时把孩子当成出气桶。孩子就会把那些负面的情绪、话语全部埋进自己的心底。

当孩子负面情绪积压到一定量而没有地方发泄时,常常会通过吵架、打架来缓解。

英国研究显示:父母经常性地唠叨,会导致孩子“失聪”,从而使孩子对父母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所说的“0反应”。

电影中的伊万就是对着妈妈大吼:你的小番茄是我扔掉的!我爸就是因为你管得太多,才去喝酒,才会死掉的!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很少有男人吵架能吵过女人的。但妈妈们别忘了,我们的儿子其实也是个男人。如果不将他当成男人,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扭曲的爱。

长期听不见孩子的话,父母与孩子无法进行正常交流,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将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大家各行其是,表面上你是我的妈妈,我是你的孩子,但没有真正的心与心的融合和交流;另一种是关系开始变得恶劣,甚至彼此都把心门关上,不做沟通。

相必,没有妈妈希望和孩子形同陌路,或者视如仇人。

不想成为下一个《囧妈》:听得见孩子说话的妈妈,不会囧

不做囧妈,做孩子最好的倾听者

沟通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行为,也是解决大部分问题的很好的方式。好的沟通在于三分说,七分听。心理学上把“倾听”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听故事;第二境界听情绪;第三境界听需求。

1.让孩子把话说完

孩子一开始说话,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说话,而随着孩子长大,我们似乎忘记了如何鼓励孩子说话。

①听他把话说完,哪怕是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

要想了解对方的想法,必要的条件就是听他把话说完。

不要打断孩子说话,不管他是喋喋不休还是支支支吾吾;不论你听到的内容多么难以置信或者天马行空;给他足够多的时间让他说,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和尊重。

只有感到被尊重了,他才会更愿意说。

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你对孩子的看法越是正面和积极,他们就会回馈你一个更好的自己,反之,你就会收获一个糟糕的孩子。

不想成为下一个《囧妈》:听得见孩子说话的妈妈,不会囧

②适时给予回应,像对八卦一样感兴趣

你什么时候最会“听”?大约在八卦的时候。对内容相当感兴趣,还时不时发问、求证,还时不时说“怪不得”?

一个最好的倾听者不是像机器人一样在旁边听,而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予说话的人适当的回应。哪怕是“然后呢?”“挺搞笑”或者是自己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都能给予孩子鼓励,让他说出更多内容。

也许在我们眼中,孩子的某些行为比较幼稚,但既然我们想让孩子说更多的内容,就有必要摆出一副“然后呢”的好奇心。孩子感受到我们对她说出来的话感兴趣,她才会更愿意讲。所以,像听八卦一样听孩子说话吧!

③男女有别,不同性别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方式

聊天这件事,对女性来说信手拈来。可是妈妈们不要忘了,我们其实并不了解异性。所以面对女儿和儿子,我们要选择不一样的聊天方式。

对于大多数女孩来说,和她一起嗑瓜子、刷剧、逛街就能让她打开心扉,开始纯聊模式。甚至你什么都不做,她也会叽叽喳喳说个没完没了。

而男孩则不同,需要转移注意力。在《养育男孩》这本书里,作者提到和男孩聊天最好的方法是和男孩一起做家务一边聊天。自己少说多听,在适当的时候适时回应,或许还能听到更多意想不到的内容。

不想成为下一个《囧妈》:听得见孩子说话的妈妈,不会囧

2.接受孩子的情绪

无障碍沟通心理学认为:先有情绪认同然后才有沟通。承认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的情绪,是高情商父母的必备技能。

①放下自己的情绪

听到伊万说“我和张璐已经离婚了”时,卢小花放下了自己的震惊和愤怒,伊万才觉得妈妈听懂了自己。

所以放下自己的情绪才是聆听对方才是关键。

可是你说,每当看到孩子各种气死人的行为后,难免会血压立马升到280,各种情绪就会上头,哪里还能顾及到他的情绪。

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有一个概念叫“暂停键”。如果一时接受不了眼前的事实,可以按下暂停,和孩子保持距离,适当让两个人冷静一会儿。

不想成为下一个《囧妈》:听得见孩子说话的妈妈,不会囧

卢小花下火车就按下了暂停键暂停。等到伊万千辛万苦在冰山雪地里找到妈妈时,伊万一句“我错了”,妈妈一句“你也有自己的人生啊”,融化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与误解。

愤怒早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平静。雪地里母子两人建立起共情,正视对方的感受,所以此后两人的沟通才会越来越顺利。

承认伤害本身,并非示弱或妥协,而是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感受与理解他。

②肢体接触,给个拥抱

当我拥抱你的时候,会感受到你也在拥抱着我。

电影刚开始张璐对伊万说:你应该回家多抱抱你妈妈。伊万很纳闷:我为什么要抱抱她?这是一句歌词吗?我一个40多岁的男人突然抱她,她会觉得是我爸又活过来了。

中国人表达情感非常含蓄,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与孩子的肢体交流也越来越少。在幼童时能经常和父母有肢体交流,得到妈妈的拥抱,牵着妈妈的手。而随着孩子长得越来越大,我们和父母连牵手的动作都做得越来越陌生,甚至不及商业伙伴的握手来得自然。

电影一开始只有卢小花单方面对伊万有肢体接触,而伊万对此是有些排斥的。直到他们敞开心扉真诚交流之后,伊万和妈妈的距离才更近:搀扶妈妈一起在森林里躲避熊、背着妈妈过冰河、为妈妈完成梦想庆贺而拥抱。

不想成为下一个《囧妈》:听得见孩子说话的妈妈,不会囧

刚开始伊万不适应妈妈的接触


不想成为下一个《囧妈》:听得见孩子说话的妈妈,不会囧

后来主动接触妈妈

我们会排斥陌生人的接触,但不应该排斥亲人的拥抱。一旦肢体上有接触,则让我们消除对彼此心里的隔阂。

所以,如果孩子此时很难受伤心,我们不妨走过去抱着他。或许,他哭一场后,天就晴了。

③接受孩子的任何情绪

当孩子生气、发怒、难受等时,妈妈却在唠唠叨叨会让孩子变得焦躁不安,甚至是不知所措。

所以要鼓励他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如果孩子从中感受到被尊重,也许就会主动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甚至不需要我们“教育”,等孩子的情绪趋于稳定,他会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如何去做。

心理学研究表明,愤怒和恐惧总是相伴相生。充满力量的愤怒,伴随虚弱的恐惧,其背后隐藏的,是对爱的渴望。

电影中徐伊万和俄罗斯美女之所以能良好的交流,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接受对方负面情绪,你失恋了难过,我被我妈妈控制也很难受。认同了对方的情绪,很快就能建立同理心,这时候再聆听对方说话,就不再充满抗拒。

任何人在愤怒状态下说的气话,都不可当真。

电影中卢小花几乎不正视孩子的情绪,任何时候都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聊天。刨根问底,摆出一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样子。所以她和儿子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鸿沟越来越深。

不想成为下一个《囧妈》:听得见孩子说话的妈妈,不会囧

单位开会才是解决问题,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孩子的情绪如果能被自己表达出来,我们就有机会感受他的感受,就有机会看清楚他情绪背后的故事。

家庭教育专家说,真正有效的沟通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必须是心与心的沟通。

3.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

①放下“教”的心态

沟通不是为了说服他人,是为了看见彼此,是一个让我们能够走进对方生命更深处,能够更了解对方的途径。

只有当我们以一种平等的姿态,给予孩子一个呈现他内在世界的安全环境,同时我们也能在这个安全的环境里向孩子呈现自己的内在感受,真正的沟通才会开始。

当卢小花向徐伊万吐露自己的爱情、婚姻经历、儿子对她的意义时,伊万不再只是儿子,而是一个男人。此时平等的两人才开始有真正的交流。电影中那些争吵也是从这里结束,有了真心交流,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我们要允许孩子在沟通的过程中呈现他自己,呈现他的观点、想法、判断、决定以及他在沟通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情绪和感受。

不要总是以“我是看着你长大的,所以我很了解你”的姿态跟孩子聊天。

不想成为下一个《囧妈》:听得见孩子说话的妈妈,不会囧

②注意非语言的“语言”

语言不只有话,还有表情、语调、肢体动作等。同样三个字“我爱你”,加以问号、句号、叹号,配上惊喜、惊恐、疑问的表情,再加上不同的手势,拥抱或者推攘,所表达的意思会完全不同。

对于年幼的孩子,这种非语言反应更加重要,许多孩子还不会用语言来拒绝父母,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得更让你懂,会下意识地用行动来表示。

所以我们除了用耳朵听,还应该用眼睛看。看出孩子话语外的内容,注意这些非语言的语言,听见孩子真实的想法。

不想成为下一个《囧妈》:听得见孩子说话的妈妈,不会囧

记住,要相信对方的感受,与其花九牛二虎之力去揣测“真正的原因”,不如坐下来聆听对方的感受

后记

一部电影无法让所有的人满意,但有能让人感同身受的内容,就是好电影。

从分娩开始母与子就注定要分离,在母子分离的过程中,如何能找到彼此合适的成熟的分离模式,是母与子终生成长探讨的问题。

做个倾听者,听见孩子的话,不做囧妈。

不想成为下一个《囧妈》:听得见孩子说话的妈妈,不会囧

感谢阅读!

带着孩子码字,如有错别字,请理解。

我是卿晨,小猪妈妈,一边学习育儿,一边分享经验。关注@猪妈妈养儿记,碰撞更多育儿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期待你的转发、点赞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说话   妈妈   孩子   俄罗斯   母子   肢体   愤怒   情绪   想法   儿子   父母   火车   语言   内容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