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

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在北京市十一学校媒体与出版中心和学生闲聊,这时候,李希贵校长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嗨,校长好!”学生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但没有从椅子上起身。接下来,这个学生坐在那张装有五个滑轮的椅子上,在几张办公桌之间滑来滑去,就像在自家的客厅那样自由自在。


近十年来,我无数次走进十一学校,这平常的一幕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见到校长,不必恭敬起立表现出很有礼貌的样子,不需要把自己藏起来,或缩手缩脚地坐在校长面前。我从这样一个小细节中看到了这所中学真实、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础,也是爱因斯坦希望有而未曾享有的。在老师眼里,爱因斯坦是一个“将无法适应学校教育中一些必要的纪律规定而一事无成”的学生,是一个未来从事什么职业都“无所谓”,“反正干什么都不会出色”的学生。后来,爱因斯坦对自己童年的学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也适用于今天的一些学校:“对一所学校来说,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将主要精力放在树立权威,给孩子制造恐惧和压迫上。这样的治校方式摧毁了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自信。”


十一学校则树立了一个自由与自律、个体与集体相得益彰的典范,她的育人模式的改革,核心要素到底是什么?李希贵校长说:“用最简单的话说,只有两点:一是以保障学生为中心的治理结构;二是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


到2019年为止,我的工龄已有15年,其中大部分的时间我在寻找学校(教育)的故事。与其说我在寻找学校的故事,不如说是在努力发现理想学校的特质。而十一学校满足了我对理想学校的期待。


用彼得·理查兹说的这段话来描述十一学校的特质是恰如其分的:“一家创造性组织,首先应是一个能让人自由冒险的地方;其次,它应是一个允许人们发现、发展自己天生才智的地方;再次,它应是一个不会提出‘愚蠢’问题和给出‘正确’答案的地方;最后,它应是一个重视大胆不羁,提倡活泼、动感、意外、俏皮等特性的地方。”


当你读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此言不虚。


我在大学和中国青年报社受过的新闻专业训练,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判断一所学校校长的言行是否一致,如何做到不轻易相信他人。对名气和影响力大的采访对象,我照样会多方观察,审慎求证。十一学校的大门向我完全敞开,我可以随时走进校园,去观察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向任何一位师生提出问题。这样原生态地看下来,我很快便从媒体人变成了十一学校的“粉丝”“宣传员”。


我向无数个我见到的教育人津津乐道我眼中的十一学校。我甚至认为,校长、教育局局长,如果没有读过李希贵校长的书或文章,不知道十一学校,是需要补课的。这至少暴露出他不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问题。


我也会急切地希望一些校长、教育局局长能向十一学校学习。当然,总有人认为这不可学。尽管少有人当面直说,但我能从他们的神态、语言中读出潜台词:“十一有那么大的自由度和空间,我们呢?十一有那么多优秀的特级教师、博士教师,我们呢?十一有那么丰富的社会资源,我们呢?……”


这么想的人,没有认识到,要理解现在的李希贵和十一学校,需要回到30年前的高密,从一所农村中学开始,然后途经潍坊,来到北京。这样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今天令人艳羡的十一,她的影子、雏形、1.0版本早已出现在千里之外。


这么想的人,还和我犯了同样的错误:关闭了学习之门。十一学校的所作所为是我判断其他学校好不好的重要标杆之一——能确立自己观察学校的坐标是一件好事,但问题在于:有一段时间,我失去了走进很多学校的兴趣,即便走进去,也是意兴阑珊。我会拿这些学校和十一学校比,觉得它们没什么可看的。


好在我很快意识到了这种心态的危险:它让我对各种学习资源视而不见,丧失了许多学习的机会。于是,我提醒自己要像初学者那样,带着好奇心去看每所学校,不管看到的是问题还是精彩,于我而言,都是增长见识。


德国著名的投资家、企业家和畅销书作家博多·舍费尔说,人们停止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自己不能变得更好了。就像摇滚歌手大卫·鲍威所言:“当你觉得自己无法变得更好的那一天,你就开始持续演奏同一首歌曲。”


二是冷漠。对人类来说,这是最大的诱惑之一,因为冷漠看起来无害。“但是,除非我们能不断学习和成长,否则我们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远远低于我们应得水平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如果你不存在以上两个问题,不妨看一看这本书。里面的文章,写作的时间跨度长达八年,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写成的。这八年,于我而言,是通过观察一所学校艰难的变革之路,对中国基础教育重拾信心的八年,我也因此看到了一所学校蕴藏的影响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力量。


十一学校在她“非常理想,特别现实”的学校转型之路上,不止一次创新,接连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世界。她在学校治理、课堂变革、国家课程校本化、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创新,有的被写进了有关文件,有的将会塑造未来的学校。


“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和我们一起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这所中学的抱负不是成为中国最顶尖的学校,而是希望世界因她变得更美好。因此,她能超越一所学校在视野、名利上的局限,着眼于发展中的国家需求;能立足当下又克服当下的短视,前瞻不确定的未来。


在我看来,“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应该成为所有学校与教育人共同的追求,这也是他们存在的价值,不管其培养的是精英还是普通公民。


这本书,心存教育理想的老师可以读。在这里,你会遇到志同道合者,会看到你憧憬的教育生态的模样,你那逐渐被蒙上灰尘的教育梦可能会因此重新变得清晰起来。不管你是正年轻还是已经人到中老年,不管你是踌躇满志还是受困于职业倦怠,你都可以从十一学校的同行那里感受不断学习的魅力,并从中领悟职业发展之道。


不甘于现状的校长可以读。十一学校的故事会让你再次感慨“教育无止境”。当你将目光从大的概念和统计数据转向一个一个具体师生,你看到的将是教育的海洋。而十一学校这个制高点的存在,既会让你感到差距,又能让你看到目标。你不必成为她,只需要通过学习和行动让自己和团队变得更好。


希望创新教育的官员可以读。你将从中能够看到,一种新型的“政校关系”,不是基于管与被管,而是建立在彼此信任与相互成全的基石上。党和政府的教育蓝图,需要通过一所又一所的学校,富有创造力地去实现。十一学校的今天,是上级信任和支持教育家办学,把属于学校的空间和权利还给学校的结果。放开一所学校,将为更多孩子赢得未来。


限于能力和见识,对十一学校持续进行的影响深远的变革,对这场变革中的复杂与艰难、勇气与智慧、光荣与梦想,我无法做出全面、准确、生动的记录与解读。但愿这有限的文字能像投入池中的石子,在每一个读者的内心引起一阵涟漪。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北京十一学校变革启示录》,李斌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费尔   爱因斯坦   方式   世界   教育局   校长   理想   未来   发现   中学   地方   学校   国家   学生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