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学者李雨晗:不愿只在想象中学习

李雨晗


高中毕业于北京十一学校,为该校“年度荣誉学生”,曾暂停国内学业,赴美交换学习一年;本科毕业于北大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作为学生代表在北大建校119周年纪念庆典上发言。她曾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的实习生、参与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青年代表。在巴黎政治学院做交换生时,她协助学生组织“难民帮助”的社交媒体运营。


2017年7月,她放弃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来到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成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研修生。其间,她获得2017年度罗德奖学金,中国仅4人获此奖项。

2017年11月24日,在李雨晗的带领下,我喘着粗气爬上了青海玉树一座海拔4500多米的山头,宽阔而迷人的昂赛大峡谷展现在眼前,碧绿的澜沧江从中穿过,在它的两边是连绵不绝的群山,以及山里踪迹难觅的雪豹、棕熊和猞猁。对李雨晗而言,眼前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景物,有着不可抵挡的魔力,把她吸引了过来。


选择到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亲历一线的保护工作”,李雨晗放弃的是来自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杜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北大建校119周年庆典上,她第一次说出自己的这个决定。会后,一位老人走到台前找到她说:“姑娘,你的决定是错的,你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李雨晗曾是北京十一学校的“年度荣誉学生”,一栋红色的教学楼上还挂着她命名的“容光钟”。2017年5月4日,她又作为毕业生代表,在北大建校119周年庆典上发言。


按照罗德奖学金的说法,李雨晗是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之一。12月2日,她获得了这个“本科生的诺贝尔奖”。她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研修生,在青藏高原管理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第一个科学研究站。评奖方称她“帮助培训当地家庭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解决人兽冲突,以及开展各种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活动”。


李雨晗去三江源,不是要完成某项壮举,而是“要对自己将来做的事有深刻的实地了解”,“从人类社会的视角理解动物保护的问题”。在北大元培学院读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时,她确定要把动物保护作为终生的事业。“对我来说,去三江源要比今年去上学更重要。”李雨晗说。她想看到一件事情具体的样子,不愿意只在想象中学习。


在十一学校时,这个女孩就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不需要急吼吼地过——赶快读完书,赶快找个好工作,赶快挣大钱——从漫长的人生来看,晚一两年没有什么。当许多学生按部就班地朝着高考走去,她却中断了高二的学业,在学校的支持下参加国际交换生项目,在美国待了一年,这段经历改变了她对时间的看法。


7月18日来到青海省杂多县后,李雨晗很快迷恋上了这个地方。这里有壮美的丹霞地貌、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腹地。她对藏民与干部的认知,也在刷新,“他们特别好,特别用心保护环境,与他们一起工作很幸福”。


她在藏民家住了一周,得到了“特别舒服的对待”,和他们一起吃糌粑,拴牦牛,走亲戚,上山采蘑菇,“了解他们的生活,也让他们了解我的想法”。


她与同事开车翻山越岭去找牧民,入户调查野生动物捕食牲畜的情况、对外人进来参观的态度、是否想当监测员参与保护工作、如何处理垃圾等问题。


杂多县盛产虫草。李雨晗问藏民:“如果有一天虫草消失了,你们怎么办?”听到这个问题,他们往往会一愣,然后笑着说:“那我们就继续放牧吧。”


她发现每家每年都会有几头牦牛被雪豹等动物吃掉,“吃了就吃了,他们已经习惯了,牛必定会有一部分被野生动物给吃掉”。


李雨晗她们对雪豹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一些牧民的纳闷:“你们为什么这么关注雪豹而不去关注岩羊?”因为,“在他们眼里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


藏民们“非常安详,一点儿也不着急”的生活让李雨晗很受触动。在这里,她看到了人与动物、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让她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是错误的,譬如要把一个地方保护起来,不可以有太多家畜,最好没有人在那里生活。“牧民住在他该住的地方,继续他世世代代放牧的习惯,可能是保护这个地区最好的办法。”李雨晗说。他们似乎天生就有保护动物的基因。


很多藏民没有读过书,但不影响他们具备良好的自主管理能力。在李雨晗负责的工作中,选谁做监测员负责红外相机的安装和回收,如何确认藏民家的牛羊是被野生动物吃掉的、该怎么赔偿,挑选哪些家庭接待外来的自然体验者,等等,都由社区内部协商确定。


“只要是在社区内部讨论的结果,他们会很有动力去遵守。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和帮助当地人保护好环境,尊重他们,赋予他们保护家乡的知识和技能。”李雨晗说。这样以当地人为主体的保护行为才能持久。


11月24日,在玉树昂赛乡零下15度的夜晚,她和两名志愿者就睡在乡政府的食堂兼招待室的长条沙发上,沙发的宽度恰好够她平躺下来。当四周陷入黑暗和寂静时,火炉里残存的热气与空气中飘荡的羊肉味搅和在一起,使得食堂成了乡政府最暖和的一间屋子。“我们这几天在乡政府白吃白喝白住,但是一定不会觉得难为情。”李雨晗笑呵呵地说,“大家已经把我们当自己人了。”


不管是藏民还是干部,大家都乐意与这位性格爽朗、喜欢哈哈大笑的北京姑娘交往,很多人成了她的微信好友。一位13岁的藏族女孩经常给她发语音信息,还与家人一起,把雨晗手机里的6000多张照片看了个遍。


尽管与藏民语言不通,聊得驴唇不对马嘴,李雨晗也会乐呵呵地聊下去。她认为,很多事情要主动去看才能看得到。在十一学校时,她曾负责接待一批获美国总统奖的来访学生。他们告诉雨晗,到一个新的环境后,最重要的是要主动和别人说话,否则,别人可能会以为你害羞或尊重你而不与你说话。“我发现他们这样做,能交到很多朋友。”


“对多元文化和新环境的包容与适应,也是十一学校教给我的。”李雨晗说。在中学时有很多机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学到了怎样与他们沟通,怎样彼此尊重成为好朋友,怎样把有争议的话题理性地表达出来。


当地工作人员的高效也让李雨晗印象深刻,“我们是在同一个方向上使劲”。不管是需要整理人兽冲突的资料,还是要找当地人翻译,召集村里的监测员们开会,或者提出某项建议,李雨晗和同事们都能得到县乡干部的及时回应和帮助。


在三江源,李雨晗不会有来自大城市的优越感。“我完全不会这样想,就是来向他们学习的,他们对当地的知识是我没有的。”


真诚和友善会克服语言的障碍,打动彼此。经常有牧民把一袋牛粪或酸奶送到工作站来,或者兴冲冲地敲门,告诉他们,看到了一只雪豹。正是在牧民的指引下,10月15日,李雨晗在一座“特别高的山上”,通过单筒望远镜,在大约800米外的一堆石头中看到了雪豹的脸,“特别特别美”。她心花怒放,与同伴们在大雪纷飞的山上待了两个来小时,不时把眼睛凑到相机上。雪豹有时候在睡觉,有时候起身去吃几口逮到的岩羊。这一天,李雨晗竟然见到了7只雪豹,其中有3只是从他们的车前蹿过去的。

罗德学者李雨晗:不愿只在想象中学习

李雨晗(左一)与志愿者在寻找雪豹。李斌摄

11月初,李雨晗在工作站过了一周没有电、没有火炉的“凄惨生活”,每天冻得哆哆嗦嗦,只能靠晒太阳取暖。昂赛乡的书记知道后,给他们送去了一个炉子。雨晗她们兴高采烈地去捡牛粪,一激动就发到了微信朋友圈,被杂多县县委书记看到了,第二天,乡里就来人把一车煤送到了工作站。


她所在的工作站坐落在一片平坦的草地上,有一个“特别大的落地窗”,窗外就是奔流不息的澜沧江。还有一个大大的玻璃顶,晚上躺在下面可以看到璀璨的星空。“卫生间则是广阔的天地,左边的小树林是男厕所,右边的小树林是女厕所。”李雨晗笑呵呵地说,“条件还是挺好的,没有想象中那么恶劣,只是不能洗澡,这个克服了就好。”每次野外工作结束,她会坐车四个来小时,回到玉树市区的工作站洗个澡。


李雨晗出生在大学教师家庭,从小沐浴自由之风,即便是在小学,父母也会给她自己选择的机会,从来不会干涉。对于孩子的玉树之行,父母只是有点儿担心女儿“别一去就上了瘾,待个三五年”。至于安全问题,他们并不担心。


危险屈指可数:一次,是出野外,天降大雪,路面结冰,一路开得特别小心,害怕冲下悬崖;一次,是回到工作站却没有钥匙,瓢泼大雨,雷电交加,周围一片漆黑,没有人烟,在等待同事回来的几个小时里,李雨晗待在车里,“生怕一个雷劈过来”。还有一次是虚惊一场,他们回到工作站后,发现玻璃门碎了,以为是熊来了,“特别害怕”,后来发现原来门是被牦牛顶坏的。经此一吓,他们把工作站的门窗都加了一层铁皮。那里的牧民,几乎每家门窗都被熊扒过。


李雨晗从小喜欢动物,在北大还加入了流浪猫关爱协会,给42只猫找到了家,但直到大四遇到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及其创立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她才明白,“对动物的这种喜欢,可以成为一项毕生追求的事业”。在大四,李雨晗选修了吕植教授的一门课,每周与一群博士生讨论各种与保护有关的议题。


喜欢看书和旅游、不看电视剧和动漫的李雨晗敢于放弃牛津选择三江源,还得益于她的学校经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是需要一点儿勇气的。”她说。十一学校给了她向前闯的勇气,“一次次活动与经验的积累,会让你明白你的一些想法是可以通过努力变成现实的”。


在她眼里,北大和中学母校很相似: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又能帮助你实现这种可能性;不用单一的标准去要求人,而是鼓励你多元发展和探索。


从2018年9月开始,罗德学者李雨晗将在牛津大学深造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和管理的硕士学位。但她“在这里待不够,回到玉树市区就不自在,就想出野外”。在一篇文章中,李雨晗写道:“这几个月来,渐渐地我可以自己独立爬山,学会了如何不熄火几十次地把越野车开上路,也学会了如何在冰天雪地中捡牦牛粪生火做饭。渐渐地,有人会把我认成藏族姑娘,我想这是一个好的变化,说明我和这片土地越来越熟悉了。”


文章来源:本文2018年1月10日首发于《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收录于源创图书《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北京十一学校变革启示录》,李斌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罗德学者李雨晗:不愿只在想象中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澜沧江   牛津大学   玉树   青海省   杂多县   雪豹   藏民   牦牛   牧民   自然保护   工作站   北大   学者   动物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