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资源引入教室,让课堂活起来?

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转变,除了内在的理念和动机起作用外,外部环境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就很难真正展开学习;在只有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教室里,希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也是很难的。


一个周五下午的两节语文课,因学生的不同表现给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 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语文课】

A课堂

讲台上语文老师正在陶醉地讲着一篇古文。然而,学生却有点儿坐不住了。有的学生有些躁动不安,不停地向窗外张望;有的学生有些心不在焉,不停地把书翻过来翻过去……


B课堂

有的学生坐在教室的“图书角”沉浸在对文章的阅读中;有的学生戴着耳机,目不转睛地观 看老师推荐的视频,还不时做笔 记;有的学生凑在一块,在电脑上制作电子海报,教师正在与他 们一起研讨和交流……

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不太好上的。如果教师所讲内容不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的心是很容易飞走的,如A课堂,任凭教师再卖力气地讲解,都很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将更丰富的资源引入课堂,设计有挑战性的核心任务来展开教学,为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提供适切的工具和脚手架,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说”、学生的“做”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如B课堂,学生按照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规划在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会做得很投入,会沉浸其中。


把资源引入教室,把资源融入学习过程,课堂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资源引进来,学生的嘴巴动起来

资源引入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有了更多交流、分享的机会,课堂由教师一言堂变成“多言堂”。教师引入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起研讨、交流、对话、质疑的平台,给了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使学生从课堂上的听众变成了参与者。


我们知道,了解信息是一回事,能够清楚地表达又是另外一回事。

很多内容,看一遍不一定能记住;听一遍不一定能理解;而给别人讲一次效果就不一样了。


嘴巴动起来后,学生会发现,自己若对学习内容一知半解是无法讲清楚自己观点的;别人再一追问,更说不出来所以然。有时自认为理解了,在表达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理解错了,不能自圆其说。表面是嘴巴动起来,实际上会促进反思,促进思考。

资源引进来,学生的感官活起来


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学习资源是服务学生学习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是经过教师加工处理的。因此,有梯度、有广度、有承载度的学习资源会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个感官,并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去体验,去探究,去创造。

众所周知,学生因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先天因素,对事物的认知方法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他们的学习方法也有差异。有些人是视觉型学习者,喜欢看照片和图画;有些人是听觉型学习者,对故事和音乐敏感;有些人是触觉型学习者,通过触摸会学得更好;还有些人是动觉型学习者,更喜欢动手做。但是,更多的人是混合型的,当资源引入后,学生的多种感官会被调动起来,通过观看、听闻、触摸、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效率往往更高。

资源引进来,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实际上,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多种资源,不论是让嘴巴动起来,还是让其他感官动起来,本质都是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多维度地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举一反三,不会灵活运用知识。实际上,原因并不完全在学生身上,这也与教师没有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没有进行相关的思维训练有关。

以阅读为例,如果仅仅围绕教材内容,不深入挖掘,不补充资料,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停留在识记、了解等低阶的认知层次;如果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不同观点、不同维度的资源引进来,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利用不同观点进行论证,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还能提供一些教材的反例,引导学生进行评鉴和分析,则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文章来源:节选自源创图书《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王春易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如何把资源引入教室,让课堂活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课堂   资源   维度   学习者   语文课   触觉   听觉   感官   嘴巴   教室   思维   多种   观点   下午   教师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