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家,是窝囊的人该回的地方吗?孩子很贵,我们不配

文|CC爸妈

公众号:CC爸妈 ID:cc-bama

追《奇葩说》的妈妈们应该在上一期飚了不少泪吧?

这期的辩题是:“老婆年薪好几百万,要不要当全职爸爸?”

《奇葩说》|家,是窝囊的人该回的地方吗?孩子很贵,我们不配

无论正方还是反方,很多论点都非常现实地说出了女性的现状、家庭分工的无奈以及孩子成长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今天C妈不想过多谈辩题本身,因为现实情况远比题目复杂多了,每个家庭权衡的原因也不止金钱一个。

但是很想聊聊冉高鸣这段直冲热搜的#孩子很贵,我们不配#。

“歇后语小王子”、宝藏选手,果然名不虚传。

《奇葩说》|家,是窝囊的人该回的地方吗?孩子很贵,我们不配

前边差点笑岔气儿,后边却又情不自禁地哭了。

最打动我的,莫过于他聊到儿时经历时流露的真情实感。

他说的没错,这个话题他吃亏,一没结婚二没娃;但是也不亏,因为他有最让人心疼的童年经历。

而这些,足以让许多父母自省了。



回家,从来不是不得已,而是我愿意。

妈妈们生孩子、出产假后的一大难题是:以后孩子谁带?

婆婆或者亲妈能帮忙、婆媳关系和谐的,或许还好说些;没人帮或经济压力比较大的,一定会觉得非常难。

如果夫妻当中必须有一个人要全职,那么你会怎么选?

标准是什么?

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谁有母乳谁能更好带孩子?两个人谁挣得更多?

真相是,大部分人都会同时衡量1和3。

如果一个妈妈年薪10万,一个爸爸不用多说,哪怕是年薪15万,恐怕全职的也会是妈妈。

婚姻也是一个修罗场,我们身处其中,便会时刻权衡利弊。

两害相权,自然取其轻;两份损失放一起掂量,自然牺牲损失小的那个,而标准可能就是挣得多少。

很可怕的是,大部分夫妻双方都在默认这个评价体系。

就像冉高鸣在辩论中所言:

难道全职照顾孩子、陪孩子的选择,就是因为谁不挣钱(挣钱少)吗?

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如果有一天我们知道了照顾我们这么多年的妈妈或爸爸,照顾我不是因为他很爱我,而是因为她/他没有爸爸/妈妈挣钱多,我们怎么理解,家是什么?

《奇葩说》|家,是窝囊的人该回的地方吗?孩子很贵,我们不配

家,是那个窝囊的人才该回的地方吗?

回家,是哪个赚不着钱的人才应该最后的归宿吗?

作为孩子,难道就是父母的角逐当中最后该被挑剩下的那个选项吗?

我觉得不是。

每个人都知道全职累,这是毋庸置疑的。

光孩子这一天的吃喝拉撒睡就够一个人身心疲惫了,更何况因为“不上班”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家务。

洗衣、做饭、擦地、收拾家,样样都要做……

然而全职真正的“累”,远不止这些。

育儿的压力,社会的脱节,他人的不解,收入、社交、兴趣的归零等等,每一项都足以让全职的那一位崩溃,更不要说再赶上个不闻不问、不管不顾,甚至反口指责的另一半。

还记得之前轰动全网的“全职带娃1年后离婚”的奶爸小强吗?

当被问及为什么离婚时,小强只说了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他说:

柴米油盐的琐碎私生活不断侵蚀着生活,这么多年感情也不断被冲击留下一地鸡毛。

是的,全职面对的难,不需要经历什么高山低谷、大起大落,鸡零狗碎就够了。

知乎上曾有一个问题:一个男人月薪多少才能撑起一个家。

一个赞数很高的回答是:

“我月薪两万,但我认为撑起这个家的,是从不邀功的老婆。

因为老婆的付出,家永远是干净整洁的,被子永远是蓬松的,饭菜永远是可口的……”

简单的话,我同样看哭了。

的确,全职的一切苦都算不得什么,也不足以将一个人压垮,只要另一半能看到,能给予足够的接纳、关爱和支持,就值得。

没错,每一位全职父母都值得被看见和被肯定。

也正像冉高鸣说的:

我不希望以后当我再看到全职父母的时候,我的想法是,哈,她/他一定没有他的伴侣挣得多、有本事,所以才落得了一个回家的下场。

我希望我们以后再看到如果有全职爸妈的时候,想的都是,她/他一定很能带孩子,所以他的伴侣才那么相信她/他,放心把孩子交给她/他。

全职,不是因为她/他们“没价值”,而是因为她/他们“能带好”。

《奇葩说》|家,是窝囊的人该回的地方吗?孩子很贵,我们不配

回家,从来不是不得已,而是我愿意。

这份愿意不止是对孩子说的,因为无论如何孩子都值得;这份愿意也是对伴侣说的,因为有他/她的看见,一切都值得。



孩子很贵,我们不配

这一期里,冉高鸣还讲述了他自己的童年故事:

我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长大。

小学的时候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我妈妈在家里照顾我,你们知道我最开心也最害怕的是什么,是一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

开心在我们终于团聚了,可是担心在他俩没话说,我爸的工作,我妈不懂,我妈的菜谱我爸不了解,那怎么办,就要我来找话题。

我周一到周五在学校收集小故事,希望在饭桌上面讲给他们听,我就像录节目一样,我还要心里想一想,哪个故事值得讲,然后在饭桌上做到,活跃气氛、带节奏。

这样的饭局,一周一次,我持续吃了六年,我可以救这个场,可是我成长道路上缺席的那个家长,谁又能救我的场呢?

《奇葩说》|家,是窝囊的人该回的地方吗?孩子很贵,我们不配

所以,如果今天你们决定要孩子,我希望你们可以携手一起,做孩子成长路上的见证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你们沉默饭桌上的主持人。

孩子很贵,我们不配!

《奇葩说》|家,是窝囊的人该回的地方吗?孩子很贵,我们不配

没错,孩子天然就是家庭的保护者,他们的内心希望家庭能够幸福和睦。

不管父母是因为什么原因感情不好,幼小孩子都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父母间的矛盾,而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恐慌中,并采取自己的方式挽回。

有些孩子像冉高鸣一样在饭桌上当起了主持人,收集各种话题、活跃气氛,生怕冷场;

有些孩子则在饭桌上当起了调解员,察言观色、恐慌不安,生怕吵架。

我有个朋友,小时候最怕饭桌上父母吵架,她不敢走、也不想留,她要察言观色,看是该替妈妈发声、还是该替爸爸解释,如果能劝下来,心里一块石头落地,如果劝不下来她就会成为风暴的中心,接受来自父母对双方祖宗的问候。

妈妈对爸爸的不在乎,爸爸对妈妈的不尊重,每一句回响在耳边的争吵声、辱骂声,都在提醒她:你有一对不相爱的父母,你的家庭不幸福。

她说从小最羡慕的就是父母不吵架的同学。

的确,无论我们是否像冉高鸣父亲一样长期身处外地,于很多家庭而言,夫妻之间都有许多尴尬或不和谐的瞬间。

如何最大限度不影响到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呢?

C妈也想分享下自己的故事。

小的时候CC姥爷在外做生意,大了之后我们常年在外上学,但我们跟爸爸的关系都极好。

而跟任何一个家庭主妇一样,CC姥姥也绝非不抱怨。

相反,她经常跟我们两姐妹抱怨父亲很多:不修边幅,不重人情往来,性格倔强……

但,她多半抱怨的是爸爸作为丈夫的身份,而不是爸爸作为父亲的身份。

她从未抱怨过一句:你爸爸把你们磕了碰了,你爸爸不知道带你们学习玩耍,你爸爸从来不管你们……从母亲嘴里听到的,大都是爸爸如何耐心地带我们玩,如何挂念我们。

上周末回去,我就又听到了她的抱怨。

“知道你们今天要来,你爸专门起个大早去买你们喜欢的鱼,生怕去晚了鱼卖完了。

嘿,你猜怎么着,这老先生就真的只拎了几条鱼回来,他就不知道顺便捎点菜回来么,不知道这么一大家子人除了鱼还得吃菜么,平白的让我再多跑一趟!

你说他这一把年纪了,心里真是没数,都不知道来多少人该准备多少东西,只顾着买鱼,一点都不知道多帮我分担分担,balabala……”

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就是:嗯,是啊,他真不是一个贴心的好丈夫,但是,他真的是一个爱我们的好爸爸。

即便爸爸不是妈妈眼中完美的丈夫,但妈妈却依然把他塑造成了我们眼中,完美的父亲。

当然,在冉高鸣的故事里,父亲的长期缺席也是值得反思的。

《奇葩说》|家,是窝囊的人该回的地方吗?孩子很贵,我们不配

美国一名叫博朗尼·迈尔的临终关怀护士,总结了生命走到尽头时人们最后悔的5件事情。

第二件就是“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错过了关注孩子成长的乐趣,错过了爱人温暖的陪伴。”

之前看杨澜采访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吉尔博特,杨澜问他手头事情那么多,常分不清楚主次怎么办?

吉尔博特回答: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今天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小时而遗憾。

当然,并不是鼓励每一个人都成为“全职”,进行24小时陪伴,真正有效的陪伴,看的根本不是时间,而是有没有用心。

每天哪怕只有一小时高质量的深度陪伴,都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莫大的帮助,也不至于在我们年老时后悔。

愿我们每一位父母都能够做孩子成长的见证人,不要让孩子成为我们沉默饭桌的主持人。

最后也把冉高鸣的这段辩论的视频放上来,邀请大家和C妈一起聊聊:

你家是谁带孩子的?

全职是因为什么做出的选择?

哪些瞬间又让你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养娃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吉尔   孩子   都会   见证人   察言观色   奇葩   饭桌   窝囊   年薪   主持人   伴侣   父亲   爸爸   父母   妈妈   家庭   地方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