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美的超功利性或无利害性

人不进入物自身的超功利性在于,人在大道和智慧的指引下已经实现了欲望的占有和技术的制作。因此人对于作品是无欲的和无为的。这才产生了美是超功利或无利害的本性。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彭富春:美的超功利性或无利害性

■ 文| 彭富春

人们认为,作为美的作品一个最根本的特性是其超功利性或无利害性。一方面,作品是超功利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对作品怀有超功利的态度。所谓超功利性和无利害性意味着超出了功利性和消除了利害性。这不同于前功利性和前利害性,而是后功利性和后利害性。这样一种前后之别看起来非常微小,但实际上非常巨大,是无法逾越的。前功利性和前利害性发生在功利性和利害性之前,是尚未实现的功利性和利害性;而后功利性和后利害性发生在功利性和利害性之后,是已经实现了的功利性和利害性。因此它才是超功利性和无利害性。当人们说美的作品是超功利性和无利害性时,这实际上意味着它已经实现了功利性和利害性。

超功利性和无利害性是建立在功利性和利害性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需要先探讨功利性和利害性,再阐明超功利性和无利害性。从物的方面来说,功利指事物的功效和利益;利害则不仅包括了事物的利处,而且包括了事物的害处。从人的方面来说,功利指人追求功利和利益的活动,利害指人从事有利处和害处的活动。一个事物就其自身而言是自在自为的,无所谓功利和利害。只有当物在生活世界与人及万物发生关联的时候,它才会产生对于他者的有用性或者无用性,亦即功用和利害。同时当人在生活世界中与人及万物产生关联的时候,他才会产生功用性和利害性的活动。由此人们对于物发生了兴趣和关切。一般所谓的兴趣是指人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般所谓的关切亦即关心,是人对于人或者事物的关注和重视。

但所有这些与功用和利害相关的语词的意义是什么?它们无非是指一事物进入到了另一事物自身,并对于它的存在产生了影响。当我们说一个事物具有功利性和利害性的时候,这意味着这一事物进入了另一事物的内部,同时另一事物也进入到了这一事物的内部。当我们说人对于某一个事物从事功利性和利害性的活动以及怀有兴趣和关切的时候,这意味着,人进入到这一个事物的内部,同时这一个事物也进入到了人的内部。功利和利害作为进入事物的内部是如此发生的:人作为欲望者欲求和占有所欲物,然后通过技术去制作一个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这里人与物构成了一种功利和利害的关系。功利或者利害无非是人源于欲望并通过技术所建立的。大道或者智慧并不否定这种功利关系,而是指引它。

根据对于功利性和利害性的解释,所谓超功利性和无利害性正是不进入事物内部。这就是说,人不利用物,不干扰物。相反人要让物保持自身的存在,让其生成,让其自由。但超功利性和无利害性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物已经完成了功利,已经消除了利害。对于处于功利性和利害性之中的人与物来说,他们是不可能出现所谓的超功利性和无功利性的。例如,在一个饥饿的人看来,麦子和稻谷只是具有功利性,即其面粉与米粒作为充饥的粮食,而不具备超功利性,即其金色并不具备审美的价值。只有当人实现了其功利性和利害性的活动,物的超功利性和无利害性才会生成和显露出来。

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刻,物是超功利性的。它不是因为其有用性而被人利用,或者相反因为其无用性而被人丢弃。它保持其自身的存在,敞开自身纯粹的物性。与此同时,人也是超功利的。他放弃了对于物的有用性和无用性的打交道的方式,而是泰然任之,让自身自由地存在,也让物自由地存在。人不进入物自身的超功利性在于,人在大道和智慧的指引下已经实现了欲望的占有和技术的制作。因此人对于作品是无欲的和无为的。这才产生了美是超功利或无利害的本性。

彭富春:美的超功利性或无利害性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选自《论大道》,标题为编者所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慧能   利害   害处   亦即   功用   功利   关切   事物   有用   大道   欲望   兴趣   智慧   自由   作品   彭富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