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竟然要找警察?90%的家长都误解了“立规矩”…

一到暑假,魔幻育儿方式就又来了:

孩子偷东西,爹妈报警找警察;

孩子犯错竟然要找警察?90%的家长都误解了“立规矩”…

孩子犯了错,爹妈揪着去派出所;

孩子犯错竟然要找警察?90%的家长都误解了“立规矩”…

这么做,可取吗?

NO!

惩罚≠教育

报警≠改变

越用权威来压制孩子,但不去看小行为背后的沟通问题,就是一直在把孩子往外推。

别给孩子定性,不是“都是孩子的错”,父母要看看孩子行为背后,那些平时存在的“规则感”问题。如果动不动报警、送派出所,就是在告诉孩子-----

“这是你的错”

“这和我没关系”

“我不会帮你解决问题”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没找到好办法的父母。在孩子培养规则感的路上,每个爸妈都经历过“说了不听”“做了没用”“白费力气”的阶段。


其实,大多数人都对“立规矩”有一些误解:

误解一:规则感和孩子的爱和自由是违背的。

误解二:讲规则就是要严厉,甚至是惩罚孩子。

误解三:规则就是约束和限制

误解四:讲规则会让孩子缺乏创造力

真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规则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秩序感、可控感,孩子会更容易在规则中学会和他人合作。父母在教养的过程中,也更会因为和孩子之间的规则尺度,而更加愉悦和积极。


当然,还有一些信奉规则感的父母却好像搞偏了方向——

在我们社群的聊天里,有位木木妈,就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讲规则难道不是用戒尺,还要用嘴巴?我不动手光动嘴,孩子根本不听啊!”一群妈妈鼓掌附和,看来和孩子好好“谈规矩”确实是个难题。


作家珍妮·艾里姆说过,“孩子身上存在的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那么今天,晴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谈一谈,如何“不用动手,只动动嘴”就帮孩子建立规则感。


NO.1

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孩从知道到做到


让孩子有规则感,父母只要做好三件事,不用打骂也能建立规则感。


制定一个适应家庭的作息规则


给孩子制定一个与家庭习惯相适应的作息规则。比如,早晨看到太阳升起,感受到家里的光线变亮,听到家人洗漱声,孩子自然知道要吃早饭了,期待着美餐一顿。


晚上看到关灯了,感受到整个世界慢慢安静下来,灯光变得昏暗,爸爸妈妈开始讲着熟悉的睡前故事,这些固定的睡眠仪式都会提醒他“你要安静入睡了”。


孩子犯错竟然要找警察?90%的家长都误解了“立规矩”…


孩子能够按照时间、或者是按他能感知到的环境变化来设置界限,他能够通过参照信息来理解:“这个时候我该做什么”?这种自然而然的作息规律,就可以让孩子变得自觉关联,自然可控,规律又温和,情绪更稳定,不容易抗拒和失控。而这种规则背后的安全和秩序,恰恰是帮助孩子自由探索的重要前提。


和孩子一起做好空间设定


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你越是反对的,越有可能刺激出宝宝的探索欲。


比如粉色的大象,其实根本不存在,但我如果不停的告诉你“千万别想粉色的大象,千万别想黑色的玫瑰”你现在满脑子都会是粉色的大象和黑色的玫瑰…是的,大脑就是这样不听“反话”,孩子更是如此。


“别碰热水”=“碰热水吧,看看能发生什么好玩的!”

“别拿玻璃杯”=“快试试拿玻璃杯,来探索一下会有什么魔法”

……


比起叨叨“NO!NO!NO!”,空间上安全设计,更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这个地方可能会有危险,这个插空会让你被电到,这个水温度太高或许会把你烫坏,我们要远离…这些可以通过引导孩子的行为来感知空间边界,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去理解安全规则。


和孩子一起合作


有次女儿和我开玩笑,说她好友的妈妈像是个唐僧,一直在念叨紧箍咒。


我笑着问,都念叨啥了?

千姐说:“她妈妈说了1000遍不!不!不!我耳朵都起茧子了。”


其实,我们可以尝试用一个更有效的方法跟孩子合作


比如,小宝宝常常把水撒的到处都是,大多数时候,我们会直接说“快离远点,我帮你倒水吧,你连喝个水都要弄的到处都是!”即便我们没说脏字,也尽量避免了指责,但孩子并没有机会真正去亲自收拾自己的烂摊子。不如,递给孩子一块抹布,“把杯子放下,咱们一起擦,下次可以试着把杯子拿稳一点。”


孩子犯错竟然要找警察?90%的家长都误解了“立规矩”…


经过几次,小朋友就知道洒水会很麻烦,不是因为父母揍他,他很疼,害怕,而是因为他需要自己去清理干净。


长此以往,孩子就能预知规则,并且在尝试承担后果的前提下,知道该如何和父母合作。下一次他就明白,为什么喝水的时候不能一边跑一边喝,而是要按照父母告诉他的那样,尽量安静、平稳的坐在椅子上喝。


NO.2

巧妙的奖励


在孩子设立规则的路上,我们一定要学会去正确奖励!你没有听错,帮孩子设定规则不是要打骂,也不是要惩戒。恰恰相反,我们要用好奖励的技术。


奖励什么,比为什么奖励更重要


物质激励到最后,孩子真正喜欢的是玩具和金钱,而不是他本身想把事情做好。原因就是因为你奖励什么,并不是你奖励的行为,并不是对孩子肯定和强化,反而是因为你奖励的东西本身,这个刺激物成为了孩子更关注的东西。所以一定要记住,你奖励什么孩子就最重视什么。


精神奖励是发自内心的鼓励


不要小看你给孩子的肯定赞美和拥抱,这些发自内心的行为会给孩子愉悦的情感体验,你对ta露出的温柔微笑,暖意的眼神,温暖的怀抱,对孩子来说,不管是零岁还是十岁,都是非常有效和直接的。


不要低估你真心的赞美。孩子会在其中感知到父母发自内心的关注和认同。比起那些玩具和钱,孩子更在意的是我们是不是真正的把爱的信号传递给了他。


适度奖励很重要


在精神奖励和物质刺激的取舍中,奖励品过于物质,孩子就容易把它的行为和物质画等号,而不是因为他自己努力获得的成就。


越是具体且依赖惯性的行为,在周期行动之后容易转化为习惯的,也可以适度物质一点。


孩子犯错竟然要找警察?90%的家长都误解了“立规矩”…


比如睡前刷牙连着三周都做到了,你可以奖励孩子一个小小的物品。我尝试过用两个儿子小万小亿最喜欢的奥特曼卡片,来帮他们养成睡前收玩具的习惯,坚持了一个多月,之后没有奖励他们也习惯成自然。


NO.3

爱讲条件的孩子,更有规则潜力


在咨询中,遇到过几个这样的吐槽:“孩子养不好规则,因为你和他谈了规则,他总和你讨价还价,讲不完的条件!”


首先我要恭喜你,家里有一个特别爱讲条件的孩子。


因为有一个很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孩子更聪明了,他只有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逻辑能力、思维能力,他才能够把因果逻辑掰扯明白。


另外我们也要反思,是不是我们给孩子制定了更多来回变动毫不一致的规则。


规则这个事情要么不制定,要么制定了之后,方向上尽量不变小事情上可以有一定的弹性,跟大家分享三个特别好的小方法:


1、代币激励法。在我们家呢就是可以让孩子去用积分来去换取他所必需的一些玩具和他所必需的一些食物。


比如五十积分换一个小玩具;一百积分可以换一次我们近郊的旅行。


孩子犯错竟然要找警察?90%的家长都误解了“立规矩”…


长期下来,小朋友会对数字很敏感,而且他也会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自己给自己指定的要求,来努力完成KPI,自己给自己赚取积分。


2、精神安慰法。彩虹屁要说,夸夸群要进,要给孩子足够的拥抱、亲吻和微笑,这样孩子大脑直接就分泌多巴胺,更容易变得很快乐。


3、记得给孩子赋能。激励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觉得:物质很好用,父母说话很有力量。恰恰相反,我们是希望让孩子感受到“我现在需要跟别人合作,所以我需要遵守这些规则。


这些规则只要达成了,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帮助,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去感受到规则对他的益处,让他明白这些奖励带给他的强大的力量。而不是孩子不行,父母才是王者。


多说几句

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孩子。规则感听起来是一件很让人有压力的事情,但它能够帮助孩子在一个系统,甚至在各个系统里面去找到不同的边界,帮助孩子和别人合作的更好。


父母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为,家庭的互动,把规则的种子种到孩子的心理。


做这些事情,不是因为我是父母,对方是孩子,而是因为我们在同一个家庭和社会系统中,我们需要帮助这个系统更好的运行。每个家庭是一个小细胞,也是一个小社会。在我们每一个家庭、学校、社会和小组织里面,其实都有各种各样的规则和边界,也有不同的合作和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误解   孩子   都会   边界   大象   粉色   规矩   物质   家长   父母   警察   积分   事情   规则   玩具   妈妈   家庭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