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理探秘|再谈湿疹之水归膀胱、浊走大肠


再谈湿疹之水归膀胱、浊走大肠


◎从湿毛巾看湿邪伤人

夏季雨湿多,对应人体湿邪发病也多。有些人问,怎么判断我身体不舒服就是湿邪作怪呢?


很简单,中医的湿邪特点很鲜明,一般有四大特征。


一是湿邪为阴邪,容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阳气不运,所以病人容易拉肚子,水肿,尿少;气机不畅,则出现食欲减退,腹中胀满。


二是湿性重浊。《黄帝内经》叫做“因于湿,首如裹”,湿邪过重,身体就会觉得很沉重。由于湿重浊,阻滞住清阳,升不起来,所以会觉得疲倦。湿浊下注,便容易出现湿疹、小便浑浊、妇人白带过多等病症。


三是湿性黏滞缠绵,病人一般舌苔厚腻或水滑,湿邪胶着,病程绵长,容易反复发作,不好祛除。


四是湿性往下掉,容易伤到下焦阴位,故《黄帝内经》上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通常老师一摸到濡缓脉,舌苔白腻,便问病人,是不是腿脚沉重,腰酸,早晨起来加重呢?活动后又会稍微减轻。很多病人会惊奇地说,大夫,你怎么知道的?其实若懂得这几点湿性的基本理论,通常都可以把病人的基本感受说个七八成。


这种晨重,晨起加重现象,老师常用湿毛巾来比喻湿邪的特性,非常到位,让学生们一听即懂,临床便受用。我们看湿毛巾挂在晾衣架子上,它先干不是先干上面吗?上面湿邪掉下来,就显得沉重黏滞不清爽,这就是湿易伤下焦的道理,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


◎治湿要顺从湿

明白了湿邪的特点,那么怎么治湿呢?


老师说,还是顺其性,它该往哪走,你就让它往哪走,不要违逆它。就像《太极拳谱》中说的,随曲就伸,由己则滞,从人则活。


所以我们治湿要顺从湿,该往哪里走,你看百川归海就知道了。


我们要顺从湿邪往下流的性,把它们疏导出去,如同牵牛牵住牛鼻子一样,常常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譬如,有个皮肤湿疹,腰酸,腿脚沉重的病人,舌苔白腻,舌根部偏黄,脉象关尺部郁滑沉。病人说,大夫,我一到这季节,腿关节就痛,走路也沉重,皮肤四处起湿疹,晚上睡觉也不舒服。


老师说,你这是湿邪所致,要少吃水果、凉饮,天虽热,要避免这些寒湿伤阳之物。


他又问,医生,既然是湿邪,那我去拔罐行吗?我公司同事都去拔,说效果挺好的。


老师说,拔罐有拔罐的适应证。经络不通,用拔罐拔拔可以,但如果想通过拔罐把湿浊拔出来,那是万万不能的。你想一下,你拔一次罐才拔多少水湿出来,而你每次拉一泡尿,却能够拉出数十倍于拔罐的水湿出来。所以这个湿浊不能靠逆流拔罐,往皮肤发越之法来治。要靠导湿从膀胱出,用药往下导,用淡渗的治法来调。


◎水归膀胱,浊走大肠

病人问,那该怎么办?


老师说,水归膀胱,浊走大肠。二便均分,身体健康。


用通肠六药(艾叶、苦参、火麻仁、鸡矢藤、红藤、猪甲),加上四妙散(黄柏、苍术、炒薏苡仁、川牛膝),让膀胱、肠道清理干净,使湿浊从二便排去。


病人服药后,腰酸腿沉症状大减,湿疹也随着膀胱、肠道的清利而往下潜。


这就是治病的一些技巧。一般风伤于上,湿伤于下。伤于上者,可汗而发之;伤于下者,可尿便而导之。这在《黄帝内经》中叫做,其在上者因而越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以内。


老师把后面两个治法一起用上了。湿浊在下,用四妙散,清利湿热,顺势导出。病人关尺郁滑,中焦粗大,挺着啤酒肚,乃中满之象也,加以平时胃口不好,肚子虽大,饭量实小。此肠道湿浊垢积重,故用通肠之法,选通肠六药,取“中满者,泻之以内”的《内经》治法原则。


这样病人浊阴能够出下窍,腰酸腿沉的症状就消除了,湿疹也随着像退潮一样往下面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膀胱   大肠   湿疹   黄帝内经   医理   舌苔   阳气   腿脚   肠道   顺从   毛巾   腰酸   病人   沉重   皮肤   老师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