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相如:“伤寒”的概念是个“大麻烦”| 伤寒


《内经》中的“伤寒”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还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还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内经》的意思是,凡是发热的疾病,都是伤寒。外感病都发热,所以外感病都是伤于寒邪引起的。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认识?


因为《内经》认为阴阳之中,阳气占主导地位有关。如果阳气占主导地位,对人体很重要,而外邪之中,最容易损伤阳气的当然是寒邪,所以寒邪就成了外邪的代名词,伤寒就成了外感病的总称。即使是春天的温病,夏天的暑病,也是因为冬天感受寒邪引起的。


《伤寒论》中的“伤寒”


《伤寒例》:“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伤寒)“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病证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此以冬伤于寒,发为温病。”


《伤寒例》的意思和《内经》相同,外邪之中,寒邪最厉害,最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感受寒邪以后,当时发病的就是伤寒;不当时发病,到春天发病的就是温病,到夏天发病的就是暑病。而且伤寒以后,不同体质的人,再感受其他的邪气,就会变成各种温病。


张仲景的书叫《伤寒杂病论》,伤寒部分讨论的就是外感病。


《难经》中的“伤寒”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难经》的意思是,伤寒包括了五种外感病,其实是所有的外感病,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广义伤寒;伤寒所包括的五种外感病还有一个也叫伤寒,这个就是狭义的伤寒。


就是“伤寒”这个概念

足以引起诸多麻烦


◆◆◆

所有的外感病都叫“伤寒”,所有的外感病都是感受寒邪引起来的。


◆◆

《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是讨论所有的外感病的,所有的外感病都要用《伤寒杂病论》中的治疗方法,初期都要用麻黄汤、桂枝汤之类的辛温发汗散寒。


◆◆

对于广义“伤寒”中包括的各种温病也要用麻黄汤、桂枝汤辛温发汗散寒吗?这明显不对呀!不对为什么还要叫“伤寒”?


所以有人认为,温病不能叫“伤寒”,就是“伤寒”里面不应该包括温病。温病和“伤寒”是并列关系,不是从属关系,也就是说,温病和“伤寒”是兄弟,不是父子。


甚至有人认为,温病也有广义的,如《温病条辨》上焦篇就有:“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广义的温病应该把“伤寒”也包括进来。


◆◆◆

有的人认为,“伤寒”必须包括温病,温病是从“伤寒”中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伤寒杂病论》的理论对温病的治疗也有指导意义。“伤寒”和温病只能是从属关系,也就是父子关系,不能是兄弟关系,否则辈分就乱了。


这不,“伤寒”和温病就争上了,这就是旷日持久寒温之争。争得久了,争得累了,又有人说,“伤寒”和温病应该统一起来,寒温统一也同样旷日持久。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医肖相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伤寒   黄帝内经   难经   素问   外感   麻黄   热病   桂枝   旷日持久   阳气   内经   夏至   广义   损伤   麻烦   概念   关系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