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柴胡类方应用心法

《伤寒论》中以小柴胡汤为代表的柴胡汤类方共计7首。

包括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及四逆散。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经腑同治,又旁顾脾胃,使枢机自利。

王教授认为少阳属风火,将三焦,主气火游行,津液代谢。

或由体质素虚,邪气直入;

或素体蕴热,复感风寒,引邪内发;

或湿热留恋气分不解,总以少阳病为多。

此时要抓住柴胡汤证的主证、主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有发热起伏不定、口苦、咽痛、目赤、舌红等,证属少阳枢机不利,气郁化火者,即可放手用小柴胡汤治疗。


此外,小柴胡汤主要作用在于柴胡,必须重用,祛邪为主,补虚为辅,柴胡剂量需大于人参、甘草一倍以上。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为和解少阳兼泻阳明之剂。


王庆国教授指出:

本方虽为少阳阳明并病而设,但因少阳之邪未全入里,故大黄只用二两,且无芒硝,同时尚有生姜、大枣以顾护脾胃。

由此可见,本方重在和解少阳,而通下阳明为辅。

伤寒杂病论全集2册 ¥58 购买

王庆国教授在临床应用本方颇为广泛,不仅可以治疗多种急性胆道疾患,凡是属于胆胃热实,气机受阻,疏泄不利,病位偏于身体两侧的急性疼痛,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王庆国教授临床使用本方时,

挟湿热者,酌加茵陈、山栀子、茯苓;

气郁甚者,酌加香附、郁金、木香;

痛甚者,酌加延胡索、川楝子;

呕吐甚者,酌加竹茹、左金丸;

有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等。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加芒硝汤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邪,加芒硝软坚润燥和胃,有和解少阳与调和胃燥的作用,为少阳、阳明兼治之剂


王教授指出:

仲景治少阳有三禁,为理法之常;此方用下则为理法之变。

对于少阳兼里实者,根据其程度的轻重缓急,仲景设有大柴胡汤和柴胡加芒硝汤,然皆以柴胡为主,可见慎之至也。

《伤寒论》柴胡类方应用心法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而成,因太、少之证俱微,故各取原量之半,为内和少阳、外解太阳之法。


由于本方兼治太阳和少阳两经之病,所以临床应用颇为广泛。

王教授临床用本方治疗多种病症,均取得了相当好的疗效,并有其独特的见解。

治疗颈项背部与两侧肩部同时出现疼痛者,王教授常用本方。

盖太阳经布于身后,少阳经络于身侧,用小柴胡汤疏利少阳经脉,加用桂枝汤疏利太阳经脉,太少两经之经气运行正常,则肩背疼痛自止。

临床更加入葛根、姜黄、红花、羌活、独活、川芎等品可以加强活血止痛之功,不论新久疼痛,多能应手而愈。

若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手足小关节疼痛,当再加入藤类活血通络之品,如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青风藤则效果更好

此外,本方又治神经官能症的周身气窜作痛,及痹证挟肝气郁结者,效果亦令人满意。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乃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之证。

方名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与大柴胡汤互相发明,一兼治胃实,一兼治脾寒,亦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而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王庆国教授认为本方疏理肝胆、健脾温肺、通阳化饮、兼顾阴津,寒温并用、虚实兼顾、和调诸脏。

临床适于治疗寒热交混、虚实错杂、阴虚饮留之复杂病症。诸如病毒性肝炎、急慢性胃炎、肠炎、胆囊炎、溃疡性结肠炎、感冒、肺炎、糖尿病等,

临床只需抓住其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热脾寒病机特点者,即可加减用之,往往可获意外之效。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和解少阳,通阳泻热,兼以重镇安神。


王庆国教授指出:

本方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癫痫、小儿舞蹈症,以及小儿内伤食滞、外感风寒,痰热搏结所致之惊痫、食厥、热厥等证。凡病机属于肝胆者均有一定效果。

运用本方时,可随证加或化裁。

如肝火偏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山栀子;病及血分者,加桃仁、牡丹皮;

顽痰凝结不开者,加郁金、胆南星、明矾。


另外,此方中铅丹有毒,用时剂量宜小不宜大,宜暂不宜久,并以纱布包裹扎紧入煎,临证时最好用琥珀粉、生铁落代之,以防其蓄积中毒。


四逆散

四逆散其病机为少阴枢机不利,阳气郁遏在里,不能透达于四末。


王庆国教授指出:

本方功在调和肝脾,后世疏肝诸方,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黑逍遥散等,皆从本方发展而成。

本方治疗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变、胆道疾患、胃肠神经官能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痢疾、疝气、妇人月经不调、男子阳痿等证,均有一定的疗效,临床可据证用之。


小柴胡汤是医圣张仲景的经典方剂,流传至今,应用广泛,疗效卓著,深受中医大家推崇。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刘启廷从医70年,善用经方,现将其临床运用《伤寒论》柴胡类方四则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小柴胡汤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白,脉弦。证属半表半里,正邪分争。


药用:柴胡15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9克,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上七味,以水2400毫升,煮取1400毫升,去渣,再煮取600毫升,分3次温服


方解:方中柴胡气质轻清,升达疏透,能使少阳邪热外解,故谓之清解半表之邪;黄芩苦寒质重,清泄邪火,能使少阳邪热内消,故谓之能解半里之邪,二药相伍,外透内泄,而使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一时并解;半夏、生姜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培土和中,扶助正气。本方寒温合用,攻补兼施,升降协同,内外并举,具有疏利三焦、宣统内外、通达上下、和畅气机的作用。多种发热性的疾病,如感冒、扁桃体炎、疟疾、流行性腮腺炎、急性病毒性肝炎、产后发热等,凡具有小柴胡汤证主症都可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


李某,女,35岁,2020年10月6日就诊。患者自诉感受风寒后出现恶寒发热,头晕目眩,口苦咽干,恶心欲吐,心烦,查见患者情绪低落,舌红,舌苔白,脉弦。辨证为少阳半表半里,正邪分争。方用小柴胡汤化裁。药用:柴胡15克,黄芩10克,太子参30克,半夏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服用。服药1剂后,即感症状减轻,食欲增加,服2剂感冒症状基本消失,纳食、活动均恢复正常。因患者体虚易感,后又予玉屏风散加苏叶、甘草、生姜等药,以增强免疫,预防感冒。


王某某,男,45岁,于2002年6月15日就诊。主诉3天前外出劳作,由于天气炎热,突受风雨袭击后,出现畏寒怕风,身热,口舌干燥烧灼,多饮等症状。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西药肌肉注射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次日自觉病情不减反而加重,再至当地诊所治疗,仍不效。3天后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渴心烦,咽喉干痛,吞咽困难,干呕欲吐等症状,舌红,舌苔白,脉浮数稍弦。证属外感风寒,少阳未解,化热上冲咽喉。治疗给予和解少阳,清热降火,清利咽喉。方用小柴胡汤加减。药用:柴胡15克,黄芩10克,太子参15克,半夏15克,板蓝根30克,牛蒡子15克,金银花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分4次,3小时连续服用。服用2剂后,患者体温下降,恶寒消失,口内润泽,咽痛减轻。嘱多饮水,饮食清淡,以西洋参10克,麦冬15克,竹叶10克,甘草10克水煎代茶饮。服用3剂后,症状消失而告愈。


此证为身热突受寒邪侵袭,冷热相交,寒郁少阳,又因治疗失误,引起寒极化热,上冲咽喉,急用小柴胡汤伍以清热利咽之品,连续服用,引邪外出,以达散寒消热、清利咽喉之功。由此可见,凡见小柴胡汤证,均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大柴胡汤


《伤寒论》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属大柴胡汤。”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下拘急疼痛,或痞鞕,郁郁而烦,呕吐不止,大便秘结或下利,口苦咽干,舌苔黄干,脉弦数。证属少阳失和,阳明热结。


药用: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12克,大枣12枚,大黄6克。上八味,以水2400毫升,煮取1400毫升,去渣,再煮取600毫升,分3次温服。


方解:本方以小柴胡汤为基础,仍以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为其主要功效。去人参、甘草,乃因其里虚不显而结热较甚,甘温壅补之品不宜用;因呕吐较剧,故倍生姜以增强降逆止呕之功;加枳实、大黄,以泄热荡实,破结降气;芍药性寒味酸,敛阴和营,缓急止痛。诸药相伍,共奏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功,实为少阳阳明同病之剂。本方适用于体胖痰湿内阻之人。


王某,男,45岁,体胖身重200余斤,素体痰湿壅盛。因参加聚会,暴食油腻,饮酒过多,导致醉酒意识不清,经数小时方清醒,后出现恶寒发热,脘腹痞满,胁肋胀痛,心烦意乱,时有呕吐,大便干结。刻下症见:舌赤,舌苔黄而燥,脉弦数。西医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中医诊断为少阳失和,阳明结热。急用大柴胡汤加味治疗。药用:柴胡30克,黄芩15克,赤芍15克,半夏15克,枳实30克,大黄15克(后下),元明粉20克(冲服),生姜3片,大枣7枚,水煎,3小时1次,连服4次。服药1剂后,大便连泻5次,恶寒发热、胸腹痞满疼痛、心烦等症均较前减轻。考虑虽便通火降,但余热未尽,又予上方去元明粉,加厚朴消气化浊,水煎,分2次分服。服药3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除。嘱其节制饮食,加强锻炼,防止病情反复。


大柴胡汤是把整体治疗和局部治疗结合起来的典型方剂,方中小柴胡汤属整体调节,以“和”的思路为主;方中大黄、元明粉、枳实等药具有承气汤之意,属于局部治疗,以“通”的思路为主,因临床上许多疾病通常既有局部病变又有整体反应,只有把“和”与“通”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地解决问题,大柴胡汤正是将此二法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在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时,使用大柴胡汤最好1日内多次连续服用,以达毒去邪出之功效。


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寒,骨节烦痛,微呕,心下闷结。证属太阳少阳并病。


药用:桂枝4.5克,黄芩4.5克,人参4.5克,甘草3克,半夏6克,芍药4.5克,大枣6枚,生姜4.5克,柴胡12克。上九味,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方解:本方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辛散解肌,以解太阳之表;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畅达枢机,以治半表半里之症。因本证病情不重,用量亦轻微,故属于太阳少阳双解之轻剂。二方合用,既有扶正祛邪、解表清里、益胃和中之效,又有调和内外、疏畅气机、燮理三焦营卫之功。故柴胡桂枝汤可治疗太阳表证未解,渐入少阳,太阳少阳合病之病症。


朱某,男,65岁。于2005年5月6日因发热恶寒一周来诊。患者一周前感受风寒,未予重视,一周后自觉症状逐渐加重,出现持续发热,恶风寒,时时汗出,头身疼痛,精神萎靡,并伴有恶心干呕,胸胁胀闷,食欲不振,舌质红,舌苔白,脉沉弦。依据舌脉辨证属表邪未解,初犯少阳。治宜调和营卫,和解少阳,方用柴胡桂枝汤。药用:桂枝10克,白芍10克,柴胡15克,黄芩10克,人参10克,姜半夏10克,甘草6克,大枣6枚,生姜3片。每日1剂,分2次温服。服药3剂后,身热、畏寒、汗出明显减轻,口苦咽干、胸胁胀闷微减,再服3剂,诸症消失,饮食改善,恢复健康。


在临床中遇到该类患者,可以单治太阳经,也可以太阳少阳同治,关键要看太阳少阳孰重孰轻。本案患者早期为外感风寒,太阳受邪,失于治疗,病势虽然趋于少阳,但太阳表证仍备,为太阳少阳同病,故用柴胡桂枝汤二阳同治。


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属柴胡桂枝干姜汤。”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心烦,胸胁微胀,口渴,干呕,小便不利,但头汗出。证属少阳枢机不利,兼水饮内结。


药用: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甘草6克。上七味,以水22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3次,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方解:本方为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生姜、大枣,加桂枝、干姜、栝楼根、牡蛎组成。方中柴胡、黄芩清解少阳之热,栝楼根、牡蛎逐饮开结,桂枝、干姜通阳散寒化饮,甘草调和诸药。纵观全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既有和解表里之功,又有温中散寒之用。诸药合用,共奏和解表里、调和阴阳、宣痞散结、温化水饮之功。方后注“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此为初服药后,正气得药力相助,正邪相争,郁阳欲伸,但气机一时尚未通畅,故有微烦之感。再服药后,少阳枢机运转,气机得以宣通,郁阳伸张,表里协和,故周身汗出,内外阳气畅达而病愈。柴胡桂枝干姜汤可治疗太阳病误用汗、下法引起的水饮停结之证。


金某某,58岁,男,于2017年12月2日就诊,主诉恶寒发热,胸胁胀闷,小便不利。3天前外出感受风寒,出现身痛,发热,恶寒,自行购买解热镇痛药,因有习惯性便秘,又同时服用了泻药,出汗较多,大便数次,恶寒、发热、身痛症状没有减轻反而加重,又出现恶心、干呕、口渴、头汗出、心烦、小便排解不畅,刻诊见患者精神不振,舌质红,舌苔白,脉沉弦。证属少阳枢机不利,水热错结。治宜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药用:柴胡15克,黄芩10克,干姜6克,桂枝10克,栝楼根12克,牡蛎15克,甘草6克。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药3剂后,诸症息减,又进3剂,不适皆除。


本案为太阳病汗下失治引起邪热与水饮互结不得宣化,阳郁不能透达,故除寒热往来、心烦、胸胁苦满等少阳症状仍在外,同时又因水饮内动、气化功能障碍而出现小便不利、水不化津而出现口渴,郁阳上蒸而头汗出,这是少阳证兼有水饮的症候,故选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药到病除。


仲景书中以柴胡为主要的配方共八首,其中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柴胡桂枝汤,柴胡龙骨牡蛎汤四者,皆属小柴胡汤的加减方,兹所讨论者,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主方依次述之于下。



一、小柴胡汤方

柴胡24克 黄芩9克 人参9克 半夏12克 炙甘草9克 生姜9克 大枣4枚

方解:柴胡苦平,本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是一舒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用人参大枣甘草补胃气以滋津液,病之所以内传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于里,气血不足于外也,补中滋液,实此时驱邪的要着,徐灵胎曰: “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即指是也。
有关仲景书中的论治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热寒,胸肋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由以上的说明,则小柴胡汤为病自太阳传少阳的主治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即其主要的适应证,此外有以下之情况者,均可用之。
1、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满胁痛者。
2、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3、妇人热入血室证,经水适断,续得寒热,发作有时者。
4、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5、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6、呕而发热者。
7、诸黄腹痛而呕者。
8、新产妇人昏迷而痉,大便硬,呕不能食者。
(一)小柴胡加石膏场:原方加生石膏30一100克,煎服法同原方。
此为日常服用的良方,无论感冒流感以及其他急性传染病,表虽解而高热不退,其人呕逆不欲食,胸肋满,口舌干,或口鼻如冒火,或头痛如裂,或眩晕者,用之则立验,并以本方屡愈小儿肺炎,即未满月的婴孩,以奶瓶频频饮之,亦得奇效,他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等多属本方证。总之,凡有小柴胡汤证,而口舌干燥,或渴,舌白苔者均可用之,具体细节难为一一列举也。
(二)小柴胡加芍药汤:原方加白芍12一18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小柴胡汤证而腹急痛者,痢疾多此证,口舌干燥者宜更加石膏,里急后重者宜加大黄。
(三)小柴胡加桔梗汤:原方加桔梗9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小柴胡汤证而咽痛,或咳痰困难者,若口舌干燥更加石膏,扁桃体炎多本方证,宜注意。
(四)小柴胡加吴茱萸汤:原方加吴茱萸9一12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小柴胡汤证头痛头晕而呕吐剧甚者,若口舌干燥者,宜更加石膏。
(五)小柴胡加桔皮汤:原方加桔皮20—45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小柴胡汤证而呕逆或干嗽者,小儿百日嗽可增量大枣有验。
(六)小柴胡与葛根汤合方:小柴胡汤再加葛根12克,麻黄、桂枝、白芍各9克即可。先煮麻黄葛根一二沸去上 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治小柴胡汤证与葛根汤证同时出现者。剧重的感冒,初发病时每见此合方证,喘家被外感诱发者亦常见此证,口舌干燥者宜更加石膏。
(七)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取二方药味合为一方,煎服法同小柴胡汤。
治小柴胡汤证与小陷胸汤证同时出现者,肺病、肺结核多见本方证,咳呕者更宜合用泻心场,骨蒸劳热者,可兼与黄连解毒丸。
按:小柴胡汤的加减或合方,均不止于此,兹仅略举常见者数则以供参考而已。

二、大柴胡汤方


柴胡24克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12克 生姜10克 枳实10克 大枣4枚 大黄6克 水煎温服。
大柴胡汤为少阳阳明并病的治剂,除柴胡证外,而心下急,痞硬,按之痛,为应用本方的要征。
有关大柴胡汤常用的加味和合方
(一)大柴胡加石膏汤:于原方加生石膏30—100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大柴胡证,而口干舌燥者,外感表解而高烧不退,虽现柴胡证,若心下痞塞,大便燥,舌黄苔者已非小柴胡加石膏所能治,则宜本方主之。此二方证均常见,宜注意。
(二)大柴胡加芒硝场:于原方加芒硝10克(分二煎冲化),治大柴胡汤证,发潮热而谵语者。
(三)大柴胡加桔皮汤:于原方加桔皮12克,治大柴胡汤证心下逆满,呕逆甚者,伤食多见本方证。
(四)大柴胡汤与葛根汤合方:于原方加葛根12克,桂枝麻黄各9克即是,煎服法同葛根汤。
治太阳少阳并病而有大柴胡汤证和葛根场证者,哮喘常有本方证,口干舌燥者,宜更加石膏。
(五)大柴胡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于原方加桃仁10克、桂枝、甘草、芒硝各6克即是,水煎汤成,去滓内芒硝3克更上火微沸,温服。
治大柴胡汤证与桃核承气汤证合并者。
(六)大柴胡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煎服法同大柴胡汤。
治大柴胡汤证与桂枝茯苓丸证合并者。

(七)大柴胡汤与大黄牡丹皮汤合方:于原方加桃仁9克,牡丹皮10克,冬瓜子、芒硝各12克即是,水煎汤成,去滓内芒硝6克更上火微沸温服。
治大柴胡汤证与大黄牡丹皮汤证合并者。
按:以上三方虽均以大柴胡汤合以驱瘀药,主治略同,但前二方以为桂枝则偏于治上,应用于头脑心肺诸病的机会为多,后方以有冬瓜子则长于治痈肿、兰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若疯狂、癫痫、脑震荡、脑血管病、心血管病、以及瘀血性哮喘等多前二方证,适症选用之无不应手取效,若口舌干燥者,均宜加石膏,此皆日常不可缺少的良方,应用的机会颇多,以上不过略举其要耳。
(八)大柴胡汤与菌陈蒿汤合方:于原方加菌陈18克,栀子10克即是,煎服法同原方。
治大柴胡汤证而并发黄疸者,急性传染性肝炎多见本方证,宜注意。


病例举要


刘××,男,37岁,工程师。素不信中医,更不喜中药。初患感冒发烧,经西医注射服药不已,续即头痛如裂,日夜呼叫不得眠,以至亲关系乃亲往探视,诊脉弦数,胸胁苦满,心烦口干,头痛难忍,与小柴胡加石膏汤,服已即愈,此后笃信中医,后患肺结核,始终经我医治而愈。
王××,女,55岁,家庭妇女。从汽车坠下,住某医院一周始终昏迷呕吐,抽验骨髓结果:脑有积水微量出血,后转另一医院,认为不能速愈,今回家疗养。后乃邀我往诊,脉弦实有力,舌苔黄厚,二便不利,余如上述,与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服一剂自能活动,与食已不吐,但仍头痛晕,继服七八剂诸证尽已,无任何后遗证。

刘××,男,63岁。一周前发高烧,近日发黄,小便黄赤,两胁胀满,恶心,舌红脉弦滑数,检查肝功能:GPT219、黄疽指数20。与大柴胡场合茵陈蒿汤,服七剂黄退,20剂诸证已,肝功正常。
田××,女,20岁,本院学生。以哮喘住院,发烧,喘鸣,胸胁满,口舌干,脉浮弦数。与大柴胡葛根场合方加生石膏,服一剂喘平。


胡××,女,22岁,73l医院会诊病人。慢性肝炎多年,肝功一直不正常。近查肝功:GPT 2810单位。症见肝区痛,大便燥结,先与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丹参、茵陈,服6剂后症缓,因便仍干改服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连服10余剂GPT降至500单位。又改服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皮场加茵陈10数剂,肝功恢复正常。

李××,女,32岁。经××和××医院确诊为红斑狼疮,因用短期激素治疗不效,经入介绍来诊。症状不规则发烧,面部、背部红肿如牛皮癣样皮肤病变,兼有颈项腰背疼。血象变化亦明显。与柴胡桂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合方加石膏45克。病人药后有效,故连服30余剂后复诊。面部、背部红班基本消失,血象正常。不规则发烧,颈项腰背痛已消失。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柴胡   葛根   心法   枢机   芒硝   伤寒论   姜汤   半夏   寒热   黄芩   桂枝   大枣   甘草   生姜   石膏   不利   太阳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