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针灸诊疗技术

脑血管意外又称为急性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的急性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的偏瘫、失语、昏迷等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症状的疾病。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但以中年以上为多见,尤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患者。本病发病急剧,死亡率、致残率高。根据疾病的性质,可以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类。前者包括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中以脑血栓形成最为多见,其次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栓塞次之。


脑血管意外针灸诊疗技术

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的脑血管临床事件。特点: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脑卒中3周内几乎90%将发生肢体功能瘫痪。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中风”、“卒中”、“大厥”、“风痱”等病的范畴。


病因病机


主要由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以忧思恼怒,或饮食不节,或房室劳累等诱因,以至于风、火、痰、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则发生本病。


辨证分型


1.中经络


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而无意识障碍。

针灸大师石学敏验案辑 ¥87 购买

(1)肝阳暴亢: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细涩。


(5)阴虚风动: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


2.中脏腑


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1)闭证:神昏,面赤,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二便不通;苔黄腻,脉洪大而数。


(2)脱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气息微弱,手撒口开,汗出肢冷,二便失禁;苔滑腻,脉散或微。


脑血管意外针灸诊疗技术

针灸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发挥着独特、重要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大量临床研究显示针刺可使血液粘度下降,血液流速加速,有利于病变部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建立侧枝循环,促进大脑皮层机能的恢复以及患肢功能的恢复。针灸治疗脑卒中的治疗时间很重要,目前专家共识是在生命体征平稳,不影响病情加重的情况下,越早介入越好。

针灸治疗原则

急性期:醒脑开窍为主,疏通经络为辅

目前认为急性期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针灸治疗的及早介入对降低本病的致残率和至残程度至关重要。针灸选穴:人中、涌泉、百会、风府、劳宫、十二井穴、内关等。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辨病辨证,分期治之。

头针透刺是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为理论依据。临床根据病情需要采取不同的穴区如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足运感区等。


1

软瘫期:以多气多血手足阳明经为主,配合经筋刺法,及关节局部穴位,以达到补气血、强筋骨的作用。

脑血管意外针灸诊疗技术

脑血管意外针灸诊疗技术


2

痉挛期:阴阳经失调,上肢呈阴经急,阳经缓;下肢呈阳经急,阴经缓。《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 。治宜调节阴阳、泻急补缓。取穴在泻急补缓的同时以疏经通络、便利关节为主。

脑血管意外针灸诊疗技术

取穴可采用透刺方法如:肩髃透臂臑、四渎透外关、阳溪透偏历、萁门透血海、阴陵泉透地机、三阴交透照海等。


针灸治疗取穴遵循远取、近取和局部取穴相结合的原则,针法以补为主,以促进病变部位的气血循环,加速神经与肌肉功能的恢复。


针灸治疗


1.中经络


[治则]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处方] 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加减] 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 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两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2.中脏腑


[治则] 醒脑开窍,兼开窍启闭,回阳固脱。


[处方] 水沟、内关。


[加减] 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呼吸衰竭加气舍。


[操作] 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水沟用雀啄法,以患者面部表情出现反应为度;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适宜技术


1.平衡针法


[取穴]


(1)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


(2)上肢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


(3)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


(4)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体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患侧下肢自然伸直,腘窝处垫高15厘米左右,支撑踝关节保持中立位。


[手法]


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消毒穴位后,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一分钟。技术标准:进针动作轻柔,快速刺入皮下,捻转角度为90°±,频率为60±次/分,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轻慢。


强化手法:取上肢伸肌、下肌屈肌侧穴位,常规消毒,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一分钟。技术标准:进针动作柔和,快速刺入皮下,根据肌肉丰厚度,提插幅度1~3厘米,频率为60次±/分,捻转角度为180°±,频率为60次/分,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较快。


留针30分钟,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一分钟,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隔两天,连续治疗观察3~4疗程。


2.头穴透刺


[处方]


意识障碍较轻:神庭透上星、太阳。


精神症状:神庭透上星、曲差透五处、本神。


头痛:太阳透上关、风池。


尿便障碍:四神聪透百会。


失语:风府透哑门。


面瘫:地仓透颊车、下关。


吞咽困难:廉泉、金津、玉液、海泉、风府、风池、翳风等。


瘫痪:百会穴透太阳穴连线平均分4段,依次分别针4针。


感觉障碍:络却透承灵透悬厘。


眼球运动障碍:印堂、太阳。


[操作] 采用快速进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断针刺方法。以28号1.5寸针灸针首先垂直刺入皮下或头皮帽状腱膜下后,以15°角的针刺方向沿头皮或皮肤轻微、快速、不捻转刺入一寸。太阳、风池、下关、廉泉、金津、玉液、海泉等穴位按选穴方向采用快速直刺或斜刺,刺入一寸。采用快速捻转实行针刺手法的同时,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运动、语言、吞咽等神经功能锻炼。每日治疗一次,每周6次,每周停针一天,28天为一疗程。


其他疗法


1.头针


[取穴] 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 2线。


[操作] 选毫针与头皮成30°角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隔日一次,3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2.穴位注射


[取穴] 风池、肩髃、臂臑、曲池、外关、肾俞、伏兔、足三里、飞扬、悬钟。


[操作] 每次选用2~3穴,诸穴交替使用。中药制剂可选当归、丹参、红花、黄芪、夏天无、徐长卿等;西药可选用三磷酸腺苷、烟酸胺、维生素B1、维生素B12、ATP、辅酶A等。每天或隔天一次,每穴注药0.5~2毫升。每天或隔天一次,5~7次为一疗程。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剂量化、标准化发展;他提出治疗中风病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开发研制了丹芪偏瘫胶囊和脑血栓片两个国药准字号中成药,使中风病的治疗形成系列,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


醒脑开窍针刺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使萎缩变性的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醒脑开窍针刺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主方一:大醒脑


主穴:双侧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患侧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副穴:患侧极泉(手少阴心经),患侧尺泽(手太阴肺经),患侧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操作方法:刺双侧内关,直刺0. 5~1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手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主方二:小醒脑


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印堂,患侧三阴交。


副穴:患侧极泉(手少阴心经),患侧尺泽(手太阴肺经),患侧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操作方法:先刺印堂穴,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选3寸毫针由上星穴刺入,沿皮至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转速1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极泉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喉结,进针2 ~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 5~2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 5~2寸,局部酸胀为度。


一般在应用调神法之初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穴交替使用。


脑血管意外针灸诊疗技术


后遗症处理


口眼喎斜:风池、太阳、颊车、迎香、地仓、下关、合谷。刺络拔罐:选下关、颊车、四白。风池针尖刺向喉结,进针1.5~2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太阳沿颧骨弓内缘进针3~3.5寸,透向颊车;迎香横刺或斜刺0.5~1.5寸,施捻转泻法;下关进针1.5寸,捻转泻法;地仓横刺3~3.5寸,透向颊车,地仓至颊车部1寸1针,深度0.3~0.5寸,施提插泻法;合谷捻转泻法。刺络拔罐,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3~5点,用闪火法拔罐,出血量5~10ml,隔日1次。


失语:风池、上星、百会、金津、玉液、廉泉、通里。风池刺法同前,上星平刺0.5~1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百会斜刺0.3~0.5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舌面用2寸毫针点刺出血,廉泉直刺1~1.5寸,施合谷刺法,以胀感达舌根及喉咽部为度;通里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


手指握固:合谷、八邪、曲池、外关、肩髃。合谷针刺方向先透向大指,继透向三间处,施提插泻法,以患侧大指、次指抽动3次为度;八邪、曲池、肩髃刺法同前;外关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


上肢不遂:风池、肩髃、极泉、尺泽、曲池、合谷、八邪、外关。风池、极泉、尺泽刺法同前;合谷针刺方向先透向大指,继透向三间处,施提插泻法,以患侧大指、次指抽动3次为度;八邪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以患侧手指抽动为度;曲池屈肘取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到达示指为度;肩髃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达肘关节为度;外关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


下肢不遂:环跳、委中、三阴交、阳陵泉、昆仑。委中、三阴交,针刺方法同前;环跳直刺2~3寸,以触电感传至足底为度;阳陵泉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令触电感传至足趾为度,昆仑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


足内翻:解溪、丘墟、照海、筑宾、昆仑。解溪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丘墟透照海,直刺2.5~3寸,施捻转泻法;筑宾、昆仑,直刺0.5~1.5寸,施提插泻法。


脑血管意外针灸诊疗技术


并发症处理


假球麻痹:针风池、完骨、天柱、翳风,向喉结方向,深刺2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或咽后壁点刺。


吞咽困难及呼吸衰竭:翳风、天柱、风池。针翳风,用2~3寸毫针刺向咽喉方向,用捻转补法施术1~3分钟;天柱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风池手法同前。呼吸衰竭:针刺双侧气舍。


便秘: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先取双侧丰隆穴,直刺1~1.5寸,施捻转泻法;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水道外开1.5寸)、左外归来(左归来外开1.5寸)均直刺1.5~3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运针1次。


小便异常:癃闭(尿潴留),针中极、秩边、水道。中极直刺1.5~2寸,施提插泻法,令胀感传至会阴;秩边直刺2.5~3寸,针尖方向透向水道,施提插泻法,令胀感达前阴。小便淋漓,取关元、气海、太溪。关元、气海直刺1~1.5寸,施呼吸补泻之补法,而后置1寸艾炷于针柄上,施温针灸,每次2~3壮;太溪直刺0.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尿失禁或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三阴交。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失明或复视:失明取风池、天柱。风池,针尖方向与双目系对角相交,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天柱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复视,上穴加睛明、球后。


癫痫:针人中、大陵、鸠尾、内关、风池。


肩关节痛:天鼎、肩髃、肩内陵、肩外陵刺0.5~1.5寸,施提插泻法。肩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天鼎,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令触电感直达肩肘或手指;肩髃、肩内陵、肩外陵、肩贞直刺1~1.5寸,施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肩中俞、肩外俞均横刺1~1.5寸,施捻转泻法;阿是穴刺络拔罐方法同前。


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血管性痴呆:针内关、人中、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


睡眠倒错:针上星、百会、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中风的针灸治疗,包括体针、头皮针、耳针、眼针、舌针、手针、穴位注射和艾灸等治疗方法,穴位繁多,手法复杂,技术性强,必须由针灸医师操作。以下主要介绍其中的五种方法。


1第一种方法:体针疗法


主要适宜于中风恢复期。一般在局部消毒后,用右手持针刺入穴位,在用捻转、提插手法得气后,反复重插轻提或慢慢刺入、少捻转、快速出针为补法,反复重提轻插或快速进针、多捻转、慢慢出针为泻法。肢体瘫痪者,常取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肩髎、天井、外关、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解溪、内庭、环跳、风巿、阳陵泉、悬钟、丘墟、秩边、殷门、委中、承山、申脉等穴位,发病3个月以内者,以取健侧穴位为主,用泻法;


3~6个月者,同时取健侧与瘫侧的穴位,但健侧用泻法、瘫侧用补法;6个月以上者,以取瘫侧穴位为主,平补平泻。中风后以口角歪斜为主者,取地仓、颊车、哑门、合谷及通里、廉泉、承浆、风池;中风后以听觉障碍和语言障碍为主者,取曲鬓、悬厘、颔厌、率谷等穴;中风后视力障碍、视野缺损者,取头临泣、目窗、玉枕;中风后胸腹腰背疼痛者,取正营、承灵;中风后足部疼痛,取百会、前顶;


中风后痴呆和精神症状者,取百会、前顶、四神聪、神庭;中风后小便失禁者,取百会透后顶;中风后腕、指关节不能活动者,取百会、双侧太冲用泻法,取曲池、合谷、外关、中脘、中泉用补法;中风后踝、趾关节畸形者,足外翻补照海、泻申脉,足内翻泻照海、补申脉。


2第二种方法:头皮针疗法


适宜于中风各期。一般在局部消毒后,用右手持针与头皮呈15~30度刺入穴位,在快速捻转2~3分钟得气后行补泻手法,再留针30~60分钟后拔出,按压止血。中风后肢体瘫痪者,取顶中线、顶颞前斜线,上肢取中1/3,下肢取上1/3;中风后肢体麻木,取顶中线、顶颞后斜线,头面部取下1/3,上肢取中1/3,下肢取上1/3;


中风后口角歪斜,取顶颞前斜线下1/3;中风后语言不利,取额中线、颞前线及顶颞前斜线下1/3;中风后头痛,取额中线、颞前线及颞后线;中风后眩晕,取颞后线、枕下旁线;中风后视觉障碍,取枕上旁线;中风后共济失调,取枕下旁线;中风后并发小便失禁,取顶中线。


3第三种方法:眼针疗法


适宜于中风各期。一般在局部消毒后,用一手按住眼睑,另一手持针快速刺入眼穴1~2分,不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出针,压迫止血。中风后偏瘫者,取上焦区、下焦区;中风后口角歪斜者,取双上焦区;中风后上肢不能举者,取上焦区;中风后并发呃逆者,取中焦区;中风并发小便失禁者,取下焦区、肝区、肾区;中风合并高血压者,取双侧肝区;中风合并冠心病者,取上焦区、心区。


4第四种方法:穴位注射疗法


适宜于中风后偏瘫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一般在局部消毒后,用注射器刺入穴位,提插得气后,将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麝香注射液、丁公藤注射液及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等注入穴位,每个穴位的注入药量为0.1~1毫升。中风后偏瘫,常取合谷、曲池、内关、外关、肩髃、足三里、上巨虚、太冲、解溪、昆仑、阳陵泉、三阴交等穴。


1第五种方法:艾灸疗法


适宜于中风各期。一般用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或用艾条点燃后熏灸穴位。中风发作期有阳气虚脱者,用艾炷隔姜灸关元、气海;缺血性中风所引起的偏瘫恢复期,用艾条温和灸百会、正营、神庭、曲鬓、承灵,或用艾炷灸关元、风巿、肩井、肩髃、曲池、合谷、间使、地机、血海、悬钟、足三里;中风后语言不利者,灸天窗、通里。


附全套人体穴位图


上肢正面穴位图解

脑血管意外针灸诊疗技术


上肢背面穴位图解

脑血管意外针灸诊疗技术


下肢正面穴位图解

脑血管意外针灸诊疗技术


下肢背面穴位图解

脑血管意外针灸诊疗技术


人体躯干正面穴位图解

脑血管意外针灸诊疗技术

人体躯干背面穴位图解

脑血管意外针灸诊疗技术


背面穴位图解

脑血管意外针灸诊疗技术


人体躯干正面穴位图解

脑血管意外针灸诊疗技术

人体躯干背面穴位图解

脑血管意外针灸诊疗技术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作揖]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针灸   天柱   委中   风池   曲池   玉液   上肢   脑血管   注射液   下肢   穴位   针刺   肢体   手法   意外   快速   百会   技术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