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一年来,我一直还在徘徊、等待与观望之中,因为学习中医针灸毕竟太难了,离我太遥远了。在这期间,中医的书没有少看,然而只是无事乱翻书罢了,谈不上有什么心得,一想起今后要以中医维生总觉得非常惶惑,谈何容易啊。


虽然在和何老师近距离接触以后,针灸的魅力已经荡漾在我的胸怀,但是学习中医针灸的决心还是定不下来,一直摇摆于学与不学之间。


一九六五年春天,我又一次步行了五个小时上城。在书店、图书馆逗留了半天以后,就在饮食店草草地用完了晚餐。在夜幕即将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分,我估计何黄淼老师应该已经下班,才径直向他的家走去。


何黄淼老师与师母热情地接待了我,嘘寒问暖,直怪我在外面小摊用餐。我询问那个肾炎水肿病人的近况。何老师告诉我,那个病人经过半年的针灸治疗,进步很快,自觉症状几乎已经消失,西医的化验指标也明显好转。


那天晚上,何黄淼老师用种种简易浅近的例子以身说法,来解答我的诸多疑问。他针对我畏难的情绪,做了许多动员工作。“针灸的学习一定要在学中用,不要等到全明白了才去动手。”何黄淼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因为它的真谛就在临床的感受中。”何黄淼老师的话富有诱惑力,让我的心又热了起来。


“只要一个晚上的理论学习,你就可以基本入门,还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的入门呢。”何黄淼老师兴奋地看着我,“今天晚上我就把你带入‘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境界。”


这是一个美妙的春晚,何黄淼老师从临床实践出发的精彩讲解,使我体味到什么叫做“大道至简”,什么叫做“真理素朴”。


他把博大精深的针灸学,化为可操作性的几个具体的步骤。整个教学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环环紧扣,贴近临床。


时隔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那天夜晚何黄淼先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面部的表情,每一个手指的动作,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八总穴


“针灸取穴可以从五个方面考虑。”何黄淼老师伸出左手的五指,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示意:“第一,八总穴;第二,八会穴;第三,局部取穴;第四,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第五,病位交叉对应取穴。”五个方面的取穴,也够复杂的,一个夜晚的时间能掌握吗?


何黄淼老师早已料到我会这样想,笑着对我说:“不要怕,等一下我把它们分头讲解了一番以后,你就会慢慢地明白。”


“第一,八总穴取穴法,这是一个整体取穴法,”何老师竖起了左手的大拇指,笑着说,“根据八总穴所针对的人体部位取穴,针灸医师就能把所有疾病纳入你的诊治范围。”我听了大吃一惊,八个穴位就能统揽诸病?这不是在搞笑吗?


“你首先要记住一首歌诀:‘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 何黄淼老师神采飞扬地说。他把这首歌诀反复念了几次,我也跟着念了几次就记住了,毕竟只有三十几个字嚒。


然后,他就用自己的大拇指与食指在我的手、臂、脚、腿的相应部位指指点点,并用墨水作了标志。

我也当场在作了标志的穴位上反复按压,嘴里也不停地唠叨这首歌诀,脑子里记忆与感受穴位在手指按压下的异常的知觉。不到半个小时,我就把以上的八个穴位的位置与作用记住了。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 ¥128 购买

之后,何黄淼老师马上对我进行“八总穴取穴法”的考查。考查的方法是,何黄淼老师讲一个病证,我就在常规消毒的情况下,用右手把一寸的毫针捻转着刺进自己手、臂、脚、腿的相应的穴位。


譬如:他说眼睛红肿。我想了想,眼睛所在的部位和头面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太冲与合谷穴位上扎针;他说胸闷心烦失眠,我想了想,胸闷心烦所在的部位和胸部有关,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太冲穴位上扎针;他说呕吐胃痛,我想了想,呕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足三里穴位上扎针;他说颈项强痛,我想颈项强痛所在的部位和颈项与肩背有关,于是就在列缺与委中穴位上扎针等。


经过半个钟头的反复现场考查与具体操作,我就已经能把一些病证在八总穴范围内的取穴规矩灵活机动地用上了。


何黄淼老师看见我领会了八总穴的初步应用,也很高兴。“在针灸学这一门学科中,经络与穴位是最重要的。”他说,“在这些经络与穴位之中,八总穴又是最最重要的。八总穴是老祖宗几千年的经验结晶,是取得临床速效高效的必备穴位。一个针灸的初学者学会了它,就能对疾病建立起基本的诊治观念。同时这种观念还是整体的、全局的,适用于所有疾病的诊治。有了它,医者的心中就有了理念的依靠。当然,经络的分布也很重要,但你可以在以后临床的应用中慢慢地学习。学了经络学说以后,你对这八个穴位的作用就会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了。”


真想不到一个钟头的学习就有了如此大的收获,使我能够对完全陌生的针灸学有了一个模糊的框架。

何黄淼先生的教学方法平易而神奇,吸引了我的整个身心。我自从下乡以后从未有过的对未来生活的希望,突然在心中燃烧了起来。


希望的种子萌生了。


在我们谈话期间,师母进进出出了好几趟,给我拿来点心,送来热茶。有时候也站在我们的旁边听着、看着,脸上时时露出关切的表情。


八会穴


何黄淼老师继续他的讲解。“针灸取穴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学会八会穴,”何老师把左手的大拇指与食指撑开摆成八字,微笑着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它们分别是一、腑会中脘 ;二、脏会章门;三、筋会阳陵泉;四、髓会绝骨;五、骨会大杼;六、血会膈俞;七、脉会太渊;八、气会膻中。你开始阶段先学习其中的三个。”


从何老师说话的声调中,我已经感觉到这八会穴的特殊地位以及先行学习的三个穴位的重要性。

“何老师,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是什么意思?”

“腑会中脘,”何黄淼老师解释道,“就是规定所有消化道的疾病首先要考虑使用中脘穴,中脘在哪里知道吗?”我点点头,用手指点点腹部剑突与肚脐的中点。


何黄淼老师继续说:“脏会章门是指由于脾气虚引起精、气、血、津液化生不足,针灸要考虑取章门穴。”


“何老师,什么叫‘脾气虚’?”“‘脾气虚’是气虚中的一种。”何黄淼老师耐心地说,“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是:神疲乏力、语声低微、气短自汗、舌淡脉弱,四个方面的症状。如果再加上面黄、肌瘦、纳呆、便溏等症状就是脾气虚的诊断依据了。”


何黄淼老师又教我针灸的穴位,又教中医学基本概念。他口中的中医概念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它们都有具体的症状依据。


“章门穴在哪里你知道吗?”何黄淼老师突然发问。我摇摇头。何黄淼老师就用右手食指点点我左边季肋前的体表部位,“在这里,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右边也是同样的位置,八会穴的使用一般规定‘男左女右’,初学者用0.5寸的毫针,切记勿忘。”


我就依照何老师所示,把左手臂屈肘合腋,使肘尖尽处压着左侧胸胁部的肌肤,再把右手食指在章门穴按压几下,就记住了这个“脏会”穴位了。


何黄淼老师看见我学得有滋有味,就说:“以下六个穴位,其中临床上我使用得最多的是筋会阳陵泉,特别是有关神经与关节的痉挛性疾病,针刺阳陵泉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我听得入了神,迫不及待地问:“何老师,能否举一个例子?”“这样的病例太多了,”何黄淼老师越说越兴奋,“隔壁一个老先生患带状疱疹,温州人称之为‘火丹蛇’。发病已经半个月了,皮肤表面的水疱已经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但是皮肤十分敏感,不能抚摸,左胸更甚。


全身时发痉挛性抽痛,特别是在夜间十二点至凌晨三点,痉挛性抽痛加剧。他的家人请我出诊,我看见他平躺在床上,精神异常紧张。我给他针刺的第一个穴位就是阳陵泉,入针不久,病人说自己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随后我就再针刺两侧的内关与公孙,留针十分钟。”


“疗效如何?”我紧张地问。“第二天,听他家人来说,一夜无话,”何黄淼老师放低声音,以欣喜的声音告诉我,“夜里睡得好,早晨的食欲也比平时好。按上法连续针刺了五天,病人基本恢复。”

针灸真是神奇得不得了,我的心为之狂跳。


“区区三个穴位,其取穴的方法来自于两大类型,”何老师一边思考,一边述说,“一个是八会穴,另一个是八脉交会穴。它们都是我们祖先千锤百炼所得来的珍宝,所以针下汹涌着难以估计的力量。”何老师的话使气氛陡然肃穆了起来。


局部取穴


“针灸取穴的第三个方面,”何老师声音有点嘶哑,他清了清嗓门接着说,“就是在发病的部位的体表取穴或者发病部位的邻近取穴。也就是说,哪里不舒服就在哪里针灸。这种取穴的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也可能是先人最早发现的一种取穴的方法。”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简单,这样直白。


何黄淼老师看见我发呆的样子,就明白了我心中的疑惑,就说:“你千万不要小看了这种邻近取穴的方法,它的临床疗效是不容怀疑的。有一些用药物久治不愈的病痛,在患病部位的体表针刺以后就有了效果。如果针刺后加以拔火罐,特别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后,再拔火罐,就可能收到更满意的疗效。”


师母看见我还没有领会的样子,就举了一个病例来证明这种取穴方法的可取之处。一个中年男教师,两年前骑自行车时不慎跌倒,右脚的脚后跟擦破了皮。后来周围皮肤感染了,久治不愈。两年来,不能穿袜子,不能穿鞋子,只能穿着拖鞋。后来求诊于何黄淼老师,何老师在常规消毒后,用一寸的小毫针在患者的右脚跟溃破处的外面,离开溃破处大约二三毫米处的边缘一路点刺,稍有一点点出血。隔天一次,点刺三次以后,脚跟溃破处渐渐地愈合了。


师母绘声绘色地介绍了这个病例后,又说:“针刺的效果真是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 你好好学,将来一定有用的。”


何黄淼老师接着就给我介绍针灸取穴的注意事项。

“针刺的时候,首先要知道什么部位不能针刺,不然的话会出医疗事故的。”他的表情一下子严肃了起来。


“有三个部位你先不要针刺,”何老师一字一句严肃地说:“一是枕骨下面的区域,如风府、哑门、风池等穴位,它们与延髓靠得很近,一不小心就会出大事故。深刺风府治精神病,在五十年代初期名噪一时,成为时髦的风尚,然而不久发生了多起严重的医疗事故。还有深刺哑门治聋哑,也曾造成不幸事件。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把‘刺胸腹者,必避五脏’,‘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牢记心中,并能如实照章去做,错误就绝对不会重演了。”


他怕我不重视,把我叫到他的身边,一只手按在我的头顶上,另一只手食指在我枕骨后面的风府、哑门、风池等穴位所在的部位一一指明,以期引起我的高度重视。


他接下去又讲了另外两个不要针刺的部位:“一个就是眼睛以及它的周围的区域;一个就是肚脐眼。对,还有一个地方你目前暂时先不要针刺,就是天突穴。”


当说到“天突”穴的时候,他用手指点划着我的锁骨上窝,一并告诉我针刺“天突”的特殊的针刺手法。


“何老师,肚脐眼可不可以用艾条熏灸?”“肚脐眼命名为‘神阙’穴,”何老师很不习惯地言说着这个民间的俗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艾条熏灸时最好在‘神阙’上面加一点盐巴。”


我本来想问一问为什么,后来想到这样不断地问下去是没完没了的,就不问了。


何老师停下来想一想以后,又说:“你要在自己的身体上练习针刺的手法,手法熟练了以后,才可以针刺病人。手法主要有左右捻转与上下提插两种,以‘得气’为好。”


“得气”,这种针刺现象我在父亲那里已经司空见惯。何老师顺着自己的思路讲下去:“‘得气’这种经络现象很奇怪,你持针的三个手指会感到针下有一个东西,不,应该是一种气,一种活动着的气场和你在不停捻转着提插着的手指的合力之间对抗着,较量着,吸引着。这时病人会感到针下有一种酸麻重痛的反应,甚至出现上下传导贯通的针感。”


刚才我在自己身体上练习针刺手法的时候,也曾经有一两次出现何老师所说的“得气”的感觉。看来“得气”是经常出现的一种临床现象,并不神秘。

何老师扎针时的注意事项还有以下两项:一项就是在胸背部与腹部初学阶段针刺深度不超过0.5寸;还有一项就是对于体弱者、因劳累而体能消耗过多者,一定都要平卧在床上针刺,以免“晕针”。


他还对“晕针”现象作了详细的解释。我非常好奇,没有用药物,细细的小毫针刺在皮肉上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反应呢?但是,我想先不要多问,记住再说。


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


“许多疾病都可能在背部脊椎上,寻找到压痛点等异常的感觉与赘状物。”何老师侃侃而谈,“取穴方法中,少不了在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


‘阿是穴’就是出现在人体体表的敏感的压痛点,在这些压痛点上针灸能够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所以我把在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列为第四种取穴方法。”他要我俯卧在床上,用大拇指在我的脊椎骨上从颈部开始向尾骨方向用力均匀地一节一节按压。一边压,一边说。


“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头部、颈部、肩部的疾病与发热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第七胸椎棘突下的至阳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胃部、胸部、胁部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命门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腰部、下腹部与妇女的胞宫部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临床上任何疾病,只要发现脊椎骨上有压痛,就要在这里取穴。”通过他现场直接的按压与解释,我感到这些穴位与经脉的知识非常贴近,看得见摸得着,一下子就懂了。


再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三个穴位都跟“七”有关,大椎穴是颈七,至阳穴是胸七,命门穴是胸二七,就是十二节胸椎加二节腰椎是二七十四椎了。

正版针灸甲乙经一学通 ¥67 购买

何老师为了使我能够更好地掌握按压的要领,就要我在他背脊骨的督脉上再按压一次,看看我的用力轻重均匀不均匀。按压了之后告诉我一个经验:“通过指压发现压痛点是一种很好的取穴方法,但关键是指压的用力一定要到位,一定要均匀。”说完这句话,他还特地看了我一眼,并语重心长地说:“这个道理很容易懂,但是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他想知道我对这个知易行难的问题的态度,于是问我:“你知道为什么吗?”我没有接触到类似的问题,因此只能摇摇头。何老师点了一下头,继续他的话题:“对针灸医师来说,‘诊察体表的压痛点时,指压的用力要均匀’,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然而临床按压时,医师的手指一般会不自觉地在自认为可能会压痛的穴位上加大力量,以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这种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所以要特别注意。”


何老师的话,很有道理,医者的客观心态才能获得临床真实的资料。我把他的这句话牢牢地记住了,一辈子也不敢忘记。


病位交叉对应取穴


“先说一个故事,”何老师抽了一支香烟,休息了片刻之后,继续刚才的话题。


“日本丹波元坚撰《杂病广要·头痛》记载一个《苏沈良方》中的王安石偏头痛方,说是禁中秘方。用生萝菔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数十年的患者都一注而愈。王安石曾经对他家的仆人说过,这种治疗方法已经治愈好几个人。


我的理解与别人不同,这是一种特殊的针灸疗法,可称之为‘药针法’,治疗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鼻子内的经络与穴位,药物反而是第二位。不然的话,为什么强调‘左痛注右,右痛注左’的方法呢,发现这个方法的宋代人固不知‘病位交叉对应取穴’为何物,而经验的可贵在这里可以看得明明白白。”


何老师的故事真吸引人。他是为继后的述说作铺垫的。“针灸取穴第五个方面的内容就是‘病位交叉对应取穴’。”何老师兴致勃勃地说。


“这种取穴法在《内经》中叫做‘缪刺’,日本针灸家称之为‘天平疗法’,对肢体与关节疼痛的疗效比较显著。它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左右对称取穴,一种是左右、上下、前后大交叉取穴。”


何老师走近我,拉着我的右手说:“譬如,你的左手腕疼痛,如果使用左右取穴法,可以在右手腕与左手腕相对应的部位用一寸的毫针针刺。针刺后,快速地左右捻转与上下提插三十秒左右。”


他突然蹲了下来,用手指指点着我的右脚的外踝,说:“假设你的右手腕疼痛,使用左右、上下、前后大交叉取穴法,可以在左踝与右手腕相对应的部位,用一寸的毫针针刺,针刺后,快速地捻转与提插半分钟左右就可。”


接着,他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说:“如果你左踝挫伤了,现在隐隐作痛,行走不利,运用‘病位交叉对应取穴’法,应该如何取穴?如何针刺?”说完,就拿来一寸的毫针与酒精棉花球,要我马上在我自己身体上取穴、扎针。


我根据他的思路,先在自己的右踝与左踝模拟疼痛处相对应的部位作常规消毒后针刺,然后左右捻转与上下提插三十秒左右,完成了左右对称取穴与扎针。何老师全神贯注地看着我,仔细检查我的操作,之后微笑地点点头。


接着,我在自己的右手腕与左踝模拟疼痛处相对应的部位针刺,然后捻转、提插,完成了大交叉取穴与扎针。由于手法不熟练,扎针后都没有“得气”,同时被扎针后的部位也有一些疼痛,但我心里仍然很高兴。


经过了三个多小时,何老师把五种取穴法全部讲解完毕。那天夜晚我就睡在何老师隔壁的小床上,他的床与我的床只有一板之隔。我们虽然都躺在床上,但谈话还在继续进行。


何老师反复强调,为将来的前途筹谋,我也应该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中医针灸一业。“正规大学的大门已经在你的面前关闭,但是自学的大门永远敞开着。”何老师言之淳淳,“自学专业的选择非常重要。根据现在的社会现状,学习人文学科前途莫测,学习理工科缺乏实验条件,学习西医更要教学、实验、设备。因此学习中医针灸才是你唯一可行的选择。”


他的话一点也不错,我也明白,能够自学的学科是很有限的,并不是什么学科都可以自学的,所以学科的选择很重要。然而真正打动我的是他以下这一段话:“你现在生活、劳动在农村,今后一辈子都可能生活在那里。在一个缺医少药的农村中,如果自己不懂医药,生急病的时候是很危险的。如发热、腹痛、腹泻、腰伤等,这些常见疾病时时都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大人还好一些,如果是小孩就糟了。譬如小孩高热,特别是发生在夜里,那时候你会六神无主,你会感到恐惧,不知道等待你的是什么。”


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听了何黄淼老师的这段话,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的处境想一想,就会感到学习中医针灸,对我来讲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何老师在半睡半醒中,还呢哝睡语,还在讲叙有关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分布和作用,还在自言自语每条经脉的几个主要穴位等。


何老师大概是想到了一个问题,突然清醒起来,说:“问你一个问题,看你对今天讲的东西理解了没有?”我想一定是一个比较灵活的临床思考题,于是朦胧的睡意一下子就消失了。


“当你遇见一个原因不明的昏迷的病人,从针刺取穴的角度,你应该如何选穴?”何老师问,随后慢慢地补充,“这里不涉及其他种种的诊治与处理。”


我想昏迷的病人主要是头脑的问题,取穴少不了合谷与太冲,但是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位于胸部,所以应该加内关穴。于是我就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了何老师。


何老师满意地笑了,笑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师母,她劝诫我们早点睡觉,一个转身又睡去了。“很好,你已经基本领会了‘八总穴’取穴的精神。”何老师压低声音对我说:“你取的‘合谷’与‘太冲’两个穴,它们左右各一个,它们配伍使用的时候,针灸学上称之为‘开四关’。这个命名,顾名思义就是说明它们具有醒脑开窍的功效。‘内关’一穴在这里发挥了强心通神的作用,加上这个穴位,不,左右应该也是两个穴位,是必不可少的。”


我暗暗自喜,想不到给我猜中了。谁知何老师话锋一转说:“可惜啊,你遗忘了一个最重要的一个穴位。应该说,是我还没有告诉你这个穴位,它就是‘人中’穴。”


“人中”穴,我在《红楼梦》第五七回中看到过它。书中说,宝玉听紫鹃说林黛玉要走了,就一下子发痴发昏了过去。李嬷嬷用手向他脉上摸了摸,嘴唇“人中”穴上着力掐了两下才苏醒了过来。


说了一个夜晚,终于听到一点我熟悉的东西了,于是我就接过何老师的话题,急急地说:“我知道,‘人中’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


“对,‘人中’为急救昏厥要穴,”何老师高兴地说:“准确地讲,它位于上爿嘴唇的沟中,在鼻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


何老师越说越兴奋,“根据今天夜晚我讲的五种取穴方法,再让你作一个综合性的练习。”他停顿片刻,说:“面对一个痛经发作的病人,她的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有强烈的压痛,你怎么处理?”


我把五种取穴方法,前前后后想了想之后回答:“根据第一种方法取足三里与三阴交;根据第二种方法取血会膈俞;根据第三种方法给小腹部的压痛点刺血后拔罐;根据第四种方法给腰脊部的命名穴刺血后拔罐。根据第五种交叉取穴位的方法,小腹疼痛可以给腰骶部前后对应的穴位刺血后拔罐。”


何老师听了以后表示很满意,特别是我能无师自通地取了血会膈俞。但是他认为临床取穴还可以更为精简,不必如此面面俱到。


“对于痛经的诊治,”他说:“急性发作时腰骶部第四腰椎棘突下的‘腰阳关’穴出现压痛的机会最大,日本针灸家称之为‘上仙穴’,它是治疗痛经的首选穴。当然这里取穴的最高原则还是‘以痛为穴’。”


“还有呢?”我急切地问。“三阴交强刺激,可以用2寸毫针两侧取穴。”何老师说:“委中穴区如果有皮静脉显露,也要刺血拔罐。小腹部的压痛点我的经验不是刺血后拔罐,而是以艾条熏灸为好。”


原来临床操作更为具体多变,并不都是按照理论照样画葫芦。“通过这个病证的分析,你会知道,理论与实践,原则性与灵活性是相依为命的。”何老师说:“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同时也要记住,离开实践的理论往往也会变成空洞的教条。”


何老师不紧不慢地同我攀谈,我觉得周围的声响都消失了,只有他那带着一股浓浓乡情的永嘉场方言在我耳边飘荡。就在这声音编织的光环中,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早晨,我告别了何老师与师母。临走时何老师反复地强调,针灸学入门容易深造难,要用一辈子的努力去学好它,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而半途而废。同时告诫我,一定要刻苦学习经络学说,学习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在临床实践中细心地去领悟中医针灸的理论。


这是一个改变我命运的夜晚,何老师讲的东西给我受用了半辈子。一直到现在,四十多年来,我的一些重要的病例大多是运用这种针药合治的方法而取效的。针灸的取穴,基本上离不开这个夜晚何老师讲的五个方面取穴的方法。


当然,何老师讲的仅仅是一个总体性与纲领性的东西,需要不断地深化与细化,要在临床的过程中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


在一个初学者畏惧不前的时候,何老师讲的东西使你丢掉了胆怯与迷茫,让你能够大胆地向前走。但是当你走近这个大门,你就会发现上述东西虽然初具规模,但毕竟“疏而有漏”,并发现应该掌握的东西比你已知的东西还要多得多。


然而,最最重要的是,在我人生最关键的时刻,这位让我终生难忘的长辈,在身后指点着我,给我开拓了一条宽敞的生存之路。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人体上有14条筋络,409个穴位;人体的奇经八脉隐含着众多的玄机,而且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身体。


更为奇特的是其中一些穴位,具有一些特殊的功用:消炎、消气、排毒、清火,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穴位及其特殊功用,经常灸一灸,按一按,会大大减少病痛!


一、消炎穴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液门穴

液门穴,有降浊升清的作用,是一个消炎的药库,如果我们能善用它,很多疾病能当下见效。


有时人体表现的上火,并不完全是人体火多了,或者说水少了,很多时候,是液体循行的道路不通畅了,有堵塞了,表现在堵塞的局部有病痛了,这时要想办法疏通液体循行的道路,液门穴当仁不让。


方法:我们可以用艾灸、按压的方法刺激液门穴,都会有效的,不少上火的症状当下能完全消失。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照海穴

咽喉部痒痛,有时还伴有干咳、干呕的症状,西医上称为“梅核气”。


慢性咽炎的人,消炎药物无法进入粘膜深层,吃药无效....


空调吹久了,咽喉肿大、发炎、发烧……


按摁住足部的照海穴,并闭着嘴,不要说话。一会儿,会感觉嘴里津液,慢慢吞咽下去,这样几次后,可去除不适。


方法:这时你可以按摩照海(和天突穴),可以消炎护嗓。每次指尖掐照海穴3~5分钟,天天不拘时候次数。天突穴可用指腹随时按揉,局部有酸胀感便可。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丘墟穴

丘墟穴是胆经的原穴,正好位于足底反射区的上身淋巴反射区,主要消除上身的各种炎症。


丘墟穴专门治疗各种上火之症,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发炎症状,比如牙痛发炎、眼睛红肿发炎、嗓子发炎、咽喉肿痛,头痛和乳房痛的炎症,跟它就更有关系了。


方法:此时就可以刺激丘墟穴,帮助缓解炎症。


二、消气穴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太冲穴

按脚面对于爱生闷气、焦虑、心烦意乱的人,可按摩脚面,能快速让人神清气爽、心平气和。


这是因为,此处是太冲穴的所在位置,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又称“消气穴”。


方法:用拇指指腹用力按揉两侧穴位,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酸胀感,每次按揉3~5分钟。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劳宫穴

劳宫穴的所在位置,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心包经对心脏起着保护作用,按摩劳宫穴可起到静心宁神、镇定醒脑的作用。


当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时,也可按摩掌心,能加快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方法:快发火时,抠手心人在快要发火时,可轻握拳头,用中指抠自己的掌心处1~2分钟,能起到清心火的作用。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百会穴

情绪激动,按头顶如果感觉自己情绪开始激动,出现头痛、头晕、胸闷、失眠等情况时,不妨坐下来按揉一下头顶,在“源头”上把“气”放掉。


方法:头顶有一个重要穴位即百会穴,用双手指按压7秒再松手,连续7次,可缓解症状,提神醒脑。


三、排毒穴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涌泉穴:排肾毒

如果你下颌长痘,容易疲倦,都是因为肾脏体内积累毒素的表现。


涌泉穴是人体最低的穴位,如果人体是一幢大楼,这个穴位就是排污下水管道的出口,经常按揉它,排毒效果明显。


方法:这个穴位比较敏感,不要用太大的力度,稍有感觉即可,以边按边揉为佳,持续5分钟左右即可。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太冲穴:排肝毒

肝脏毒素积累过多,会出现偏头痛,脸部的两侧长痘痘,还会出现痛经。


因为脸部两侧以及小腹,是肝经和它的搭档胆经的领域,一旦肝的排毒不畅快,自己的后院就会先着火。


并且肝脏是体内调控情绪的脏器,一旦肝内的毒不能及时排出,阻塞气的运行,就会产生明显的不良情绪。


方法:用拇指按揉太冲穴3~5分钟,感觉轻微酸胀即可。不要用太大的力气,两只手交替按压。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商丘穴:排脾毒

脾脏有毒时,面部会出现色斑,而且白带过多,身上会积累脂。同时,口气会比较明显,唇周长痘或溃疡。


方法:用手指按揉商丘穴,保持酸重感即可,每次3分钟左右,两手交替做。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少府穴:排心毒

容易失眠,心悸,而且心火旺盛成为火毒时,额头就会长出痘痘。心脏内出现瘀血也是一种毒素,轻一些的是胸闷,重一些的则会出现刺痛。


方法:少府穴,握拳时小指与无名指指端之间。按压这个穴位不妨用些力,左右手交替。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合谷穴:排肺毒

肺部有毒的表现之一就是出现便秘现象。而且中医认为皮肤是否润泽、白皙,都要依靠肺的功能良好。当肺中毒素比较多时,毒素会随着肺的作用沉积到皮肤上,皮肤呈锈色,晦暗。


方法:有利肺脏的穴位是合谷穴,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这个部位,用力按压。


针灸学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学科,自学针灸常常会遇到种种困难,使学难以顺利进行。


有些人由于方法不当,走了不少弯路,影响了学习效果。


先就自学针灸的方法做如下浅注,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


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


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


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针灸学有着严密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要真正学好针灸理论,必须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力求掌握针灸理论体系的全貌,这样才能学得扎实,为将来实际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些人对庞杂的经络系统和众多的腧穴望而生畏,不愿下功夫进行深人的学习,而是想"找窍门"、"走捷径",直接从教材中根据病名找出穴位,然后再死记硬背,这种急功近利的方法虽可取效于一时,但永远不可能真正学好针灸。


因为疾病的症状千变万化,处方必须随症状的变化而变化,而书中的处方不过是一些腧穴的应用举例,不可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病情的需要。


因此,如果没有系统地掌握辨证选穴的方法,面对复杂的证候就会束手无策。


此外,自学针灸不可搞突击战或"一曝十寒",人的记忆需要重复才牢固,学习也需要连续性,因此,学习要有毅力,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分清主次,执简驭繁


经络系统和腧穴是自学过程中的两大难关。


经络系统有如网络遍布全身,面对这样一个繁杂的系统,应该重点理解经络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概念,如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有联络脏腑、组织器官和运行全身气血的功能,加上任、督两脉,合称十四经,全身的经穴皆分布在十四经上,因此,十四经应是学习的重点。


经脉的循行分布比较复杂,学习的重点可放在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起止点、经脉间的联系、经脉与脏腑及重要的组织器官的联系上,至于各经具体的循行路线,结合腑穴的定位更便于记忆。


腧穴的学习也是如此,要抓主要矛盾。


人体有361个经穴,每个脸穴都有各自的定位方法、适应证、刺灸法等,学习时应结合经脉的循行路线,以牢记腧穴的定位为主。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同一经脉的腧穴往往连成一线,定位方法上有很多共同点和连贯性,为了方便记忆,最好一次将整条经脉上的穴位定位全部记下来,这样可以加探头脑中瑜穴和经脉紧密联系的印象,比仅记常角穴效果更好。


在记忆脸穴的定位方法时,还可掌握一些规律,如胃经从不容穴到气冲穴,均旁开任脉两寸,相隔一寸,只要记住不容穴的定位,依次背熟以下穴名即可。


又如十二俞穴位于膀胧经第一侧线,其第二侧线的俞穴可结合脏腑所主来记忆。


如心主神志,心俞旁开为神堂;肝主魂,肝俞旁开为魂门,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腧穴属于哪一类特定穴,为下一步学习特定穴打基础。


至于腧穴的适应证,多来源于历代的针灸书籍和歌赋,教材上罗列较详,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因为同一经脉的腧穴的适应证大同小异,只要记住了该腧穴的所属经脉及该经脉脏腑病候,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过,主治所及",其主要的适应证也就大致记住了,故可不作为学习重点。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当然,一些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在特定穴的用法中会作重点对比。


腧穴的针刺深浅在刺法中有专门讨论,在腧穴部分可不作为学习的重点。


重视特定穴的应用


特定穴是一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脆穴。


它们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临床常用的渝穴中,80%以上属于特定穴,这些穴位的应用有其特殊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在选穴处方时就会得心应手。


所以特定穴的内容是我们学的重点,应引起重视。


重视临床实践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临床实践是学好针灸的关键,初学阶段,除重视指力的练习外,在掌握一定技巧后要在自身上练针。


因为针刺疗效与进针的角度、深度、方向,行针的手法,得气后的感觉,针感的传导直接相关。


只有通过在自己身上练针,才能对取穴方法、手法与针感的关系有切身的体会。


因此理论课程学完后,应有1~3个月的实习期,在有经验的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实习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尤其要重视研究辨证要点,选穴、手法、针感与疗效的关系,穴位功能的对比,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针灸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症,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他国开花结果,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


到如今为止,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采用针灸方法保健强身。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在《黄帝内经》中称掌握针灸保健技术的医生为"上工",《灵枢·逆顺》中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到了唐代,针灸保健已占有相当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论述了许多针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


宋代王执中著的《针灸资生经》里,记载了用针灸预防多种疾病,如刺泻风门背不发痈疽等。


明代医家亦倡导针灸保健,高武在《针灸聚英》里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逆,即防病之义。


清代潘伟如在《卫生要求》一书中还阐发了针刺的保健作用,他说:"人之脏腑经络血气肌肉,日有不慎,外邪干之则病。


古之人以针灸为本,所以利关节和气血,使速去邪,邪去而正自复,正复而病自愈。"


所谓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此种养生方法,就是针刺保健。


针刺保健与针刺治病的方法虽基本相同,但着眼点不同,针刺治病着眼于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而针刺保健则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旨在养生延寿。

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

也正因为二者的着眼点不同,反映在选穴、用针上亦有一定差异。


若用于保健,针刺手法刺激强度宜适中,选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


保健灸法是中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仅可用于强身保健,也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所谓保健灸法,就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的目的。


随着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学习和运用针灸的人越来越多,但在教学环节和临床实践中,练针却被作为次要内容而忽视。笔者有感于此,在收集、学习前人有关练针方法的基础上,撰写此文,为学针者提供便利,并与同道共勉。

关于练针,历代医家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笔者试作归纳为四,即:练心意、练指力、练手法、练运气。


1.练心意

练针中的心意是指习者对针感的体验和毫针的控制。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人体的感觉和运动,当心意高度集中在指端、针尖时,指感最敏锐,指力最强,手指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最好,病人也最易得气。因此,练针首先要练心意。


《内经》极为重视用针时医者的心意,称其为"治神",并将其作为针刺治病的要则,针灸医生的首务。主张"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指出用针时如果忽视"治神",就可能出现"精神不专,志意不理",造成"神气不相随,入针气不至"的不良后果。这实际上就强调了练心意的重要性并向习针者提出了练心意的要求。


练心意的方法很多,如蔺云桂先生在《针法灸法图解》一书中提出了准确度练针法和指感练习法。前者是由同一点进针刺向棉垫中不同位置的黄豆、绿豆的练习;后者是刺置于棉垫中不同层次的、直径4cm以内的牛皮纸片、毛边纸片,并探明其所在的层次、大小及形状,如圆形、正方形、多边形等。二者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练心意关键是在练针时思想集中,凝神于指端、针尖,细心体察针下感觉,同时提高手脑协调、控制毫针的能力和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即"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只有平时在练心意方面多下功夫,临床用针时,才可精神安详,心无外慕,将自身的精、气、神灌注于针下,并能辨气之变,以意行气,令补泻无误,取得良好的疗效。

2.练指力

指力,不仅指手指力的强度,更重要的是操作者控制毫针的能力,将有限的指力控制和集中在针尖上,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能。从广义上说,指力包括了掌力、腕力、臂力,甚至全身气力和意念的协调。这种力量是一种"巧力",应当"强而不猛,迅而不躁,轻而不漂,和而不滞"(魏凌云《针灸科学与技术》)。

毫针,针体细而软,如果没有相当的指力,很难顺利进针,随意运针,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或使补泻手法失败。同时许多研究也表明:指力的大小与得气、针刺感的强弱及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直接影响着针刺疗效。有适当的指力,才能持针端正,进出自如,易于得气、守气。所以,《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称"巧妙元机在指头"。《素问•宝命全形论》对用针者提出,要做到"手如握虎",可见其对指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练针先练指",指力练习是练习针法的前提。

事实上,老一辈针灸专家都特别重视指力练习。如果细心观察针灸名医之手,可以发现其刺手"合谷"部肌肉往往异常丰厚,有的甚至成为一个近似核桃样隆起,所以他们针刺时的功力要比普通医生大得多。

均匀而果断的指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切实掌握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徒手练习与实针练习相结合。


2.1 徒手练习

(1)五指自然分开,指腹按压在桌面上(或书本上,或小沙袋上),向前、后、左、右做推、揉、按、压的动作,以此来锻炼手指和手腕的力量,亦可同法单练拇、食二指。

(2)经常搓念拇、食二指(又称捻线法)。

(3)颤动手腕,或拇、食、中指捏紧,上下捣动。贺普仁的"二指禅"功将练运气与练指力融为一体,具体做法是:稳立桌前,吸气沉入丹田,两臂前抬伸直,俯腰使双手拇指指腹搭于桌边,令丹田之气上贯肩,循臂、肘、腕至拇指端,若拇指疲累,可调换食指同法练习。初每次练习5分钟,逐渐增至15分钟,每日1~2次,坚持3年,可有大的成效。

此外,还可用健身球。徒手练习可利用各种空闲时间,随时随地进行。

2.2 实针练习

(1)掌握正确的持针法

实针练习指力应从正确持针开始。持针的方法有两指持针法、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持针身法、双手持针法等,习者可据针具的长短选择适当的方法。其中三指持针法临床最常用,方法是以拇、食、中三指末节指腹捏持针柄。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应注意持针姿势宜稳健不宜紧握,应保持针体端直坚挺,以免用针时重滞不活或指力不达。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2)虚拟练习

持针,在空中向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横向、斜向、直向反复进退,以锻炼手腕的翻转灵活,以及持针向几个方向进针的速度。

(3)实物练习

持针,使针尖垂直抵在模拟物上,悬腕,不要有依托;用拇指与食、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要求捻转角度均匀,针体不左右摆动;再逐渐施加一定压力。如此反复练习,直到针体可垂直刺入模拟物,针体不弯、不摇摆,进退深浅自如时,说明指力已足,可进行下一步针刺手法练习了。

练指力时注意:

姿势。练指力的体位有站位、坐位两种,无论哪种体位,均要注意保持悬臂、肘、腕,不要有依托。

左右手并重(徒手或实针)练习,使两上肢活动力量平衡。

选择适当模拟物。模拟物的质地以接近人体为宜,如棉团(扎紧)、软纸垫、泡沫塑料、软木、橡皮、瓜果(广柑、西瓜皮、苹果)等。

循序渐进。先练1~2寸短针,有一定指力并达一定熟练程度后,再练3~4寸长针。

全神贯注地练习,令指、掌、腕、臂之力相协调。

现代针灸家彭静山提出了一组以轻刺为基础的"水面练针法",简便易行,不失为锻炼手指和掌、腕、臂力功夫协调的一种好方法。具体操作分四步:

置棋子(木质)于水面,令其平稳,持针垂直刺棋子,要求刺入棋子某处,仅见水微动而棋子原位不变。

置塑料瓶盖于水面,令其平稳,刺法如上,以瓶盖不翻转沉下,水面微动而位置不变为度。

轻刺海绵,刺法如上,以其平稳不动或仅微颤为度。

轻刺水果,以既不刺破果皮,又不使其移动为度,通过这些方法,达到集中和控制指力的目的。  


3.练手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治病,其根本在于调气,而调气的手段主要是手法,可见手法的重要性。对于《内经》中的针刺手法,后世医家又不断地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具体的手法已不下几百种。但概括起来,针刺手法主要分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单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进针出针法几大类。本文主要介绍基本手法的练习方法。


(1)捻转法练习

持针刺入模拟物后,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与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在原处来回捻转。练习时角度要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逐渐达到每分钟150次以上。角度无论大小,速度无论快慢,都要达到均匀、自如。同时还应刻意进行双手行针的练习,以便临床持续运针时应用。

(2)提插法练习

持针刺入模拟物后,在原处上下提插,要求针身垂直,提插幅度均衡,一般在3~5分为宜,频率由慢到快。


(3)捣刺法练习,该法是提插法的延续和加强

用拇、食二指持针柄,中指贴扶针根,利用腕部弹力,较大幅度地提插。要求插时用力大、速度快,但针体不能出现侧弯。


(4)捣颤法(雀啄法)练习

捣颤法是在进针原位不断捣动,犹如鸟雀啄食的一种小幅度快速提插法。操作时手指持针,以腕关节微微震颤而捣动之,每分钟达150~200次。此针法有良好的催气、导气、加强针感作用,故宜特别练之。


在上述基本手法练习达到熟练程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练习进、出针手法、辅助手法和补泻手法,并逐渐由模拟物练习过渡到自身试针,可选取腿部或肘臂部穴位,实际体会针感。

针刺手法的练习其实是无止境的,除了模拟物上的练习,在临床治疗时还应根据病情实践不同手法,并随时用心体察与记录其效果,日积月累,使技艺不断进步。


4.练运气

运气,是指医生在针刺时自身气机的调理,即运丹田之气,贯注指端,使气达所欲之处,从而大大增强得气作用,提高疗效。


练运气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强健医者体质并使丹田之气充实;二是使医者精神易于集中并能以意引气,灌注掌指。古今善针者皆主张练运气,有"练针先练身,练气后运针"之说。

练习运气之法,首推气功。气功可以使人的精神更好地驾驭形体,增进人的固有机能,激发调动人体的潜在力量,以使生命更加充满活力的锻炼方法。许多著名针灸家指出,练习气功,增强本身的元气,调心宁神,内气外发,意气相随,是针灸医师的一项基本功。


气功练功的方法可分为静功、动功两大类。静功是采取坐、卧、站等外表上静的姿势,运用松、静、守、息等方法,着重身体内部的锻炼;动功是采取意、气相结合的各种肢体运动及自我按摩、拍击等方法,以锻炼内脏、筋骨、肌肤。


练气功要注意把握三个要领,即调节呼吸(调息)、动作(调身)、意念(调心)结合。通过气功锻炼,掌握意、气、力三者的密切关系,以身注掌、以掌注指,推进掌指力量。久而久之,掌指自有功夫,则临床时运用自如,可显著提高针刺疗效。


太极拳也是练运气的一种好方法,它虽为拳术,但其原理有与气功相似之处,也要调心、调神、调意。练拳时讲究意到、气到、力到,打拳与意识结合,与呼吸配合。动作刚柔相济,动中求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令肢体灵活,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故长期习之,必然精神充沛,内气贯足,对从事针灸大有裨益。


练运气的方法还有很多,象古代的华佗五禽戏、现代的辽宁彭静山练臂运掌法、甘肃郑魁山关节练习法、北京贺普仁练八卦掌法、山东焦勉斋运掌八法等,都有助于运气的练习。

值得一提的是,练针与练字、绘画有一定的相通,都是内气与指、腕、臂的结合。因此,如果练针者适当练字绘画,经常行笔运气,可能触类旁通,有助于练针和临床用针。而且作字作画,可以怡养情志,对于从事针灸也非常有帮助。

综上所述,练针实为针灸医师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不仅初学者必须强化,即使对有一定经验的临床医生也至关重要。练心意、练指力、练手法、练运气是掌握针刺手技的必要方法。常言道"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要练好针,关键在坚持不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刻苦加用心是学习和运用毫针的成功之道。我们应汲取前人之长,并注意在自己的实践中体会、摸索、创造,从而掌握扎实的针灸基本功。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针灸   毫针   太冲   针法   压痛   经脉   穴位   经络   针刺   疗效   手法   部位   入门   人体   老师   经验   方法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